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下:破烂侯知道青花罐是赝品,为何不点破反而叫来韩春明?
电视剧《正阳门下》,李跃进拿来元代青花罐的赝品,让苏萌、苏萌大舅以及侯素娥品鉴,后来又叫来破烂侯,可是他一眼就看出其真假,却没有点破,反而喊来韩春明,让他大秀了一波,这是为何?
程建军自从景德镇学艺归来后,就疯狂的制造古董赝品,一方面自然是这里有巨大的利益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想让韩春明打眼一次。
为了让韩春明打眼,他也算是费尽心思,不直接找韩春明本人,而是通过李跃进乡下的一个表哥,然后再通过李跃进,才将这只元代的青花罐展现在苏萌眼前,他知道韩春明对苏萌的感情,只要苏萌对这只青花罐感兴趣,必然会引出韩春明。
虽然电视剧里的韩春明是被破烂侯叫过来的,这也说明的程建军的恐怖之处,细节虽然没有算到,但总体还是被他估算到了。而且恐怖的是,程建军为仿制这只青花罐,在制作工艺与品相上就是天衣无缝,更是给这个青花罐捏造了一个历史典故:
周王即位,倾耗民财,诸王等反,天降灾难,饥民百万,人之相食,八百媳妇,慰安新朝,国贡方物,景德代制。
虽然程建军捏造了这么一个历史典故,但破烂侯一眼就看出这个元代青花罐是赝品,但他却不点破,反而叫来韩春明,这是为何?韩春明与破烂侯的关系,非常微妙,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当年韩春明见破烂侯穿着破烂的衣裳在街头吃东西,以为是街头讨食之人,心生怜悯,于是就将韩母给他准备拿来买礼的五毛钱给了破烂侯,然后破烂侯就赠予韩春明几本关于收藏方面的古籍,两人的情谊算是就此结下。
经过几次的接触,破烂侯得知韩春明的为人,打心底认同了他,所以两人有点像老大哥与小兄弟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亦师亦友。虽然两人在年龄上相差一轮,但并不妨碍两人之间的情谊。破烂侯与韩春明两人,都是同一类人,那就是一直以来,骨子从来没有变过,保留着老北京人的那点德性。如今,知道这个赝品青花罐是李跃进拿来,而且其中还牵扯到韩春明未来媳妇苏萌在里面,自然不好私自插手。而且,破烂侯叫来韩春明,也不失为对他的一种考校。
李跃进作为韩春明的妹夫,在这里却充当掮客角色,而且还是拿着烫手的赝品,以破烂侯的高情商,自然不会私自去插手对方的家事,只有将韩春明亲自叫来,才能够一劳永逸,杜绝某些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发生。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老大哥,眼瞅着自家小兄弟多年来一直搞不定苏萌,心底着急,叫他来,就是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在没娶着的媳妇面前涨涨分。而破烂侯作为一个老头,可以说是无欲无求,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收藏好玩意,见到如此烫手的玩意,自然是索然无味。可以让韩春明处理家事,又能够让韩春明在苏萌表现,还能够考校一番,如此一石三鸟之计,自然是乐此不疲。
果然,韩春明一眼就看出这青花罐中的瑕疵,也因此断定这是赝品,他的表现自然没有让破烂侯失望,所以临走之前,什么都不说,直夸他“好眼力”,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同。
以“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为例,高275公分,腹径33公分,重量20多斤,身价却可以买两吨黄金,这就是顶级元青花的价值。
和其他瓷器多表现飞禽走兽、花卉虫鱼不同,元青花后期有大量绘有戏剧故事的作品问世。其中的原因,马未都认为,一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二是因为元朝后期,朱元璋长期驻扎景德镇,他对战争和人物题材的偏爱影响到了元青花
而“鬼谷下山”之所以能拍出天价,既有上述原因,更在于它自身工艺也达登峰造极水准,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元青花中的极品。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至2021年8月,价格在20000元以上。贵。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瓷收藏注意事项
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高级的工艺师创作,艺术价值更高。
其次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达到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的。
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元青花因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元青花珍贵原因是工艺精美和数量稀少。
元青花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它让中国陶瓷从素瓷向彩瓷过渡,它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开创了我国彩瓷的先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元青花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
第二个原因是存世量稀少。根据官方统计,正宗的元青花全世界已知的不过300件,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是稀缺,全世界已知不足10件,都藏于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青花瓷的历史: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真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