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瓷器真假
教你怎样鉴别瓷器
人们搞收藏都想买到真正的老物件,可现在古玩市场里,仿造的太多,鱼目混珠难辨真假,不管是古玉器还是老瓷器,真正到代的很少见到,老瓷器中的官窑珍品更是难找, 收藏几十年也难买到一件珍品。老瓷器是古代人们使用过的物件,有出土的;有传世的。辨别一件瓷器的新老,要从各个方面考虑,看.摸.闻.听都要用上,每个时代的瓷器都有每个时代特征。老瓷器有官窑瓷器,有民窑瓷器。元青花.唐三彩.甜白瓷.绞胎瓷,汝窑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的瓷器远近闻名。
1、收藏瓷器时,拿到手里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样,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2、用手摸,老瓷器像玉一样光滑,有些老瓷器的胎土里加有玛瑙,这样的瓷器看着光滑养眼,摸着像一块美玉
3、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看着闪光耀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做过旧的瓷器虽说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无光泽。
4、看画工,老瓷器大多是手工画上去的,现代瓷器都是印花和贴花
5、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有些已经形成胎红
6、看裂纹,老瓷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
7、看棕眼,有些老瓷器有缩油点,瓷器上到处都是棕眼
8、看铁癍,有些老瓷器的胎土含有特殊原料,入窑烧好后瓷器上面有块状铁
9、看蛤蜊光,有些老瓷器已经形成五光十色,这样的瓷器最少有60年以上
10、看胎色,古代制作瓷器用的泥土和现在的不一样,有的胎是灰色的,
11、看支钉痕,有的老瓷器有3个或5个支钉痕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 。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 ,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做到正确辨别真假古陶瓷,我们一般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判断真假。
第一,望。
1、远看造型。
每个时代的瓷器都会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时代主流审美趣味,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格、美感和审美角度。例如:宋代才瓷器都比较高雅,元代瓷器以粗犷厚重为代表,明代以简洁洒脱为本质。入清后,康熙瓷的型制显得清雅秀丽;雍正、乾隆时期器型则趋向稳重厚道的形态。各有所异,都是因当时人们审美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近看陶瓷胎色、胎质、釉色。
各朝代陶瓷胎色、胎质、釉色的特征都不一样而且特点鲜明。商周时代原始青瓷,胎色灰白、灰褐色,胎质坚硬、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三国两晋时期,青瓷胎质瓷化程度较高,釉面较厚;两晋时釉面均匀,莹润度加强;宋代河南钧窑,胎色有深灰、白中闪灰、淡黄等色,胎质坚硬细洁。釉色有天青、天蓝、豆青、月白等,且分“暗釉”和“亮釉”两种;明清瓷器主要以江西景德镇为主,胎色主要是白瓷胎,洁白细洁,坚硬;明代白釉,施釉较厚,质感强,莹润肥厚,宣德有“桔皮釉”之称、“鸭蛋青”美名;而清代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白釉比明代施得薄。
3、细看纹饰。
纹饰本身有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以龙纹为例。
唐代:兽体,网状纹、兽爪或马蹄爪,脚上肘毛短、少或无,长而尖的上唇。
宋代:蛇体,鱼鳞纹,脚渐渐缩短,鹰爪。脚上的肘毛长而有曲线,上唇缩短,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牙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
元代:弯曲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4、陶瓷的款识。
历代陶瓷的款识都不同,明代和清代500多年中,27位皇帝都有皇帝年号款识,所以有官窑、民窑款之别。鉴定要注意每个朝代字体、风格和每一笔画的特征。
5、陶瓷纹饰的颜色。
不同的朝代陶瓷纹饰的颜色,元、明、清各朝,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已进入了多姿多彩的彩瓷世界。有釉下彩:青花、釉里红;也有釉上彩: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浅降彩、广彩。要掌握各朝青花呈色的变化,各种彩色的呈色变化等。
6、陶瓷的重量与手感。
要用实践和真功夫去体会。陶瓷表面处理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温差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手感。一般而言,古代陶瓷重量适中,较均匀。新仿的陶瓷密度分布不均,多数是下重上轻。
7、釉面的光泽度。
真品釉色莹润肥厚,有一种悦目的宝光;假货花纹图案粗糙,发出刺眼的贼光。
8、釉下的气泡。
这要用放大镜来观察。窑口不同,气泡也有变化。
9、各窑口的工艺特征规律。
窑口不同,器物胎接法与釉连接法、修胎工艺以及圈足都有区别。拿梅瓶举例:如果是真品,瓶颈与肩的接痕必定自然,不甚修正,用手摸之不大规则,有锋芒现象。而赝品,往往其口部修整过甚,显得平滑。宋元时期的接痕是胎与胎连接,明清时期则是用釉相接。仿品往往不注意这些细节工序。
10、出土器的鉴定。
出土和出水的器物都会有痕迹。假冒的出土文物,造假者通常会用胶水将泥涂在器物上。泥土呈现颗粒状,手感土颗粒硬度较大。而真品,器物上附着的泥土一般是块状,容易被剥落。
第二,闻。
看器物中泥土和气味进行鉴定。出土文物有一股泥土的香味。作假的人,通常用田野里或者地表层的土,有机物较多,有轻微臭气,还有作假时残留的化学物品的味道。
第三,切。
通过陶瓷器物的重量与手感进行鉴定。要用实践和真功夫去体会。陶瓷表面处理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温差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手感。一般而言,古代陶瓷重量适中,较均匀。新仿的陶瓷密度分布不均,多数是下重上轻。
第四,问。
基本的历史、社会常识,对于判断瓷器真伪也有重要作用。比如:晚清官窑瓷皿没有出土的,只能皇上和皇族才有;历代做白事不能用彩色瓷器;而如果一个器物上既有传世品被使用过的痕迹,又有出土的痕迹,那基本可以断定是假的。以前做陪葬品的东西,大部分选择新的。即便是旧物放于墓中,经过千百年之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也会把脏东西腐蚀掉。
除了上面列举的十几点主要鉴别方法,普通收藏爱好者是可以够用,但是要想涉及专业级别的交易分析师、鉴定师就不能完全胜任了,陶瓷是属于历史的产物,跟我国的古典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所以除此之外要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参与实践的考古、鉴定工作方能点石成金、胸有成竹。
希望采纳
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三种:
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
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示、手持式显微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专业的陶瓷鉴定专家,比如找锦鲤陶瓷可以做免费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