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有什么古建筑
(一)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坐落于亳城北关西北隅,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为山西药商王璧、朱孔领等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筹资兴建。1961年、1979年,省县两级政府拨款维修。196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高约10米,前为明轩、暗轩。明轩3间为5架结构。后为正殿,是敬奉主神关羽的地方。大殿对面是戏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坐南朝北,舞台前突,呈“凸”字形。舞台正中书“演古风今”4个金字,前明柱上悬挂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为仿木结构3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花戏楼以其砖雕、木雕、彩绘及豪华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代表了清初建筑雕刻艺术风格,为清盛世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对研究清代建筑和戏剧具有重要价值。木雕 花戏楼木雕分大木透雕和普通木雕两大类,其中以大木透雕艺术价值最高。大木透雕:镶于戏台大柱外面,共雕三国戏文18出:《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上方谷》、《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夜战马超》、《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曹操濮阳战吕布》、《许褚裸体战马超》、《蒋干盗书》、《诸葛用计破羌兵》、《吕布刺丁原》、《诸葛亮智取三城》、《张松反难杨修》、《阚泽密献诈降书》等。人物造型生动逼真,表现了高超的绘画、雕刻技巧。如《长坂坡》,境深3层,镂刻人物23个,战马13匹。赵子龙左手持红缨长枪,右手握金虹宝剑,怀抱阿斗,精神抖擞,血染战袍,观之,如闻万人呐喊、战马嘶鸣。《上方谷》静中有动,一幅画面之中,不但描绘出各种人物的神情动态,还表现了风、雷、雨、电、烈火交汇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他木雕:戏楼还有其他木雕三国戏文和人物故事、动物、植物、花卉等。三国戏文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阳平关》、《华容道》、《连环计》、《凤仪亭》。等。人物故事有:《八仙图》、《朱洪武牧牛》、《葛仙炼丹》、《铁拐李焚身》、《东方朔偷桃》等12出。动物有:鹤、鹿、龙、凤、天马、虎、犀牛、辟邪、开禄、天象、麒麟、狮子、鳌鱼、黄莺、杜鹃等。植物花卉有:菊花、牡丹、莲花等。均雕得形象准确、比例得当。彩绘 内容有戏文,亦有掌故。如《三盗芭蕉扇》、《走马荐诸葛》、《草船借前》、《苦肉计》、《诸葛祭风》、《大闹长坂坡》、《火烧战船》、《马跃檀溪》、《张僧繇画龙》、《吴道子画虎》、《诸葛亮大破魏兵》、《赵子龙力斩五将》、《刘备拜乔》、《秦琼表功》、《夜观春秋》、《文王拉纤》、《伯牙摔琴谢知音》等,色彩斑谰,形象栩栩如生。戏台顶藻井9幅彩绘,更是雍容大方、富丽堂皇。分别为《龙凤呈祥》、《万象更新》、《麟吐玉书》、《喜上眉梢》、《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福寿千秋》、《鹤舞朝阳》、《鹿芝献寿》等。砖雕 集中分布在前门水磨砖墙上,均为立体透雕。共雕刻人物115个,鸟禽33只,狼、虎、狮、鹿、猿等兽67只,楼、台、殿、阁、亭多处。刀法细腻,维纱维肖,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尤其对画面处理,更是构图新颖,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徽派艺术风格。雕刻者巧妙地利用观察者仰视的角度,在仅几厘米的厚度上,把场景处理得层次丰富,景境深幽,大有咫尺千里、身临其境之感。砖雕内容有戏文6出:《吴越之战》、《郭子仪上寿》、《范睢逃秦》、《白蛇传》、《三顾茅庐》、《李娘娘往寒窑》。人物故事16幅:《鲁隐公爱鱼》、《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燕山教子》、《王质烂柯》、《老君炼丹》、《达摩渡江》、《魁星点元》、《文昌帝君》、《蟠桃孝母》、《争梨体妻》、《福禄寿三星》、《甘露寺》、《三酸图》、《衔环之报》等。动物典故24幅,有《九狮图》、《三阳开泰》、《虎入平原》、《犀牛望月》、《万象更新》、《风凰戏牡丹》、《二龙戏珠》、《鹿孩狼顾》、《麟吐玉书》、《怒蟾斗狮》、《心猿意马》、《龙腾致雨》、《鱼龙漫衍》、《一品当朝》、《传胪赐宴》、《鸳鸯戏莲》、《鸡鸣戒旦》、《梅花当魁》、《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九世同居》、《五世其昌》、《寿比南山》、《夔龙一足》等。另外,还有装饰图案如葵花、二方连续、织锦图案、万字图、缠织花卉、福寿子等。其他装饰 戏楼前门外镇门石狮1对,高24米,一雄一雌。狮符外侧竖铁旗杆1对,高16米多,顶端铸丹凤1对,似引颈长鸣,展翘欲翔。凤上高悬日月,光芒四射。旗杆分5节,分铸八卦图、蟠龙、对联等,重24万余斤,为山陕众药材商敬献。 大殿前放铁鼎1座,通高245厘米,重3000斤,铸于道光二年(1833)。鼎侧立铁鹤1对,足踏龟座,高3米,重1000余斤,神态超然,铸工精细,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二)华祖庵原名华祖庙,位于城里水安街西头,依市背水,是敬奉神医华忙的庙字。因庙内往持世代为厄,乃更“庙”为“庵”。华祖庵约建于明代。据清道光《亳州志》载:乾隆辛巳(1761)年,亳州同知顾登加以修缮;嘉庆二年(1797)安徽巡抚朱珪命知州李廷仪重修,并亲题联额。额曰:“燮理通微”;联曰:“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动参帝释佛菩提”。同治年间又重修。1962年,亳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华祖庵进行维修,并设华化纪念馆。郭沫若亲题馆名,州人颜天明为华忙撰写了传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华祖庵大部分为当地居民所占。1980年,亳县人民政府又拨款进行了维修,住庙居民陆续迁出。华祖庵前门为瓦房结构,门前1对狮符,一雄一雌。进门正殿,供奉中忙立像。像高28米,腰悬药葫芦,神采奕奕,目光深邃。上殿东为偏殿(经常),有两门可通,南门曰“回春”,北门曰“济世”。两门上中照壁上镶郭沫若手将“华佗纪念馆”刻石。院内有自怡亭,传为华佗休憩之所。亭柱对联云:“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大殿西为一圆门,上额“得神者昌”,入门即为西偏殿。大殿之后为华佗故居,有元化草堂、益寿轩、存珍斋等。元化草堂面南,供华佗像:左手执刀,双目凝视,似正在进行外科手术。有曲廊连东西厢房,东厢曰“益寿轩”、据说是华佗诊病之所;西厢为“存珍斋”,据说是华佗存药之处。再后为一池塘,名洗芝池,相传是华佗淘洗药物的地方。1981年9月,华祖庵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在此召开。(三)道德中宫位于城里老祖殿街东头路北,前是问礼巷,据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地方。道德中宫当地又称“老祖殿”。道德中宫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光绪《亳州志》云:“明万历中,知州马呈鼎创建著经堂,石刻《道德经》,并建春登台。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后殿、山门。道光十六年(1836),改龙厅为拜殿。”堂内原石刻《道德经》全文并序64块,石刻老子像,高一丈二尺,惜今已无存。道德中宫有山门3间,前殿把人祖,后殿把老子。大殿之东、西又各有1院,东院门题曰:“紫气东来”,入门有殿3间,敬鲁班;西院门题曰:“青牛西渡”,有殿,敬财神。民国时期,道德中宫曾作学校,80年代以前曾长期占用。1986年7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拟修复开放。(四)古地下道相传为曹操之运兵道。发现于民国27年。1969年,先后在城内人民路东、西、南、北4条大街两侧挖出近2000米,后又在老衙门院、曹巷口等处,发现一些支道。地下道以城内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三种形式,其中支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联,工程巨大。地下道部分为砖结构,券顶有的地方召有方洞,直通地面,在墙壁1米处距离不等留有小龛,似为放灯之用。部分为砖土结构,修造简单,上为横木,木上铺板,板上封土,可能是为临时应急而抢修。高低、宽窄不等,一般高145~210米,宽60~120厘米,底面高低起伏。三国时期,地道战作为攻打城池、防护阵地的战术手段,时有应用、《三国志》云:“绍复进官渡,起土山、地道。公(曹操)亦于内作之,以相应”。但从地下道发现文物看,似非曹操所修,为宋元时期的遗存,地下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希夷故里位于城南宋塘河西岸陈庄,系其后人敬把陈抟的家庙,故又名“陈氏家庙”、“陈抟庙”、“希夷祠”。庙分前殿、后楼。前殿雕5龙环绕的陈抟睡像。相传陈抟成仙后于颜店里讲经,讲得非常精彩,5个龙王变作5个白衣秀才前来听讲。后楼奉陈抟坐像,两童侍立。庙废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道光年间所立碑记存于陈庄陈抟后裔家中,另一古碑1958年被毁。相传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陈抟诞辰,民间有“十里荷花出陈抟”之说,故每年这天逢庙会,为当地一重大节日。后随着庙废会也废了。希夷故 里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薛阁塔位于南郊。直锥式,八角形,共7层,高3415米。底层周围2336米,座为8块大青石奠基。从第2到第6层内,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龛,似为供神之处。现神无存。塔顶八角飞檐,挑角垂脊,铺有筒瓦滴水,形如八角古亭。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用螺旋铁柱支撑一铁葫芦。该塔建于清乾隆中叶。当时知州郑交泰见亳州文风不盛,乃筑此塔以振文风,故名文峰塔。初为5层,后州绅何天衢捐资续建两层。因塔处明代亳州名士薛蕙家庙薛家阁附近,故后人多称此塔为“薛阁塔”。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薛阁塔古会。届时众商云集,州人争至,为一方之盛事。近年来,薛阁古会成为本地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其盛况又非当年可比。薛阁塔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白衣律院在城东南郊1里处,内供奉白衣大士南海观世音菩萨,故又名“白衣庵”。清顺治初僧尽休始建。顺治六年(16的),九华山高僧妙湛与盲僧德升续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山西富商董继先从亳州路过,捐资修建环殿经阁、藏经楼及厢房等。寺内广植花木,尤以牡丹著名。松篁交翠、晨钟暮鼓,令人有出世之感。律院的主持僧多系著名大和尚。山门上“白衣律院”4字,隶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手笔。乾隆年间,由缅甸运入金塔、玉佛。另有精刻大佛像。庙中藏有《瑜咖焰口经》、《金刚经》、《观音普门品经》等精刻木制经版,共1100余块。还藏有一本《频伽大疯经》,计40秩,共414册1916部8416卷,为佛门珍宝。还藏有《贝叶经》1部,是亳一医者入缅所得。此经用贝叶及多罗树时书印度文,长约尺余,宽近2对,90余叶,状如草叶。贝叶写经不朽不蛀,为佛宝。乾隆五十年(1786),僧人灵光请梁写《贝叶经跋》,镌碑。此庙为附近各地僧侣受戒之所。建国前夕,有庙田17顷,沙弥20余人。解放后,被粮食部门占用。现经省宗教事务处批准作重点开放寺院,已拨款重建诵经堂1处,有僧人1名。白衣律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金蟾琉璃井位于涡北交通街北端路西,是亳州名井。琉璃井构造奇特:井口为青石所砌,呈方形;水面上端一人高左右分界,界上为砖砌,界下逐渐为琉璃。整个井壁浑然一体,若窑中烧制的瓷器,光滑异常。井中水质甜润,张力很大。并不知何代修。民间传说,古时涡北打井不易,居民白日凿井,夜里即为沙陷,数年打井不成。上仙知道后,午夜派金蟾下凡,命它口吐神火将井壁烧成琉璃。谁知金赡下凡太迟,井刚烧好一半天已黎明,一拾粪老者见井中火光冲天,大呼“井中失火!”凉跑了金蟾。所以,井壁下半截为琉璃,上半截仍是砖。此井为当地名胜,今居民犹喜饮此井之水。
亳州明清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和花戏楼的连接处,设计将确保三处景观的和谐统一。
花戏楼和明清一条街的主色调,设计主色调地面是青灰色的,与明清一条街和花戏楼色调相适应,特别是广场建成后,景色将变美,人气可能旺,带动明清一条街的商业。
据了解,花戏楼庙会广场地面将由青石铺设,广场与花戏楼之间的这道墙也将使用防明清时的青砖,建成仿古墙,从而使广场、花戏楼、明清一条街三个景观形成风格基本相同的建筑群。
明清一条街,所建道路和两旁的建筑盲目追求恢宏大气,但却与亳州历史原貌严重不符,破坏了亳州独特的民居特色。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卫士”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2001年到亳州时,曾对这里提出了严厉批评。还有在社区道路改造中,为解决居民行路难的问题,出于为民办事的美好初衷,社区办事处和基层织修建了一条条水泥路,却使老街原貌(依据历史应是砖墁路或石板路)被改变,反而增加了老街开发的难度和成本。这与名城保护的规划不细致、执行不到位有关系,也与社区群众名城保护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有关系。
华祖庵:
这就是为祭祀我国东汉末年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华祖庵,它始建于唐宋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华祖庵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庙祠内外青砖灰瓦,古木虬枝盘空,典雅肃穆,一派古香古色。
正殿内华佗塑像神采奕奕,慈祥,飘逸。身躯微微前倾,犹如当年走街串巷,医疗疾病,寻找药方之态,依然向我们走来。
穿过庙祠,就是他的故居。东厢益寿轩、西厢存珍斋就是当年的药房和看病的地方,里面挂满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
进入古药园,被垂柳吊槐覆盖下的药池晶莹泛绿,至善水榭与曲桥中间,碧影波光,恍然水晶宫里。在竹篱柴扉间、小径药池边满植芍药、牡丹、曼陀罗、玫瑰等各种中药及花卉,真可谓药圃流香,令人忧思千古,缅怀无涯。
华祖庵是后人祭祀东汉神医华佗的庙祠,位于市区曹魏遗迹斗武营和先医庙、神农氏衣冠冢之间。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佗辞世后,家人流散,故居被水冲坏。直至李唐之时,才在他故居前起造了一座庙祠,神小庙微,又为女尼住守,故名“华祖庵”。至明未清初,由于亳州商业一度繁荣,民间富庶,又重修扩建。《亳州志》载:乾隆辛巳年间修,嘉庆二年复修。时安徽巡抚题额曰:“燮理通微”,联曰:“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先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帝释佛菩提” 。 同治年又重修
华祖庵原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配殿及后禅院(即故居旧址),门外双狮雄踞,院内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长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华祖诞辰庙会,朝拜胜迹者,更是车水马龙。
亳州人民为弘扬华佗的高尚医德,继承和发扬其在医药上的卓越成就,1962年由亳州医学界发起筹建华佗纪念馆和华佗学术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题写“华佗纪念馆”匾额。正殿内重塑金身,华翁神彩奕奕,显得热诚慈祥,倔强飘逸,腰悬药葫芦,身躯微微前倾,依然当年走访民间,医疗疾病,寻求方药,济世活人的神医。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华佗医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及近年来研究会对华佗医学探讨的成果论文,还有亳州华姓献出的铜器和老中医捐赠的家藏数代的华佗木雕像。壁间悬挂着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巢元方、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名医像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绘画。东西两跨院月洞门上分别有“得神者昌”、“济世”、“回春”的古朴砖雕。西配殿有“跋山涉水、采药济世”、“五禽之戏,延年益寿”、“麻沸散成,刀圭夺命”等数组蜡像。东偏院内,华佗自怡亭翘首昂然,亭上楹联云:“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这对华佗一生的写照是多么确切!
穿过庙祠,就是华佗的故居,元化草堂耸立于高台之上。东厢益寿轩是他当年看病的地方。西厢是他的药房,各存珍斋,内里陈列着亳产的百余种中药草标本和以华佗配方研制或命名的中成药。整个院落,回廊相接,其间松苍柏老,竹翠梅寒,绿荫沉沉,朴实无华,与庙祠相映生辉,一片清砖灰瓦的古建筑,更显得古香古色,典雅文静。
越过故居,就是药园。被垂柳吊槐覆盖下的药池,晶莹泛绿,药圃亭亭玉立其岸。一片竹篱紫扉间,植满了芍药、白菊、牡丹、紫菀、枸杞和野生的车前子、二花、二丑、曼陀罗等百余种药草,真是名符其实的“药圃流香”。新修复的神医阁,岿然入云。课徒馆和五禽戏坛,都耸立在碧水绿树之间,使人静谧而神荡,悠思千古,缅怀无涯,愿华翁早日化鹤归来,以睹旧地新颜。
华佗纪念馆自开放以来,以其神医的崇高精神和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华祖庵已成为我国研究华佗学术的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一个闪光景点。
蒙城文庙:
文庙,又名孔庙、黉学、学宫、圣宫,俗称圣人殿,位于亳州市蒙城县新城路中段路北。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蒙城县志》载,元初期在旧庙东侧空地重建新的文庙,经明、清两多次维修、更新,规模不断扩大。
文庙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而建,自前而后依次为棂星门、泮桥、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正对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门两侧各有一月洞门,供人们平日出入。门外墙上书“宫墙万仞”4个大字,意为“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出了状元才能拆除。蒙城没出过状元,故这四字一直留着。门后为泮池,池上有泮桥。桥西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旧为蒙城八景之一。大城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有节孝祠,殿西有忠义祠,殿后有藏经阁。东院是文昌宫,西院是明伦堂。文庙周围环绕宫墙。院内遍植松柏,立有碑刻、石雕。
自清未以来,文庙屡遭兵劫,建筑倾圮,“文革”时期,又遭破坏,今仅存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
大成殿(原名先师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内正中原有神龛供奉孔子牌位,两旁有颜、曾、思、孟及十哲牌位。殿北墙并立八块屏风,上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有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月台高一米余,是祭孔的场所,旁有石阶供人登台。
东西庑各七间,东庑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庑原供历代贤儒牌位。
大成门又名“戟门”,是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面阔五间。
乡贤祠、名宦祠各三间,忠孝祠、节义祠各一间,均青砖小瓦结构。乡贤祠原供庄子、何惟愍等地方贤士。名宦祠原供苏舜钦等在蒙城有政绩的官吏。
亳州古地道:
外面,宽阔的大街上,车辆、行人在日光下闪动着现代都市的繁华,河流一样急促而喧嚣地流动着;里面,是久远历史中的一个截面,变幻的人影、行军的脚步、飘忽的烽火、遥远的呼喊,在幽暗中伴着你的想像力一起从黛青色的砖隙间溢出,如烟如云,将你环绕其中。
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将现实与历史连接起来;又是一个蕴藏在地下的磁场,一极现代,一极古代,古老的罗盘仍然让现代人感知着它的方向。
古地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据史书载:东汉末年,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给敌人造成兵马源源不断的假象,从而出奇制胜,成为兵法上一个脍炙人口的战例。到唐宋时期地道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用。南宋嘉熙四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没,运兵道被沙土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
在蛰伏在地下的未被发现的岁月里,古地道只与泥土对话,与黑暗相视,谜一样地存在于人们神奇的传说里。它所在的城市在历史的河床中颠簸着前行,在沧桑变迁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兴衰荣耻,古地道因为被埋藏而安然无恙,经历了一段寂寥却宁静的日子,虽然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偶被小范围发现,但并没有在战乱中被损毁,到1969年“深挖洞,广积粮”的热潮中惊现于世,当时的亳县博物馆配合防空办公室,先后在老城内东西南北主要街道两侧断断续续挖出近2000米的古地下道,经过后来几次保护性的挖掘,才使得今人有幸识其面目,也成为了迄今罕见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
曹操不愧是一代军事家,他在家乡挖下了地下运兵道,作为其军事舞台上的一个宏大的道具,通过这一道具,在兵少马弱的情况下,曹操在对手面前魔术般地拥有了极具震慑力的气势宏大的千军万马,在士气和心理上首先不战而胜,让后人至今仍然不得不叹服他这一极富想像力的军事智慧,著名军事家李德胜将军游览古地道后题词“神兵古道”,以至于古地道成为许多军事家和军事爱好者向往的圣地,并称其为“地下长城”。地道内有猫儿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传话孔、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如同中国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来到这里,游客们多表情凝重,定神深思,好像昔日兵戈铁马的声音又依稀传来,让他们驻足聆听,希望听到地道内军事指挥者关于作战秘密的低声耳语。
在古地道中,如果军事家看到的是兵法和战术的的话,那么建筑师看到的则是设计和工程的精巧。地道现已查明有6000米长,结构有四种,即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木结构、浑砖结构,其中浑砖结构分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仅其单砖砌法就有丁砌、跑砌、站砌等,可谓古代砖工技法的一个“展示秀”。在布局和结构上,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行道、上下双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另外有通气孔、灯龛洞,穿行其中,如若没有导游引领的话,还真让人如入迷宫,不知所从。
如同被历史的潮水推到沙滩边上的化石或贝壳,在清理古地道的过程中,人们从泥土中发现了东汉、三国、唐、宋各时代的遗物,有铁刀、铁剑、弹丸、铁钉、衔枚等军事器械,有铜镜、铁灯、瓷盏、围棋子、铜钱等生活器物,这些,成了专家们窥望和破解地下道历史变迁的信息密码,“自将磨洗认前朝”,也为古地道的历史考证提供了几多的诠释和佐证。
因为军事而奇险,因为埋藏而神秘,因为深邃而矜持,因为久远而厚重。古地道在地下,但为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无限遐思的心灵底片。虽然是空城,但又以其“地下长城”的雄厚与凝重,为地上城市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中一个坚实的心灵基座。
涡阳石弓山崖墓:
涡阳县石弓山崖墓、出土了大批文物。藏品中被定为一、二级的珍贵文物数十件,其中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大批竹简,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漆器中的二十八宿圆盘、太乙九宫占盘、六壬拭盘等是中国目前最早的3 件天文仪器实物,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另外,战国时期楚国的大批“郢爰”、“陈爰”金货币;典雅小巧的西汉金铜座白玉杯和富有史料、文字、书法等研究价值的战国至秦汉古玺印;以及新莽时期的铭文规矩铜镜和唐代真子飞霜铜镜、金代汝阴县铜官印等,都是馆藏珍品。该馆收藏的晚期诺氏象化石和其它动物化石标本非常丰富,在数量上多于日本漱户内海小豆饥岛所采的诺氏象化石,已引起有关研究部门和学者的注视。
亳州的古陵墓:
汤陵 又称汤王墓。位于亳州古城北门外涡河北岸凤头村。传为商成汤衣冠冢。陵如高丘,四周古木参天,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献手书碑刻曰“商成汤之墓”。汤王,子姓,曾名履,因是商王朝的建立者,亦称汤王,又称汤、成汤。其墓前左右有高碑两座,记重修汤陵史实。辛刻革命后,辟为汤陵公园。春夏季节,繁花似锦,林木葱茏,为一游览佳境。1981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宗族墓群 位于亳州市区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氏孤堆、薛家孤堆、刘园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元宝坑汉墓等多处,占地约10平方公里。有曹操父亲曹嵩、祖父曹腾等人之墓,规模都很大,以曹腾墓最为宏伟。曹腾墓位于董园村,系青石砌成,故俗称“董园石墓”,庄重典雅,有前室,中室后室、两耳室、两偏室,室壁有彩绘天像图、仕女图、仙境图等,甬道及石门内外均有雕像,有文侍、武侍等,墓室长153米,宽102米,高3米,游人称其为“地下宫殿”。此墓对研究东汉末年历史和地下建筑具有重大意义,出土有铜镂玉衣、玉枕、铜猪、铜爪饰及鎏金构件等珍贵文物。
嵇康墓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石弓山南麓。嵇康,三国魏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临刑前,索琴弹奏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墓今尚存,为一高大土丘,占地面积近一亩。
范蠡墓 俗称范蠡孤堆,又称范蠡冢,位于涡阳县东南15公里(原属蒙城县)。清光绪《安徽通志》:“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如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异常壮观。范蠡,楚人,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间。经商致富,号陶朱公,卒于定陶(今山东济阳)。传墓地在鄂、鲁、皖有6处之多。清乾隆间(1736-1795),蒙城县令淡若水曾刻石题于墓前曰:“范蠡冢”。 近处原有范子祠。历经战乱,松柏祠宇已毁,土冢尚存。
亳州道德中宫:
又名“老祖殿”。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老子的宫观。宫前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宋时,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鹿邑的上清宫、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
老子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者,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传,唐太宗、唐高宗、宋真宗均曾巡莅亳州,拜谒老子庙。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则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欧阳修知颍州时有诗:“颍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乃得诒仙乡”。明万历年间,知州于呈鼎宫中建乐经堂、春登台,并石刻老子《道德经》及序,共64 块。现有山门3 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中殿礼人祖,后殿奉老子,有高31 米的老子像。东院有殿3 间,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3 间,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花戏楼:
花戏楼,清代舞台建筑。位于亳州市城北大关帝庙内。原名“戏楼”、“歌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商贾集资兴建,乾隆年间(1736~1795 年)雕镂藻彩,后又多次加工粉饰。建国后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
戏楼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舞台前凸,呈“品”字形。全木结构,歇山顶、琉璃屋面。正脊、垂脊和戗脊均饰有琉璃雕塑人物、鱼龙、鸟兽。正脊中央置一高塔,脊之前后五彩琉璃龙凤,垂脊和戗脊两面均饰浮雕童子戏莲和缠枝花卉图案。4 个戗脊翅角,上置彩塑“四值功曹”(年、月、日、时)。翅角下皆悬挂风铃。舞台用6 根抱柱顶立,檐角下立方柱6 根、青石柱础,皆饰雕镂。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演古风今”之巨匾。左右为上下场门,门楣上分书“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檐柱悬挂木对联一副:“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柱上头周围雕立体“八仙”人物立于莲花荷叶座上。舞台两侧有“阳春”、“白雪”二小门,舞台上方装饰垂莲藻井。其四周为券棚结构。垂莲柱头饰悬狮、垂鱼。井枋之面外者,皆镶大木立体透雕,笔粗刀健,内容有“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司马懿”、“夜战马超”、“刺董卓”等18 出三国戏文,间有掌故、花鸟、走兽、楼阁及花纹图案。其藻井与梁枋之间,皆饰彩绘、丰富多彩。有“蟠桃会”、“文王访贤”、“甘露寺”、“力斩五将”、“苦肉计”、“碎琴谢知音”等戏文;舞台周围亦饰小型木雕,如“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凤仪亭”、“华容道”、“赵延求寿”等和其它花纹图案。
花戏楼是一座集戏曲、雕刻、彩绘等艺术于一身的古代建筑,秀丽玲珑,别具一格,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式及戏剧雕刻、绘画艺术的风格流派,均具有重要价值。
1981 年9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作为圣人之乡,亳州相比曲阜是尴尬的;同样作为帝王之都,亳州相比西安、洛阳也是尴尬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三千年的历史亳州承担不起,遗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断壁残垣,孤坟荒岗。还好,亳州还有一座花戏楼。虽然不过是一座雕花的戏楼,但是对于亳州人来说,它更代表着一段远去的岁月,一段繁华的背影,一段遗失的记忆。
花戏楼,楼如其名,真个是花团锦簇,戏文满台。其正面门楼上的砖雕,背后戏台上的木雕、彩绘,无一不精美到极至。深处其间,但见一座富丽堂皇的戏台,镂刻着繁复的花卉,奇异的瑞兽,满布着荒漫久远的传说故事,不知不觉中,三百多年的悠长岁月就扑面而来,触动了你的心结,迷离了你的眼神。
花戏楼本名山陕会馆,其实是山陕两地的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明清之际,晋商富甲天下,以药闻名的亳州自然少不了晋商的足迹。有趣的是,山陕两地崇敬关羽,所建会馆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关帝的家庙,而亳州则是三国故地,曹操的家乡。千年未解的恩怨,在一座戏台上继续着,而生活富足的药商,也在故乡与异地、梦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的冲突中寻求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最初来到亳州的这群药商有着怎样的遭际,已经无从考证,总之,经历了商场的生死搏杀,尝尽了人生的酸苦冷暖,看透了世间的变幻无常,他们成功了。虽然在过去,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是凭借手中优厚的资本,他们同样也能交接官场,混迹士林,周旋于上流社会。日子可以不疾不徐的轻缓,世事可以不卑不亢地周旋,类似走西口这样的情景却肯定是终生难忘的。也许就在一场盛大的午宴之上,觥筹交错之时,或者在携眷夜游,静思以往之际,某位药商突然心有所感,想起了当初离乡时亲人凄婉的歌声和眼含的泪光,不觉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修一座会馆,一则祭祀神灵,二则娱乐亲朋,三则也为那些同样背井离乡来到异地的同乡们提供一个安身之所。于是,他召集同伴,宣布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一拍即合,大家纷纷慷概解囊。若干年后,一座接纳寒士的会馆和一座美轮美奂的戏楼,从梦想变成现实,落户亳州。
站在花戏楼下,遥想当年,春色满园,雕栏画栋。响板敲起,弦乐期期艾艾的传出,旋即,姿容绝世的戏子挥舞着水袖,踏着碎步走上戏台,凄清的吟唱在静寂的夜空中久久摇曳。“一曲阳春奏响古今情、两般面目做尽忠奸貌”。夜色笼罩之下,戏楼抖落着沉郁的气息,奢华得仿佛滚了金边,而歌者、舞者、观者,一概模糊得像那盏将灭未灭的油灯,忽亮忽暗,记忆闪烁。有多少志得意满的老爷在追忆往事有多少春心萌动的少女在想象爱情有多少初涉人世的小伙计在预谋未来没有人能够知道。
三百年过去,繁华散尽,空留一座雕花的楼。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对于曾经的那些先人来讲,这座楼是流浪中的一个据点,困顿中的一些希望,搏杀中的一丝温情,富足后的一点回味。
亳州市位于安徽西北部,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遐迩。有一代圣君商汤;一代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古都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
一到亳州就被深深的中国古文化包围着,那悠悠古道,那至今还放着光芒的思想。那一个个叱诧风云的人物,都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去。匆忙之中,只有走马观花,仅拾一两朵小花。
北京古瓷片交易主要有以下两个地方:
1、广安门内路北侧的报国寺。
2、潘家园市场。
陶瓷之乡在德化县。
德化县(泉州府德化县)是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1万截至到2018年,德化县下辖10镇、8乡。县政府驻浔中镇凤池街10号。
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德化”之称,2015年被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先后荣膺“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
扩展资料: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确实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象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
全县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龙浔、三班、盖德,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五代出现陶瓷专著《陶瓷法》、《绘梅岭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化
亳州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22家,占安徽全省的三分之一。
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
戏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亳州市花戏楼路,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
曹操地下运兵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
曹操宗族墓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操宗族墓群覆盖着亳州近12公里的地方,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
据考证董园二号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藤之墓,章园一号墓为曹操父亲曹嵩之墓。
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仿明清宫廷建筑,博物馆建于一九九四年,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华祖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亳州市永安街,相传曹操悔恨杀死同乡名医华佗所建。
曹操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亳州市中心,魏武大道与芍花路交口处,西与亳州博物馆相邻,是在曹氏宗族墓——曹四孤堆文化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园内建造了曹操纪念馆,是亳州市最大的公园。
白鹭洲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亳州市利辛县城东南18公里处。
水面600亩。
亳州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是在原三国揽胜宫基础上改建而成 ,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该管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71件套。
南京巷钱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亳州市北关南京巷19号,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民间金融机构旧址,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 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律院: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位于谯城区交通路17号,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律院传戒律宗,是中国四大律院之一,寺内供奉有佛祖舍利子。
民国时期,白衣律院为全国僧侣举行大规模三坛大戒三次。
兴华农业综合示范庄园:三星级农家乐,始建于1997年,地处亳州市涡阳县城西郊75公里处,省道307线南侧15公里处,陈大镇境内。
新四军纪念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镇,距县城20公里,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国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店集镇柘王宫遗址:位于涡阳县店集镇西。
传为古时候侯爵的封地,建有三宫六院、72眼井。
考古证实为北宋时期遗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店集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
战国时期店集属楚地,传说楚怀王为镇守边疆,以防齐患,封宗室于此地,建宫立殿,即柘王殿,又称柘王宫,有“三宫六院七十二眼井”之说。
宫殿昔日的容颜随宦海沉浮被无情的岁月早已剥去,但遗址遗迹尚存,留下了大片庄阜高地和众多古井,足以想象当时宫殿的雄伟和浩大。
1959年春地质勘探队曾在此高地上建铁塔一座,高30余米,引来众多人观看,并猜测其用意,但一直没有准确答案。
50多年来,这座雄伟的铁塔却成了遗址的导向标,也给古老的店集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930年在此高地南、运粮河北60米处,还残存一处砖瓦结构的天齐阁(俗称“天阁”),1940年店集小学师生扒天齐阁残屋建校时,扒出一把七星宝剑;1958年秋,人民公社组织起“卫星田专业队”,数百名劳力在高埠废墟上搞深翻,挖出不少古砖瓦、石磨和毁坏的陶器等;1975年11月店中生产队社员程广林等4人在铁塔南边取土时挖出一青色古坛,坛内现大量金银器物。
消息走漏后,被当时公社人员叫去训诫上缴,一直送到阜阳有关单位管理。
据统计,挖出金钊3件,金泡、金器71件,银叉、碎银子计6240克。
至于那72眼古井,年长的老人还能说出一部分井的大致位置,有的年轻时为了抗旱还下去掏挖过这部分古井。
他们盼望挖到宝物,所以争着下去掏井,并不准外村人下去。
他们说,井口虽小,但下面很深很大,人下去磨锨绰绰有余。
他们挖出过古砖古瓦、古瓷花罐、人的头骨、动物的骨头等,他们也不知是不是宝物,都不知去向。
古老的运粮河依然有美丽的传说。
据说,住在店集镇的楚宗室的女儿嫁给高公崔老家一户官宦之家。
为了向女儿家运送东西方便,楚宗室官员便令百姓挖一条河通往崔老家,取名运粮河。
此河历经2000多年,虽经局部改道,古河址断断续续仍在;它起于崔老家,穿过界洪河,流入干溪沟,长约5公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此河时,挖出了古沉船,一见风很快风化。
离柘王殿遗址不远,现王寨村南运粮河边有一片洼地,原是大水湾,说是当年停靠船只的地方。
至今清流不绝,绿波粼粼,一直哺育着两岸生灵。
境内的干溪沟、罗沟、双庆沟等水系。
给店集镇构成了丰富的水资源,经由西淝河流入淮河。
尉迟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亳州市蒙城许町镇境内国内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
万佛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亳州市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
此塔为宋代建筑风格,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造型优美,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郑店子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亳州市城市西北角郑店子 是涡河和洪河的交汇处,两河与西一环路一起围合的三角地带,号称“森林中的村落”。
三角洲占地面积约50公顷,三角洲旅游区控制范围约210公顷(21平方公里)。
陈抟庙景区:希夷故里,为亳州谯城区城南宋汤河南岸陈家营村。
为纪念陈抟,后人在其故居建庙敬祭,后故居和庙祠均毁。
2007年,亳州市 斥资重建。
2010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AAA级旅游景区”。
薛阁塔:在亳州老城东南,是一座砖塔。
直椎式八角开,共七层,高3415米,周圆2336米。
塔座由八块青石奠基。
塔一二层为仿木结构,每角砌砖为方柱,高35米。
柱上仿高50公分。
江宁会馆:位于亳州市古泉路北侧,是南京药材商人为经商方便,清嘉庆12年(1807年)在圆觉寺的基础上集资改建而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