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汝窑的价格

积极的往事
发嗲的招牌
2023-05-11 10:48:02

汝窑的价格

最佳答案
顺心的外套
沉默的刺猬
2025-07-05 03:58:42

由于汝窑瓷器存世量只有67件半,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相当不菲,一片小小的瓷片也要百万有余。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10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

汝窑的过人之处:

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百度百科--汝窑

最新回答
洁净的鞋子
文艺的流沙
2025-07-05 03:58:42

2005年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一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横空出世,以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惊动了世界。随后,一股青花瓷热横扫中国,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元素、周杰伦的《青花瓷》小调,到国人心中的青花情结,那高贵的白瓷青花一时风光无限。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元青花的收藏家却笑不起来,因为他们的藏品根本不被文博专家认可。就此,笔者走访了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元青花研究会会长张洪启、副会长韩建成和古陶瓷鉴赏家苏玉铭。 某藏家曾跟一位资深陶瓷鉴定专家开了一个小玩笑。知此专家定期前往报国寺淘宝,藏家狠心将一块带有完整图案的元青花瓷片摔作甲乙丙三片,拿出甲片置于报国寺古玩店中,等待专家来寻。果然,此专家如获至宝,高高兴兴买回家。次日,藏家上门求访,拿出丙瓷片请专家鉴定,专家摇头晃脑,连呼民间不会有真正元青花。待藏家拿出乙瓷片,甲乙丙三片珠联璧合,不差毫厘,专家哑然。 另一则藏家与专家斗智的趣事更让人瞠目。一次文物鉴定会上,某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面对一瓷器连连称赞,此时听闻物主未缴鉴定费,立即改口称赝品。后来,藏家不服,寻得该专家门下,小心拿出一张在故宫(微博)拍的元青花瓷瓶照片请专家掌眼,专家认定民间不会有元青花,称此物为文革期间之仿制品,藏家大笑而去。 并非藏家有意跟专家过不去,面对自己拿血汗钱保护起来的国宝,某些文博专家信口开河,实在令人恼火。目前,文博专家公认的元青花存世仅三百件,散落在各国博物馆中。专家们认为,除此之外,都是仿品,因此对民间藏品,一律否认。然而藏家们拿实物证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元青花远远超出这个数量。张洪启和苏玉铭先生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寻宝,据他们所说,亲眼目睹的元青花真品不下万件,有的藏家,一人便拥有上千件。 这些瓷器并非凭空而来。近二三十年间,与城市建设相伴的掘地运动,使大量深埋地下的元青花重见天日,随即散落在民间。此时,国人还未真正认识到元青花的价值。直到2005年那一次举世瞩目的拍卖,国内的元青花开始大量浮出水面。然而,面对这些无历史记载、无传承记录的古瓷,专家的不认可,让看似热闹的元青花收藏陷入尴尬。 缘何不认可其一,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官方的瓷器鉴定机构,也没有权威的瓷器评估标准。瓷器鉴定靠的是眼力和经验。同样凭眼力,不同专家采取的角度也有区别,比如,有的看瓷胎,有的看釉色,有的看纹饰,得出的结论自然难以达成共识。另外,由于每个专家所见的实物有限,靠经验来做判断的方法也有局限性。从这些方面来说,专家可能不如行家。因为行家拿自己的钱买教训,自然格外用心。他们身经百战,靠实践练就了火眼金睛。其二,仪器鉴定也只能作为参考。虽然仪器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出年代,但是瓷器毕竟是艺术品,其价值要从工艺水平和艺术鉴赏的角度考虑。其三,专家的不认可,造成了藏家对元青花的不信任。面对一件不知来历的元青花,人们第一反应肯定会怀疑有假。事实上,大量仿制元青花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且受仿制技术所限,真正高水平的仿品非常少见。 元青花的大量涌现,也使一部分人开始质疑当年鬼谷子下山瓷罐的天价是否人为炒作苏玉铭先生认为,按照当时的情况,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与其实际价值基本相符。在他的朋友圈中,那次拍卖会之前准备出价上亿元的就有四五人。在中国瓷器史上,元青花是最为成熟的瓷器产品。鬼谷子下山瓷罐确实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令苏先生愤愤不平的是,若目前民间出现同样一件元青花瓷罐,其拍卖价格却远不能及。按照拍卖游戏的规则,一件藏品讲究传承有序,佳士德那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有清楚的传承记录,而民间的鬼谷子们,被挖掘前多为窖藏,这些没有户口的元青花,在拍卖游戏中自然要被减分。由于专家的不认可,其真假也成了问题,更影响到流传。事实上,目前民间收藏的大量元青花中,精品并不多,但是价值与鬼谷子下山瓷罐相当的,也绝非仅有。苏先生见过一套保存完整的《三国演义》故事原型系列瓷器,《三国演义》一百二十章,这套元青花共二百四十件,使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小说情节,每两件表现一个章节内容。如此看来,《三国演义》的故事在元代已经基本定型,元青花的历史价值更不容忽视。 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致使大量元青花流失海外,甚至被损坏。目前,国内很多被行家认可的元青花瓷器正在源源不断作为现代工艺品销往国外,甚至是以集装箱为单位贱卖出去。民间藏家痛心疾首,怎能坐视祖先的珍宝这样流失无奈的是,即使藏家倾家荡产,也无法阻止。对于一般藏家来说,青花瓷不被认可造成了有价无市,手里的藏品积压,无法兑现,也就不利于以藏养藏。更让人痛心的是,有的专家不负责任地误断真假,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甚至遭遇被丢弃或砸毁的噩运。

缥缈的大门
活力的中心
2025-07-05 03:58:42
不是的,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
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
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
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
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
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沁以及现代工业的微沁也是存在的。
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
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土沁是鉴定出土物的重要指标,意义重大!以下以图文方式,供师友们共同学习提高!
下面的土沁是大开门明碗上的。
假土沁
《收藏大纵横》
其实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观照片就有点迷惑人,但看龙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
这件土沁应是对的,但依然有点打眼,土沁太重的本来惹人生疑,这件还是看对。
《 头等收藏 》
虽然这件东西看对,但仍不建议藏友选择这类藏品,沁成这样,已没多大价值(瓷史名品除外),记住下面的一句话: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学者常常陷入这个误区,迷信土沁多的“老瓷”!
这件是开门宋代官窑瓷片的土沁,大家注意体味比较。
明代民窑土沁(水坑品),这种开门水(土)沁,仿不出来。
因为是明代官窑瓷上的沁色,难度很大,但青花发色有味道,如对,应是永宣苏料。
上一明代官窑瓷片的冲线中的“土沁”,可以比较。
《藏家天下》
再上一批官窑瓷片上的土沁图。
注意这些土沁基本未入釉下(更别谈深入胎骨了)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官窑瓷因胎釉精细,且结合紧密,土沁很难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钧、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说,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窑瓷,要多留个心眼!
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越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
相反,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
《 收藏家大参考 》
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瓷器本身如果对,有土沁和没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只是说,假土沁的一定不对!真土沁的很可能对!
显微镜下的土沁
强调一点,土沁鉴定只是鉴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个综合判断过程!
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它都是表相!

活力的蜻蜓
迷人的薯片
2025-07-05 03:58:42
有好多年代吧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
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
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
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
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
、海水、
、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
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
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