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要减肥的樱桃
玩命的手套
2022-12-22 06:14:39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灵巧的乌冬面
热心的金针菇
2025-08-26 17:09:20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清代瓷器发展

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进入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盛世,国泰民安,物质丰富。制瓷业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此时已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由于皇帝亲自过问瓷器的生产,督窑官努力钻研制瓷工艺技术,借鉴其他手工业门类及国外新工艺,与工匠们共同创烧了很多新品种,如珐琅彩、粉彩、各种颜色釉、仿生瓷等,争奇斗艳,无与伦比。乾隆以后,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瓦解,瓷器生产也由繁荣到衰退,从此一落千丈。

清代普遍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无论是官窑和民窑,烧瓷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

清朝皇帝还亲自过问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有些官窑瓷器式样的设计,先由内廷向皇帝进呈瓷样,由皇帝提出具体要求,再交给工匠去制作,甚至先做好木制模型,令官窑照样制作。

皇帝还派官吏到景德镇监督官窑生产,康熙时期著名的督窑官有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

最新回答
欢喜的小海豚
感性的萝莉
2025-08-26 17:09:20

清代是封建社会瓷器发展的最后时期,制瓷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大量的瓷器珍品相继出现,品种相当齐全,制作上也非常精良。各种单色釉如天蓝、粉青、窑变、霁蓝、霁红、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乌金釉、鳝鱼黄、蟹甲青、茄皮紫和茶叶末等,可谓五光十色、变化万千。

自乾隆以后,我国瓷器由兴盛走向衰落。“臧窑”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表现题材广泛,如红艳夺目的铜红釉,绚丽多姿的五彩,鲜艳纯净的青花,崭露头角的粉彩,以及创烧成功的珐琅彩瓷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雍正皇帝十分喜爱瓷器,《清史档案》中曾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茶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作祭红、祭青釉色烧造。”雍正时期瓷器的特点是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隽秀,优美典雅,品类繁多,釉色齐备。乾隆嗜古成癖,精于古物鉴赏,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

“唐窑”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另外,乾隆时期的“象生瓷”,在制作上几乎与原物难以分辨,令人爱不释手。例如仿花生、胡桃、藕、莲子、石榴、蟹、海螺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仿木纹釉的水桶和碗等色泽十分接近木材本色,如果没有很高的制瓷工艺技巧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

执着的热狗
简单的毛巾
2025-08-26 17:09:20
青花瓷、珐琅彩、粉彩、釉下三彩、斗彩、五彩、素三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左图]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此外,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温暖的猫咪
温暖的万宝路
2025-08-26 17:09:20

故宫博物院中文物众多,有近百万件的文物,其中瓷器就约有35万件,故宫博物院还有专门展出瓷器的陶瓷馆。在这些精美的瓷器中有哪些清朝的瓷器值得一观呢?

1.各种釉彩大瓶

各种釉彩大瓶是清乾隆年间的精品,它高84.6厘米,有着“瓷母”的美名,但是为什么有此名称呢?这是因为它有着非常繁复的烧造工艺,用于装饰的釉上彩、釉下彩有15种之多,图案也非常多有12个开光。各种釉彩大瓶几乎包含了所有瓷器的烧造方式,瓷母是传世唯一一件包含了众多烧造方式的瓷器。它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制瓷工艺的技艺高超,因此它十分珍贵,绝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怎能不值得一饱眼福呢?

2.窑变双耳菊瓣尊

窑变双耳菊瓣尊同样是清乾隆的瓷器,高22.3厘米。它内部是天蓝釉,外部是窑变釉,主体是红色的,肩部有是蓝色的。这个瓷器可以算作圆器,尊外壁上的纹路应该是后雕刻上去的。它虽没有华丽的外观,但是釉色红亮,是比较典型的作品。

3.粉彩钟馗醉酒像

粉彩钟馗醉酒像是清康熙年间的瓷器。它的高有16.8cm,长度有29cm。钟馗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冥神之一,他象征着驱魔镇宅。这尊瓷像所展现的钟馗与常见的钟馗形象是不同的。人们多数见到的钟馗都是面部狰狞,手持宝剑,是驱妖除魔的。而这尊钟馗像双目微闭、神色悠然,面部还微微的带有一丝笑容。他手持酒杯,依山而坐,一副享受的样子,让人觉得很和蔼。一般的彩色瓷像是三彩,而这尊瓷像却是粉彩。这就显得,更为珍贵。

腼腆的钢铁侠
开朗的小蚂蚁
2025-08-26 17:09:20

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

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入关,他是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在位的这段时期,正是清朝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的时期。

1651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等器。北京雍和宫藏有1651年江西监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窑青花云龙纹香炉。

由此推断,顺治官窑瓷器制作年代大部分应晚于1651年,属顺治晚期的作品,且产量很少。

顺治官窑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蓝釉、酱釉、白釉等。而民窑器烧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顺治一朝时间较短,且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转变时期,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

顺治时期瓷器造型也充分体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风貌,有些沿袭了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品种,如筒花觚、洗口兽耳瓶等。民窑器多造型古朴稚拙,胎体厚重,器足宽厚,多为砂底。釉质青白,多白中闪青,如鸭蛋壳色。

顺治民窑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纪年款。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榄瓶、蒜头瓶、洗口兽耳瓶、筒花觚、观音尊、将军罐、莲子罐、香炉、筒式香炉、笔筒、碗、盘、碟、杯等。

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

雍正时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清宫珍藏的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厘米,口径21.7厘米,足径12.9厘米,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圈足。盒内设9格,外壁以粉彩描绘缠枝花纹。

盖面先镂空缠枝莲纹,莲朵中心镂空团“寿”字,再以粉彩描绘。口沿涂金彩,近足处绘双重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施孔雀绿釉,外底中心青花双圈内留白,以青花料篆书“雍正年制”双行4字款。此盒以镂空加彩绘技法进行装饰,而且镂空技法娴熟,彩绘笔触细腻,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殊为少见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1728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

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57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草率,喜用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如雍正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高8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楷书款。

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祥云,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怪诞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的质量却不如前代。并且还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

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为中空的圆柱体,顶端有圆形小钮,可缝缀于帽顶。乾隆时生产出精美的粉彩勾莲纹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径1.3至1.8厘米。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为主,绘有勾莲、蝙蝠、如意、寿字等图案。

清宫御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图笔筒,高1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8.7厘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

笔筒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个面上分别绘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并题写行书《咏石榴》、隶书《咏山茶》、篆书《咏菊花》诗三首,均为皇帝亲笔御书。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实,合称“三秋”图。

珐琅彩瓷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如乾隆珐琅彩福寿双耳瓶,高1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4厘米,盘口、细颈、硕腹、颈部有双耳、颈部图案和腹部分开,以图案花面为主,腹部饰葫芦和蝙蝠为主,寓意福寿双全,底部蓝料款“乾隆年制”4字,外加双方框。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创新。

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

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道光时期,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形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同治黄地蓝寿字纹盘,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此盘高5.1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10.4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里饰黄釉地蓝彩篆书“寿”字纹,以盘心团“寿”字为中心,由里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数不同,但书写疏密一致。外壁饰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纹3组。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是比较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

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

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

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