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紧皮亮釉细毛蓝是什么意思

任性的香烟
眯眯眼的学姐
2023-05-09 19:31:03

紧皮亮釉细毛蓝是什么意思?还是是指哪种瓷器?

最佳答案
勤奋的裙子
发嗲的小懒猪
2025-08-02 22:06:33

那是一句民间鉴别瓷器用的行话,至于具体的我给你找了这个,你自己看看。 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 1捡漏:在古玩市场上用低廉价格买到了价值较高的古董。 2 打眼:在古玩市场上由于鉴定失误,把仿品或赝品作为真品购买。 3 掌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 4 金属镶边:瓷器口边有所缺陷(如口磕,毛边等)用金属材料(金、银、铜、锡等)包镶遮盖。 5 窑裂:由于窑内火力不匀,胎体受热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2 回复: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 6 缩釉:由于胎体不洁,所施釉在烧制过程不能全部覆盖在表面而缩向他处,而露出胎体。 7 纹:因胎胚纹薄,偶受轻微碰触而产生的极细的裂纹。 8 磨口:瓷器口部经碰撞而损伤,影响观赏价值,用砂轮等切割工具将受损的口部修磨平整。 9 冲口:器件因冲撞在口边出现的裂痕,这种细小裂痕长短不一,有的甚至不易看出。 10 截口:器件的口部或颈部因碰撞而损坏,而器身完好无损,为保持一定的观赏价值,将损坏的器口或颈部截去,修磨平整。 11 崩口: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边崩缺。 12 毛口:器件口边有细微损伤、釉面断续剥落,手捋微有毛糙棱刺感。 13 残耳:器件原饰耳部分或全部受损。 14 磨底:器件足底原来挂釉、后因某种原因,有意将底釉磨去。 15 炸底:因投放物件或外部冲击,而致器底产生裂纹。 16 炸肚:器件的腹部因烧制时受热不匀,或烧成后被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17 棕眼:器件烧制过程中,釉面中的气泡受热胀破,而形成的无釉小孔状。 18 刮底:一种不施釉的毛底,在制坯用竹片等工具刮削而成。 19 旋纹:以旋转方式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同心圆纹。 20 跳刀纹:以刀或其它工具在放射状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跳刀痕。 21 火石红:无釉的砂底上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由胎体沁生的浅红色。 22 米糊底: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 23 猪油白:器物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泛白,抚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觉。 24 酱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种酱黄釉。 25 后加彩:在以前的旧瓷器上加彩绘,低温烧制形成彩瓷。 26 窑粘:瓷器坯体在烧制过程中与其它坯体粘连在一起,出窑后在器件上留下粘连的痕迹。 27 后配:器物的某些原配部件,因种种原因缺失,为保持器件的完美而重新配置。 28 磕缺:器物因碰撞而造成损缺。 29 支钉: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器具,用坯泥或其它耐高温材料制造,用以支持瓷坯。常用支钉有3-7个支钉,支钉有粗有细。 30 垫饼: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耐高温材料,用以垫持瓷坯。常用3-6块。 31 蛤蜊光:瓷器越过百年后釉面自然氧化出一种原素,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 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e--万;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 14、过枝(过墙):自器物内(外)墙至外(内)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过墙)”。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海兽鱼涛):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 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 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形如鸡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T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 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 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釉、黄釉等。 22、开片(纹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 23、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24、康熙朝盘、碗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25、康熙朝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26、康熙朝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27、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29、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 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是成品的硬伤。 34、刻瓷: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 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现象。 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 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 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2、铁锈斑(铁锈花):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 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 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 47、窑伤:棕眼(针孔、针眼、毛孔、猪毛孔、缩釉):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窑缝):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且从胎里(外)向外(里)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 粘沙、底足因为垫烧而粘有砂痕,窑缝、器物入窑烧制时、坯质偶尔松软部位受火不匀、胎体出现细小的裂缝,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后而形成的裂文,开粘、分段相接的器物、胎体粘接不牢而断裂、或是修补过的部位再次裂开、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击或其它原因磕碰而产生的伤痕、胎釉有少量损失、伪作的足磕痕迹生硬、耍圈、器身与底部出现一圈裂纹、有的断开、有的局部相连、夹扁、器物口部不圆、翘棱、由于变形、器口不圆、底足不平、复窑、二次入窑烧制、改制器物或后挂釉彩均用此法、外冲里不冲、因为外力相碰、在某个部位外表出现较小裂纹、但未伤透内壁,土锈、器物埋入地下、局部釉层呈灰白色、失去光泽、水锈、器物长期埋入地下或受水浸泡、釉面粘附灰白、浅黄、铁锈等色、水碱、器物长期埋入下受温度、潮湿影响、釉层产生灰白色雾状小碎裂纹、磨足、底足因伤损、将缺口部位磨光修平、俗称"修脚"、截口、因撞击颈以上部位有大面积损伤、从颈部将损伤部位锯掉而露胎、俗称¨剃头¨¨抹脖"、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小黑星点、为釉内杂质或二次入窑所致、糊米地、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饶制时出现铁锈斑点、以糊米状、明成化瓷的砂底一般有此现象、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部位烧制时受火自然泛出的黄褐色或黄红色、有的是人工涂刷的黄褐色护胎汁、坯胎受潮后再烧制也易产生火石红现象、人为仿制火石红深浅不一、生涩不自然、﹝各位朋友﹕古瓷鉴定专用术语全部完、希留言﹞ 瓷器专区 ->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之二) -> 加入讨论 缩釉、器物在窑中因火候骤变、釉层往往收缩而露出胎骨、宋器常见缺陷之一、粘釉、釉汁未干、两件器物相并在一起、分开后在釉面上出现了粘连现象、釉面上留有粘痕、伤釉、器物久用、用布擦擦之或用羽毛掸磨、使局部釉面产生细毛纹、釉彩干涩枯喑、崩釉、釉面上彩器因年久、局部彩面有的崩开、彩色自然脱落、缺釉、施釉随便、釉层不到底足、暴釉、釉面釉质凸起、形如水泡、是因施釉不匀、入窑热力不稳所致、釉泡、釉面在高温烧制时出现的气泡、出窑后自然破开、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爆裂开所留下的滤痕迹、串烟、器物在窑中烧成瞬间、偶遇浓烟熏之、造成釉面局部出现深浅不等的黄、灰黑、黑褐等色,毛边、器物口边出现轻微磨伤、釉面受损有脱落、以手抚摸有棱感、不光滑称为毛边,毛口、器物口沿的釉面有轻微伤损、但釉面没有脱落、于摸有涩感、 瓷器专区 ->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之一) 冲口、也称"口冲"器物之口因触碰而产生的微裂纹、有长有短成直线状、裂纹往往自然延伸、口磕、器物口沿的胎和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损、爪纹、器物壁部或底面因受撞击后有裂纹、状如鸡爪,也称¨鸡爪纹¨,冷纹、器物出窑瞬间偶遇冷风吹之、出现了一线细微而又不穿透胎体的裂纹·惊纹、因胎体较薄、偶尔惊触器体、使器胎内部出现微细伤痕、往往是放射状纹、而器表面却无损伤、片纹,由于年代久远、器物本身发生变化、釉面出现稀疏的长短不一顺向细裂纹、不伤及胎体、开片、由于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制时、二者收缩率也不同、从而在釉面上产生许多自然裂纹、布满全身,纹路大小、粗细、长短不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浆胎器均有此现象、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九,光绪瓷器的特点、、胎体纯净、釉色青白,官民窑瓷质量均较咸丰、同治上乘、二、官窑青花呈色青中泛紫、明亮洁净、民窑青花呈色灰青、青紫、少数有洋蓝色(靛青色)、三、画法仍以单纯平涂为主、新创工笔画法、风格清新细致、如水墨五彩、浅绛彩、刻瓷等均具时代特点、四、官窑纹饰更加图案化、缺少生气、"大雅斋"款粉彩器及其它官窑器还很精细、五、民窑实用器增多、如香炉、帽筒、大瓶等、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八、同治瓷器的特点 一、青花色泽呈青灰色、少数的翠丽、民窑青花呈青灰、蓝黑、蓝紫、有漂浮感、 二、纹饰以水仙、葡萄、竹百等花草纹和喜字、博古、马上封候、状元及第等为常用纹饰、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画法还细致、民窑画法较粗俗低劣、 三、日用瓷和婚嫁瓷增多、大瓶、大盘、帽筒、将军罐、西瓜坛、菜壶等大量使用 四、粉彩器款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多用篆书四字或六字戳记印款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八、同治瓷器的特点 一、青花色泽呈青灰色、少数的翠丽、民窑青花呈青灰、蓝黑、蓝紫、有漂浮感、二、纹饰以水仙、葡萄、竹百等花草纹和喜字、博古、马上封候、状元及第等为常用纹饰、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画法还细致、民窑画法较粗俗低劣、三、日用瓷和婚嫁瓷增多、大瓶、大盘、帽筒、将军罐、西瓜坛、菜壶等大量使用、四、粉彩器款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多用篆书四字或六字戳记印款、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七、咸丰瓷器的特点、 一、由于战乱官窑器流传很少、但制作还算规整、精制、釉面洁净、二、官窑青花呈色纯正亮丽、民窑青花少数呈色纯净、大部分为青中泛灰、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三、民窑器中流行刀马人、八宝纹、太师少师和各种吉祥文饰、人物形象大多生硬、尤其是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为此时典型特征、四、款识开始多用揩书写款、字体以侧锋写出、还有写、刻"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满、蒙文字款、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六、道光瓷器的特点 一、胎体较松、釉色呈青白、釉中气泡增多、釉面呈现起伏不平的水波文、俗称"波浪釉"、二、青范花色泽呈篮灰色、少数呈色乃显亮丽、三、纹饰画法以单纯平涂为主、流行白描青花、四、官民窖仿康熙较多、造型大多沿袭乾隆、嘉庆、如天球瓶、赏瓶、扁瓶、玉壶春瓶等、反映祝寿,喜庆等内容画面增多、五、造型比例不匀称、民窑更甚、有粗笨感、胎质地也较疏松、胎釉结合不够紧蜜、六、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盛行、制做也较精制、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五、嘉庆瓷器的特点 一、早期沿袭乾隆工艺、青花蓝中微紫、晚期青花色泽略灰、出现黑暗、浅淡和漂浮的色泽、二、官窑器釉层厚润、民窑器釉层薄、见波浪痕、三、民窑器青花流行淡描青花、彩器的豆辨绿釉、不及乾隆时光润色深而不匀、四、官窑器仍流行缠技莲纹、八宝纹、云纹等典型纹饰、五、民窑中喜字纹和豆青地青花堆彩、开始流行、六、官窑款识仍规范、民窑则草率、甚至有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四、乾隆瓷器的特点 一、乾隆时的器物、除部分瓷饰风格仍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有集堆贴、彩绘、缕孔,色釉等于一器的、制做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民间器大多也很精致、二、官、民窑器釉面大多数有桔皮纹、有少数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极明显的针眼,绿底红款器底釉呈波浪纹、三、官、民窑各色釉器的足际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尤以民窑为甚、四、砂底光润、足脊滚圆、有的涂浑黑色釉、仿哥釉器、底部留有菩釉的七个支钉痕、五、青花器青色雅丽、果实、叶辨部位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粉彩器的器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辨绿釉、金彩厚实光亮、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三、雍正瓷器的特点 一、雍正时期的器物,除以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挑洗和高圈足批把尊等、二、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子皮纹、釉层较厚、呈云雾状、俗称¨唾沫釉¨、三,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偶有旋痕、四、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倒为2﹕1、五、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六、所绘人物明显缩小、粉彩居主导地位、民窑中粉彩大量制做、粗细并存、七、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二、康熙瓷器的特点 一、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棒槌瓶、金钟杯、观音尊、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二、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漉、三、器口施加含粉白釉、为此时普遍现象、给人们一种厚唇或出边之感、四、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有五颜六色蛤蜊光圈、五、瓶、灌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六、笔筒有束腰感觉、其底部又往往并不整齐而自内向外倾斜、七、瓶、罐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八、人物画面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它方面特征、山水画的山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斧劈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九、器物的双圈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一,顺治瓷器的特点 一、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为卵青色多见、光亮不足、二、多数器物的口沿施酱色釉深浅不一、为顺治瓷的重要持征、三、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康熙盛行的双圈足、顺冶器亦有、四、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隶、篆书体式、堂款中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偶见¨玉堂珍器¨款,

最新回答
温婉的万宝路
烂漫的电源
2025-08-02 22:06:33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瓦当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汉砖

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

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最近陆续出土狻为考古学者重视。

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铅釉陶

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 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 ,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代经过安史之乱,国势日衰,唐灭元之后五十年里,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朝代先后统治黄河流域。

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许多政权,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

柴窑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

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秘色窑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后,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

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

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 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

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

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花釉红

青花釉红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斗彩

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后,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

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

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粉彩

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珐琅彩

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后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

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

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

紫砂

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

织金

「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

黑瓷

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湾塑

广西石湾塑造人物近年来很受重视,釉色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动有力又具趣味,为收藏家喜好。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

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

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

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

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

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

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

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

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

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

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

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现代的红酒
内向的八宝粥
2025-08-02 22:06:33

960年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朝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我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代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宋代陶窑大致概括为6个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琉璃厂窑,生产一种黑釉凸龙盖罐,高21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5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南宋时吉州窑兴盛,比较精美的为乳白釉乳钉柳斗纹罐,高64厘米,口径72厘米。该罐广口短颈,腹部丰满,整体圆润浑厚,颈部有双层乳钉。通体施乳白釉,质地松脆,体较轻。

宋吉州窑还产有白地黑花罐,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3厘米。罐广口,圆唇,直颈,扁腹,圈足。颈及足部褐彩绘多道弦纹,肩颈之间一周黑地白点纹。腹部开光内绘折枝花草纹,开光外绘变形海水纹,纹饰简练草率。

这种装饰技法源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窑白地黑花品种白黑对比强烈,而吉州窑白地实为土**,黑花实为褐色。纹饰布局多以开光形式出现,常见有奔鹿纹、花草纹等。

江西省南昌南宋墓发现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为这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还有瓶、壶、炉、尊等。

宋代生活划花装饰创造了剔刻技法,宋黑釉剔花鱼纹装饰的涵义更加接近日常鱼藻纹罐,纹饰黑白分明,线条清晰,图案具有浮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纹装饰作为“吉庆”的象征开始凸显,鱼纹更多地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宋定窑印花三鱼戏莲纹盘,图案构思巧妙,图中的3条鱼在莲池中戏耍,鱼儿肥壮,莲花茂盛,反映出“连年有余”的景象,已具有丰富的民俗吉祥雕感。

与宋同时的西夏也不乏陶器精品。西夏褐釉剔花罐,高2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86厘米。罐呈大口,圆唇,器身略为球形,圈足。腹部主题图案为两组剔花牡丹纹,图案两边以连弧纹,中间饰以云水纹,图案上下各刻弦纹两道。为西夏时期陶器的代表器物。

辽代是我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辽代陶器造型实用性强,粗犷、质朴,富有民族特色。

辽代陶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也有供辽皇室和契丹贵族使用的官窑制品。

民窑产品粗朴,官窑产品精致,已发现重要陶瓷窑址7处,其中民窑4处,为辽宁省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山西省大同青海窑村窑;官窑4处,为辽宁省林东上京窑、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缸瓦窑和北京市龙泉务窑。

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发现有辽窑烧制的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传世品中辽陶器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陶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陶釉色纯黑;白釉黑花陶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陶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北京发现的985年辽赠齐王赵德钧墓和赤峰发现的986年辽驸马墓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盘、碗是辽早期受定窑技艺影响的作品。

北京辽代王泽墓、内蒙古昭盟尚墓和山西大同卧虎湾一座辽墓都发现有精美的白陶。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

辽代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辽阳984年耶律延宁墓、法库叶茂台辽墓、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发现的黄、酱和绿色釉陶器及锦西1089年萧孝忠墓发现的黄釉与三彩釉陶器,具有辽彩釉陶器的典型风貌。

辽代陶器造型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盆、罐、壶、瓶、瓮、缸,还有香炉、陶砚、棋子、砖瓦等;契丹形式则仿照契丹族习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辽鸡冠壶,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整体由壶身、管状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构成,壶体上做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和皮条、皮扣等附件。后人常以皮制品痕迹的多少区别鸡冠壶时代的早晚。鸡冠壶有5种样式,即扁身单孔、扁身双孔、扁身环梁、圆身环梁和矮身横梁式。

内蒙古赤峰959年辽驸马墓发现的白陶绿釉鸡冠壶扁身单孔,是鸡冠壶的早期形式。河北迁安辽韩相墓发现的绿釉带盖鸡冠壶,是稍晚的扁身双孔样式的典型器。

另外,辽宁的两座辽墓发现的白陶鸡冠壶和绿釉鸡冠壶,是辽晚期盛行的圆身环梁式鸡冠壶的作品。

辽宁北票水泉辽墓发现的凤首瓶、凤嘴珠,是凤首瓶的早期样式。凤首瓶为凤头口、旋纹或竹节式长颈、高体、丰肩、瘦胴、圈足。

辽宁义县一座辽墓发现的花口凤首瓶,凤首托起花口盖,秀丽挺拔,最为常见。鸡腿瓶为小口、丰底,器身细高,上丰下敛,形如鸡腿,以弧棱形弦纹为饰,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贮藏器,产量很大,瓶体上常有刻画符号。

辽代典型器具还有盘口穿带壶,亦称背壶,古代名为携壶,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浆等饮料的容器。壶式有扁体和圆体两种,体两侧有沟槽和环系,可系绳,便于骑马携带。

辽宁义县清和门西村辽墓、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和北票水泉辽墓发现的穿带壶,展现了扁体或圆体壶式的特点。

方碟为仿木碟样式,花边敞口,四方形,浅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产品极少。三彩印花方碟颇多,辽晚期墓葬中时有发现,西弧山1089年辽墓、建平和乐村1090年辽墓发现的三彩印花方碟为其中的代表作。

海棠花式长盘系仿金属制品式样,浅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黄、绿、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样式美观,色彩娇艳,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烧造的鱼壶、鸳鸯形壶,形态生动,实用美观。

辽宁凌源县发现的三彩鸳鸯壶,高19厘米,鸳鸯式壶体卧在荷叶式托上,嘴为流,背上贴五瓣花式口,与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连以曲柄,以黄、绿、白三彩釉遮体,羽纹清晰,色彩斑斓。

还有依照印度神话中“摩羯鱼”制作的兽首、鱼身壶和灯,设计新巧,造型优美,宁城发现的三彩摩羯壶为代表作。

辽代陶器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画、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如取法于磁州窑的黑绘装饰,多以散点式构图展现简洁的纹样,有疏朗洒脱的美。

建平五十家子辽墓发现的白釉黑花瓶,三组花蝶环列器体,笔致稚拙有力,颇具野趣。

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娇艳的**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

装饰题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药居多,取材于自然界的飞禽、动物、鱼虫、花草、水波等纹样也广见于装饰画面,还有传统纹样中的龙、兽面、骑士、力士、火珠、流云等。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陶器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陶器的发展;二是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陶器的发展。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辽代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器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胎质粗厚多杂质,釉质混浊不光润。

金代陶器类以碗、盘为主,带三系、四系的瓶、壶、罐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装饰简单,仅见白地黑彩装饰,刻、划、印、雕、加彩等极少见。

黑龙江双城县发现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叶纹,自由奔放。辽宁彰武县发现的白釉黑花葫芦形壶,贴在壶流上的坐式老人,新颖罕见,展现了金前期陶器的特殊风貌。

金迁都燕京后,陶器的生产集中在大定年间或以后发展起来的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禹县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

定窑以白瓷为主,刻、印花为饰。带纹饰的细白瓷,以覆烧工艺装烧,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创新的砂圈叠烧工艺烧制,形成器物内底一圈无釉的特点。

北京通州1177年金墓和北京先农坛金墓发现的白釉刻花盘、碗、洗、壶等与江苏江浦县1195年章氏墓发现的白釉印花鸳莲纹碗,都是金代定窑的代表作。

磁州窑品种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画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和色釉陶器等。如金“大定二年”铭白地黑花鸟纹虎枕,河南新乡金绿釉刻莲花纹枕,北献县发现的白釉黑花牡丹纹瓶,河南济源县发现的三彩刻人物纹枕,以及磁县彭城镇发现的红绿彩俑,均为不同品种的代表作。

金代磁州窑罐,通高128厘米,罐口直径63厘米,罐底79厘米,腹部最大直径为275厘米。底色为白釉,上面有黑褐色花纹,勾画简洁,似水生植物。罐胎内部施黑褐色全釉,做工朴实简洁。

从器型和工艺上具有金代典型特色,是比较普遍的磁州窑系,它应该是山西地区生产的磁州窑系罐。

钧窑主烧天蓝色乳光釉陶瓷。辽宁辽阳金墓、山西侯马金墓发现的陶器胎质细腻,色灰,釉面润泽,有片纹、显晕斑或小黑点,工艺还不够精细。同类的还有山西大同1190年金墓发现的钧釉小炉,也初步揭示了金代陶器的特征。

耀州窑主烧青釉陶,兼黑釉和白地黑花瓷。青瓷胎质粗色浅灰,釉色姜黄或淡青,釉层薄,光润不足。装饰以印花居多,刻花趋少。

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发现的青釉刻花碗和北京丰台金墓发现的青釉刻牡丹纹碗,刻线流畅,花纹洒脱,为代表器。

山东淄博磁村窑主烧白陶,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绞釉等次之。黑釉白线纹又俗称“粉杠”,是金代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

磁村窑发现的黑釉白线纹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线纹,色白而粗,十分醒目。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红、绿诸彩,色彩鲜艳绚丽。有的器物底部墨书“泰和”、“正大”等字款。

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安徽境内的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也分别烧制钧窑、定窑、磁州窑风格的产品。

金代陶器以盘、碗、罐、瓶、壶为多,杯、洗、炉、盏托、陶枕、玩具等次之。日用器物造型多承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大官屯窑发现的陶雷和江官屯窑发现的黑釉桃形壶是罕见的特殊器物。

金代陶器装饰趋简,有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加彩等。刻、划花装饰以定窑为最,在白釉盖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锯齿纹,腹体刻密集的凸凹线纹,有浅浮雕的效果,时代特点突出。

笔绘装饰则以磁州窑系为代表,用笔简练,线条明快,画面生活气息浓郁。大官屯窑发现的白釉黑花,磁县观台窑发现的白釉黑花罐是代表器物。

装饰构图除宋代多用的带状缠枝式、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和满花式外,还善以开光样式突出主题纹样。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发现的青釉刻花卧牛碗,河南鹤壁市发现的白地黑花婴戏莲纹枕、白地黑花盆花枕,都以菱形开光托出卧牛、婴莲和盆花主题。

纹饰等分线内的单独纹样构图也很盛行,吉林省发现的酱褐釉印花碗为典型之例。一花一叶的构图,疏朗简洁,画面中的一枝荷莲、一枝萱草、一尾游鱼,均生机盎然,吉林省发现的定窑白釉刻花是其代表器。

白釉黑绘的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鱼、鸭、鸳鸯、鹭鸶、飞凤和婴戏纹也常见于画面。画面中的孩童多身着朵花衫裤,头梳抓髻,一改宋时那种光头、赤裸身躯的形象。白釉黑绘的构图,极近于国画的章法,画面上常见秋雁残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画的清幽意境,北京发现的白地黑花虎形枕是其代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