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旅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博物馆之旅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物馆之旅作文1清明假期第一天,我没有睡懒觉,而是早早起床,因为我要跟随小记者团去济南参观省博物馆。带着兴奋与期望我们出发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奔波后,博物馆展现在我们眼前。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大厅,我被这壮观气派惊呆了。博物馆一共有三层,一层展出的是一些古代佛像。它们有的没有头了,有的断臂了,但是那一个个雕塑却都像活的一样。一层还有孔子学堂,我还在里面上课、当老师了呢!接下来我该参观第二层了,那里是名家书画展。里面有旭日东升图、迎客松图、山川瀑布图……每一张都那么栩栩如生,把我带入到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尤其是刺绣馆,让我大开眼界。阿姨们手里的针那么细,绣这一幅画得需要多长时间呀!她们真了不起!其实不光是刺绣,无论哪幅作品都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最吸引我的是三层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一进入展厅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原生态的自然世界。那里有猛虎下山、豹子爬树还有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它们个个野性十足,让我过了一把十足的动物王国的瘾。不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节关于考古知识的课,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懂得了一些考古知识,还当了一回考古队员,模拟了一次文物挖掘呢,太有趣了,令我终生难忘。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还没玩够就到了集合的时间了。坐在车上我还意犹未尽。既能学到知识,还能找到乐趣,这样的小记者活动令我终生难忘,好期待下一次活动的到来。
博物馆之旅作文2扇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作人间天堂的杭州,从宋代至今,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扇业的文化中心。今天,我来到了有美丽风景的运河旁边的扇博物馆,了解扇子的发展史。
进入大厅,解说员告诉我们:这座扇博物馆,以扇的历史、扇的文化、扇的工艺为重点,以实物展品、场景再现,结合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现扇的魅力。然后,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便开始参观了。
第一部分是“风的长廊”,展示了历代扇在各个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文人骚客到老百姓、平民,扇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体现出扇文化的多姿多彩。最初的扇是旗形的,使用的人是拿着扇柄来回转动,就产生风。我想:使用起来多麻烦呀!
第二部分是“团扇时代”。团扇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有圆扇叶、长扇柄的扇,用起来更方便。第三部分是“折扇时代”。第四部分是扇的工艺展示……
二楼展厅的各国名扇,集中展示技艺精湛的扇作品,了解以中国为代表的扇文化,鉴赏各国珍品。有“象牙柄鹰毛诸葛扇”、“全棕彩绘黑纸扇”等等。
今天的扇博物馆之旅,真令我长了不少见识。
博物馆之旅作文3昨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市博物馆游玩,门前立着博物馆的标志——进入大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匹用石头做的马,好多小孩子都叫着要骑马。马的右边耸立着几门古炮,它们都已经生锈了。
我们进入博物馆的第一层,两面各有一条金色的龙,是用来纪念澳门回归的,走进展览厅,左边是一些窗花、用之剪出来的动物和画,右边是花枕头、钟馗、财神爷等,其中用纸剪出的十二生肖最为好看,它们活灵活现,可真像真的。
我们走着台阶,绕到了第二层(博物馆像个陀螺,就绕着上来了),这一层是动物,里面有昆虫、野兽、海底动物等,我最喜欢看野兽类,里面有非洲狮、狼、金钱豹、老虎、猫头鹰、老鹰、蟒蛇、黄鼠狼等,都是凶猛的动物,但是它们都不会动,现在我就可以摸摸它们,知道这些凶猛的动物的知识。
第三层是说我们的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讲了我们的发展,而且还有详细地图可以看。最后我们坐着透明的直达电梯下到了第一层,这次游玩就结束了。
通过昨天我了解了非常多的知识,有动物方面、社会方面、工艺方面等,我很高兴。
博物馆之旅作文4今年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日本,参观了很多博物馆,其中我觉得杯面博物馆最有趣。
杯面就是我们俗称的方便面。博物馆的五层是杯面展厅,世界各国的杯面琳琅满目。妈妈叫我说:你看,这里还有中国的方便面呢!我大吃一惊:哇!中国品牌也上‘榜’了呀!
欣赏了这一墙的面,我们又来到了杯面加工厂,工厂大厅有很多桌椅,桌子上还有彩笔,每个孩子用300日元(约18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一只空杯子,然后用彩笔在杯子上画自己想画的图案,我画了一只蜗牛和许多爱心。画好杯子后,我排队选杯面的原料,我选了牛肉汤料、蟹棒、虾仁、葱花。阿姨盖上盖子,放到压缩机里压缩和包装,在取面出口我终于等到了我的'杯面。我拿着杯面,再把它放到袋子里,打上气,挂上绳子,就大功告成啦!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打上气呢?
对啦,是为了方便面在带回家的过程中不容易被挤碎,人家想的周到吧!
这次参观博物馆,我是第一次体验自己画杯子,自己配料的杯面,我要把它带回家给爸爸尝尝。我喜欢这次参观,喜欢杯面博物馆。
博物馆之旅作文5韩国济州岛的泰迪博物馆是个美丽的、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进了泰迪博物馆的大门,走在石板路,慢慢地绕过翠绿的草坪,走进大门,将会看见一只勤劳的泰迪正织着一双手套呢!瞧!旁边放着一条已经做完工的蓝色的围巾哩!咦,这个篮子里怎么还有各式各样的毛线:粉色的、的、藏青色的……难道,它想做毛衣、裙子、裤子………可真是勤劳啊!
往前走,上了二楼,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戴厨师帽的泰迪,似乎在热情地说:“快过来,尝尝我们俩的手艺啊!”走过去仔细地观察,发现一只泰迪衣服和裤子都是蓝的,头发是棕色,而另一只衣服和裤子则是红色,头发是黑色的。它们旁边的水池里的碗马上就要洗好了,可真是认真对待“工作”啊!可能在给新娘新郎准备婚礼呢!
前面,两只泰迪正在举行婚礼哩!瞧!这美丽的新娘头发是的,长着一双大大的黑眼睛,头上戴着皇冠和一个长达大约两米的头纱,婚纱则是裙摆长达一米呢。新郎的头发是黑色的,礼服和鞋子同样是黑色。一看,就知道它们俩非常恩爱!
泰迪博物馆的泰迪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仔细游玩哦!
博物馆之旅作文6这个暑假,我去了坐落于明城墙集庆门城楼内的钰源泉博物馆参加“在博物馆里体验”主题活动。一大早,我就来到城墙脚下,等同学们都陆续到达,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带着我们爬上城墙,开始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着各个朝代的陶瓷器及玉器,每一件都造型精致,精妙绝伦。
紧接着,老师带着我们进入“技艺传承—文物修复”环节,我们按照老师讲解的修复文物的方法,开始修复一只破损的杯子。我先把洗手液涂到一块陶板上,再把陶板挂在杯壁上,然后搅动石膏液体,让它变得浓稠些。最后,我把浓稠的石膏涂在了缺口上。现在,静静地等待石膏凝固就行了。等待可真漫长,石膏终于成了固体。我小心翼翼地拿开陶板,只见石膏补在缺口上,好像从未破损过一样。只差最后一步了!我把粗糙的砂纸撕成小块,在修补处反复打磨。呀,简直天衣无缝!我捧起杯子,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兴奋极了。
通过参观博物馆和修复文物的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留给南京的遗产实在是太丰富了!我热爱南京,长大后一定要把南京这座古城建设的更加美好!
博物馆之旅作文7清早,我特别的兴奋,因为今天。盼望已久的户外课终于来了。
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楚雄州博物馆”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门前的两尊老虎雕像,就像两个忠心的士兵一样,保卫着博物馆。
走进大门,顺着台阶而上,来到了博物馆大厅。一位美丽的导游姐姐带着我们沿着台阶一直走,来到了动物标本厅。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浣熊、黑山羊、绿孔雀……听导游姐姐说,黑山羊是我们楚雄特有的,别的地方还没有呢。在这里我认识了更多的动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沿着台阶前行,我们来到了古生物展厅。一进门,一具具恐龙化石骨架就出现在我眼前。其中有一具恐龙化石特别的高,都要碰到房顶了。虽然它们只剩下骨架了,但看上去还是那么的威风。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历史文物厅,了解了猿人和人类的进化史。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彝族服饰展厅。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副大大的壁画,上面记录了彝族人民的美丽传说,展厅里还有许多的彝族服饰,大多数的彝族服饰上都绣着马缨花和山茶花的图案,色彩非常的鲜艳,好看极了!彝家的姑娘可真是心灵手巧啊!
不知不觉就要放学了,我真感谢博物馆,谢谢你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今天真是开心。
博物馆之旅作文8前几天,我和朋友结伴去西汉南粤王博物馆游玩,随行而去的还有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考察一下我国的古代文物和完成老师布置的博物馆手抄报任务。
站在博物馆前望去,只见金灿灿的八个大字西汉南粤博物馆镶在大理石上。左右栽满了绿油油的树木。既像守卫在博物馆前的卫士,又像热情招待员在欢迎我们到来。
进入博物馆,走上二三楼,右侧展出了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瓷枕各式各样,有像可爱小孩模样,有的张牙舞爪的像一只凶猛的白虎,好像随时会扑过来。左侧是吉州窖,里面展出了吉州窖里发现的各种文物,有陶瓷,有的是玩具瓷狗,还有的是残存瓷片。
我最喜欢一条可爱的小瓷卷尾狗,因为它十分地惟妙惟肖似乎会蹦出来,朝你摇它褐色的卷尾巴。
来到天台,一帘绿色映入眼前,成堆的灌木丛围着中间金字塔状的小房间。那其实是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昧的墓穴,人们可以进去参观,不过墓穴十分低矮,只有比我高几厘米,个子高的都要低头弯腰地走进去,我想姚明要进去,得蹲着进去了。
这次南越王博物馆之旅真有趣!除了这些,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还有许多古老的文物和景点。如果你想了解,不妨自己去参观,一定会收获满脑子的知识哦!
博物馆之旅作文9今天,我和王思琦、冯歆懿、李淑敏一起去了自然博物馆。
走进那宽敞、明亮的大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型生物展示厅,那里的生物标本栩栩如生,有灰鲸骨骼,有千年阴沉木,有鲸鲨,还有好多大型标本,数不胜数。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动物展览区,那儿有五步蛇、眼镜蛇和猛犸象的骨骼,等等。但我最喜欢的是华山虎和金凤蝶,现在是虎年,华山虎代表我们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而且,它是万兽之王,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哩!华山虎穿着黄黑相间的衣裳,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一个血盆大口。它很威武,它一叫,所有其它动物都心惊肉跳。凤蝶也不赖,它可美了,特别是那翅膀,是左右对称的,十分惹人喜爱,它还把头翘得非常高,十分骄傲,像是美若天仙的蝴蝶呢!我再三欣赏之下,赞不绝口。那儿还有好多海底生物,像三叶虫、菊石……都像是真的一样。我还去了树林茂盛的热带雨林,那儿都是模仿大自然的,小鸟儿的声音也一模一样。直到我们的参观活动结束了,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儿。
自然博物馆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呀!
博物馆之旅作文10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和妈妈都有点闲得无聊,就盘算去哪里玩玩。
恰巧山东博物馆与秦始皇陵博物院联合策划的原创特展的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正式开幕了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无问西东、百代秦政、风月同天,从三方面讲述秦文化与齐文化的渊源。这次的展览中有各种各样的兵马俑如:立俑、跪射俑、车马俑、骑兵俑、彩绘铜车马,看得我眼花缭乱。除了兵马俑还有很多从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剑、戈、两诏文铜权、虎符等。为了珍惜这次机会,每看到一个文物我都要仔细观察他的名字和出处。博物馆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文物,而且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文字解释。上面主要讲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个帝国是怎样统一了度量衡,车规矩,文字,钱币等,介绍了秦朝是用的什么政策而导致他迅速灭亡的,秦文化与齐文化的渊源,帮助人们走进遥远而神秘的大秦帝国。
虽然大秦帝国早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文物中感受到当年那个强大的帝国。
博物馆之旅作文11作为一代新宁波人,对宁波这个第二家乡总是充满了好奇。听说宁波博物馆能带我了解宁波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家欣然前往。
一跑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姆渡时代的各种泥塑画面,上有先人在种地、打猎、捕鱼、挖野果等。讲解员老师告诉我们,在距今6500-7000年前,人们以打猎、捕鱼、吃野果为生。但河姆渡遗址中水稻种子的发现,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候的宁波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从发现的文物当中推测我们的先人会用骨头做成一些工具,甚至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学会了制陶,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聪明能干。
继续往前走,我有幸认识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钺,一个锄头形状金的物件。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铜钺是战国时期象征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它上面的图案有船、波浪和带羽毛帽子的人,说明那时候的人们已经会比赛划船,他们带的羽毛帽子就像船帆,这个器物从功能和图案充分反映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进取精神。
看着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听着讲解员老师的娓娓叙述,我仿佛来到了河姆渡时代,看见了我们身着草衣的先人正在努力想着办法,尽力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我似乎感受到了先人们那种奋发拼搏的精神。
穿梭在博物馆里的各个楼层,穿越在宁波的各个时期,我深深为我们宁波的先人骄傲,为自己成为了新宁波人而自豪!
博物馆之旅作文12周日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我盼望已久的上海之旅。一路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轻声地哼着歌。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好大。博物馆共有四层,包括地上两层和地下两层,我们的参观是从地上两层开始的。
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群庞然大物:有两三层楼房那么高的恐龙,有几十米的鲸鱼,还有几吨重的巨蜥。乍一看,栩栩如生,吓得我直往后退。
我们顺着旋转楼梯往下走,楼梯的两旁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金丝猴、糜鹿、大猩猩、绿孔雀、蟒蛇……太多了,我都数不过来。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动物――小浣熊。抬头一看,头顶上还挂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突然,前方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像狮吼又像虎啸。我赶紧跑了过去,原来这里是恐龙模型展示区。最吓人的要数那个巨大的霸王龙,不仅体型庞大,而且凶相毕露。它一半脸是正常的,另半脸被剥了皮露出里面的肉,每隔几分钟它就摇头晃脑甩着尾巴大吼大叫一通。最好玩的是一只长得象大鸟一样的恐龙,看了介绍我才知道,它有一个可笑的名字――盗蛋龙,模型做得很有趣,它在护着一窝蛋,每隔几分钟,它就在这窝恐龙蛋上蹲上蹲下的,嘴里还发出伊呀伊呀的叫声,动作很逗人。
后来我们又依次参观了“人类演化之道”“走进非洲”“缤纷生命”等展区,每个展区的内容都精采纷呈,看得我眼花缭乱。
多么有趣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啊!
博物馆之旅作文13周六,我跟同学们来到了秦淮区博物馆,开启一段博物馆奇妙之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还亲身参与到文物的修复工作中,这段体验既好玩又有意义。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一一道来。
文物是无价之宝,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很少很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流传于世的珍贵文物会越来越少,爱护文物人人有责。我们边走边看,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这些珍贵文物的来历,了解到了这些问题的价值,跟了解到了文物修复的重要意义。
按照参观路线大开眼界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如何修复文物了,我很是期待。首先,我们带上了手套,将像水一样的石膏调稠,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非常的耐心和仔细,很多人就是在这一步出了问题,导致了后续步骤的不稳固。第二步我们将事先做好的模型放好,将调稠的石膏均匀地涂上去,指导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均匀,有的同学耐心不够没有涂均匀,麻烦开始了,有的人因为涂抹不够均匀,石膏干了之后有裂缝,或者不牢固,一碰就掉。我小心地按照步骤弄好,在风干之后,小心地用水清洗,磨平。看着手中修复好的杯子,我很开心。
在这次活动中,我体会到了文物的珍贵,懂得了要去爱护文物,希望每件文物都可以得到妥善的保管,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爱护文物,珍惜文物,加油!
博物馆之旅作文14“吱——吱——”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似乎不会疲倦。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看大地,树叶都打着卷儿。就是在这样炎热的一天,我们“山山水”的同学要去参观省博物馆了。这炎热,也许正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吧!
博物馆里藏品丰富,犹如一座穿越时空的宝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曾侯乙铜尊盘。
这件宝贝有42厘米高,口径58厘木,重30公斤。就这么重的铜尊盘,底部竟只有四只小龙状的青铜支撑,真是奇妙!古人对力的平衡把握得真是精准。
这铜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镂空艺术。其装饰品互不连接,单独位于内层之中还有镂空花纹,一层中还有一层,这种极其复杂的雕刻艺术竟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己经被人们所掌握,真是太厉害了!要知道在高科技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依旧无法复制出那样精美的雕刻品。这铜尊盘也是权力的象征。上面不仅刻有繁复而有序的镂空花纹,而且还刻有象征皇权的蟠龙,象征着一方霸王。
我们还领略了20xx多年前的“冰箱”——铜鉴缶,20xx多年前的“钢琴”——编钟,一件比一件震撼……
两个小时过去了,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一行人离开了省博物馆……
“啾——啾——”与先前令人厌烦的知了声不同,此时小鸟正在枝头高歌,太阳也躲到了云朵后面,给我们带来了一片阴凉。
如果说之前是老天给我们的考验,那么,现在的阴凉就是老天给我们的奖赏吧。
博物馆之旅作文1510月27日,我跟着小记者团来到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文物可真多呀,我怎么看都看不够,好在有讲解员阿姨为我们一一讲解每件文物的来历。
经过了两个主题展厅,一直在我脑海念念不忘的两件文物是一块小孩的头盖骨部分和一艘独木舟。
原来几千多年前的小孩头盖骨是这个样子的呀,与我在DK人体百科全书看到的人体骨骼与这个大不相同。时隔几千年,人类的骨骼真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艘独木舟的年龄,可是足足比我大了1000倍呢。八千多年前的人们在水上出行原来只靠着一艘独木舟和几根浆啊,真是不容易呢。在此之前的人们出行只靠一双脚,遇到河流的时候,光靠脚过不去了,于是就发明出了独木舟。
随后,馆长阿姨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馆长阿姨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是八千多年前跨湖桥人留下来的,并且,这里的文物都是真实的,没有一个是仿制品,以及考古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容易。
以前对考古不屑一顾的我通过今天的参观,渐渐喜欢上考古了,考古是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以后我想当考古学家,那现在必须好好努力学习历史知识,要有耐心,有细心。
短暂的一个半小时飞快地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和馆长阿姨道别,离开了博物馆。回家后,我立马和爸爸妈妈说:“下个周末,我还想去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还有些文物再仔细地看一看。”
我想,如果不是这段经历,我将很难有机会去见证一座山的春夏秋冬、晴雨冷暖、日出月落……
——题记
从去年春天开始,石经山的考古工作断断续续已经进行一年多了,最近工地休息,终于有时间和心情来写些文字记录这段经历。
这是一次大山之中的考古发掘,发掘对象是位于石经山山顶的一处古代寺庙遗址。石经山在北京房山云居寺东二里处,海拔450米,因峰峦秀拔,常白云如带,且山上多生芯题草,故而又名白带山、芯题山,俗称小西天。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舍利出土之处,以雷音洞为代表的九个藏经洞共藏隋唐时期与明代经板四千余块,山上还保留有珍贵的唐塔遗迹、隋唐碑刻和千年古道。
此次发掘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进行,首师大袁广阔老师担任领队;参与发掘的除我之外,还有首师大的几名研究生同学。
考古队的山下基地在水头村的一处农家院里,走过几片树林便能到达石经山脚下,从基地到山顶工地步行约一个小时。实际上去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住在石经山半山腰的施茶亭,今年春天开工时才搬到了山下。住在山上的时候,自然风光极好,每天都伴着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清晨会被鸟儿的鸣叫声唤醒,夜晚可透过窗子欣赏“明月松间照”。下了雨,云气湿润,山雾缭绕,有如仙境一般,雪后大雪覆山的景色更是美得不像话。记得有段日子,我们为了避开夏季不友好的日晒,早上5:30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清早走在千年古道上,“举步白云生足下,陟巅红日与头平”,那薄光云雾掩映下的远山也真是美极了。虽然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日日流连的地方,但就开展工作来说还是略显拥挤,洗漱用水多有不便,而且遇到极端天气就只能被困在上面。今年的基地搬到了山下,自此,除了一日三餐还要自己解决、路上耗时会多一点外,休息和工作的环境都方便了许多。而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身体也早已适应了每天走路加上下山就要两个小时的强度和节奏。虽然体能消耗很大,但除非当天出了太多的小件需要整理,不然在民工师傅的配合下工地上的工作强度还是适当的。有山有水有Wi-Fi,吃过饭还能到附近的静琬广场转上一转,这样的生活条件和我以往在考古工地的经历相比已经好太多了(大概是自己之前去的工地位置都更为偏僻,还记得有一次是住在农村没人住的房子里,洗澡的地方是在院子里用布和绳子临时搭建的,网络什么的基本就处于失联状态了……)。
一天中,我们会经历清理遗址、整理出土物、写探方日记等工作,赶上天气晴好或是难得的景象,还会拍上一些记录工作和风景的照片,一整天过得很充实。目前已经清理出了两座较为完整的大殿,出土的小件大多都是建筑构件。器物出土后,我们要记录出土物的原始位置等基本信息,然后现场拍照、装小件袋、编号、写标签。出土的陶片和小件要从山顶工地背到半山腰的施茶亭,还是很辛苦的,特别是遇到大的石制物,当然这么考验体力的活还是得交给男同学来做了,女同学则帮着拿水、拿工具。虽然发掘工作的进展时缓时快,欣慰的是考古队成员本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有爱的集体,在一年多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中彼此支持、照顾。从雷音洞往上到遗址处有一段极为陡峭的山路,一般人攀爬慢慢前行即可,只是对于恐高的同学来说就有些艰难,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家基本都可以适应了。下田野,有一副皮实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理有时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工地到山下农家院的路程太远,中间就不再来回奔波了。中午吃过我们自己准备的“高级盒饭”,然后就铺好石头、垫子躺在树荫下休息。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听听鸟叫,如果不是碰上大热天,这大概是在工地上最惬意的时刻了,当然,此刻要是再有点小酒微醉一下才是更美……
下午3点半收工下山,洗澡洗衣。晚上吃过晚饭后,布置第二天的任务,整理当天的照片,然后写探方日记,自己也会再写份工作日记记录下当天的感受。等这一切结束后,还有时间可以看看书。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10点左右就熄灯了——嗯,工地上的作息就是这么健康。
发掘过后,整理的工作是最考验耐性的,编号、拍照、画图、写资料,每一项都需要认真细致的进行。之前画两座小塔画到快生无可恋,上面的力士像在浓缩到十分之一的纸上后,头部的表情、身上的装饰、衣服的褶子都要更加细细的测量和描绘。还有脊兽、瓦当、砖雕、瓷片……在数据准确的前提下要尽量保证线条的优美,毕竟画图这种工作,多一点浮躁都会体现在笔下。不过当埋头苦画若干天看到厚厚的一摞图纸都被画过之后,还是满满的成就感。
提到我们每天上山带的“高级盒饭”,这是每天轮班做饭的同学早上5点半就起床准备的。工地的伙食仰仗各位学生大厨还是相当不错的,以至于自己除了工作日记外偶尔还做个厨房日记。红烧排骨、土豆鸡块、红烧肉、耗油生菜、杏鲍菇鸡蛋汤等等都是工地的经典菜,偶尔还有双皮奶、炸土豆条之类的饭后甜点,也会在闲余时间包个饺子、做个寿司。当然偶尔懒得做饭也就直接下面条了……不得不说,会做饭真是一项很美好的技能,自己从最初的各种打下手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一桌大家吃的饭菜,也是很大的满足感。当然所有吃食中最有滋味的还是在山上就地取材做出的美味,收工时顺手采摘的木兰芽、用槐花做出的香甜馅饼,偶尔再配些清汤小酒,真真体会着“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发掘工作到现在已进行了一年多,回想起来,这种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到一起、坦诚相见、共同进步的经历还是有很多令人着迷的地方的,与此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成长与思考。当自己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发掘时,真真感觉到一个考古工地的运转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有许多宏观和细节问题需要关注。包括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和各个单位接触、交流时产生的“外部环境”,来自不同力量组成现在这样一支考古队时产生的“内部环境”,再有就是媒体报道后所引发的舆论反馈和各方意见,还有紧紧围绕工地发掘的质量问题、进度问题、民工问题、等等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时刻影响着工地的环境、进度乃至参与人员的心情,锻炼着人的身体和心性。记得去年有段时间媒体跟进,拍摄人员不辞辛苦的每天起早、驱车、爬山,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之余,也为我们的工作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认可感到欣慰。只是考古走向公众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道路阻且长,只愿我们现在所做不负古人的辛苦与愿望吧。
这一段未完待续的经历有着太多的收获,而与我而言,最令人欣慰的还是在大山之中所收获的那一份份视觉感动。大概还是自己最初赏景儿的心太多,工作之余总是被山上的各种景致吸引,好奇于这大山之中的千年古道,好奇于山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好奇于山顶之上相生相伴的夫妻树。我想,如果不是有近一年的时间住在山上,我将很难有机会去见证一座山的春夏秋冬、晴雨冷暖、日出月落——这些美妙的景象总能不加吝啬地在不知不觉中消解掉我们的疲惫与小情绪,只留下眼前的美好。
山中的日子总是过的不知时间,很快,这一夏即将过去,收获的季节该到来了。千年古道之上又将飘散黄叶,我们的工作也要进入了新的阶段,继续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