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康熙青花瓷(器)片,该如何辨别真伪的小技巧
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所谓的盛世阶段。这个阶段出产的民窑青花瓷器,不论从造型和外观的描绘上,与当时的官窑青花瓷器来说也不逊色多少,特别是康熙前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完美的做到了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这在我所收藏的康熙年间民窑所造的一个茶杯,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追求极致的工艺之美。
外观为云龙纹装饰的瓷杯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皇帝,他励精图治,不仅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当时的沙俄签订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版图由抽象转为具体。
当然,康熙在位时期,派大将施琅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再次让孤悬海外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大家庭。
正是得益于外无战事,海内承平,整个社会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无疑给青花瓷器的创作,还是烧制水平上,都带来了飞速的提升。
这件青花瓷(器)片的残杯底足
还因为当时条件下,在给青花釉色的来源,不仅仅有产自国内的苏泥麻青,也有来自海外的比如伊朗境内的苏泥麻青,极大地增加了景德镇的匠人,应该说是艺人们在根据不同的器皿和造型,以及绘画展现的内容上,以进口的苏泥麻青,还是国产的苏泥麻青进行上釉处理多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也使得着色后的青花瓷器更加传神,更能做到美轮美奂。
在收藏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行话,叫做“成化无大器,康熙民窑赛官窑”之说。意思就是,明朝成化年间即明宪宗朱见深于公元1464年至公元1487年在位期间,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主要以小型瓷器为主,可谓是把小型青花瓷器做到了极致之美,后人无论怎样模仿都无法望其项背。
不亚于官窑的福寿图
事实也的确如此,如今在香港包括国内各大拍卖市场成化年间的官窑瓷器,无论是青花瓷器,还是粉彩之类都是让我们为之瞠目结舌的价格,可以说成化年间的一个小碗,菜碟之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够在二三线城市买上几栋楼。
当然,清朝的康熙年代,即公元1662年至公元1722年出产的民窑青花瓷器,是无法达到明朝成化青花瓷器的高峰的。
但是,康熙年代,特别是康熙前期由景德镇生产的民窑青花瓷器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瓷器表面的绘画都达到了民窑瓷器的巅峰,可以说自此后,烧制的民窑青花瓷器,再也无法跨越这样的高度,这决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由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器物作为佐证的。
漂亮的芭蕉叶
就拿我收藏的这个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片茶(残)杯来说吧,釉面肥润,呈现进口苏泥麻青特有的青白色。当然,既然是民窑,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是逊色于官窑的,突出表现在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和不光滑的现象,底足内似乎还能看到放射状的跳刀痕。
但整个器物的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胎釉结合还是非常紧密的,茶杯的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底足平切,切削整齐。虽然,她是一件残缺不全的瓷杯,但她颜色非常亮丽,鲜蓝青翠,画面气势磅礴,毫不拖泥带水。
只见,点缀其间的祥云,极富美感,画有象征福气的,带有抽象意味的蝙蝠振翅欲飞,好像要不顾一切的扑出来。动感十足的画面,似乎也昭示着“康乾盛世”的王气和霸气。
三朵美丽的小花
这里还要郑重其事的把鉴别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关键点告诉大家: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重要的不同之处,我说了三遍。这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完全区别于明朝民窑青花瓷器,以及后续的雍正、乾隆民窑青花瓷器根本不同之处。有鉴于此,这也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民窑青花瓷器,想达到前人这样的境界,只是,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无论后人花多少时间,哪怕是自称顶级的烧制瓷器的“艺人”怎么用心烧制,不是色泽趋于淡雅,也是浓淡不一。
无怪乎,很多堪称专家的权威人士说“清三代”之后的民窑青花瓷器,只能作为实用工具,根本不要奢望去超越前人的,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已经成为绝响了的极端言论。
层次分明
因为手头有了这个残缺的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茶杯,便不由自主的涉猎到关于康熙青花瓷器的烧制,包括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上。知道了康熙青花瓷器,不仅千姿百态,还有其独特的仿古创新。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并了解到如养观赏鱼的鱼缸,种植树木花盆等大件器物,在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的民窑都有烧制,市场决定需求是不是。
茁壮生长的小草
虽然烧制那些大型青花物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现如今许多反映清朝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那些大瓷缸,应该就是自康熙年间为开端,直至日益兴盛起来的产物。
康熙年间能把那些大家伙烧制的这么漂亮不变形,更何况烧制那些中小件器物更不在话下了,那就更富有独创性,更严谨大方,因为找不到比“更”,更好的汉语词汇来形容康熙年间民窑青花瓷器之美了。
怒放的菊花
再说到我收藏的这个瓷(残)杯吧,真的是非常工整,所绘青花图案,虽然着笔较多,但构思非常巧妙,把那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如东海,紫气东来”意境的巨浪气息,活跃于瓷(残)杯杯之上,给人极其振奋和愉悦的感受。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期间:前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间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杰出。
在我国瓷杂艺术品市场上,青花瓷长时间占有着主导地位,元、明以及“清三代”的青花瓷精品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天价。
整体来说,衡量一件青花瓷价值的凹凸可从这几方面来看:一从器型看。厅堂的摆设用具最贵,文房器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价;二从制造技艺看。制造难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保藏价值要高很多;三从色种看。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四从纹饰看。人物画尤以侍女画最贵,动物次之,花鸟再次。当然,青花名家制造以及官窑瓷的市场价很高。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此外,在清康熙年间,一些民窑青花瓷精品在制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现已和官窑瓷距离不大,因而民窑青花瓷精品也相同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天成艺术18476218414 杨经理(+微信同号)
康熙青花瓷青料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 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天成艺术18476218414 杨经理(+微信同号)
康熙青花瓷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瓷瓶类: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康熙青花瓷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从艺术角度看,康熙青花瓷造型特色非常鲜明,已经逐步摆脱了明代瓷器粗笨的特点。这一时期器型古拙与庄重共有,浑厚与秀丽并存,立件挺拔遒劲,卧件精细实用。制瓷工匠拉胎多用直线和曲线的有机结合,比如棒槌瓶、花觚等器物,既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同时又巧妙的运用曲线,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
从工艺角度看,康熙瓷器成型方法日臻完善,技术逐步成熟。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细、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即使是大型的器物,接胎痕迹也基本消失了,对底部处理更是严格、规整。
0526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5,600.00-5,600.00万6,900.00万2014-06-08
3744清康熙 青花十二花神杯1,000.00-1,200.00万3,335.00万2016-06-07
3970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1,000.00-1,500.00万2,415.00万2011-05-23
1317清康熙 青花龙纹瓶550.00-650.00万2,252.00万2006-11-28
0553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600.00-800.00万1,920.80万2007-11-04
3183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纹600.00-800.00万1,058.00万2016-12-17
0590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苹果尊800.00-1,200.00万920.00万2009-11-30
2110清康熙 青花三龙赶珠纹盖80.00-120.00万746.00万2012-11-28
4100康熙 青花开光人物故事图631.00-631.00万631.00万2016-01-09
3644清康熙 青花高仕仙阁图盌500.00-700.00万608.00万2015-04-07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58f991c5d3f
1、造型特征
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型之繁杂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器物的名称根据其用途、器型变化、时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云:“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牺尊、象尊,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世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
康熙青花琢器类造型整体风格古拙、凝重,线条刚劲,转折硬朗,重心偏低,相对于整个清代,器物造型多显得瘦高。康熙青花琢器类器物在演变过程中,其造型风格是重心逐渐下移,尤其瓶、尊类器物表现最为明显。一般情况下,重心下移很容易使器形流于臃肿,但是,康熙青花瓷很好地克服了这种缺陷,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既保持了康熙瓷器造型显得高瘦的风格,又从视觉上呈现稳重端庄的效果。
康熙圆器类器物从整体造型来看,讲究的是平稳、安定,尤其是碗类器物,重心相对较低。碗类器物品种多样,有撇口、直口、敛口、深腹、浅腹等等,但无论是哪种造型的碗,口径及碗高都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也都追求稳定性。如康熙青花斗笠碗,其特征是口大、足小,直观似有不稳定之感,但由于使用了斜浅直腹,把碗的高度降低下来,也就排除了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康熙时期圆器类瓷器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康熙青花双圈足大盘是盘类器物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饮流斋说瓷》描述:“……康熙大盘多数双底足。双底足者,足圈内有深沟一道,沟之内又复起足,然后乃至底也。”这种大盘的双圈足,其内足不着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仅是一种很具特色的装饰,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这种装饰也是在追求器物造型平稳安定的前提下的一种创意。
康熙青花瓷的圈足,其造型也极具特色。由于康熙瓷器胎质细腻坚密,可塑性极强,因此康熙时期器物的圈足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平切足、斜切足、内直外斜足、二层台式足、双圈足、滚圆式足、沟槽式足等等,其中二层台式足和沟槽式足主要用在琢器类器物上,双圈足主要装饰在大盘上。
2、色彩纹饰特征
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上青,名顶圆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画粗器。”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少些云南的珠明料。青花呈色的好坏,除了青料的质量之外,还要看青料中的钴、锰、铝的调配比例是否得当,配置得当,青花发色就会明快艳丽配置不当,青花发色就显得灰暗或者发黑。
康熙青花的早、中、晚三期色调差异很大,其变化的过程基本是循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应是康熙中期。这个时期制瓷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青料的配置方法,烧制出了闻名于世的“五彩青花”,即仅用一种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远近、阴阳向背,使画面极具立体感,达到了中国画特有的“青(墨)分五色”的效果。又由于其色泽亮丽,所以又将其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陈浏在《陶雅》中曾叹曰:“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康熙青花的画工绝佳,其绘画技法精湛,题材广泛,斧劈皴、披麻皴等国画技法在青花的绘画中广泛运用。尤其是“分水法”的运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分水法”就是根据中国画中水墨画的各种皴法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法,根据青料料水的浓淡,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几个层次进行渲染绘画。此种技法运用到山水人物画面中更能得到体现,使得画面中的远山近水层次分明,亭台楼阁云遮雾绕,神仙人物栩栩如生。这种技法在明未已经出现,直到康熙时期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并达到了高峰。
人物纹饰方面,康熙青花的人物画深受明末清初文人画影响。《饮流斋说瓷》云:“人物似陈老莲、萧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花卉似华秋岳。”另外像董其昌、刘泮源等的画风对康熙青花的人物纹饰不无影响。在绘画题材方面更是包罗万象,最突出的是反映世俗生活,充满乡土气息,如高山流水、携琴访友、丛林花卉、渔家乐、农家乐、仕女、刀马人等等。其所绘“人物故事,标新领异,波澜推衍,穷极恢诡,大抵皆导源于小说稗官,然皆与历史丹青画法相合也……康熙仕女,其绘弓鞋纤趺者,雅人所鄙,而价值辄累千金……绘战争故事者,谓之刀马人,无论明清瓷品,皆极为西人所嗜。至挂刀骑马而非战争故事者亦准于刀马人之列也”。许之衡这段话,既高度评价了康熙青花的绘画水平,又指出了康熙青花师从前明文人画的风格以及当时之市场价值。
山水纹饰方面,康熙青花的山水纹饰在绘画技法上不仅师法王石谷、吴墨井等明清大家的风格,而且师法宋、元以来的传统技法,在绘画中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技法来表现山石,以分水法来进行阴阳向背和浓淡相宜的渲染。其间加绘以人物,置身于山水之中,如数老对弈、秋山草庐、东坡赏古、观瀑泛舟等,所绘人物显得神情闲逸安然,饶有情趣。在欣赏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作品时,常使人感觉不仅是在单纯地欣赏一件瓷器,更多的是在欣赏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画。
动物类纹饰方面,龙凤纹在康熙官、民窑中均常见到。其中正面龙的特征较为明显,头部较方,额头较宽,额头上常写一个“王”字,状貌凶猛,张牙舞爪。凤纹多与龙纹并存,有一龙一凤、一龙双凤等。动物类纹饰常常和其他花草树石类纹饰组合在一起,如松鼠葡萄、百鸟朝凤、鹤鹿同春、喜上眉梢、麒麟巴蕉等等。《饮流斋说瓷》云:“康窑所画怪兽,最为生动。嘘气喷雾,毛毵毵(san)欲跃,真神品矣。”其实不仅绘怪兽如此,康熙时所画动物纹饰基本都是形神兼备、活灵活现。
花卉植物纹饰也如许之衡所言“老横无匹,俨然华秋岳也”。传统的缠枝花、折枝花纹仍旧沿用,但在绘画技法上较早期更为写实。花瓣的边缘常以留一周白边来表现立体感。这个时期冰裂纹在康熙民窑瓷器中大行其道,其以青料为地,以渲染的手法绘制出冰裂纹,再辅之以朵朵绽放的梅花,饶有情趣,有时还配以开光技法,添加一些山石、动物纹饰等。此种纹饰在清晚期到民国被大量仿制,但已无康熙时之神采。在植物花卉中还常配以蝶、蜂、鸟纹等进行点缀。
在康熙时期还流行用锦地开光的技法进行装饰,常见的有龟背锦、十字锦、梅花、枣花、冰裂纹等,开光的形式多是圆形、方形、菱形、扇形、海棠形等。长篇文字装饰在康熙时期也很盛行,如《前后出师表》《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兰亭序》等等,有的是以文字饰满全身,有的是一面书写文字,另一面则绘画相应的图案纹饰,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大笔筒上。
总体而言,康熙青花卓越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后人的盛赞,《饮流斋说瓷》曾以瓷比诗,评曰:“至于康熙,殊如李杜,无美不臻而波澜老成,纯乎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矣。”陈浏的《陶雅》也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实际上明代永、宣青花虽然“秾美”,但其在渲染纹饰层次、青花发色的艳丽明快等方面却远不及康熙,在此方面康熙青花不仅是“独步本朝”了,而是可以独步中国陶瓷史了,陈浏所言只是由于各时代审美的角度及审美观不同罢了。
康熙青花瓷的胎体细若糯米,如石似玉。这与康熙时所用瓷土的成分以及精细的研磨、淘洗工艺有直接关系。康熙时的瓷胎非常纯净洁白、致密,胎体凝重,一般来讲其比重大于清代其他时期的瓷器。在瓷釉方面,康熙时期多用粉白釉、浆白釉和亮青釉。这个时期的釉层,无论厚薄都与胎体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后世仿品很难做到的。
康熙青花的施釉也很有特点,尤其是圆器类器物,器身若施亮青釉,器底则施粉白釉或浆白釉,而且器底施釉较薄,能透过釉面看到胎体上似隐似现的细旋痕,并在釉面上留有极小的鬃眼。
光绪仿康熙
虽然晚清民国一直到现在都有康熙仿器出现,但绘画皴法已不再出现,山石多用饱蘸青料的画笔层层平涂来表现,树木则多用平行斜线代替皴法,既无真品表现出来的山峦起伏、层林尽染的层次,且又笔道软弱无力,绝无康熙青花的风采,仿三分也不象,更不用说青花的色料层次。
现代仿康熙(康熙年制款)使用化工原料。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