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宋代越窑青瓷底足特征
1随时代变化和借鉴传承,越窑青瓷这类陶瓷器的圈足特点有变化,以唾壶为例:三国、西晋初,为六大口、圆腹、高圈足、平底或饼形足。 2南朝及隋,腹更高,饼形足加高,有的有盖,下有托盘。 3唐中晚期,演变成大口、细短颈、圆腹矮圈足。 4五代、宋沿袭,无多大变化。
1、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考古调查证明,它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即唐代明州慈溪县上林湖,五代时划归越州,唐代亦称越州)是中国主要的青瓷发源地。在这片古窑厂中,保留着丰厚的陶瓷遗存。当时的陶瓷不但坚固耐用,而且质量较高,有耐酸碱,盛食不变味,易洗涤等特点。瓷器表面细腻光滑,滋润似玉,呈半透明色,极富美感。因此,六朝时期有“陶瓷时代”的美誉。
2、东汉后期,烧制青瓷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在迅速发展和工艺长进的基础上,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制瓷业的地域由南向北,几乎遍及全国。因此促使它不断发展,呈现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