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时期青花瓷赏析
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也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风格上轻灵典雅,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纹饰常见香草龙、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莲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有缠枝灵芝、蕃莲、牡丹或缠枝捧八宝纹等。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画成弹簧状;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白描莲池纹以鳞次栉比的水波为地,上绘白莲水藻,水藻似黄豆芽细长,荷花对称并蒂莲。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状,花果带藤须。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口沿常见的边饰有龟背纹、梵文,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朝。
成化款似有专人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双行双圈楷书款,在盘、碗、瓶、罐底部为多,有少部分书于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款,大多在黄地青花盘外口和高足杯内使用。还有一种特殊的罐,上写“天”字款,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识上的“大”字,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制”字多半是上丰下敛。第五句是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肩平的,有点在腰间的。上述情况是绝大多数成化窑瓷器款的书写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大”字第二笔上端只要过高,“制”字衣横必然越过刀外,这种写法笔道较细较草,不过在彩瓷中极为少见。虽然如此,但其整个风格仍与前述的一致。
民窑青花有书“大明成化年造”款,六字两行,字体草率而不规范,字外有粗细不一的青花双圈。民窑青花自成化朝起屡见“大明年造”四字两行双圈或双线方框款。除此之外,还有“甲辰(1484年)年造”干支款和银锭、方胜一类图记款。
由于成化瓷有极高的声誉,明清两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万历朝的最为逼真。嘉靖朝仿品有“成化”双圈六字楷书款的婴戏纹杯、盘。在成化器物中没有书“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更无四字黑地绿款。凡书“成化”、“成化年制”的都为后世伪作。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您的问题,这个清朝仿明朝的成化年青花瓷瓶,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工艺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200元左右;是80年代的仿品,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瓷器珍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
纪年款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划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二:做坯,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来供后期制作印坯的时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四: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五:荡里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采用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六:画坯,荡好内釉的坯,进入画坯工序。
七: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写底款、施底釉。
九:烧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导致烧制失败。
十: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十一:成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花瓷
楼主可以去博宝艺术网在线鉴定的,拍几张照片传上去就可以了,很方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