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陶瓷看不懂,该如何欣赏?
柴窑与柴烧的概念近年颇为流行,听起来似乎是一回事,如果你把柴烧再叫成柴烧窑的话--柴窑,柴烧窑,这还能有区别吗?不过虽然听起来颇为相似,但市面上柴窑或柴烧的产品却差别巨大。一类是近于粗陶,器形扭曲,釉面混乱。一类则近于官窑,精工细作,完美无瑕。要说这两类都是同样的窑烧得,似乎也让人颇难理解。
实际上,柴窑与柴烧不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烧成上所追求的目标甚至彻底背道而驰。
先看看柴窑。要说清楚柴窑,我们需要把两个字拆开来看。
先说柴。说到柴,人们并不陌生,就算现在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电视剧尤其是乡村题材,并不罕见。而大城市中吃惯了饭店的精致,又都纷纷流行起柴火灶。所以说到柴,自然是想到烧火的木柴。至于是什么木,好像没什么特别的讲究,多数是就地取材,有啥用啥,也有讲究一些的,比如北京烤鸭,就非要果木,当然也不一定是特定的果。但是柴窑的柴却不是指随便的木柴,而是指松木。
不过,把松柴当作专门的烧窑材料,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清代以后才成为主流。早期烧窑使用的木柴,大多数时候,是用杂木,当然就跟烧柴火灶差不多,有什么烧什么,也有个专门的词,叫槎柴,烧槎柴的窑都称为槎窑。古时有张骞乘槎浮海的传说,也是这个字。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杜甫有诗:“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清代官窑陶瓷中也经常描绘这个故事。
后来随着烧窑技术的进步与窑炉结构的改进,对燃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匠人们渐渐发现松木为燃料是最佳的选择,主要的原因是松木的热效率高。有种说法认为松木油脂丰富,所以会使得釉面更油润,这其实是望文生意的猜想,实际上,烧窑之前,松柴要进行晾晒,挥发掉很大一部分木柴中的油脂。
而使用松木的窑炉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就是世界古代陶瓷史上最为先进的蛋形窑,因为这种窑成熟于景德镇,于是被命名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而我们一般说的柴窑,就是指的景德镇窑。我们说的官窑瓷器,到清代以后,绝大部分就是用这种窑烧制的。
也就是说,柴窑是指以松柴为燃料的蛋形窑,也叫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它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成品率,提升品质,所谓精益求精。
但柴烧的情况却大大的不同。他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和柴窑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先来看看什么是柴烧。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柴火烧,是人类早期烧制陶瓷器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最初人类是如何发明陶器的:人类学会了用火,烧火时常常会挖个坑或堆土成坑状,再把木柴堆进去烧,有些地方经过火烧就变硬,成了陶,古人发现后,就有意识地把陶土做成一定的形状再烧,陶器就产生了。
后来人类不断的改进烧制的技术,慢慢就出现了窑--就是一个封闭空间,窑又不断的演进,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就有了前面所说的柴窑。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前窑炉的终极形态。
从烧成方式上来说,柴烧被淘汰了几千年。原因当然是太原市太落后,温度既没有办法控制,烧制时各种杂质比如柴灰落在器物表面都会影响品质。但这些原始的问题,在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却重新被发现,认为这种原始的不确定性会为陶艺的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浑然天成。于是,柴窑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段。
当然,柴烧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总体上来说,都比较简单,有时候,甚至就是用砖砌出个区域,连顶都没有,像烧垃圾一样,把做好的坯与柴放进去,直接烧,烧的过程中,偶尔还丢些纸或洒些盐之类,总之是增加意外的效果。高级一些,也做成窑,并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本质上,都是要达到某种“失控”的意外效果。
当这些意外符合艺术家的美学标准和要求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件成功的柴窑作品。但更多的时候,柴窑的器物,都是“问题产品”。如果艺术家本人的要求高,一窑下来,甚至一件满意的作品都没有。
至此,柴窑与柴烧的区别可以一目了然了。但还需要补充两点。第一,这里的柴窑和历史上流传甚广的柴窑完全不是一回事。历史上的”柴窑“,是姓柴的柴,特指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时期的瓷器。今天路人皆知的”五大名窑“,其实最初排名第一的,就是这个”柴窑“,但因为到了明代,就已经几乎没有人见到,后来,古玩行业就悄悄地把它从排行榜上拿了下来,变成了今天流行的样子。当然,这个柴窑,烧窑的材料,自然也是柴。这就要说到第二点,广义的柴窑,可以理解为所有以木柴为燃料的窑,而古代的瓷器,当然没有不是柴窑烧的,所以,讨论广义的柴窑就没有意义了。前文说的柴窑,自然是狭义的。
柴窑瓷器的特点可以从稀缺性和润泽度来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1、稀缺性
柴窑瓷烧制成本高、成品率低、现代所存在的柴窑数量少,因而具有稀缺性。一窑下来,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作,柴窑的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来控制,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成品率低。
2、润泽度
柴窑烧窑使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风格。
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1、看表面气泡:鉴别柴窑瓷器看表面气泡,柴窑瓷器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柴,因为温度会时高时低,这种情况会导致柴窑瓷器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气泡,并且气泡有一定层次感。
2、看颜色:此外鉴别柴窑瓷器也可以看颜色,柴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木柴燃烧产生的灰烬和火焰会窜入窑内,瓷器胚体上会有自然落灰的现象,并且会经过长时间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
个人认为柴窑的瓷器比较好。
柴窑烧制的瓷器更温润,玉质感更强,肉眼看柴窑烧的瓷器釉面油腻腻的,像蒙了一层猪油,如果用柴窑烧青花瓷,青花的发色会更加有晕染感,呈现出一种耐看的朦胧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我们拿高倍放大镜细看就会发现,柴窑烧的瓷器釉面充满了丰富且不均匀的气泡,光落在上面的漫反射强所以温润,而电窑,气窑就很难烧出这种独特的味道,一般气窑烧制的瓷器因为发热稳定,气泡分布均匀容易产生镜面反射,光落上去就会直接折射出硬光,看起来没那么油润,行话贼光。
柴窑与气窑的区别是什么
柴窑在烧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是不可以控制的,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在气泡上表现为大小不一,有一定的层次感。气窑的气泡十分均匀,烧制的过程中,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这样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如果没有放大镜,还可以观察瓷器釉面上的青花来进行区别。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的,在烧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这样釉面十分肥润,有一定的晕染的感觉,像是水墨画一般。
柴窑烧制需要五十多个小时,气窑的烧制需要二十多个小时,所以柴窑的质感比气窑更加沉稳。柴窑在烧制的过程中,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还有火焰会直接窜入窑内,这样胚体上会产生些自然落灰的现象,经过长时间的高温融合,会形成自然的灰釉,气窑的颜色相对来说会更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