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勤劳的白昼
精明的小蘑菇
2023-05-08 09:35:08

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最佳答案
生动的背包
落后的盼望
2025-07-01 22:29:15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扩展资料: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最新回答
稳重的小蘑菇
儒雅的大侠
2025-07-01 22:29:15

代在中国历史上时间短暂,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当时有许多优秀陶瓷品种,元卵白釉瓷、青花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元青花瓷在上世纪前期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中后期已逐渐被世人重视,成为古陶瓷学术界议论的热点。目前已陆续有不少研究成果和介绍材料问世。但是,卵白釉瓷(枢府瓷)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马未都先生说:“近些年来似乎有些失宠”,确是如此。笔者有缘,多次采集到卵白釉瓷标本,并收藏了少量卵白釉器物,对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长期欣赏、揣摸并学习了一些文献、资料,深感对元卵白釉瓷有进一探讨的必要,也盼望我国古陶瓷学术界像对待元青花瓷一样对它更多的关心,使这一国之瑰宝得到世人应有的认识和评价。不久前李知宴先生在《中国陶瓷研究》上发表了《论枢府釉瓷器》一文,对元卵白釉瓷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拜读后获益匪浅。受李先生的启发,笔者将前几年所写有关粗陋文字,进一步整理,在学刊发表,以求教于李先生和有关方家。
一、卵白釉瓷的正名
元代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卵白釉瓷的称谓,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成书于明嘉靖年,吕震等编撰的《宣得鼎彝谱》卷八赐内府道扬及天下名山宫观法盏炉条有:“仿元朝枢府窑款式。”其后一条又称“仿枢府瓷款式。”可见明代已有枢府窑、枢府瓷的说法。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把元代的卵白釉瓷统称为枢府器是不恰当的。但为了照顾历史上的习惯称呼,仍认为以称这类卵白釉瓷为枢府瓷比较妥当。”我们认为在当时出土及传世卵白釉瓷器、标本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实事求是地暂时定名是无可非议的。但时至今日,景德镇已正式进行了窑址发掘,许多元卵白釉器物及标本问世,特别是某些新发现的署款卵白釉瓷标本的发现,似乎已绝对难以维系那种历史上以偏概全的称呼了。笔者赞同上博陆明华先生的意见:“对这样的称谓,……值得予以纠正。”这里就本人所接触到的一些新标本及有关瓷器就枢府瓷正名为元卵白釉瓷作如下论正、补充:
1元代景德镇所出名瓷除枢府瓷外尚有青花、釉里红、红釉、兰釉、孔雀兰釉、彩釉等,它们均以装饰、釉色的特征而定名,正名为卵白釉瓷与它们可以谐调统一。
2枢府瓷带有一定的官窑瓷或官办瓷意味,实际上大部分卵白釉瓷都是民用瓷。卵白釉瓷能涵盖枢府款瓷,而枢府款瓷决难涵盖全部卵白釉瓷。估计将来还会有卵白釉官窑瓷及卵白釉民用瓷之分。“枢府官窑瓷”已不恰当(它仅是一部分官府用瓷);“枢府民用瓷”更是自相矛盾的笑话。
元卵白釉瓷的胎体较宋影青瓷确普遍厚一些,但与元影青瓷则较接近,与其它一些窑口的瓷器,如与唐、五代越窑、宋五大名窑的哥窑、钧窑以及宋元龙泉窑瓷等相比其胎并不算厚重。不少的卵白釉瓷器,如高足杯,其杯壁都比较细薄,笔者采集的高足杯壁上部薄得透亮。即使是凤纹、芦雁纹一类大碗和一部分折腰碗的上部也较精细,薄厚适当。只是有些民用粗瓷胎较厚,但它不是存世卵白釉器的主流。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元瓷中的九件卵白釉印花五爪龙高足杯也是“胎骨极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常见的枢府款或无款的类似盘盏可能多为军事部门人员使用,较其他铭文及类型的器物略厚实,过去见到的此种器物较多,曾将其视为整个卵白釉瓷器的代表胎质,实际上也有一部份较精细的。不论那种都较越器、龙泉、哥窑器、钧窑器薄得多。所以笔者意见,评价卵白釉瓷胎质对不宜用厚重的字眼,可否用“胎质坚白,较为致密,”最多指出其胎一般较宋影青瓷厚,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望是卵白釉瓷胎质较一般元代瓷器的胎质细纯,几乎没有多少杂质,故鉴定元瓷常依据的胎中有类似“芝麻点”的杂质和裂隙,对卵白釉瓷基本上不适用。这可能是卵白釉瓷特别讲究追求“白”的效果而注意胎质的缘故。

壮观的豌豆
傻傻的大侠
2025-07-01 22:29:15
茶饭料语--闲说鉴别元青花 近几年来 电视和网络鉴宝节目越来越多 这对爱好收藏者来说是件好事 但也是令新入收藏的人感到对鉴别是迷朦的问题 因为专家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古瓷方面的基本特征他只说毛皮的话 是专家不想告诉你还是他一知半解反正他无非说画工 器型 胎质符合xx朝代 但从没有从他嘴得知怎么个符合法 专家们真正完全懂吗非也 有书为证:在史树青主编的<<宋元瓷器鉴定>>二十讲上 他老先生不但把明宣德的僧帽壶放在元代类里大讲特讲一番 还在这本书中说元青花胎体洁白坚致 并有透明的玻璃质的釉 但最后而这位老先生却在他主编的<<明清瓷器鉴定>>三十讲一书中在讲到<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的区别>一文中却这样说元青花:透明度较差 这不能不令人费解 哈 就是所谓的"专家" 还有在寻宝节目中 看看丘小君是怎么鉴定瓷器的吧 记得在央视的鉴宝活动中 在一藏友家中鉴别元青花瓶在说到汽泡时 这先生说汽泡均匀 制坯不是手拉坯 而是模具制成的 还三接胎什么的 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行家知道凡是元青花接胎瓷都是人工制胎 而非模具 为什么要接胎成型 这是因为元瓷是麻苍土加瓷石 又是人工捣料 不免会颗粒粗 又是二元配方 这使得料土吸水性差 一次拉坯难成型 为此只能分段制作后成型 并非模具制作 大家知道元瓷胎内含有铁质黑点 加之二元配方 胎质不可能洁白 因有颗粒感 就不会致密 丘氏也不止一次在寻宝节目中曾鉴定元青花 他也反复地说 元青花洁白致密 有颗粒感 胎质发干 胎内温润 胎釉结合紧密 有剥釉现象 这是我对他在寻宝鉴定元青花的鉴定语的总结 这不得不怀疑他在鉴定方面的知识 元青花胎质即然致密就不可能有颗粒感 有颗粒感绝对不能致密 胎釉即然紧密 就更不会有剥釉现象 但不知如此"专家"的语无伦次 出尔反尔的语调真是令人可笑 在寻宝一期中他还把一个明代磁州窑的龙纹大罐鉴定为元代的 这个龙纹是头上有发前冲的画法 而是画五爪的 大家知道 元代龙为头上无发的 而元代的五爪龙是皇宫所用 而磁州窑口又非官窑 又不是皇宫所看好的窑口 这怎会出现五爪龙纹 行家们知道 宋瓷无龙纹 元瓷龙头无发 只有明代龙头上画发 清代龙头上不但画发而且还多了胡须 他这位先生却把施全釉的明磁州窑鉴定为元代的 元代磁州窑明明是施釉不到足的 真不知道他老先生懂不懂 还装模作样的坐在鉴定席上 给人讲解 在年前有一藏友和我在交流元青花底足上的旋坯痕时 他说在元代还没有制作出细旋坯痕的"快速陀轮" 我认为元青花出现的宽旋坯痕和细旋坯痕与陀轮转速无关 行家知道宋代磁州窑瓷底足就有细密的旋坯痕 而后期元代为什么就不应有"快速陀轮"哪其实出现宽旋坯痕和细旋坯痕是工匠在同一转速的陀轮上根据瓷胎的大小 手中板刀移动的速度有关 大家可以做个试验 你可以手拿一支粉笔在一个恒速转动的圆体上 在同一线上把粉笔触到转动的圆体平面上 如你手中的笔不动 转动的物体面上会有一个圆 如笔一线移动快了转体面上会有宽的旋转纹 如移动慢了会产生细旋纹 在修胎上工匠手中的板刀在瓷胎上移动的慢 旋坯痕则细 快了则宽 元青花底足所出现的细或宽旋坯就是工匠手或板刀移动的速度所决定的 大家也知道元青花底足所出现的同心圆放射性跳刀痕 却是快速陀轮所决定的 否则就不会出现细密而均匀的放射性跳刀痕 在过去元代的陀轮有多大转速的 这谁也不知道 "专家"或藏友所说的元代没有"快速陀轮"这是无依据的 说到元青花鉴定 怎样鉴别元青花的真伪 无论在专家的鉴定书上还是和与"专家"近身交流 你永远不会得到鉴定元花青花的特点在哪 你要真正得到鉴定元青花所具备的特征信息 这不但靠很多年对大量实物的研究 更要有对瓷片大量的对比和细心的研究分析你才会识得元青花真伪的特征 经过我三十多年来对出土元青花瓷片和实物的对比和研究 写出我如下心得 一 胎质 并非洁白致密 而是白中闪青 灰 黄三种 胎中有空隙 并且有少许的瓷石颗粒 这是元代匠人手工捣料所至 青 灰 黄的显色是麻苍土和瓷石配方的多与少所导致的 因人工捣料不细加之筛子的目孔少 就产生了颗粒感和瓷石现象 所谓古人说的胎质白 是因为古人对颜色的审视和现在不同 因为过去人们及文人对月光和雪源都说为银色 而银色恰恰是白中闪青 并非现在人们所说的洁白 因胎质还含有铁质黑点 更不会像现在什么专家所说的洁白 仿品因为是机械粉料 无真品的上述现象 所以仿品胎质才是细而致密 二 釉色 凡绘青花者的元瓷 基本是青白色的透明釉 这种釉为玻质感 {而卵白釉才是玉质感} 因为青花是釉下色 透明釉才会使青花显出艳丽和观感强的色彩 可以通过这透明釉看到胎质 釉面映光柔和明快 而仿品的釉透明釉不强 而混浊不清 看不到胎面的变化 而釉贼光刺目 虽然经风吹日晒 深埋 酸咬 兽皮打磨作旧 但釉光不自然而成片状光晕 三汽泡 真品元青花汽泡 呈大小分布 小汽泡多而围绕大汽泡 排布疏朗 通透而明亮 并有大汽泡中套有一至三个不等的汽泡 而在青花料中大汽泡多 而少有小汽泡 仿品虽也仿过去柴窑烧制 但汽泡中有雾汽 汽泡壁上有雾珠 不明亮 汽泡中的雾状这一现象没有几百年的历史很难净化 因为瓷胎致密 汽雾退去很难 四 鼓包爆釉 因为元瓷胎质含颗粒 加之腐料不精 难免胎内有石质 当石质经有高温烧制时 石质颗粒会聚积高热能 当瓷器在几百年的湿气浸蚀 聚积高热能的石质颗粒就会慢慢施放热能 鼓出瓷面 破坏釉层 就形成一个鼓包 鼓包面上就产生爆釉现象 大家知道建筑用的石灰 当石头在高湿下会聚积大量热能 冷却后就还是块状 当浇上水后 石块就会快速释放热量而灰化为粉状 瓷器上的鼓包的形成就是这个道理 所不同的是瓷器密度高 没有几百年的湿气作用是不易挥发的 这种现象在瓷石上数量有一到几个不等 这是仿品所没有的 这是仿不出来的 这种状况 在明早期也有这一现象 到中期就没有了 在鼓包上区分元明瓷为 元代鼓包上的汽泡坑疏朗 大汽泡少 坑深 明代汽泡坑密而浅 仿品绝无这一现象 五吐沫斑 即老化斑 并非藏友所说的沁 这种现象和宋官窑瓷有一种相似之处 只不过是宋官窑布满全身 而元代这现象多是积在器底靠近足处的釉厚处 就象人吐的吐沫状 这种现象洪武瓷尤甚 这是釉果内成份在几百年的反应 仿品没有这一现象 这也是神仙也仿不出的 六虚斑 这一现象透过透明的青白釉才能看到这胎面上的反映 这是因为元瓷有颗粒感 在制胎时所留下的糙坑和凹斑 仿品没有这一现象 仿者也难注意真品的这一特征 七 铁质溶斑 因为元瓷中有铁质黑点 经高温后 铁质溶化后会从胎内渗出 定格在釉下的胎面上 颜色呈浅黄褐色斑 这一现象洪武朝尤多 仿品绝无这一现象 八凡元青花大罐的底接胎都是工匠做好饼状 嵌入胎壁内 然后用板竹摁牢 往往胎外壁有摁痕 仿品是上下平接 不见摁痕 九 釉质 具有酥而脆 而明以后{洪武朝除外}的釉坚硬 你斜对光线看釉表 会看到蛛网状聚丝线 到洪武朝以后绝对没有这一现象 这是釉果成份的反映 仿品的釉稀薄 没有酥脆感 绝元蛛网状聚丝线 十看青花料 元早期的国料蓝中泛灰 元后期蓝中泛黑 和洪武瓷青花发色一样 国外料和国料混用显色艳蓝中泛紫 外国料为蓝宝石色 有铁锈斑 而国料没有铁锈斑 为什么国外馆藏品都是蓝宝石色和有铁锈斑 这是元代时 国外来料加工的贸易瓷 而国内无论馆藏和出土的瓷全是国料用品 也鲜有外料青花瓷 十一橘皮纹 一藏友说这橘皮纹 康熙后期也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清中后期的釉是波浪釉 而元代的橘皮纹则是汽泡导制的 有心的人知道 当你用60倍放大镜对着斜对光的瓷体看胎面时 当你看到釉面上凹下去的坑时 你慢慢把瓷体和放大镜移成正面你会发现凹下的坑的釉下会有一个汽泡 而凸起的釉下是没有汽泡的 凹凸的釉面是汽泡导致的 这就形成了橘皮纹现象 这也是过去施釉厚的结果 仿品绝无这一现象 这是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特定的特征 十二 蛛网状聚丝线 元青花瓷的这一特点是明洪武以后各朝所没有的 当你拿着瓷器对视阳光看 在器面上你会看到像蜘蛛织的网一样的釉面 甚是好看 这是釉内成份和橘皮纹所反映的 这种现象在洪武一朝也存在 专家也说过 在洪武时元代的这一配料就已失传 所以仿品无论怎么仿制 也不会仿出这一特点 十三 看真品 在夏秋两季 器身上会有一种冒汗的感觉 这种现象在直观上十分好看 也令人惊叹 这是真品所特有的奇妙之处 如果你是后买的没有这种现象 你手中的就是假货 如果有这一现象就是真品 专家说元青花世上只有三百件 这是误导 试问 元代一朝九十多年历史 就窑口有三百多个 就生产这几百件瓷器 谁信?藏友要想收藏到精品到代瓷器 就要多看瓷片 瓷片才是真正的专家 读透了瓷片上的信息 你就不会在收藏上打眼 为什么元青花成为收藏的热门 在研究上会使专家和爱好者用心的门类因为元代瓷所具各的朝代信息是个迷 就拿青花釉来说 它不像别的朝代那么单调 它的釉色就有总的三种:青白釉 卵白釉 蓝釉 而有的收藏者在这方面就会迷惑 所以在收藏上就要多看 多看真品 多看瓷片

拼搏的月饼
大意的未来
2025-07-01 22:29:15

四爪龙和五爪龙  其间差异,仅在一爪耳。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现代人被大量清宫剧洗脑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龙袍就是皇帝的专用服饰。所以,无论是哪朝哪代,皇帝似乎都得穿一身明晃晃的龙袍才符合身份。但其实不是这样,龙袍是清代才出现的。

如同军队中,通过军服肩章上的星徽来代表军衔一样,中国古代的贵族通过服装上的纹饰来表达政治身份,便是所谓的章服制度。

在祭祀、婚礼、册封、朝会等重大场合穿的服装,通常被叫做冕服。皇帝的冕服上绣有十二道花纹图案,被称作十二华章。十二种花纹图案具体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

十二华章中的前三章,即日、月、星辰才是天子的标志,王公大臣的服饰上不得绣有这三种花纹图案。以此类推,根据身份高低,花纹数量依次递减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

从上可知,最开始,龙并不是天子服饰的象征,所以最初王公大臣的服装上绣有龙纹很正常。一直到元代,统治者才有了对龙纹使用的明文禁止。

扩展资料:

在西汉时期,龙都是三趾,到宋朝的时候,就变成了四爪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画龙的时候就把这二者进行了结合,龙的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到了元朝,才开始出现了五爪龙,但只是皇室专用,民间在画龙的时候还是三爪龙或四爪龙。

在清朝的时候,五爪龙才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并广泛的应用于各项制作当中,但老百姓还是要避讳,否则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

五爪金龙·百度百科

蟒袍·百度百科

受伤的电脑
忧心的灯泡
2025-07-01 22:29:15

关于元朝,相比其他朝代来说,大家可能对这个朝代的了解会比较陌生,有关它的史书记载也较少。宋朝末年,战火不断,被分为北宋和南宋,辽、金、夏等国有对中国进行一段时间的统治,这个时期犹如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样,时局不稳、兵祸颇多,各地方、洲皆分崩离析,是一个十分动荡的时期。

后蒙古人忽必烈在爷爷成吉思汗所打下的基础上,通过崖山灭宋的残余势力,且将辽、金、夏等的短暂政权给打破,统一了多年受战火困扰且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由非汉族人所统治的朝代,改国号为“元”。中国皇帝都自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人们也将“龙”作为中华的标志,这到了元朝皇帝身上,却一反常规,不穿中国传统龙袍,不坐中国龙椅,这其中是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而传统龙袍是汉人皇帝所穿着的,元朝皇帝的着装不可能受制于某一文化,例如还未创制蒙文前,蒙古历史多用维吾尔语或波斯语记录,服装亦是如此。入主中原,还未灭宋朝及金、夏时,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前期的统治者大多受自身文化与中西亚游牧文化影响较大,衣着方面也较为接近。

宋朝所有的领土仅作为被征服地区,在当时统治者受另一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影响后,很难再去接受汉族的衣着文化。因为,在蒙古看来,东方与西方都在他手里牢牢握着,比起总跟自己作对的宋朝故土,先前自己所学习的中亚文化更受欢迎。或是说,中亚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蒙古的认同感和影响要远远强于宋朝汉族的影响。所以说,在衣着方面蒙古尽可能会保留原先游牧民族的特色。

第二,元朝的领土面积非常广,除去统治者蒙古族和原先宋朝留下的汉族外,还包含着多个民族,如满、壮、鲜卑、维吾尔等,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仍是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图腾和崇拜。蒙古是多年的游牧民族,苍狼、雄鹰、熊、鹿等皆是他们的标志图腾,而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以“龙”为标志,这一点与蒙古就很不相像。

虽然说他们已经是中国的统治者了,但也不可能就因此丢弃掉自己自祖辈所传下来的信仰,不可能将代表自己民族的标志给换成另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标志。蒙古信仰“长生天”,认为万物皆有灵气,信藏传佛教,与中国的多数信仰是不一样的。故而,文化信仰不一样,导致在服装方面有一些差别,元朝皇帝多戴橙黄或米白的毡帽,穿窄领且素色的衣服。

第三,元朝的国都毕竟是在中国,且统治的人民多数为汉人,但要自己抛弃自己原本的信仰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拉拢宋朝遗臣和汉人,元朝皇帝作了一个妥协。不穿中国传统的龙袍,而是对龙袍进行了一些改造,称为衮冕、衮龙服等,衣服上仍绣有龙纹,但衣物颜色换为青色、红色、蓝色等,皇帝上朝时所坐的椅子,不再是人们印象里明晃晃、刻有“龙”标志的坐椅,而是换成自己喜欢、坐着舒服的椅子。

元朝皇帝的服饰看着是与传统皇帝的服饰大不一样,其实他们穿的衣服还是与“龙袍”有些关联,众所周知,元朝的领土面积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辽阔的,元统治时间不过百年,统治者不是在扩张领土就是在抵御敌人,不仅有外患还是内忧,元朝可谓是一直在战争的路上没停过,所以重心不在服饰和龙椅上也属正常。

元统治者中,除英宗、顺帝、武宗等,其他统治者的汉文水平皆不是很高,对于服饰、座椅这些就不去多作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