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该如何制造,有何文化特点?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先用氧化铜在瓷坯上画彩,然后涂透明釉,在1300℃的还原焰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因此叫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青花是用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再罩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典型元青花青料多使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色泽浓艳,纹饰丰富多彩。青花属高温釉下彩瓷器,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青花瓷已经达到非常成熟而精美的程度。
元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丰富多彩,纹饰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青花云龙纹罐,高28厘米,腹部绘二条行龙,奋爪腾身,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辅助纹饰有海水纹,莲瓣纹内八大码纹,变形莲花瓣内绘有朵云、火焰、多花、杂宝等。进口“苏麻离青”青料绘制,呈色浓艳鲜丽,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时代特征鲜明。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用氧化铜为呈色剂,在已经成型的瓷坯上绘画,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釉里红烧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元代的釉里红瓷器产量低,数量非常稀有,故弥足珍贵。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有三种,一是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二是用铜红单线勾勒,三是涂抹色地及斑块等装饰技法,并经常与刻划花、印花、堆塑结合在一起。元代釉里红瓷器造型有大罐、玉壶春瓶、梅瓶、塔式盖罐、楼阁式谷仓、双系扁瓶、高足杯、匜、诗句盘、碗、四系罐和小件器皿等。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红发色鲜艳亮丽,绘画精美。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玉兔、四灵、文字诗句、凤穿花、芦雁、灵芝、莲花、菊花、牡丹和双鱼纹等。
青花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同一器物上由两种釉下彩并用进行绘画的品种,从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均有烧造。由于钴青料与铜红料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不同,烧成难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价值的
元代釉里红似乎没有开片的瓷器,这主要是工艺的要求,因为釉里红对温度的非常严格,上下也就是10度左右,如果稍有变化,釉里红不是发黑就是发白,但是如果有开片,在开片处会有温度变化,开片的地方温度要高,未开片的地方温度要低,这样釉里红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是色泽不一致,影响质量,所以釉里红瓷器不用开片釉,在实际中也没有见到釉里红釉开片的,这都是分析。谢谢
元代的釉里红瓷器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后,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彩。装饰题材比青花少,纹饰也比较简单。另外,元代出现的多种颜色釉如红釉、蓝釉的创烧成功,是我国制瓷业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为明清两代瓷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青花中的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作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
有人将釉里红称为瓷器中的贵族,然而,它的出世、经历以及自身的气质和价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诸多传说的侠者,既是旷世奇珍,又有着几经隐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一、什么是釉里红?
所谓的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装点或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焰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样的瓷器。
釉里红对窑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出红色。烧制温度稍微高一点红色就烧没了,温度稍微低一点,红色就偏黑,都为失败品,在1300度的高温里,允许的温度差只有10度,也就是连1%的差池都不允许。如今有温度计非常容易控制温度,但在古代,窑工们只能用肉眼去观察掌握这10度的温差,这1%的温差就决定了釉里红的生死,因此釉里红的成品率非常低,烧造成本极高,价格昂贵,这也是断烧的原因。
二、釉里红的发展历史
釉里红的烧造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它与青花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甚至更早。
盛行于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这个时期的釉里红明显多于青花。洪武釉里红多的原因:红色代表正统;红色代表南方的颜色(朱元璋发迹在南方);朱元璋的朱指红色;洪武的洪跟红谐音;朱元璋历史上参加的是红巾军。因此我们今天能看到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反而多于青花。
明初洪武以后紧跟着就是永乐、宣德,也就是”仁宣盛世”,洪武尚红的风气直接影响到永乐、宣德,到宣德时期釉里红的烧造就变得游刃有余了。
宣德以后进入了陶瓷的黑暗期,釉里红在宣德以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大约停烧了200年的时间。
到了清康熙时期,沉寂多年的釉里红又重出江湖,康熙时期国力明显增强,康熙早期的釉里红常常泛黑(温度不敢过高,在釉里红过高温的无色与过低温的泛黑之间,大多选择低温)。
清雍正时期,雍正对瓷器的要求导致釉里红装饰画得非常精细,轻描淡写,笔道非常细,不晕散。
乾隆初期釉里红的地位非常高。乾隆对瓷器非常重视,但到乾隆后期釉里红就没有得到重视,它就没有突破,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清晚时期,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釉里红,画得更加细弱,之后就没有再烧造了。
釉里红在清代衰败的原因:其它彩瓷品种的出现,尤其粉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它红釉非常多(康熙时期的郎红釉、豇豆红;雍正时期的霁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釉里红尽管工艺成熟,烧造难度依然大,成本依旧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釉里红的收藏价值
釉里红的存量少、身价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烧造难度大,废品率高,在过去的收藏中,釉里红的价格远远高于青花,一直是青花的10倍,2004年美国旧金山有一家拍卖行拍卖了一只洪武年间的大盘(直径48公分),当时成交价为570万美金,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有一种藏而不露的美!与青花搭配装饰后的“青花釉里红”,更加迎来了釉里红的春天,相较于青花的淡雅、釉里红的热烈,青花釉里红则兼具二者之美,形成青红相间、冷暖相对,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扩展资料:
釉里红瓷器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明洪武釉里红研究
人民网-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鉴定
2、看器型(各年代瓷器器型都有差别)
3、看胎釉(从胎釉也能分出年代和地域)
4、看光泽/颜色(各时期瓷器光泽各有不同,颜色上也存差异)
5、看纹饰(看看花纹,没准是大师手笔,各年代画风不同,瓷器上的纹饰也有差别)
6、是否完好(保存情况如何也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从破损处推断年代也是断代的方法之一)
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来看,在器型、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
(二)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
(三)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
(四)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彩,是景德镇的烧瓷工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以上是鉴定的几个方面,我所知有限,网友们的说法也仅仅是推测,所以你最好到当地的文物部门找专家坚定(目的是断代和分析罕有程度和初步估价)参考资料:http://www.hudong.com/wiki/%E5%85%83%E6%9C%9D%E7%93%B7%E5%99%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