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扩展资料: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代在中国历史上时间短暂,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当时有许多优秀陶瓷品种,元卵白釉瓷、青花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元青花瓷在上世纪前期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中后期已逐渐被世人重视,成为古陶瓷学术界议论的热点。目前已陆续有不少研究成果和介绍材料问世。但是,卵白釉瓷(枢府瓷)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马未都先生说:“近些年来似乎有些失宠”,确是如此。笔者有缘,多次采集到卵白釉瓷标本,并收藏了少量卵白釉器物,对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长期欣赏、揣摸并学习了一些文献、资料,深感对元卵白釉瓷有进一探讨的必要,也盼望我国古陶瓷学术界像对待元青花瓷一样对它更多的关心,使这一国之瑰宝得到世人应有的认识和评价。不久前李知宴先生在《中国陶瓷研究》上发表了《论枢府釉瓷器》一文,对元卵白釉瓷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拜读后获益匪浅。受李先生的启发,笔者将前几年所写有关粗陋文字,进一步整理,在学刊发表,以求教于李先生和有关方家。
一、卵白釉瓷的正名
元代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卵白釉瓷的称谓,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成书于明嘉靖年,吕震等编撰的《宣得鼎彝谱》卷八赐内府道扬及天下名山宫观法盏炉条有:“仿元朝枢府窑款式。”其后一条又称“仿枢府瓷款式。”可见明代已有枢府窑、枢府瓷的说法。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把元代的卵白釉瓷统称为枢府器是不恰当的。但为了照顾历史上的习惯称呼,仍认为以称这类卵白釉瓷为枢府瓷比较妥当。”我们认为在当时出土及传世卵白釉瓷器、标本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实事求是地暂时定名是无可非议的。但时至今日,景德镇已正式进行了窑址发掘,许多元卵白釉器物及标本问世,特别是某些新发现的署款卵白釉瓷标本的发现,似乎已绝对难以维系那种历史上以偏概全的称呼了。笔者赞同上博陆明华先生的意见:“对这样的称谓,……值得予以纠正。”这里就本人所接触到的一些新标本及有关瓷器就枢府瓷正名为元卵白釉瓷作如下论正、补充:
1元代景德镇所出名瓷除枢府瓷外尚有青花、釉里红、红釉、兰釉、孔雀兰釉、彩釉等,它们均以装饰、釉色的特征而定名,正名为卵白釉瓷与它们可以谐调统一。
2枢府瓷带有一定的官窑瓷或官办瓷意味,实际上大部分卵白釉瓷都是民用瓷。卵白釉瓷能涵盖枢府款瓷,而枢府款瓷决难涵盖全部卵白釉瓷。估计将来还会有卵白釉官窑瓷及卵白釉民用瓷之分。“枢府官窑瓷”已不恰当(它仅是一部分官府用瓷);“枢府民用瓷”更是自相矛盾的笑话。
元卵白釉瓷的胎体较宋影青瓷确普遍厚一些,但与元影青瓷则较接近,与其它一些窑口的瓷器,如与唐、五代越窑、宋五大名窑的哥窑、钧窑以及宋元龙泉窑瓷等相比其胎并不算厚重。不少的卵白釉瓷器,如高足杯,其杯壁都比较细薄,笔者采集的高足杯壁上部薄得透亮。即使是凤纹、芦雁纹一类大碗和一部分折腰碗的上部也较精细,薄厚适当。只是有些民用粗瓷胎较厚,但它不是存世卵白釉器的主流。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元瓷中的九件卵白釉印花五爪龙高足杯也是“胎骨极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常见的枢府款或无款的类似盘盏可能多为军事部门人员使用,较其他铭文及类型的器物略厚实,过去见到的此种器物较多,曾将其视为整个卵白釉瓷器的代表胎质,实际上也有一部份较精细的。不论那种都较越器、龙泉、哥窑器、钧窑器薄得多。所以笔者意见,评价卵白釉瓷胎质对不宜用厚重的字眼,可否用“胎质坚白,较为致密,”最多指出其胎一般较宋影青瓷厚,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望是卵白釉瓷胎质较一般元代瓷器的胎质细纯,几乎没有多少杂质,故鉴定元瓷常依据的胎中有类似“芝麻点”的杂质和裂隙,对卵白釉瓷基本上不适用。这可能是卵白釉瓷特别讲究追求“白”的效果而注意胎质的缘故。
四爪龙和五爪龙 其间差异,仅在一爪耳。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现代人被大量清宫剧洗脑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龙袍就是皇帝的专用服饰。所以,无论是哪朝哪代,皇帝似乎都得穿一身明晃晃的龙袍才符合身份。但其实不是这样,龙袍是清代才出现的。
如同军队中,通过军服肩章上的星徽来代表军衔一样,中国古代的贵族通过服装上的纹饰来表达政治身份,便是所谓的章服制度。
在祭祀、婚礼、册封、朝会等重大场合穿的服装,通常被叫做冕服。皇帝的冕服上绣有十二道花纹图案,被称作十二华章。十二种花纹图案具体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
十二华章中的前三章,即日、月、星辰才是天子的标志,王公大臣的服饰上不得绣有这三种花纹图案。以此类推,根据身份高低,花纹数量依次递减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
从上可知,最开始,龙并不是天子服饰的象征,所以最初王公大臣的服装上绣有龙纹很正常。一直到元代,统治者才有了对龙纹使用的明文禁止。
扩展资料:
在西汉时期,龙都是三趾,到宋朝的时候,就变成了四爪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画龙的时候就把这二者进行了结合,龙的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到了元朝,才开始出现了五爪龙,但只是皇室专用,民间在画龙的时候还是三爪龙或四爪龙。
在清朝的时候,五爪龙才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并广泛的应用于各项制作当中,但老百姓还是要避讳,否则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
五爪金龙·百度百科
蟒袍·百度百科
关于元朝,相比其他朝代来说,大家可能对这个朝代的了解会比较陌生,有关它的史书记载也较少。宋朝末年,战火不断,被分为北宋和南宋,辽、金、夏等国有对中国进行一段时间的统治,这个时期犹如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样,时局不稳、兵祸颇多,各地方、洲皆分崩离析,是一个十分动荡的时期。
后蒙古人忽必烈在爷爷成吉思汗所打下的基础上,通过崖山灭宋的残余势力,且将辽、金、夏等的短暂政权给打破,统一了多年受战火困扰且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由非汉族人所统治的朝代,改国号为“元”。中国皇帝都自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人们也将“龙”作为中华的标志,这到了元朝皇帝身上,却一反常规,不穿中国传统龙袍,不坐中国龙椅,这其中是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而传统龙袍是汉人皇帝所穿着的,元朝皇帝的着装不可能受制于某一文化,例如还未创制蒙文前,蒙古历史多用维吾尔语或波斯语记录,服装亦是如此。入主中原,还未灭宋朝及金、夏时,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前期的统治者大多受自身文化与中西亚游牧文化影响较大,衣着方面也较为接近。
宋朝所有的领土仅作为被征服地区,在当时统治者受另一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影响后,很难再去接受汉族的衣着文化。因为,在蒙古看来,东方与西方都在他手里牢牢握着,比起总跟自己作对的宋朝故土,先前自己所学习的中亚文化更受欢迎。或是说,中亚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蒙古的认同感和影响要远远强于宋朝汉族的影响。所以说,在衣着方面蒙古尽可能会保留原先游牧民族的特色。
第二,元朝的领土面积非常广,除去统治者蒙古族和原先宋朝留下的汉族外,还包含着多个民族,如满、壮、鲜卑、维吾尔等,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仍是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图腾和崇拜。蒙古是多年的游牧民族,苍狼、雄鹰、熊、鹿等皆是他们的标志图腾,而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以“龙”为标志,这一点与蒙古就很不相像。
虽然说他们已经是中国的统治者了,但也不可能就因此丢弃掉自己自祖辈所传下来的信仰,不可能将代表自己民族的标志给换成另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标志。蒙古信仰“长生天”,认为万物皆有灵气,信藏传佛教,与中国的多数信仰是不一样的。故而,文化信仰不一样,导致在服装方面有一些差别,元朝皇帝多戴橙黄或米白的毡帽,穿窄领且素色的衣服。
第三,元朝的国都毕竟是在中国,且统治的人民多数为汉人,但要自己抛弃自己原本的信仰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拉拢宋朝遗臣和汉人,元朝皇帝作了一个妥协。不穿中国传统的龙袍,而是对龙袍进行了一些改造,称为衮冕、衮龙服等,衣服上仍绣有龙纹,但衣物颜色换为青色、红色、蓝色等,皇帝上朝时所坐的椅子,不再是人们印象里明晃晃、刻有“龙”标志的坐椅,而是换成自己喜欢、坐着舒服的椅子。
元朝皇帝的服饰看着是与传统皇帝的服饰大不一样,其实他们穿的衣服还是与“龙袍”有些关联,众所周知,元朝的领土面积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辽阔的,元统治时间不过百年,统治者不是在扩张领土就是在抵御敌人,不仅有外患还是内忧,元朝可谓是一直在战争的路上没停过,所以重心不在服饰和龙椅上也属正常。
元统治者中,除英宗、顺帝、武宗等,其他统治者的汉文水平皆不是很高,对于服饰、座椅这些就不去多作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