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花瓷的历史及工艺

彩色的大神
苗条的超短裙
2023-05-09 22:28:34

青花瓷的历史及工艺

最佳答案
魁梧的小笼包
微笑的小笼包
2025-08-03 17:37:50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

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 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平等青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

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回青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珠明料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

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化学青料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

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 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元青花

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瓷(8张)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详细见 ://baikebaidu/view/33124

最新回答
听话的星星
疯狂的鸡
2025-08-03 17:37:50

虽然仿制成化瓷器的挺多,但成化时期民窑的瓷器还是有的。以下是介绍:
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从传世品来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见,绝大多数为小件器。常见的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
成化瓷器纹饰以香草龙最具代表
成化瓷纹饰开始出现了规矩化的宝相花、团花,并大量运用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瓶罐类器物多用修长的蕉叶装饰。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花、兰花、栀子花、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其中莲托八宝纹应是成化时开始流行的纹饰,而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出现,但亦以成化时为盛。在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夔龙和十字宝杵最具代表,夔龙的龙嘴常衔一枝莲花,因此又称香草龙。
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色调柔和淡雅
成化青花前期有的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不久青料已用完,后期主要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青花色调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淡雅的青花也为斗彩提供了陪衬效果,使成化斗彩不仅在当代或是后来创下了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成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致,但传世并不多见。在1975年与1987年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残片,不但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而且有许多品种在传世品中尚属首见,如红地绿彩、红釉白花等。
鉴定方法一: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鉴定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鉴定方法三:辨彩料
“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鉴定方法四:辨工艺
器物砂底呈褐,俗称“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鉴定方法五:辨款识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 “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端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横一般不越过右方的立刀;“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但以点在与横持平部位多见;另还有个别“成”字没有一点。“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为“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
成化民窑鉴定
精细的民窑器施釉表里如一
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成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造型圆润、古朴。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肥润,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墙较薄;精细的民窑器,器里、器外、器底三处釉色一致,达到表里如一;成化民窑青花瓷,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纹饰画法采用双勾填色的手法;青花用料为国产的“土青”,色调普遍晦暗,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凝聚出黑褐色斑点、但无晕散现象。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围青花双圈款,还有银锭画押款和“福”字款等。

义气的季节
犹豫的航空
2025-08-03 17:37:50
青花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成品白地蓝花。典型的青花瓷器是用含有钴的矿物颜料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1300°C 左右)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明以来习惯上把这种瓷器称之为“青花瓷器”。
青花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以及清代嘉庆朝(公元 1796—1820 年)以前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不仅产量大,而且还是很多种彩瓷的基础。
明代官窑青花瓷器可以分为六期,即:1、洪武期(或名曰“明初期”,含建文四年):公元 1368--1402 年2、永乐、宣德期(含洪熙一年):公元 1403--1435 年3、正统、景泰、天顺期(或名曰“空白期”):公元 1436--1464 年4、成化、弘治、正德期:公元 1465--1521 年5、嘉靖、隆庆、万历前期:公元 1522--1600 年前后6、万历后期、天启、崇祯期:(或名曰“明末期”):公元 1600 年前后--1644 年民窑青花瓷器的分期与官窑大致同,但因为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有时还要再粗略一些,最常见的是“三期说”,即明早期(洪武--宣德)、明中期(正统--正德)、明晚期(嘉靖--崇祯)。明代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的发展并不同步,有时还有很大差异,兹分述如下。
(一)、明代官窑青花瓷器:
1、洪武期
洪武青花瓷器胎体坚硬,胎壁厚重的器物有汽孔,胎呈白色;
2、永乐、宣德期
这时使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或叫“苏渤泥青”、“苏泥渤青”),呈色浓艳,蓝中透红紫,料厚处有铁黑斑点(上图)。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差别主要是,永乐青花胎体比较轻,青花发色浓艳,花纹布局疏朗;宣德青花则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重于永乐,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凝重,花纹密度比永乐时大,器型明显增多
3、成化、弘治、正德期
成化官窑青花胎薄体轻,质地细腻、洁白;釉质莹润,釉色纯白,亦有些白中微透青。典型的器物造型有大小不等的各式碗、杯、盘以及“天”字罐、鸡缸杯、梅瓶、洗、盏托等。青花料为江西乐平出产的平等青料,呈色淡雅,一般为蓝中微泛青灰色,适宜绘画纤细图案;也有一些器物图案的局部发色较鲜艳,有铁黑斑点。
4、嘉靖、隆庆、万历前期
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产量较大,大件的罐、瓶等器型多见,胎质粗细不一,小件器物胎质细腻,大件器物胎质稍粗;釉面滋润。此期典型的青料是回青料,呈色为青中泛红紫;典型图案纹饰道教色彩比较浓重,有云鹤、缨络、八卦、八仙、松竹梅、折枝花托八吉祥以及树枝组“寿”、
“福”字等;婴戏、高士、鱼藻纹也比较多见,正面龙纹开始出现。
6、明末期
万历十九年(公元 1591 年)以后,官窑烧造趋于低落。高岭土取代了麻仓土,胎质硬度增强,万历晚期回青料绝,改用江西石子青料及浙江青料,发色浅淡,呈纯蓝或蓝中透灰色。天启、崇祯两朝,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已在若有若无之间,带正式年号款的两朝官窑器物非常少见。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
明朝早中期的民窑烧制青花瓷器大多胎质粗糙,胎色黄白或白而泛灰,还有些呈米,胎质糠而微粗;釉层一般比较厚,有卵白、青白、青灰等釉色。器型以碗、盘最为多见,也有罐、瓶、炉、高足碗等。青料为国产,大多呈蓝中泛灰色,有不少色调灰暗;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花卉、云气、动物等,基本都是简笔写意画法。
从成化、弘治朝开始,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些亦使用平等青料,一些绘画精细的作品开始出现。正德、嘉靖以后,民窑青花瓷器生产迅速进步,器型增多,绘画总体上趋于精细,与官窑青花的差异日益缩小。
一、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除个别品种和纹饰有所差异以外,两者之间的区别已不甚明显,可以合并研究。清代的青花瓷器可以按十朝皇帝的纪元顺序来记述,也可以按其发展变化的大致规律分为五期,即:
1、过渡期:顺治到康熙早期(公元 1644--约 1681 年)
2、鼎盛期:康熙中后期(约公元 1681--1722 年)
3、稳定期:雍正、乾隆(公元 1723--1795 年)
4、衰落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公元 1796--1874 年)
5、复兴期:光绪、宣统(公元 1875--1911 年)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顺治
据清代文献记载,顺治十一年(公元 1654 年)命景德镇造龙缸、十七年(公元 1660 年)又命造栏板,皆不成,当时御窑场生产尚在低落状态。一般所见顺治青花多为民窑产品,器物胎体厚重,胎体致密度不一,釉色白中微透青。青料为浙料,早期呈色蓝中透灰,晚期色泽浓艳。多见博古、花叶、玲珑石、云龙、蕉叶、“括号云”等纹样(右图),其中花叶图案上还常配有诗文,如梧桐叶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红叶题“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等。
2、康熙
康熙十九年(公元 1674 年)是御窑场大规模烧造的开端,民窑生产差不多也在此时开放渐入佳境。康熙青花胎体坚硬厚重、胎质细腻,呈色纯白;釉胎结合紧密,釉色前期白中闪青,后期呈色纯白,釉面有时会有桔皮皱纹或小棕眼。这时的青料为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尽管色调不一,但基本特征是呈色青翠明快、色泽鲜丽浓艳,由于窑工们对于青料性能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被誉为“翠毛蓝”或“宝石蓝”。这时的青花图案能分出浓淡不同的若干个层次,可以用多色阶描绘出图案的远近浓淡疏密,具有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加以绘画精工,康熙青花因而又有“五彩青花”之称。
康熙青花品种比较多,除白地蓝花外,还有哥釉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等。
3、雍正
雍正青花瓷器胎质细腻、胎呈白色,釉色纯白洁净而滋润。造型十分丰富,制作工整。青花图案不如康熙朝丰富,主要有缠枝花卉、花果以及一些人物、动物纹等。在青花呈色方面,主要是仿古,基本上没有自身特色,一种是仿明朝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呈色浓艳,但所用青料为国产,模仿永宣呈色,黑色结晶斑系人工点染出;另一种是仿成化青花,色彩浅淡,描画精致,颇得成化神韵;还有一种是仿嘉靖青花,色调深沉。从总体上看,雍正青花呈色以淡雅见长,无论模仿前朝任何品种,所绘图案多为雍正本朝风格。另外,雍正朝对于铜红呈色能够很好地控制,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皆正的作品比较多见。
4、乾隆
从乾隆朝起,青花瓷器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在各类瓷器中所占的比例开始减少,但其数量和质量仍很可观。乾隆青花瓷器胎质细腻洁白,但硬度不及康熙瓷;釉细莹润,釉面光洁,有时有桔皮纹。器物造型规整,大小件均能制作得心应手,胎体厚薄适度,器型丰富,日用器、陈设器、祭器、文玩等应有尽有。纹饰绘画工细,有花果、鸟兽、人物、吉祥图案等;青花料仍为浙料,呈色变化很大,和雍正一样,以模仿前朝为主,尤以仿永乐、宣德为、多见,青花图案开始有飘浮的感觉。
5、嘉庆
嘉庆朝开始,官窑民窑瓷器生产均趋向衰落,青花瓷器的主导地位也被粉彩等彩瓷所替代。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纹样特征,基本与乾隆时期相同,但胎质开始疏松,釉质稀薄,器物造型也日趋厚重笨拙。典型嘉庆青花纹饰特点与乾隆朝基本相同,但多见吉祥图案,画工开始粗糙,制作工艺粗疏;青花呈色基本稳定,但有色调灰暗且时有晕散,青花飘浮。青花釉里红等品种已不多见,并且红色还原多不到位。
6、道光
道光青花瓷器胎色洁白但胎质疏松,釉质肥厚而稀松,釉面起伏不平有如波浪釉,胎釉结合不紧密。器型种类较多,但大都厚重笨拙。青花发色灰蓝,色料飘浮,纹饰呆板图案化,主要是吉祥图案。
7、咸丰
咸丰朝江西数度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战场,制瓷业生产衰落,咸丰青花瓷器比较少,各方面特点多同于道光,还多见哥釉青花。
8、同治
同治青花瓷器胎、釉均显松散,皆纯白色,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黑褐不清,纹饰漂浮,亦有哥釉青花、豆青青花。纹饰图案程式化,画风呆板,纹样多见吉祥图案和婴戏图,还有“寿”、“万寿无疆”、“喜”(其中有双喜、四喜、八喜等)等文字。
9、光绪
光绪朝青花瓷器一度复兴,主要是仿康熙青花,其精品几达乱真水平。但胎体较轻,釉色过白且釉质稀疏,青花呈色有纯蓝、蓝中闪紫、蓝中泛黑褐等色,图案飘浮感强(右图)。除传统矿物料外,还开始使用化学青料,呈色更为浮艳。光绪元年(公元 1875 年)、二年(公元 1876 年)宫中曾先后烧制大量青花御用瓷器,多带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等款识,还烧制过东、西二陵的祭器。
10、宣统
宣统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与光绪青花相同,化学青料更为多见,质感浮艳,呈色蓝中泛紫。因为纪元短,所以传世品不甚多。
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作为鉴定的一部分作为参考,鉴定瓷器还是得多上手看,仔细观察各个瓷器窑口的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早点成为行家。

懵懂的发夹
大方的月饼
2025-08-03 17:37:50
方法一: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
“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方法四:辨工艺
器物砂底呈褐**,俗称“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方法五:辨款识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