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类似极限救援的电影
1、《摩天楼》
《摩天楼》是一部韩国3D灾难动作电影,由金志勋执导,薛景求、孙艺珍、金相庆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平安夜里,发生在首尔市中心一栋高108层的摩天楼(河俯楼)的一场浩劫致命火灾,同时讲述人们如何逃脱以及面临危及灾害时的各种人性与不公。
2、《隧道》
《隧道》是由金成勋执导,河正宇、吴达洙、裴斗娜等共同主演的一部韩国剧情灾难电影,影片于2016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
影片根据苏在元的同名小说改编,该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男人在回家的路上行经隧道时突然坍塌,他被孤立其中与外部隔绝,以及坍塌隧道之外围绕救援发生的不断变化的故事。
3、《末日崩塌》
《末日崩塌》是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于2015年发行的一部灾难电影。该片由布拉德·佩顿执导,道恩·强森、卡拉·古奇诺、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艾恩·格拉法德、阿琪·潘雅碧、保罗·吉亚玛提等联袂出演。
影片讲述了一场大地震从洛杉矶一直延伸至旧金山,巨石强森饰演的角色是消防部空军中队的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努力寻找并营救自己的女儿。
4、《海云台》
《海云台》是由尹济均编导,薛景求、河智苑、朴重勋、严正花、李民基、姜艺媛主演的韩国灾难片。影片主要围绕在韩国釜山的旅游胜地海云台,突如其来的一场海啸把所有人的幸福无情地摧毁。
5、《流感》
《流感》是由金成洙编导,张赫、秀爱主演的一部韩国灾难惊悚电影。影片讲述的是致命感冒病毒大爆发的时期,消防员“姜智久”与女医生“金仁海”共同踏上寻找病毒宿主之路,并在途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
自20世纪两处南宋官窑遗址的相继发现,在古陶瓷界、收藏界又掀起了一股宋官窑热潮。伴随着南宋官窑瓷器特征的逐渐明显,结合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物,我们来谈谈如何欣赏。
欣赏南宋官窑青瓷,我们可以从它的审美和工艺特征入手,即造型自然古朴,釉色滋润如玉,并有釉面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工艺特征。南宋官窑青瓷是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这在宋人的笔记中有相同的观点。
南宋官窑瓷器在造型上推崇的是自然纯朴典雅之美而非装饰美,因而较少运用刻花和镂空工艺,也没有堆塑和彩绘,屏弃了繁复,更注重线条的简洁流畅。当然其朴实的造型也并非一味的写实,使之缺少意蕴,而是在朴实中蕴含着秀美和优雅。且这种化繁为简并非是工艺的简单化,它和我国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造型的简洁更增加了塑造的难度。
有一类仿古铜、玉造形的瓷器较能反映南宋官窑造型上的特点。它们曾替代铜、玉起过皇帝祭祀礼器的特殊作用。也因为南宋皇帝好古,曾是宋皇室喜爱的陈设品,因而在造形上最具端庆、古礼、凝重之感。
在釉色上,南宋官窑追求滋润如玉的质感,这不仅体现着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南宋审美思潮的反映。玉的温润含蓄、柔和晶莹的特质自古被人崇尚,当作为才智和美德的理想化人格象征,这恰与南宋统治者所追慕的意境相吻合,因而模拟天然美誉的神韵成为南宋官窑追寻的目标,进一步说也是宋代青瓷所追寻的目标。由于独创了素烧和多次上釉相结合的工艺,南宋官窑青瓷在中国历代名窑名瓷中最具玉质感,其丰厚的釉层,类玉的粉青色泽,堪与碧玉斗妍。
除了造型和釉色,我们还可进一步从工艺上来欣赏它。南宋官窑瓷器的厚釉有时会超过胎体的厚度,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其工艺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便在制作技术十分成熟、设备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只有像生产南宋官窑瓷这样不惜工本地去制作才能创造出这种精益求精的作品。因此,当我们看到上百件这样的作品时,如何不对古人的精湛工艺叹为观止!
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在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上看到一些自然的网状裂纹,我们称之为釉面开片。这是南宋官窑为了追求特殊的观赏效果而有意识的装饰。在瓷器初现时,这原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而南宋官窑的工匠创造性地将之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进而使产品流溢出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宋以后很多文人雅客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创造了不少妙称,如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等。
总体而言,南宋官窑青瓷之美既体现了南宋皇室的审美意识,也体现着南宋时代的文化和审美思潮。
《公司大量买进民间收藏真品,公司不是做职业鉴定和评估的机构,交易方式是:藏品由蔡国声、王注贰、马未都、叶佩兰、毛小户等央视寻宝栏目知名权威专家亲自鉴定验货估价,如果藏品鉴定出来是真品,专家会对藏品进行估价,我们按照专家估价的相应比例进行购买,藏品值不值钱,一定要找到权威知名专家鉴定了你才能知道,不见到他们,你怎么都不可能搞清楚你手中的藏品值不值钱,而且你要卖的话,也必须先把你手中的藏品鉴定清楚,不然买家也不知道出什么价给你合适》
明天继续《liuchunxiang1214》
花钱容易赚钱难?是时候培养“吞金兽”的财商了
在商场、超市、玩具城里,总能看到抱着一堆玩具不肯撒手,躺在地上打滚撒泼不起来,哭喊着“我全都要,买买买”的小朋友,旁边站着一脸无奈的家长。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被惯坏了,只知道乱花钱,而是孩子缺乏财商启蒙,对“金钱”压根就没有概念!
今天,我就来推荐几套有关财商的启蒙书,让孩子对钱有概念,会花钱,会存钱,会赚钱!
《小兔子学花钱系列》
作者: [加]辛德斯·麦克劳德(Cinders McLeod)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小读客
【加】辛德斯•麦克劳德(Cinders McLeod)
作者是来自加拿大的一个母亲:辛德斯·麦克劳德,她以自己的孩子为灵感创作了这套书!
作者说:“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小兔子理解基本的金钱概念,比如花钱和赚钱;还能帮孩子们理解更抽象的概念,比如有钱并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或者为什么父母要去工作。我相信孩子们越了解钱,他们的生活就会越幸福。”
作者还与知名杂志及媒体合作,如《卫报》《独立报》《环球邮报》等。她的作品已获得新闻设计协会,国家报纸奖,国家杂志奖等大奖认可。
【简介】
《小兔子学花钱》系列是3~7岁孩子的首套财商启蒙绘本,这套书共4本,包含“花钱、赚钱、存钱、捐钱”4个方面,涵盖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应该知道的金钱基本常识。
它用贴近孩子生活的4个小故事,让孩子理解“钱”的概念和基本使用规则,知道:钱的概念,钱是怎么来的,钱应该怎么更合理地使用……让孩子3岁对钱有概念,7会岁管零花钱!
《少年创造营》
书名:《少年创造营》:上、下
作者:【英】罗斯·英毕
译者:申惠波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是一个关于一群有着伟大梦想和计划成为百万富翁的孩子们的有趣故事。英航(超级无敌点子王)和巴克斯特(诡计多端无底线)是一对无敌铁哥们儿,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创造新的商机,所以拉上了巴克斯特的弟弟山姆(爱好奇特惹人嫌)和同学兼表妹叮当(能歌善舞小话痨)共同“创业”。他们在农场的小木屋里创办了“少年创造营”,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 搞笑 故事就此展开。
50余幅场景插画,生动地还原了书中的主要情节,给孩子带来身临其境般的“创业”体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
《刺猬和金币》
作者: [俄]弗拉基米尔·奥尔洛夫/原作 / [日]田中洁/文 / [俄]瓦伦丁·奥利西 /图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品方: 耕林童书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和孩子探讨金钱观的财商启蒙绘本。刺猬爷爷在森林小路发现了一枚金币。因为上了年纪,准备过冬的食物很费劲,他想着用这枚金币买点过冬的食物。但转来转去也没找着商店,反而在旅途中得到了各个小动物们的帮助——小松鼠送给他笋干,乌鸦给他做了新鞋,蜘蛛给他织了双袜子,小熊宝宝给他送来了一罐蜂蜜。最后,有了笋干、新鞋、暖和的袜子和蜂蜜的刺猬爷爷决定把金币放回原来的地方,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仅看图画,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个拾金不昧的“俗套”故事,但结合着文图阅读,才体会到这则故事为什么会在俄罗斯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它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以及重温人与人互相扶持着生活的意义。
《钱是怎么来的》
作者: 萧袤 / 赵光宇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给孩子的财商启蒙绘本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萧袤,本名聂萧袤,主要作品有图画书《驿马》《西西》《我爱你》 等,作品集“童话山海经”系列、“童话庄子”系列、“童话梦工场”系列等。作品多次获奖,包括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作品因“百无禁忌的想象、透 着智慧的幽默和直抵心灵的温暖”,深受读者喜爱。 “萧袤式”的俏皮和幽默,令他在儿童文学界独树一帜。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创作之余,喜欢跑步、涂鸦、写甲骨文、去湖边寻找美丽的瓷片。
赵光宇,插画师。专职儿童读物插图和童书创作,曾获《儿童文学》金近奖优秀插画奖,多部作品入围第九届中国书籍设计展。擅长运用版画、水彩等混合技法创作。出版作品有《日月潭的传说》《野葡萄》《噗噜噗噜蜜》和“黑白熊侦探社”系列、“老神仙”系列等。
《一个国王没有钱》
作者: 余非鱼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内容简介
《一个国王没有钱》:
国王米灰灰没有钱,那要怎么买东西呢?回到货币出现之前的时代,体会以物换物的生活,引导孩子认识和了解货币的来源。
作者简介
余非鱼,致力于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20余年,创作和主编、编辑少儿读物上千种。《英国脑力经典》和《《中国经典获奖童话》,累积销量近100万册。《国学小书院》《新课标名著小书坊》《睡前5分钟小童话》《逝者如渡渡》等多部少儿读物畅销全国各地,深受读者好评。有20多种作品版权输出到国外。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冰心童书奖”等国家级图书奖30余项。
《反溺爱》
作者: [美]罗恩·利伯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 林丽雪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纠正一个认知偏差:家长以为钱最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本书为中国家庭提供了财商启蒙的实用指南,通过9堂家庭财商课教会孩子财富的知识、幸福的学问。
本书为父母们提供如下指导:
孩子的零用钱与培养耐心有关,
孩子的工作与培养毅力有关,
学会聪明消费与培养取舍的智慧有关,
养成捐献习惯与培养慷慨的个性有关。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备的优秀品格,
无论是自控、乐观还是坚毅,
每个特质都可以通过财商教育来培养。
作者简介
罗恩·利伯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专栏作家。多年来他一直倾力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的课题,依据 社会 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的采访、调研和在专栏、脸书上与粉丝的互动,创作此书。
《10岁开始的经济学》
作者: [日] 泉美智子 文 / [日] 佐藤直美 绘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小活字
译者: 唐亚明
内容简介
《1、如果没钱了》在孤岛求生的情境中探讨经济里的重要道具:货币,谈论了它的目的和作用、货币的发展和演变、合理价格的重要性、以及世界范围内出现统一货币的情况。
《2、如果没有银行》通过和圣诞老人一起买礼物,和哥伦布组建探险队,来探讨银行、贷款、信用卡、股票的作用及意义。
《3、如果公司光想着赚钱》帮助机器人经营面包店,讲述了从个体户到股份公司再到连锁店的发展路径,并揭示了如果公司只顾赚钱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如果国营企业民营化》环游梦幻岛屿,了解垄断企业与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的不同,以及民营企业为蒂罗林岛带来的可喜变化。
《5、如果收购公司》通过两位主人公的不同选择,诠释公司收购、股票、股份公司的功用与意义。
《6、如果公司不顾环境问题》则探讨了公司如果一切以利益至上,不顾环境保护所造成的气候恶化,讲述了在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面前国家、公司、个人共同的责任。
《乌鸦面包店》
作者: (日)加古里子 文/图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爱心树童书
译者: 猿渡静子
内容简介:在泉水森林的"乌鸦面包店"里,四个 健康 可爱的乌鸦宝宝出生了。为了照顾小乌鸦们,乌鸦爸爸和乌鸦妈妈
常常忙得照顾不上店里的生意,不是把面包烤焦就是冷落了客人,店里生意渐渐变差,家里也越来越穷。不过,随着小乌鸦们 健康 地长大,事情出现了转机……
这是一个活泼欢快的故事,又是一出热闹精彩的纸上戏剧。书中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形象都栩栩如生,误以为火灾飞来成千上万只乌鸦的场面更是壮观,令人印象深刻。乌鸦爸爸和乌鸦妈妈带孩子时的手忙脚乱,想必能让很多新手父母莞尔一笑全家人乐观、齐心、共渡难关的精神也不时让人心头一暖,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深层的内涵与感动。该书在日本销量超过百万册,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绘本杰作。
作者简介
加古里子,1926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毕业于东京大学工业学院。他热衷于从事 社会 福利和儿童教育的研究推广工作,在儿童绘本及科学读物创作、广播电视、儿童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自1959年受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的鼓励开始绘本创作,迄今为止,加古里子已经出版超过500部绘本作品,代表作有《加古里子的故事书》(10卷,其中包括有《乌鸦面包店》和《101个蝌蚪宝宝》)《宇宙》《地球》《河川》《海》《小达摩和小天狗》《科学之书》《 游戏 之书》等,曾获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科学?物奖等多项大奖。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太小,跟孩子谈钱会显得太市侩,可是很多现实却啪啪打脸,不跟孩子们谈钱,孩子或许会在“钱”上吃大亏!
做好财商启蒙,宜早不宜晚。
快来跟孩子一起,了解金钱,管理金钱,规划人生!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万里长城当之无愧。万里长城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是一代代中国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下面是我收集的相关资料,带大家领略长城的文化魅力。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
历史沿革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先秦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彼此攻伐不断。
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2.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下令筑长城,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3.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南长城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千米[16]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见称。
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代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随之终结。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隋代
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就把修筑长城、巩固边防,视为重要国防政策。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2007年,在山西省岢岚县发现了一方隋朝筑长城的刻石,这方长城施工碑记是现今出土的最早的有纪年的施工碑记,也是隋代长城遗址出土的唯一一方施工碑记。2009年勘测,隋长城遗迹位于山顶,为石筑,已塌为石滩状,高约50一80厘米。山腰部为土筑长城,地表残高约1.5米,夯土层13厘米。
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队对陕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个区县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调查战国、秦、汉、隋等时代长城近1700千米。新发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200余千米,在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5区县新发现隋长城约500千米。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时期长城,而隋长城又被明长城沿用。
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长城调查小组在鄂前旗文物管理所的协助下,通过察看航空影像、地形,定位GPS,查阅文史资料,分析卫星照片以及专家论证后,确认鄂前旗上海庙境内发现一处隋长城遗址。隋长城位于鄂前旗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境内,共有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不坚固,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到6米,残高约0.5到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到200米处,约6.8千米。更多的遗址位于明长城大边和二边以北,距离明长城50到300米,墙体笔直,与明长城走向一致。
唐代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位于山西省榆社县,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现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自然村),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仪城(辖于和顺县)。
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一支劲旅就是依附突厥,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威逼关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这道边墙与当地渤海国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据此认为,边墙是渤海国为防止黑水棘鞴而建。
两宋
山西省宋长城西起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处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遗迹。
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虽然保存状况较差,但考古人员根据其构筑特点和现场遗物,认定为宋代修筑。而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则充分说明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续的文明历史。
金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千米处嫩江岸边,经扎赉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子,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终止于武川县上庙沟。金长城全长约1650千米,设有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和屯兵城。
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年—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六三),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年—1566年)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27]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庆、万历之际,蒙古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明神宗实录》)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清代
清长城名称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虽然清代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极其反动的措施,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人口锐减,导致沙俄轻而易举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中国1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清长城与明长城及历代长城不同,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清长城是满清政府的权益之计,相对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单一,故而很少提及,更无法同明长城比肩。
不是吧,这个是根据鲍十写的小说《樱桃》改变的,由苗圃主演的,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是叫《红樱桃》。
爱是世界上最普通又最伟大的情感,它会使平凡变得崇高。
南方的大山里有一个村子,村里有一个先天智障的年轻女人,名叫樱桃。樱桃是美好的,她有一颗金子一样纯真的心灵,还有一副清水芙蓉般的相貌,就像她的名字一样。
樱桃已经嫁人了。丈夫名叫葛望,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一跛一跛的,人也长得瘦小单薄。由于智力上的原因,樱桃除了会放放猪喂喂鸡,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全家就靠葛望一个人维持生活,因此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真实故事》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CQkeXafE4TtYJ7UbsjqHw
?pwd=o8gf 提取码:o8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