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瓷器釉略显粉红色是真品吗
南宋官窑瓷器略显粉红色可能是真品,由于均使用乳浊性较强的石灰碱釉,故两窑产品的釉层均具有一定的乳浊性,特别是粉青色釉制品,均乳浊滋润如玉,釉下可见稀疏的小气泡,有的气泡极少,“寥若晨星”。而早期的灰青色釉产品则乳浊性相对较差,透明度高,釉下气泡较多。米和则二者兼有。一般制品的上部即口沿部位或口沿及颈部,透明度高,乳浊性差。制品下部则相对乳浊性强,透明度低或失透。但从总体而言,老虎洞官窑的釉色似乎普遍要比郊坛下官窑同类产品显得明亮,光泽较好,青度高,尤其是早期部分灰青色釉制品,釉层极透明、光泽强,玻璃质感特别明显。在早期的部分灰青色釉制品中,釉面常有微晶析出。早期米釉制品釉面常略泛粉红色。而部分粉青色釉制品的色调也似比郊坛下官窑要淡,而后者常泛灰,色略显深。
宋代哥窑瓷器出产于河南北部地区是错误的。
宋代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于浙江龙泉。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
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使青釉浓厚青翠,色彩幽深,创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哥窑青瓷釉上有细碎的开片,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在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疑似窑址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
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杭州老虎洞。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了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过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的遗物则称为“传世哥窑”,后者则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可以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扩展资料:
哥窑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有细碎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典型的“金丝铁线”,即黑色的厚缝与红色、的细缝交织在一起。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的部分甚至等于轮胎的厚度。釉面上有气泡,如珠子的外观,犹如“聚沫攒珠”之美。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由于胎色的出现,窑口边缘釉为黄棕色,而铁黑则出现在底脚的无釉部分。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