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为什么多慷慨悲歌之士?
文中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严禁盗用!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古人的共识。数数河北土地上诞生的豪杰侠士和发生的悲烈壮举,就知道古人诚不我欺: 唐人高适用“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形容邯郸游侠的风度; 汉人刘向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形容刺客荆轲的气魄; 幽州张翼德,“赤胆忠心真豪气,丈八蛇矛摄人魂”; 常山赵子龙,“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这一路慷慨悲歌到近代依然激昂: 出生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被反动派逮捕后受尽酷刑凌辱,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终遭杀害,年仅38岁; 在河北保定易县,狼牙山五壮士顽强杀敌,弹尽粮绝,拼尽全力后跳崖殉国 也许是北地的烈风飞沙和酷暑严寒造就了他们坚毅豪爽的性情,然而燕赵不仅仅有粗豪之士,这片土地上还诞生了古老的墓穴壁画、精美的陶瓷、丰富的民俗艺术,比如,“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诞生于河北曲阳,此外,曲阳石雕源远流长,名满天下,从古代的汉白玉到近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无不是曲阳石匠的杰作。 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逛逛河北博物院,在和文字中近距离一睹民俗非遗的精美和燕赵古国的风采。 博物院位于石家庄文化广场 广场上的鸽子和游人相处融洽 博物院门前有两尊双翼神兽雕塑,这是中山王墓的镇墓兽 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古人不尚娱乐,是以戏子杂耍在古代地位不高,除了官宦贵族偶尔观赏取乐,普通百姓忙于生存,没时间、没兴趣也没心情搞所谓的“奇技”,如果不能帮着种庄稼、不能帮着治水抗旱、不能提高劳动功效,再奇的技,古人眼中也是雕虫小技。 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百艺”,有些虽然也不缺“奇巧”甚或“花哨”,却是人们愿意钻研发展的,它们方便和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在代代相传中精益求精,从最初的装点或实用变为后来的文化和传统,成为了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不仅是文化民俗的传承,它也能反哺一代代从中注入文化底蕴的手艺人。在河北,“非遗”和“扶贫”结合在了一起,一些有手艺的匠人,通过自己制作的精美工艺品有所收入,不仅可以致富,也传播了传统文化,实乃一举两得。 河北博物院的一层,就展出了这些“匠心襄扶”的非遗项目,下面同我一起看看。 京绣:兴起于唐,兴盛于明清,为燕京八绝之一;用料考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多用于宫廷装饰和服饰;清廷灭亡后,京绣流于民间,发展出不同流派,河北定兴京绣是其中一种,其善用象征、针法细腻、色彩清雅、风格独特。 京绣所用的植物染料染线: 小姑娘演绎纺线过程: 曲阳石雕:曲阳石雕有多牛?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修复、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等工程均有曲阳石匠的参与;它起源于西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朝时,享有“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它秀美雅致,除了建筑,各种飞禽走兽、神话人物、历史古迹,都是它的雕刻题材。 汉武大帝: 历史人物: 和之韵:(曲阳泥塑,起初为石雕的预览,后来渐成独立的艺术)广宗柳编:河北广宗县的柳编技艺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制品主要有簸箕、篮子、方簸箩、八斗等日用品,实用却不乏精美,极具观赏性。 固安柳编:河北固安县有“柳编之乡”的美誉,明朝时就出现了这项技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品有水斗、笸箩、安全帽、茶几、礼品篮、首饰盒等,品种齐全、技术精湛,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相传始于战国,最早的出土实物诞生于东汉,成熟于唐朝;易水砚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古代鉴赏家称赞其“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儿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 双龙聚宝砚: 邢窑陶瓷:位于河北邢台,始于北朝,兴于隋唐,衰于元明,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距今已有1000多年;隋朝时,邢窑烧制出了造型精美、透影性极强的高档白瓷,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首开白瓷生产之先河,形成了陶瓷史上的“南青北白”格局;唐代时,与越窑平分秋色,成为两大名窑之一;邢窑也是我国最早的贡窑(为朝廷烧制瓷器的民窑),为以后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白瓷的烧制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白瓷编钟: 白瓷壶: 定窑陶瓷:始于唐,兴于北宋,北宋“五大名窑”之一,产地也是曲阳,因曲阳古时属于定州,故名“定瓷”;定瓷制品有碗、盘、瓶、碟、盒和枕等,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在“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中,唯独定窑以装饰见长,刻花奔逸,印花典雅;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是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 小龙首净瓶: 孩儿枕: 丰宁满族剪纸:产生于清康熙年间,丰宁是满族自治县,剪纸多描绘满足习俗,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剪功精细、制作缜密、富有对比,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强。 武强木板年画:始于宋元,盛于清康熙、嘉庆年间,题材广泛,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衡水内画: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立意深邃,构图严谨,技法丰富,设色协调,雅俗共赏。 内画扇面: 内画花瓶: 八仙祝寿: 花丝镶嵌和景泰蓝:产地位于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以金属(和矿物质)为原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等技术为一体,制作出华丽精美的艺术品,受当地回族文化影响,制品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莲花盏: 金执壶: 如意福禄尊: “非遗”就带大家看到这里,离此不远的展厅叫“传承德泽 丰芜康宁”,展出了满族的文化和在承德的狩猎习俗,大部分都是文字介绍,篇幅所限,这部分就一笔带过。 满族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创办的军事组织,最初只有黄、白、红、蓝四旗,1614年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其中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皇帝亲统,是上三旗。 满族腰刀: 在博物院中,定时有传统曲艺的表演,有河北梆子,也有京韵大鼓,所唱的内容大都类似于“劝人方”:要注意锻炼,要善于调节情绪,多食蔬菜,少生气等等,非常接地气,尽管我不是特别感兴趣,还是在剧场中逗留了一会儿,其他的中老年观众倒是听得兴味盎然。 河北梆子是河北、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它蕴含着燕赵人文情怀,在漫长的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板式、多样的剧目、精湛的表演和高亢激昂的唱腔风格。 在第一部分“非遗”展厅中,所展示的是现代瓷艺,其实瓷器在河北的历史源远流长,商朝时,河北人就开始使用原始青瓷,北朝时,河北人开始烧制瓷器,唐宋时,河北成为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声名远播。 下面一起看看古代的精美瓷器。 青釉仰覆莲花尊:北朝瓷器,莲花瓣的装饰反映 了北朝佛教盛行。 白釉双鱼背壶:属于隋唐五代是的邢窑,上文中已介绍过,邢窑主要烧制白釉瓷,釉色洁白莹润,有“似雪类银”之称。 三彩卧兔枕:属唐代邢窑,除了白釉瓷,邢窑兼烧青釉、黄釉、黑釉、酱釉和三彩器。 白釉凤首壶:属晚唐五代定窑,定窑继承了邢窑的技艺,也主要烧制白瓷,特色是产品有刻花,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凤首壶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一种唐代容器,多见于金银器,用白瓷烧制,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 绿釉黑彩喜鹊登枝纹椭圆形枕:属宋代磁州窑,磁州窑始于北朝,宋、金达到高峰,其造型丰富、格调粗犷、富于生活气息。 三彩凤首壶:属五代井陉(音行)磁窑,井陉窑是考古工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也已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褐釉、绿釉、黄釉、三彩等。 青花折枝三果纹梅瓶: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瓷;青花瓷出现于唐代,成熟于元代,以氧化钴为着色剂,采用釉下绘画技法,呈现白地蓝花的艺术效果。 “储秀宫”蓝釉绿彩龙纹盘:储秀宫是故宫西六宫之一,慈溪曾居住于此。 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清朝乾隆时期瓷器。 精美的瓷器曾经相当于我国的名片,很多国家都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英语中的“瓷器”和“中国”为同一单词——“CHINA”,可见中国瓷器之广受欢迎。不过在《文明之光》一书中,吴军提到现代欧洲、日本的瓷器水准已超过中国,它们的产品更受青睐。所谓风水轮流转,艺术可以有诞生地,却无法被垄断私有。 赏罢瓷器,下面去看看古代壁画。 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上万年前的原始人就已经用石头在墙壁上刻画,在宁夏博物馆一文中介绍的贺兰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壁画之一。 我国的壁画在汉唐盛极一时,其实其间北朝的壁画也不遑多让,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发现而已。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境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北朝墓葬,其中均有壁画,它们奇幻瑰丽、胡汉交融、上承汉风、下开唐声,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茹茹公主墓壁画:茹茹公主是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最高首领阿那瑰的孙女、东魏(北朝朝代之一)大丞相高欢的儿媳,壁画的华丽煊赫显示着她生前的高贵尊尚。 高洋墓壁画: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次子;画中鸟是朱雀,伫立展翅,姿态雄健。 高润墓壁画:高润是高欢的第十四子,画中有墓主和男女侍从等。 虽然我不甚懂画,但看着这些奇异鲜艳的形象,还是觉得1000多年前的古人,想象力和艺术水准都令人惊叹。 上文中提到曲阳石雕历史悠久,始于西汉,我们经常听到的“汉白玉”就源于此。从西汉到明清,随着不同的主流文化变迁,曲阳石雕的内容也不断变化,从石俑到佛像,从女伶到建筑,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这部分就给大家展示一些古代的石雕作品。 西汉中山靖王墓石俑:石雕初期,朴实自然。 弥勒菩萨与弥勒佛:5世纪时,弥勒信仰在河北地区非常普遍,于是石雕多表现弥勒信仰,这时的作品有更多的细节,栩栩如生。 阿弥陀佛立像: 石雕大佛: 中山国是战国时的一个国家,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没有中山啊! 是没有,战国之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称“雄”的门槛“万乘”,中山还没有达到,所以它只算是个小国,位于燕国之南,赵国之北。 上图来自网络 国虽小,气不弱,中山国于强国夹缝中斡旋抗衡,也曾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然而中山国由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一直以来鲜为人知,被称为“神秘王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发掘出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这才将这一“神秘王国”的面纱渐渐揭下。从一件件出土的青铜器中,能感受到中山国强盛时期的雄风。 中山王夔龙饰铜方壶: 中山王铁足铜鼎: 凤首流铜匜(音遗,古代一种盥洗器): 中山侯铜钺:铜钺为王权的象征。 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建筑构件。 刀币: 弹球:由泥、银或石头做成,投掷武器。 铜剑: 中山王金路车(仿):部分构件以金装饰,是诸侯王会见宾客时的专用车。 串珠: 铜钮钟、帷幔铜环、篷杆铜帽、铜吊环: 铜山字形器:仪仗礼器,象征中山王的权威,为战国中山国所特有。 铜扁壶:其中盛有绿色酒液。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为什么加粗字体?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宝贝,猛虎身躯矫健,正贪婪地吞食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无力挣扎,状貌凄然,惟妙惟肖。中山国人制器工艺之超绝,由此可见一斑。 错金银铜牛屏座: 银首人俑铜灯: 水晶环:冰裂状纹理清晰可见,仿佛一触即碎。除了战国中山国的墓葬,河北还出土过轰动全国的陵山古墓,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墓葬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犹如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达一万余件。 金缕玉衣:古墓中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目前发现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特制葬服,按等级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衣内尸骨已朽,只有牙齿碎片和骨渣残留。 透雕双龙白玉璧:玉质晶莹,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汉代安车(仿):安车是坐乘之车,不同身份的人乘坐不同装饰的马车,王车的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涂金。 长信宫灯: 错金铜博山炉 :这是镇馆之宝,底座有三条蛟龙,炉身山峦重叠貌,山中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猎人持弩巡猎其间,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制作精美,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 铜朱雀衔环杯:调和化妆品的用具。 铜骑兽人物博山炉:
都是真的,瓷房子价值五亿
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现为天津市商业中心),是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法式建筑。瓷房子分上下5层,作为主楼,其身后有一栋4层的条形楼房,两边还各有一座200多平米的耳房,总计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瓷房子所处地段原来叫做督军街,是一些将军和督军们所住的地方,像大将军张学良、段祺瑞等都在此处设有住所。据考证瓷房子原来的主人是一位中央财政大臣,解放后天津市和平区工商局开始在此办公,后工商局迁新址,因年久失修此处闲置很长时间。
2002年9月,经有关方面介绍,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裁张连志先生花巨资将其购置下来。由于此建筑年限过长,很多地方都已腐朽和塌陷。为了能够保护且在利用此楼,张连志开始实施大规模动工,除外部结构外,内部掏空、加固;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把平顶改为尖顶;两边原来普通的红砖耳房改为透明的玻璃房。此后开始进行贴古瓷片的工作。工程刚开始时,很是费了一些功夫。因为这是一项没有图纸的工程,设计者粤唯鲜文化产业集团的总裁张连志先生,更是没学过设计,又没学过建筑,完全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开始慢慢摸索着前进。先前,瓷片总是贴了拆,拆了又再贴,后来随着张先生梦想的成熟,工程进度越来越快,且越来越壮观。
到目前为止,瓷房子已历时五年,工程还在进行当中。粗略统计,瓷房子已用掉了4亿多片古瓷片(宋元钧瓷为主,少量汝窑瓷、定窑瓷、龙泉窑瓷等,官窑、民窑所有门类均有),5000多个古瓷瓶(唐三彩、元青花、明青花、明五彩、清青花、清粉彩、清珐琅彩、清五彩等),4000多个古瓷盘和碗(宋、元、明、清各个时期),500多个瓷猫(明清时期磁州窑瓷为主),瓷鸟(明三彩),300多尊石狮子(唐、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汉白玉狮子,且多为官器,造型各异,堪于卢沟桥的石狮子相比),一尊清代的琉璃狮子(此狮子为母狮子,高近两米,形象逼真、体态匀称,且完好无损,堪称孤品);300多尊佛造像(多为汉白玉造质,北魏、北齐、东魏、唐代、宋代为主);小瓷人(辽代三彩);石象(明代)、石刻“武庙”(明代);200多幅古代、近代和国外名人的书画(国内如唐代张萱、周昉、宋代梁楷、苏轼、赵佶等、元代陈林、钱选登、明代陈洪绶等、清代朱耷、马元驭灯、现代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国外如达芬奇、毕加索、梵高、达利等),几百件明清时代的家具(明代带矿物色的门楼、明大披麻灰的大门、椅子、桌子、黄花梨的条案、椅子、红木的家具等);石雕(明代汉白玉石棺,宋代汉白玉石造像等);20多吨天然水晶石(紫水晶、黄水晶、粉水晶、白水晶),投入资金20多亿。
瓷房子所用瓷器年代从汉代一直跨越到清代,窑址除五大名窑外还有龙泉窑、耀洲窑等,中国所有官窑、民窑瓷器种类到可以在这里看到,只是有些瓷器有残缺或打过矩子,尤如“东方的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