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代建盏鉴定要点

跳跃的唇膏
开朗的芝麻
2023-05-08 10:46:59

宋代建盏鉴定要点

最佳答案
干净的刺猬
难过的大船
2025-07-01 16:05:27

宋代建盏鉴定分为3步:

第一步:先看胎。

建盏是在宋代陶车轮盘上手工拉坯成型的,并经过刀具旋坯修理,因此在器物的表面留下轮旋的痕迹,器物的口腹、腹足交接部位及圈足都可能留下旋坯的痕迹。底足的足墙稍有外撇,足端略有倾斜,圈足边缘的宽窄程度不可能完全雷同。

而仿建盏由于使用电动机械快轮工艺或采用模型注浆工艺成型,器表一般比较圆滑平整,器物交接部位注浆痕迹明显,底足足墙垂直或略内敛,足端呈水平而过于平整。

至于有的也利用辘轳陶车手工拉坯成型的仿建盏,由于刻意追仿建盏,风格难免生硬呆板,尤其在器物交接部位显得不够自然率意。

尤其束口碗,宋代陶工是依靠娴熟的技术拉坯成型,口沿往内的约束和腹部流畅弧度的连接一气呵成,无停滞状况,整体刚健饱满的作风,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仿造者可以模仿,难免使形体线条生硬,甚至比例失之准确。

市场上出现一些采用残器修补冒充完整器,可以用金属刮削听声辨认修补痕迹。

第二步:看釉面。

建盏花纹在龙窑柴火焙烧中自然形成,花纹从釉层中透露至釉面。仿建作品由于烧成用电炉、煤气炉等工艺,花纹过于规整,细密状况居多,民间也有利用龙窑的烧成仿建盏的,但火温火候不易控制,因而难以达到逼真的建盏效果。

仿建盏兔毫、鹧鸪斑、曜变等花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多浮现于釉面,不如建盏的凝重深沉,也是明显的差异。釉内结晶的排列均匀规整,不像宋代自然状态,或大小不一,或疏或密无一定规则。

宋代窑变珍品,皆属一次性上釉烧成,现代仿品兔毫尚可,但精光不内涵。鹧鸪、曜变多用二次点釉法,均未达到宋代的多彩水平。

第三步:看底款。

由于建盏是贡品,为了抬高仿品的价格,“供御”“进盏”铭文也多所出现,宋代建盏足底此类铭文,皆楷书,且字迹工整,用刀犀利笔触深浅顿挫皆有一定章法,绝无拖泥带水现象。也有一些字迹恶劣者,但绝不成当时的贡品。

现代仿品铭文,刀法往往深浅失度,要么深浅一致,要么出现崩口崩磕,或刻意修饰特征明显。还有宋代建盏,原本无铭文,却加刻“供御”“进盏”铭文,成为画蛇添足之嫌,此类文字常有崩磕现象,而且字体与胎体颜色有差别。

还有一些欠水平的铭文,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应该容易辨认。

宋朝建盏器型一般有几种?

宋朝时期的斗茶文化和审美对建盏的器型有很大影响,建盏首先要满足斗茶的需求,而后要有一定的观赏性,那在宋朝时期大概有几种器型呢?

建盏的器型的共同特征就是盏口大底足小,整体形状如漏斗,但又有区别。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从盏口特点,在结合腹部及底足的变化,可把建盏大致区别为四种,分别是束口、敛口、撇口、敞口。

最新回答
阔达的钢铁侠
懵懂的蜗牛
2025-07-01 16:05:27

宋建盏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陶瓷器物,产于南宋官窑和民窑。宋代时期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时期。宋建盏底款为“国宝刻款”的生产年代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生产的,因为“国宝刻款”是针对宋代国宝级瓷器而言的,而宋代国宝级瓷器大多产于南宋时期。此外,宋建盏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宋代瓷器,至今仍被广泛珍藏和收藏。

欢呼的天空
冷艳的悟空
2025-07-01 16:05:27
建盏主要从陶瓷的胎质、独特的纹路与釉面来区别比较多,但是也有人认为底款是建盏鉴藏的重要依据之一,有标明产地、年代、用途、作者、藏家等作用,同陶瓷的胎质、釉色、装饰与形制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姓氏款
在宋代,建窑采用长达1356米的龙窑柴烧,创下了全国最长龙窑记录。烧制建盏的规模如此之大,据悉整窑约可烧制十万件盏。
建窑隶属是民官属性齐备的大窑,又因为工艺特殊性,有露胎的传统(底部不上釉),这在当时一家工匠是很难掌握全局负担的起来的,极大可能是很多家户一起合烧,几家的盏坯放在同一个窑里面烧制,因此许多惊为天人的宋瓷,是谁烧造的都是无可稽考,建盏亦是如此,如不加区分,容易混淆。
▲水吉宋代建窑遗址的世界最长龙窑,长1356米
因此工匠们便开始手刻底款,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姓氏(也有名字),也有可能是客人的名字。
宋代老盏及标本底部常见的手刻姓氏款,如「王」、「杨」、「陈」、「詹」、「金」、「李」等,应为工匠个人或家族标记。建盏的这种姓氏底款类似于具有商业性质的窑主、工匠姓氏铭文,除用以装烧标记外,可能还有声名在外的功效。
▲刘、禾、吴姓氏款标本
二、数字款
目前已发现的数字款有"二" "三" "四" "六" "七" "九" "十" "十三" "廿" "廿一" "廿九" "卅" "卅一" "卅二" "卅五"等数字,后者还有 "二合" "三合"等,基本都为手刻款,有的人认为这是家中排行的序齿,有的则认为这是在试烧标记顺序。
▲二、八、十、卅数字款标本
▲ 宋建窑「九」字款标本及垫饼
三、特殊定制款
1御用贡品款
清末民初,建窑窑址发掘出底足刻印有"供御"、"进琖"字样的兔毫盏实物;1935年,在上海海关任职的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James Marshall Plumer)到水吉调查建窑遗址,带走大量标本, 1972年,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据普拉玛所持资料出版《Temmoku A Study of the Ware of Chien(天目建窑瓷考察)》一书,书中即有"供御"底款的照片。
贡品款即为专门进贡烧制的建盏的底款,是一种民烧官选,择优进献的制度。在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晚期窑址都有出土贡品款器皿,可以证明建窑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烧制贡品。
常见的贡品款刻"供御"和模印的"进琖"铭:供御"即供予御用之物;"进琖"即进盏,进上之盏也。此外,贡品款识还发现过「御」、「圣(圣)」等款。
▲ 「进琖」款鳖裙釉盏
▲ 宋「圣」字款乌金釉束口盏
此外还有监匠、新窑等款,也是印款,是否御用有争议,在器型上是和供御、进琖高度一致的。
有观点认为「监匠」或为官府监造之意,可能是建窑"民窑官用"、"官搭民烧"的表现。
▲宋「监匠」款束口盏
2官府定制款
建盏底款中也有"官"刻款、"甲子年、奉官"阳文款、"太师栋"印款、"张大内位"书款之类,可从字面判断都是有身份的人定做。
▲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出土建盏乌金釉残片,墨书底款:"张大内位"。墨书款在建盏中属于出口的使用比较多。
3宗教定制
建盏始源于北宋初期,盛行南宋时期,衰落于元明时期。宋朝在我国是一个文化兼容的鼎盛时期,"佛"、"道"、"儒"思想相互交汇融合,而作为当时文人骚客主要的使用茶皿,古建盏的底款上都大有来头。
佛教遗迹:
"禅茶一味"之说由来已久,从唐代开始,茶文化就与寺院文化渊源颇深。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深受唐宋中国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几只知名传世建盏中就有从宋代僧侣手上获赠之物。
▲上图标本,上方一个"宝"字,下方刻"文益"款
文益,唐末活动于杭州与福州之间的佛家大德,佛教有禅宗,禅宗分"五眼";文益,乃"法眼"宗的开宗祖师,此物疑为文益禅师"私人订制"。
道教遗迹:
建窑窑址出土过大量关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涉及道教思想的器物、工具,揭示了中华本土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建盏标本中的道统符号
儒家遗迹:
▲左图"隐居"印款: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映射。右图"梦应"刻款:梦应,大宋诗人。
4"音乐""体育""珍玩"等休闲文化定制款
音乐
宋代之前,音乐是礼制社会的产物,是宫墙之内的阳春白雪。直到赵宋一代,音乐才真正来到民间,在勾栏、瓦舍、乐棚,随处可以欣赏小唱、曲艺以及乐器表演。
建盏标本中就曾发现刻有"应春、年、水盏"的底款,水盏是一种盛水的敲击体鸣乐器,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有:"又有拍番鼓儿,敲水盏,打锣板,和鼓儿,皆是也。"

▲左图:"应春、年、水盏"刻款;右图为水盏:宋朝乐器,注水定音,连排成律,悬挂敲击。
体育
蹴鞠为现代足球的前身,在唐代时即出现以动物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的球类,且我国早就破解了多变平面物缝制球体的技术。
▲上图标本中的刻款形状,许多建盏研究者将其命名为"龟甲纹",图案类蹴鞠。
珍玩
四、纪年款
建盏的纪年底款存世极少,目前为止发现的有"雍熙"(北宋太宗年号,公元984-987年)、"至道"(宋太宗年号,公元995-997年)、"治平年三月"(北宋英宗年号,公元1064-1067年)、"大观二年四月十八日"(公元1108年)、"大中祥符四年冬"(公元1011年)、"政和元年辛卯岁六月初"(公元1111年)、"绍兴十二□(应为'年'字)"(公元1142年)、"淳熙乙巳年五□(月)"(公元1185年)、"淳熙十二年八月初十八日"(公元1185年)款建盏。
▲「雍熙」款建盏
▲ 「大中祥符」款钵
▲故宫藏「大宋明道」款建盏
五、其它款
其他文字款有发现「新窑」、「寳(宝)」、「正」、「茶」、「吉」、「上」、「大」、「中」、「皿」等字样,其中多数款识都比较罕见。
「大」、「中」可能用于标明建盏的大小。「上」字款产品圈足和釉色都比较出众,可能是"上品"的意思,也可能只是个人的记号。
▲宋「新窑」款金兔毫束口盏
▲颇具韵味的「寳 」字款标本
款识本是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历来为专家与藏家所重。可惜史料中对建盏的记载并不详尽,很多底款的来龙去脉无可稽考,疑点甚多笔者只能穷究现存的资料以飨读者,感谢阅读。

老实的高跟鞋
彩色的鞋子
2025-07-01 16:05:27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这是由于宋代当时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钅录》中所说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业内人士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对于古陶瓷的鉴别,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耐心地多看、多问、多上手,通过对造型、胎、釉、纹饰和老化(旧)程度的细心观察,就可以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这样就能够在古玩收藏、投资这个领域里自由地遨游。

鲤鱼鼠标
俭朴的蓝天
2025-07-01 16:05:27

宋代建盏产自建宁府瓯宁县建窑,是宋朝皇室专用的饮茶用具,建盏诞生于晚唐时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唐末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是黑瓷的代表,它在宋朝时期是皇室的御用茶盏,属于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在两宋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佛道文化的影响,士大夫阶级崇尚饮茶、斗茶,因而,由今福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所产的建盏开始享誉盛名。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以及饮茶方式的改变,为建盏的兴起提供契机。众所周知,唐代以煎茶法为主,所谓的煎茶,是水煮采集的嫩茶叶,用蒸汽杀青,北宋的苏轼苏辙两兄弟曾论证过煎茶法起源于西蜀,在唐人的著作中也曾经提到,煎茶法是陆羽首创。

但到了宋代之后,煎茶法便逐渐为点茶法取代,所谓点茶法,和煎茶法不同,不再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直接将饼茶碾碎,放于杯盏或茶碗中待用,然后加沸水调糊,在注沸水的同时用茶筅搅动,沉于茶碗底部的茶末将会上浮。

点茶法是斗茶的一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茶的评判主要依据茶色和汤花,通常认为,茶色青白胜于黄白,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则能判定茶的粘度,因而,对沏茶的杯盏要求就十分严格,建盏正是因此而诞生的。建盏的色泽较深,通常为黑色,同时釉质坚硬。在烧制的过程中,又能因为釉土中的金属元素变化而形成花纹,根据这些花纹不同,建盏可以分为兔毫、油滴、曜变,这突破了黑瓷单调死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绪。

同时,建盏在上方口处还有一道分水线,这正是为了满足斗茶时打散茶末的需求,当时宋代对斗茶技艺的评判,常以汤花是否咬住分水线为标准,由此可见,建盏是为宋代斗茶量身配制的茶具。

高兴的鸭子
聪明的水壶
2025-07-01 16:05:27
建盏的花纹都是建盏大师通过烧制技艺实现的,而不是画笔勾画出来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要烧制一只不错的建盏,非常的难,往往烧制一件完整或者近乎完美的建盏,需要大量的材料才可完成,因此也就非常难得一只好建盏,很多都是有市无价。
(1)坯的制约
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也不高。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型或开裂。而氧化铁是助熔剂和发泡剂,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坯体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实际上这种坯泥只适宜制陶。由于建盏斑纹须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形成,坯体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变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盏坯中含有粗颗粒石英,虽然对克服这些缺陷有帮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颗粒凸起的毛病。如果采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粘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铁制坯,虽可提高耐火度,但烧出的釉面斑纹效果不佳。这表明坯体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福建其它窑口兔毫效果不好,与坯铁含量低有直接关系。
(2)釉的制约
建盏釉层厚且流动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再则,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油滴(即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一是釉厚干燥收缩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二是建盏在1300℃高温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
(3)温度的制约
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
如上所述,烧成温度高易使建盏坯起泡、变形。釉下垂粘底。而烧华北油滴因温度低(约1240℃),用黑坯就不成问题,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现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为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
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是烧兔毫、油滴、曜变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
(4)还原气氛的制约
兔毫、鹧鸪斑、曜变斑纹要在还原气氛下形成,在氧化气氛下釉面少有斑纹。这说明构成斑纹的物质需要在还原条件下产生。但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氧化铁中有二价铁和三价铁,还原使三价铁变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建盏釉与其它结晶釉(包括铁红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不稳定。普通结晶釉晶体物质在析晶时稳定存在。即使是华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点,斑点的大小和分布与气氛无关。
通过上述四个制瓷因素的讨论,可以知道各种不同斑纹的建盏的烧制难度。这是由建盏的坯釉性质(内因)和火的变化条件(外因)决定的。在陶瓷烧制时,哪怕能减少一个因素制约,难度就减少很多。在土与火交融的过程中,使建盏毁坏的因素很多,也就是变数很多。越难烧的釉色变数越多,任何一个变数没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这是建盏在烧制方面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

贪玩的猫咪
土豪的猎豹
2025-07-01 16:05:27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爱茶、品茶,把茶融入生活的民族。既要品茶,自然少不了好盏。 建盏,为茶而生,与茶相依相存,是公认的好盏。

天下之盏,建盏为最

建盏作为黑瓷的典型代表,发展至宋代最受追捧。 宋代是茶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人无论是君主贵族亦或是文人墨客,无不钟爱点茶、斗茶,并以建盏为茶器之首。

不得不说,宋代建盏之所以能够占据那个时代的制高点,和 天时地利人和 是分不开的。

天时 便是宋代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 。

斗茶这种饮茶方式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斗茶是将茶饼碾成粉末连水带茶一齐饮下,而在斗茶过程比的就是汤色,建盏的黑更容易衬托汤色的白。建盏在 口沿处会有一道“分水线” ,斗茶的一个环节是点汤,即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汤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也就是汤花能咬住“分水线”, 这说明建盏在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斗茶。

而 地利 则是建盏发源地水吉, 为建盏的诞生创造了一些独特条件。

若想烧出建盏这样独特的析晶黑釉瓷碗,并将产品行销到各地,成为风靡全国、畅销海外的流行品,其产地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 周围要有足够的燃料,以应对大规模烧瓷的能量消耗;

二、 要有适宜的地理环境,即有倾斜度但是斜率不会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规模的龙窑;

三、 要有便利的运送渠道,即发达的交通以供外销;

四 、 最关键的一点,要有原材料,即含铁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

而水吉恰好满足这些条件。

首先, 水吉地处丘陵地带,遍地环山 ,但山丘海拔都不会太高,坡度适当,可依山形建造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超长龙窑。

其次, 丰沛的雨水和适宜的土壤、气候造就了漫山遍野的茂密植被 ,令水吉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吉镇木材蓄积量29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22万立方米, 龙窑柴烧所需的燃料完全不用发愁。

第三,建盏作为瓷器不但易碎,且分量不轻,长途运输时若走陆运,难免碰撞损毁,成本也太高。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才能降低损耗和运输成本。建州(今建阳)一直是福建的重镇,建窑濒临建溪,而福建水利交通十分发达,水网密布, 因此建窑出产的建盏能够很方便的被运输出去,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

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 建盏的胎被称为“铁胎” ,是建盏区分于其他窑口所产黑釉盏的 一个重要特征 , 也是建盏成为宋代公认极品茶具的重要因素 。而水吉本地的高含铁量粘土在宋代独一无二。

人和 即当朝君主的极力推崇—— 宋徽宗为建盏背书。

宋徽宗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皇帝,但绝对是一个极有造诣的艺术家,有宋一代书法第一,又兼具文艺青年的各种喜好。当时出自 宋徽宗之首的《大观茶论》 对建盏是这样评价:“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这句话至今仍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句。宋徽宗不仅自己喜欢用建盏,还兼职推销员, 据《宣和遗事》载 :“ 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可见建盏在宋代想不火都难。

如此一来,宋代建盏成为 茶器之首 ,就成为了必然。而建盏的传奇更迭,可谓是埋葬千年复璀璨。即使几经反转, 今天,建盏仍然在品茗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