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代定窖白瓷上会写有字吗

虚心的小蝴蝶
乐观的小蝴蝶
2023-05-08 10:00:05

宋代定窖白瓷上会写有字吗

最佳答案
尊敬的鸭子
负责的季节
2025-07-01 19:49:43

应该是没有的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表象十分新鲜,但在判定中却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选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判定之要害。 别的,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 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这种表象的构成彻底出于天然,且在当前没有导致仿制者满足的注重,仍可作为判定的一个规范

最新回答
等待的柚子
彩色的月饼
2025-07-01 19:49:43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定窑的 历史 背景,希望你喜欢。
定窑的历史背景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 化妆 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 成功 了仿古、 美术 、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的基本简介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发现定窑
有关定窑的文献记载很丰富,时代最早的当属现藏于曲阳北岳庙的《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碑阴处铭文包括有:“冶将”“冶副将”“都知瓷窑”等与瓷窑管理有关的官职名称(王丽敏等《曲阳发现<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文物春秋》2009年6期);另一条被定瓷研究者们广泛引用的材料是《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内容中出现了“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 税务 使”瓷窑税务官职衔,龙泉镇即今定窑窑址所在地(董涛撰、周斯亿等修《光绪曲阳县志》,光绪三十年曲阳小学堂本)。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曲阳已存在制瓷业并受官府的监管。五代还出现了税务使收取课税,不仅证明确有瓷窑,而且规模可观,管理有序。古代瓷窑址一般以州命窑,曲阳古属定州管辖,也是其主要的集散地,因此称为定窑。

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宋至清时期文献和方志中有关定窑的记载三十余条,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 天下 白”的赞誉(刘祁《归潜志》,卷八“联句亦诗中难事”条,中华书局,1983年)。刘氏所言的“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宋代大文豪苏轼赞誉定瓷:“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著《苏东坡集》(上),卷三“试院煎茶”,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43页)。苏东坡北宋元祐年间曾知定州,对辖区内的定瓷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懂得 饮茶 器具在茶道中的重要性,道出了定瓷与好茶的相得益彰。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邵氏闻见录》中记有宋仁宗一日去张贵妃处,见宫内陈设有一件“定州红瓷器”,仁宗问怎么来的,贵妃回应说是某大臣所献,皇帝听后震怒,训斥其不守戒禁,私自接受大臣的馈赠。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知名,也产红瓷器,且在当时也属珍贵 物品 ,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

定窑虽因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屡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依据文献资料在河北中部寻找定窑窑址,根据“窑以州名”的认知,认为窑址在定州,结果考察定州本地并没有发现窑址,窑址遗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上田恭辅《关于定窑的考察会》,陶雅会,1925年。尾崎洵盛《支那陶瓷小考》,宝云舍,1934年)。

1934年,时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的叶麟趾先生,这位背负实业报国留洋归来的学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之迷,他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首次报道定窑遗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剪子村(即涧磁村)和仰泉村(也就是燕川村)(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北平文奎堂书庄,1934年,第10页)。

1941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根据《古今中外陶瓷汇编》的记载,跟着日军扫荡的队伍进入了曲阳,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一次调查,获取了一定数量的瓷片,同年他以《关于定窑遗址的发现》为题 报告 了窑址的情况(〔日本〕小山富士夫《关于定窑窑址的发现》)这批材料后来由东京根津美术馆结集出版(根津美术馆《定窑白瓷》,东京,小学馆,1983年)。

精明的眼睛
专注的乌冬面
2025-07-01 19:49:43

宋钧瓷官窑和钧瓷民窑有何区别

官窑是官办瓷窑,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

民窑是指民办瓷窑,生产品种不受宫廷束缚,皆为城乡民众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

钧官窑的原窑址在今河南禹州,禹州乃大禹之洲,禹的儿子启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有名的药都,瓷都。

1、器型不同:钧官窑多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盘及盆托、鼓钉洗,甚至没有实用价值的出戟尊等;而民窑则多为盘、碗、碟等,实用性强。

2、釉色不同:钧官窑釉色丰富,颜色变化生动美妙,多有蚯蚓走泥纹等;而民窑产品窑变效果小,鲜有纹路出现。

3、工艺不同:钧官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从器型的瓶口、身部到足部制作规整,棱线分明,一丝不苟;而民窑产品略显粗糙,做工一般,且一般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4、底部不同:钧官窑产品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子数码,标明器物大小,底部抹有芝麻酱釉,而民窑无此特征。

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因此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然后这一说法是在明代提出来的。

1、钧窑

钧窑创烧于唐,盛于宋,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

器型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窑变纹路。

钧官窑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铜口铁足特征明显,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传世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这一变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为中国陶瓷美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汝窑

窑址在河南省汝州,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胎体较薄,胎色为香灰色,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的开片。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窑前后烧制仅有20年左右,全球仅67件左右,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馆。

3、官窑

宋徽宗时期,朝廷在京师烧造瓷器,名曰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在浙江一带也有烧造。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胎体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黄、深米黄为主,釉质晶莹,有玉质感,大部分釉面有开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哥窑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为龙泉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窑址在今浙江一带。

哥窑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几种不同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龟裂纹和细密的**裂纹相互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与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烧造难度要高于青瓷,主要在于祛除杂质,这种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闪**,胎体质细,色较薄。

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定窑传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盘、碟、碗、罐、盒等,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