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小碗釉面有“鬼眼疤”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瓷器出窑后,在长期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面又极易产生一些人为损伤,如划伤、磕伤等。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造假者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 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据。以下介绍常见的一些瑕疵痕迹。1釉面划伤老瓷器在长期的使用、陈设、把玩过程中,釉面通常会留有不规则的少量划痕。现代仿古瓷为了表现瓷器的老旧,釉面通常人为做旧划伤,用放大镜观察不难发现,做旧的划伤痕迹是很有力度的划纹,或仿佛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团团或一片片划纹。2磕伤盘口磕伤瓷器本身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不怕潮湿,但却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瓷器口边、足边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伤。 现代造假者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 故意在器物的口边和足边进行人为损伤,再经过修补打磨后造成所谓伤缺。新仿伤缺处经仔细观察有打磨后的痕迹,大多较光润,或有假修补的现象,与陈旧磕伤痕迹差别较大。《 收藏大纵横》3釉面裂纹又称“开片”。早在宋代,汝、官、哥诸窑就已经出现了釉面开片装饰,其釉面裂纹如同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这些釉面不同形状的裂纹是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 由于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却显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古朴自然的情趣。宋哥窑双鱼耳炉明清两代及现代多有仿制,却与宋瓷相去甚远。宋瓷的开片裂纹是烧制时自然形成。 宋代哥窑开片有“金丝铁线”一说,它的形成一般来说是由于器物出窑以后,用 草木灰均匀涂抹,使之渗入较大的裂纹之中, 纹线即成黑线。随后一些小的裂纹内的 铁元素受空气氧化而呈现出褐,两种纹线交织布满釉面即所谓的“金丝铁线”(上图)。据有经验的窑工师傅介绍,现代仿古器可用化学试剂做出釉面裂纹,再用红色、黑色彩料分别泡染填充,与宋代“金丝铁线”相差甚远(下图)。仿宋哥窑双鱼耳炉在明清两代青花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一般来说是没有“开片”的,但有个别器物受保存条件的影响会偶然形成开片,没有形成时代特征。 现代仿品中往往在仿元明两代的青花瓷釉面人为制作出“开片”来伪造出土物,值得注意。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精藏门》4鸡爪纹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后,器体受撞击处容易出现鸡爪状的裂纹,因而有“鸡爪纹”一说。老鸡爪纹由于形成时间久远,裂纹内多渗入其它杂质而呈褐纹路。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底部鸡爪闻而新仿品鸡爪纹是 人为敲击形成的,在器壁上多见有二三处鸡爪纹,但 器表没有撞点痕迹,显露出是伪作。5气泡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某些化学成分会产生气体,大部分气体会散逸,未及散逸的气体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内形成了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边角处的气泡尤为密集。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老瓷器中的气泡,由于瓷器年代、种类不同,会发现釉中各种气泡非常透亮仿佛沉于纯净水中,有的却像是浮于云雾之中。 孙瀛洲曾很形象地总结说, 哥釉中的气泡如 “聚沫攒珠”, 汝釉中的气泡则 “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气泡现象的存在。常见的一类 现代仿品,釉内气泡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形成小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面内。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瓷器是用电炉烧制成的。新老瓷器釉内都有气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仅凭有无气泡这一点是无法成为断代依据的。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现在有些藏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釉内气泡状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谓死气泡、变色气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 “变色气泡没有几百年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方法很值得商榷。笔者经与专业学者探讨后了解到,气泡的形状、颜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做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气泡的显微效果要从多方面考虑,对瓷器鉴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6棕眼和缩釉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坯料、釉料配制不当,当瓷器入窑煅烧时,釉和坯体因化学作用产生气体,在釉里面会形成气泡。当窑中火力不足时,气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收缩,在釉面上会留下气泡收缩的痕迹或中空气泡崩裂的痕迹,这就是棕眼。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常布满下凹的星点,犹如 桔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是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底部缩釉则是釉面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形成大小不均的无釉小孔,天长日久 孔内容易进入污垢,形成缩釉点,清康熙瓷器底部釉薄之处常有针孔状缩釉点。也有由于缩釉较严重时导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现象,如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片的缩釉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了洪武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盘 缩釉这种大片的缩釉现象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较大的 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或是 由于胎面有油污导致釉与胎体未能紧密结合,导致露出胎体。新仿瓷器中也有仿缩釉点的伪作,其做旧方法是在瓷器入窑前用针状工具扎出大小一样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几处釉,使得烧成后器表产生露胎无釉处,但与老瓷器相比较差别还是很明显的。7毛口又称毛边。老瓷器中常见器物的口边因为 小气泡破裂或轻微损伤导致口沿釉面剥落,用手指顺着口沿捋过去,会略有棱刺之感,称为毛口。这种 毛口现象在元青花大盘、大罐和清康熙盘、碗、瓶、罐中较为常见,给人一种老旧之感,形成时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旧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窑烧制前,用工具将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几小块儿釉,出窑后在对缺釉处进行打磨和修补,伪造成毛口旧伤修补的痕迹。8剥釉、剥彩古代低温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剥落或彩剥落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低温彩釉瓷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或釉上彩绘。唐三彩三足鍑(同复) 器身剥釉此类器物 无论是釉面还是彩绘,都有小小的开片,证明胎釉或釉彩之间结合不紧密,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后,釉层或彩层会从胎体或釉面上逐渐脱落,如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唐三彩釉等。这些低温釉的釉面都有小的开片,也常见釉面出现小块儿的剥釉或剥彩。元孔雀绿釉盖罐 盖 器身剥釉清代粉彩瓷器彩绘花纹中的黄彩、绿彩、粉红彩等色彩易出现剥彩现象。 新仿瓷器仿造的剥釉、剥彩现象,器体缺釉、缺彩处周围的釉面都非常坚实,手触摸的感觉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块大块地缺釉,不像自然剥落,而是人为做成的。现在新仿的六朝青瓷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类的高温瓷器,常常出类似的假剥釉现象。鉴别时还需注意器身凸起的棱线部位、口边、足边及其它边角部分,如表现出很整齐的缺釉现象,则是人为用化学试剂涂抹做出的假剥釉现象。《收藏大纵横》9釉面上出土的痕迹水碱、水锈、土锈这三类现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现的痕迹,这些痕迹有的是呈 灰白色、 灰的土疤,或是 铁锈状斑痕。无论是铁锈还是土疤,这些瑕疵由于地下环境潮湿,泥土中的元素与釉面产生化学反应, 痕迹深入釉面,锈迹坚实,不易洗刷掉。元卵白釉葫芦形带盖执壶 出土痕迹明 龙泉窑刻花梅瓶腹部残件 出土痕迹现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现象也很常见,具体做法是在 器身用粘合剂涂抹一层薄厚不均匀的 桔红色泥疤,或是 在器内壁挂一层桔红色、黑色的泥浆,更有甚者将仿古瓷通体用 粘合剂粘满很厚的铁锈状附着物,仿佛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属物质侵蚀一般。明成化斗彩菊花纹罐修复器 出土痕迹仿元青花凤纹罐 假出土痕迹仿元青花凤纹罐口沿假出土痕迹现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钧、仿元明青花等瓷器品种的釉面上都有此现象。据有经验的同志介绍,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釉中加入了一种金属元素后烧出来的,表面很光润,与真出土器的痕迹有很大区别。仿元青花梅瓶 假出土痕迹辨别真假出土器物还要 警惕瓷器的粘补现象。在实物中常有假修补器,其做法是将仿古瓷器打破后重新粘补好,欺骗藏家是御窑厂出土的官窑器。其实御窑厂窑址出土的残片在发掘过程中会经常碰撞,从修复器的粘合处可以看出残片的边沿是不整齐的,并有缺补处。但从新品碎裂的修补处可看出裂纹非常整齐,值得注意。仿宋汝窑贯耳瓶 假出土痕迹汝窑瓷器的釉色为天蓝色,是帝王喜爱之物,非常珍贵于是一些仿出土汝窑的器物就出现了。在汝窑窑址的残片中,有许多瓷片釉表面浮有一片片灰白色的斑块,这是釉面在土内长时间受潮湿和酸性物质腐蚀后产生的现象。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在仿古瓷釉表面粘附许多铁锈色状植物根茎的现象,仿佛是器物从土中挖出来时带有许多草根似的,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釉面的一些植物根茎是用铁红色原料绘画粘附后制作的假现象。仿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粘贴树根10釉面锔子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后器身易碎裂,过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锔匠把瓷器修补好后继续使用。南宋龙泉窑青釉小碗 锔钉锔,是指用一种弯曲“∩”形的铜钉或铁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用其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补的方法就叫做打锔子。手艺人将打破的瓷器片儿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器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锔钉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锔子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明代多用铁锔子,体型宽大厚重;清代用铜锔钉,体型较小。有的新仿瓷器为模仿老锔活儿,故意将瓷器打破后再用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铁锔子锔好,为了防止新锔子露金属光泽,往往还在锔子周围涂抹灰泥或铁红色的锈疤,值得注意。《收藏传说》11釉斑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种现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现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随意点上几笔釉来误导藏家。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实际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艺上粗率的表现,在入窑烧之前未能将器底的釉刮干净,是一种随意的表现,与新仿品点几笔釉作伪的表现截然不同。12老胎挂新釉老胎挂新釉是冒充旧窑器的一种手法,造仿者将窑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烧制冒充真品销售。常见挂新釉者有南宋建窑的黑釉碗,新挂釉釉质过于光亮,与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时代神韵。13釉面粘补民国时还有一种在老瓷器上补釉的作伪方法。在故宫馆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三足小香炉,有民国时的古玩行商人将炉身挖掉一块儿釉,然后再补上一块儿红釉,冒充成宋钧窑天蓝釉红斑小香炉。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非常珍贵,民谚有云:“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痴迷者不仔细认真看,稍不留神难免入其彀中。
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
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化学成分,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釉的发明与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瓷器涌现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釉面,本文将介绍八大釉色瓷器。
1、青釉瓷器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所致。但青瓷中还因含铁量的不同和还原气氛的差异,色调呈现青**或黄褐色。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至东汉时开始成熟。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的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瓷窑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青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如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釉层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至唐代越窑青瓷大兴,以“千峰翠色”的釉色擅场一时,其色泽最佳者被称为“秘色”瓷。
隋唐之际各种釉色的瓷器相继出现,至宋代更是名瓷迭出,但青瓷并未因此而没落,还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品种。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窑均属于青釉瓷器。宋代官窑、哥窑青瓷,为显出庄重凝厚、古拙质朴的美感,特意在胎体中加入适量的含有氧化铁的紫金土,以形成“紫口铁足”,其釉面自然生成的开片纹饰更是饶有趣味。北方民窑中的耀州青瓷,在继承越窑青瓷刻划技法的基础上,也独辟蹊径,不仅刀锋更为犀利流畅且所刻图案“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宋代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韵,在胎体上多次施釉,终于烧成了青翠欲滴、与翡翠相媲美的“梅子青”色,代表了中国陶瓷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的兴起,瓷器以青釉为主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开始了一个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彩瓷新纪元。
2、白釉瓷器
白釉瓷器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巨大发展,制瓷工艺技术大大进步,胎、釉的选择及配方均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其审美“尚白”便成为此时强大的时尚,反映在瓷器生产上,便是时代需要白瓷。由于刚刚脱离青瓷体系,此时的白瓷胎呈浅黄褐色,釉呈乳白色泛青**,积釉处为湖青色,釉层薄而滋润。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釉中铁的含量很少,但还有一定含量,故而釉色白中泛黄泛青。
在经历了北朝晚期初创、隋代的发展以后,白釉瓷器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烧制中心,是唐代“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白瓷的成熟,不仅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瓷器品种,是陶瓷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更为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白瓷的烧制以定窑为代表。宋代定窑白瓷烧制采用当地富含氧化铝的瓷土做胎料,经过细致的加工和良好的筛选,制成的器物胎体轻薄,胎质洁白坚硬。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基础之上,糅合南方越窑青瓷的釉色风格、北方定窑的造型和装饰创烧出了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或白中泛青,少数釉色受地下潮湿环境的影响偏糙米**,开细纹片。历代对青白瓷都有很高的评价,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看,其采撷金银器秀美活泼的造型特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洁净高雅、晶莹明澈,确有玉的质感。青白瓷从北宋初期开始烧制,在经历釉层由薄至厚、装饰从无纹到刻花浮雕盛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
元代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又创烧出卵白釉这一新的白釉品种,它与同时期的青花一样,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标志。元代卵白釉瓷的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既提高烧成温度,又使得大件瓷器在高温中不变形,保证了质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釉质紧密,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早期器物颜色微闪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的减少,色泽趋于纯正。
明清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大兴,历代官窑烧制的白瓷都很精美,各色彩瓷的逐渐增多也使得白瓷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瓷器品种而流行了。
3、黑釉瓷器
黑釉瓷器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并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着色氧化物的陶瓷器,釉面呈赤褐色、暗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等,即属花色黑釉。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受流釉影响,釉薄处泛黄。
至唐代,黑釉瓷窑主要集中于北方。而南方诸省广为流行的是褐釉器,南方各地采用灰胎和灰白胎制瓷,施酱褐釉,呈现的釉色多为酱褐或赤褐色,深黑如漆者较少见,其原因可能是隋唐时期褐釉器只是在烧制青瓷的瓷窑中兼烧的。
宋代名窑辈出,黑釉器也大放异彩,代表窑系有江西吉州窑、福建建窑。吉州窑黑釉瓷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纹、剪纸纹、彩绘纹、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等,这些装饰设计构思新颖,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一帜,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窑则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和曜变天目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和曜变天目盏的主要产地。
元代至晚清,还有很多民间窑口在大量烧制黑釉器。黑釉瓷器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制日用器皿,一般在以生产其它瓷器为主的窑场兼烧,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景德镇窑厂曾出土过一件刻“大明永乐二十一年”款黑釉香炉,为民间祭器。
4、红釉瓷器
红釉器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高温红釉器以铜红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早在宋代,钧窑器已出现铜红斑釉或玫瑰紫等不均匀的高温红釉,均匀的红釉器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成功,至明代永宣时期发展成熟。由于这类红釉器主要用作祭器,因此又名“祭红”或“霁红”,清代又有“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实际上都是指高温铜红而言。
低温红釉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其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又名“铁红”。由于矾红比铜红烧制容易,明嘉靖时便用以替代工艺失传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矾红虽不及铜红艳丽,但呈色稳定。至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以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乾隆以后各朝有一种满地红露白的矾红釉瓷,称为“盖雪红”,非常精美。
另一种为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这是一种以含金万分之一以下的微量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烧成后为粉红色。这种釉是康熙晚期由国外传入,雍正时烧制的最为精美,乾隆早期呈色娇嫩,晚期不够精细。嘉庆时已几乎绝迹。胭脂红釉料不仅用于单色釉瓷,还装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为红釉的名贵品种。
5、蓝釉瓷器
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其釉色亮如宝石,皆为祭天用器。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胎体轻薄,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色泽浅淡、清新,犹如洒满雪花状,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光绪朝偶有仿制。
6、黄釉瓷器
黄釉器也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唐三彩中的黄釉即属此类。早期的低温铅釉主要有棕**和绿色两种,其中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为氧化铜。在历经唐、宋、辽、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低温黄釉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因其助溶剂中加用硝(一种硝酸盐的矿物质),所以釉色十分鲜嫩,青翠欲滴,犹如孔雀羽毛般艳丽。孔雀绿釉自宋代磁州窑创烧,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明代孔雀绿釉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传世品分析,永宣时期至正德年间均有烧制,与元代相比制作更精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时期磁州窑制品由于胎和化妆土皆为生烧,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造成胎釉结合不紧密,产生剥釉现象,严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剥落。而明代官窑制品是在烧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绿釉,然后再入窑二次烧成,釉与釉之间易结合,因而极少有剥釉现象产生。到了清康熙时期孔雀绿釉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呈色、造型还是刻划装饰工艺都更为精致。
8、茄皮紫釉瓷器
茄皮紫釉是以锰为呈色剂的低温釉,呈色有深有浅,深者为熟透的紫茄皮色,浅者为未成熟的浅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施低温紫釉二次烧制而成。这样烧制成的器物胎釉结合不紧密,时间长后易出现剥釉现象。从传世品看,明代弘治、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有制作,多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康熙时期更为盛行,其造型多样,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呈色较为稳定,器物表面多刻划有精细的纹饰,带有官窑款识。乾隆朝以后烧造有大量的暗刻龙纹茄皮紫釉的宫廷生活用器,多为盘、碗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