明宣德瓷器有什么特点 明宣德瓷器特点介绍
1、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2、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3、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4、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明朝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瓷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其中民窑青花瓷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瓷“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瓷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更为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例如瓶、壶、罐、碗、盘、盆、洗、缸等等应有尽有。
尤其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的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期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爱艺术,擅长书画,在他的倡导下,艺术风气盛行,对青花瓷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宣德官窑靑花的制作工艺成熟,纹饰内容广泛,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都能见到,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具特征性的纹饰有:龙纹张嘴伸舌,上颚高突,肥身,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几种,五爪龙的爪趾前后连接成一圆圈;回纹笔画通体相连,不见明初两个一组的画法;燕叶中茎以较粗的双线勾成,不到叶尖相聚成三角形莲瓣边框不填色而瓣心满色;配以庭院设色的 仕女图等。
宣德民窑青花有粗细两种,绘画笔法多样,纹饰疏朗简约。初见口沿梵文一周作饰。碗心隶书和草书“福”字,或螺旋形花心、梅枝、轮叶莲、缠枝莲等。外壁纹饰有缠枝莲托八宝、螺旋形的结构带绣球、螺旋形海水云气纹等。花心排列如菠萝鳞片、花叶肥短的缠枝莲等。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 火石红 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 苏麻离青 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 窥天外乘 》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 景德镇陶录 》也曾提到。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 铁锈 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此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明 宣德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合盌
宣德合盌胎细色净,发色浓湛,釉润如脂。盌深壁,微折腰,凸饰弦纹成双,口沿外侈。青花挥毫,发色靛蓝,弦纹上方妙绘缠枝瑞莲,鲜妍盛绽,上托佛教法物八吉祥,细画法轮、法螺、宝幢、宝伞、莲花、双鱼、宝瓶、盘长,缀以飘带,并饰延枝卷叶相衬,弘显佛智圆满。弦纹下折腰处另添连枝花卉,简约典雅。圆盖穹顶,青花满绘,中心芙蕖,花蕊微凸,环饰莲托八吉祥,与盌上所画,两两相对。盖内、盌心各书青花六字楷款对铭,仅后者画双圈。澄观法物,八识涵蕴,佛学会心,恩泽广施。如此宣德重器,来源有绪,传世罕见,寥若晨星。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实为青花瓷发展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多加仿制,影响深远。此件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即为宣德朝青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此瓶造型圆硕而挺拔,微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满绘缠枝花卉纹,枝叶缠绕,疏密有致,娇嫩的花朵分布其间,格外醒目。肩颈部绘变体莲瓣纹。整器胎骨白腻,青花发色纯正,绘工娴熟,线条流畅,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 粗线条 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
明宣德瓷器的拍卖市场行情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
2011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19550000RMB
明宣德青花三多花卉纹盖罐
2013年澳门中信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29900000HKD
明宣德青花轮花绶带葫芦扁瓶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26420000HKD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葵口洗
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28120000HKD
湖南湘潭“明代文化艺术精品展”展览精品介绍
青花八方烛台
此件八方烛台,青花纹饰分层装饰造型别致,端庄大气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密。是明代宣德瓷器中的典型器。
青花缠枝莲纹广口罐
此罐造型古朴,端庄稳重,卷草纹,蕉叶纹,缠枝莲纹分层装饰,疏密有致青花发色清雅可人。
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
此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通身绘有青花缠枝莲纹,疏朗自然青花发色蓝艳亮丽。
更多明代瓷器精品,尽在湘潭万楼“明代文化艺术精品展”。
你好,
1、真的的大明宣德年制瓷片价格,主要看位置和颜色、图案等,一般像您这个样类似的东西,真品一般在1000元上下。
2、您这个瓷片不是真品。真品的宣德底款,写的很规矩,您这个东西字太草,德字是现代草书,明朝不是这样写的。一般是德字心上少一横,而且一般写:大明宣德年制,不写宣德年制。据此,您这个不是真品。
3.上一个真品,供参考。以下目前藏于北京故宫。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可以通过瓷器上的字迹鉴别。
1、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德字”心“上没有中间一横。如果”心‘字上有一横者多属后世仿品。
2、宣德款的书写,是用晋唐小楷的笔法,浑厚而拙朴。后仿者大多有几种情况:用仿宋体而毫无书写体的笔意,虽为书写体但笔划呆板。例如清康熙时的仿宣德款,往往和康熙款相似。
3、景德镇御窑瓷器遗址曾发现有“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的碎片,传世完整的四字篆书款多为后世仿制。有”六字篆书款“的宣德瓷器不可信。
扩展资料: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
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
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宣德青花瓷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
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
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
1、宣德造型总的的特点是凝重浑厚。同类器型与永乐相比有细致差别,如扁腹绶带葫芦瓶、花浇、高足碗等。同时也有许多含外来色彩的器型.此时器型、品种繁多,居明代之冠。
2、宣德器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件。同类器与永乐相比,胎体乃显厚重、坚致。
3、宣德釉面的突出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色,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4、其纹饰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雄健威武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
5、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进口“苏尼勃青”料 .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其中“苏尼勃青”料最为常用,所绘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
其后期青花色调,或浓褐,或灰暗,少晕散和斑点。
6、宣德瓷器署有官窑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个别亦有四字楷书款或采用篆书的;署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各部位均有书写。
7、器足有以下几种形式:
(1)、琢器多细砂平底宽圈足,无釉,无弦痕,泛有火石红斑。
(2)、瓶、罐类中有台阶形底,连续上凸,为宣德时独创(成化时也有此类).底均施釉,多署款识。
(3)、斜坡式盘底,盘心微有下凹,浅圈足,外墙内敛,内墙作斜坡状,足脊处常见棱角另有与之相反的外直墙内斜坡足。清代雍正时仿宣德斜坡蚀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
(4)、齐平足.足脊如刀切一般,但较这二月度年个里亿器略显倭角。
(5)、高足碗、杯见有平底高足、平底浅圈足与竹节或中空柄足。
(6)、卧足,底心拱起,无圈足。
(7)、外墙内敛圈足,其足壁,外墙内敛,呐墙陡直,多为盘类。
(8)、直墙圈足,见于骰盔子与大型碗类,其圈足里外墙均为直壁。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