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鉴定要点
宋代建盏鉴定分为3步:
第一步:先看胎。
建盏是在宋代陶车轮盘上手工拉坯成型的,并经过刀具旋坯修理,因此在器物的表面留下轮旋的痕迹,器物的口腹、腹足交接部位及圈足都可能留下旋坯的痕迹。底足的足墙稍有外撇,足端略有倾斜,圈足边缘的宽窄程度不可能完全雷同。
而仿建盏由于使用电动机械快轮工艺或采用模型注浆工艺成型,器表一般比较圆滑平整,器物交接部位注浆痕迹明显,底足足墙垂直或略内敛,足端呈水平而过于平整。
至于有的也利用辘轳陶车手工拉坯成型的仿建盏,由于刻意追仿建盏,风格难免生硬呆板,尤其在器物交接部位显得不够自然率意。
尤其束口碗,宋代陶工是依靠娴熟的技术拉坯成型,口沿往内的约束和腹部流畅弧度的连接一气呵成,无停滞状况,整体刚健饱满的作风,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仿造者可以模仿,难免使形体线条生硬,甚至比例失之准确。
市场上出现一些采用残器修补冒充完整器,可以用金属刮削听声辨认修补痕迹。
第二步:看釉面。
建盏花纹在龙窑柴火焙烧中自然形成,花纹从釉层中透露至釉面。仿建作品由于烧成用电炉、煤气炉等工艺,花纹过于规整,细密状况居多,民间也有利用龙窑的烧成仿建盏的,但火温火候不易控制,因而难以达到逼真的建盏效果。
仿建盏兔毫、鹧鸪斑、曜变等花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多浮现于釉面,不如建盏的凝重深沉,也是明显的差异。釉内结晶的排列均匀规整,不像宋代自然状态,或大小不一,或疏或密无一定规则。
宋代窑变珍品,皆属一次性上釉烧成,现代仿品兔毫尚可,但精光不内涵。鹧鸪、曜变多用二次点釉法,均未达到宋代的多彩水平。
第三步:看底款。
由于建盏是贡品,为了抬高仿品的价格,“供御”“进盏”铭文也多所出现,宋代建盏足底此类铭文,皆楷书,且字迹工整,用刀犀利笔触深浅顿挫皆有一定章法,绝无拖泥带水现象。也有一些字迹恶劣者,但绝不成当时的贡品。
现代仿品铭文,刀法往往深浅失度,要么深浅一致,要么出现崩口崩磕,或刻意修饰特征明显。还有宋代建盏,原本无铭文,却加刻“供御”“进盏”铭文,成为画蛇添足之嫌,此类文字常有崩磕现象,而且字体与胎体颜色有差别。
还有一些欠水平的铭文,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应该容易辨认。
宋朝建盏器型一般有几种?
宋朝时期的斗茶文化和审美对建盏的器型有很大影响,建盏首先要满足斗茶的需求,而后要有一定的观赏性,那在宋朝时期大概有几种器型呢?
建盏的器型的共同特征就是盏口大底足小,整体形状如漏斗,但又有区别。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从盏口特点,在结合腹部及底足的变化,可把建盏大致区别为四种,分别是束口、敛口、撇口、敞口。
宋建盏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陶瓷器物,产于南宋官窑和民窑。宋代时期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时期。宋建盏底款为“国宝刻款”的生产年代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生产的,因为“国宝刻款”是针对宋代国宝级瓷器而言的,而宋代国宝级瓷器大多产于南宋时期。此外,宋建盏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宋代瓷器,至今仍被广泛珍藏和收藏。
宋代建盏产自建宁府瓯宁县建窑,是宋朝皇室专用的饮茶用具,建盏诞生于晚唐时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唐末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是黑瓷的代表,它在宋朝时期是皇室的御用茶盏,属于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在两宋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佛道文化的影响,士大夫阶级崇尚饮茶、斗茶,因而,由今福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所产的建盏开始享誉盛名。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以及饮茶方式的改变,为建盏的兴起提供契机。众所周知,唐代以煎茶法为主,所谓的煎茶,是水煮采集的嫩茶叶,用蒸汽杀青,北宋的苏轼苏辙两兄弟曾论证过煎茶法起源于西蜀,在唐人的著作中也曾经提到,煎茶法是陆羽首创。
但到了宋代之后,煎茶法便逐渐为点茶法取代,所谓点茶法,和煎茶法不同,不再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直接将饼茶碾碎,放于杯盏或茶碗中待用,然后加沸水调糊,在注沸水的同时用茶筅搅动,沉于茶碗底部的茶末将会上浮。
点茶法是斗茶的一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茶的评判主要依据茶色和汤花,通常认为,茶色青白胜于黄白,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则能判定茶的粘度,因而,对沏茶的杯盏要求就十分严格,建盏正是因此而诞生的。建盏的色泽较深,通常为黑色,同时釉质坚硬。在烧制的过程中,又能因为釉土中的金属元素变化而形成花纹,根据这些花纹不同,建盏可以分为兔毫、油滴、曜变,这突破了黑瓷单调死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绪。
同时,建盏在上方口处还有一道分水线,这正是为了满足斗茶时打散茶末的需求,当时宋代对斗茶技艺的评判,常以汤花是否咬住分水线为标准,由此可见,建盏是为宋代斗茶量身配制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