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瓷器鉴定 及到哪去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明清瓷器的鉴定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明代瓷器的特征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正德时期瓷器鉴定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 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酱釉。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清代瓷器的特征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康熙瓷器的鉴定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嘉道以后,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有减无增,渐有趋于一致之势。篆书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红字居多,即所谓图书款。图书款以道光末年、咸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篆书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于楷。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而楷书很少。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则又楷多于篆。古董鉴定 古玩鉴定 古玩收藏 古董修复 文物鉴定 古董收藏 找世家鉴定收藏网
中国最珍贵的瓷器是汝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扩展资料
产品特点: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产品荣誉:2009年5月,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河南日报联合举办的“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推选活动拉开了序幕,经专家评议组对50个候选单位认真评选,汝瓷最终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瓷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大明建文年制的瓷器有两个特点,具体分别如下:
1、大明建文年制瓷器属于明代建文年间瓷器纪念款。
2、清代瓷器寄托年号款。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瓷砚,砚外底中心部位有长方形青花双框款,双框线粗细基本相同,框内青花料楷书“大明建文年制”六字双行款;
字体工整秀丽,笔法道劲,但结合器物造型、胎釉、纹饰等诸方面特征观察,此砚系清代雍正时的仿制品。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坟的年号。
扩展资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瓷器
苏武李陵故事 明崇祯年间 1635-1640年,高 30厘米 足径125厘米,巴特勒家族藏。器腹绘汉李陵和苏武会面的场景。李陵是汉代一名年轻有为的将军,在征讨匈奴的战役中因寡不敌众被俘。武帝将其全家抄斩。李陵因而不愿返汉。后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却为单于所拘。单于以李陵作说客劝降苏武,十八年后方获释。画面所表现正是苏武和李陵第二次会面的场景,李陵对苏武的忠贞不渝表示敬意,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亏于心。 明末遭受满人的侵袭,盖罐的故事反映了对明廷忠心不二的政治意愿。
布袋和尚故事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 208厘米 口径 173厘米 足径 11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器外青花画面应为布袋和尚,周围有六童子。或拉念珠,或爬上他肩头挠耳,或拉他衣服。另外一只鞋被穿走了,禅杖也被抗走了。面对这帮淘气的小顽童,和尚不气不恼,依然乐呵呵。这是布袋和尚的本色和可爱之处。据文献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名契此,号长汀子。传说常以仗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端坐岳林寺磐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文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长期以来,有关布袋的绘画作品时有发现,明末和以后清代景德镇瓷器上,这样的题材屡见。
竹林七贤故事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211厘米 口径 18厘米 足径 1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伯夷叔齐故事 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219厘米 口径 184厘米 底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直身,平底 青花山水人物展现了山水掩映下的城墙外,两名平民打扮的人物,正向由武士和侍女簇拥的帝王装束的骑马者拱手致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者为周武王。
青花丙吉问牛故事缸 明崇祯 168-1644年,高166厘米 口径:211厘米 足径:1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外壁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在湖光山色的景致映衬下,一名农夫手牵一头水牛,面对一位朝廷官员,官员身后有执旗幡和扇,牵马,捧物的三名侍从,此图为丙吉问牛的故事。
文王求贤故事 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 明崇祯年间 1640-1643年,高:19厘米 口径:17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器身绘画采用红、绿、黄、紫、松石绿以及黑色多种彩料,表现周文王访求姜太公的故事。罐盖绘八婴游戏图。其中一个在放风筝。盖与器身多处以淡松石绿色敷彩,使此罐更显珍贵。
二仙故事图碟 明崇祯年间:1640-1643年,高:5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85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碟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涂有一周酱釉。圈足无釉粘砂,底施釉。碟内以红彩,两种不同色调的绿彩,以及黑彩描绘了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彩和。背景为山水图,二仙衣服飘扬,一小鬼从李铁拐的葫芦里冒出来。二仙所走的地面淡施红彩,使画面显得非常写实。此外,画中可见多层次的岩石和V字形草地。具有明显转变高峰期的特征。
五彩海水龙纹盘 明崇祯七年(甲戊)1634年,高:56厘米 口径:263厘米 足径:16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敞口,深圈足。足外端内敛。器内画五彩文饰两组内心为云龙纹,内壁一圈饰海水,有对称礁石松树四处。外壁绘赶珠龙两条。五彩用彩浓重,手感十分明显。底心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戊春孟赵府造用”。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后,曾分封了许多子孙为王。此盘应为末代赵王朱慈瀚定烧作品。在明代许多王府用祭器都是由朝廷提供。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造磁州窑瓷器。在崇祯7年五彩海水龙纹盘上,再次出现与赵王府有关的瓷器内容,这在瓷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事情。因为许多王府用瓷都没有年款。 严格地说,此盘具有明代官窑风格。五彩彩料与明代晚期万历时期的官窑五彩器十分相似,绘画风格也十分接近。只是制作水平稍显粗糙。龙纹也显得苍老,似乎预示着明朝的衰弱。
青花钱塘梦故事盘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65厘米 口径:333厘米 底径:1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盘所描绘的是苏小小和司马才仲的离奇爱情故事。 司马仲才为北宋时期文人,曾在苏东坡的举荐下,于秦观幕为官。年轻时在洛阳曾经梦见一美人擎帏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苏小小是南齐时期钱塘的名妓,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后红颜薄命早卒,被葬于西泠之畔。但以后人们却常见苏小小出现在西湖边。若干年后,司马仲才前往杭州西湖苏小小墓前拜谒。当天夜晚,梦见苏小小,并与之相爱。三年之后,司马仲才死于杭州并葬于苏小小墓侧。这是一个超越了时空,地域的爱情故事,两者时间上相隔百年,在人鬼之间产生了凄美委婉的爱情,惊天地而泣鬼神。
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寓意登科及第,此两对拍品画面构图相似,蟾宫之中,嫦娥及侍女正将手中桂枝给予青云直上的三名书生。 相传月中有蟾,故名“蟾宫”。《淮南子》中记载“羿妻姮娥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折桂”最早用来形容出众的人才,《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至唐代由于科举盛行,又因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逐渐将“蟾宫折桂”一词用来比喻登科及第。
清康熙 青花蟾宫折桂图罐一对
清顺治 青花五彩蟾宫折桂图将军罐一对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主婚姻和谐的神仙,常以蓬头笑面形象出现,手持荷花和圆盒,寓意和合美满,因寓意美好,深受喜爱。本品以通景绘和合二仙立于巨大摇钱树之下,具有和谐美满、财源广进的双重寓意。 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有不同版本:一说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情同手足,至雍正时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由此扬名;一说唐代僧人“万回”,一日往返万里带回远方兄长的家书,亦称“和合”。
清雍正 青花加彩和合二仙摇钱树图观音瓶 桃花源记 本品画面中,一男子居于左侧,身旁有船桨。与之对立四人,其中一高士呈迎接姿态,老妪侧坐,身后女子正在与小童玩耍,一派安宁和乐景象。四人身后洞石旁更有一株桃花,为确定故事主题提供重要线索,即为《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为《桃花源诗》序言,借武陵渔人(本品画面中男子即为武陵渔人,身侧船桨为身份标识)行踪,引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画面中高士或为作者陶渊明,身后老小共享天伦,体现出桃花源中和谐美满的生活状态,表达出《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盘口琵琶尊 麻姑献寿 本品以洒蓝地描金技法绘制麻姑献寿图,金彩保存较好,颇为难得。 麻姑献寿是非常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寓意美好,故而备受喜爱。葛洪《神仙传·麻姑传》中有关于麻姑的记载,麻姑应东汉时仙人方平之召唤,降于蔡经家,自称见过东海三次桑田变化,故而由此以麻姑比喻高寿。另外,还有西王母寿辰时其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故有麻姑献寿之谓。
清光绪 洒蓝釉描金麻姑献寿图观音瓶 羲之爱鹅 本品以淡描之法绘高士端坐,相向一童子捧鹅前行,画面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羲之爱鹅图。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尤爱鹅,据说其精研书法体势,得益于鹅之体势。而其爱鹅之事广为流传,是因为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黄庭经》后“笼鹅而归”。而“羲之爱鹅”属于“四爱”之一,关于“四爱”之说有多种不同说法,主流者有两种,其一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其二为“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
清康熙 青花淡描羲之爱鹅图高足杯 伯夷叔齐 本品画面中心二人着长袍,跪地拱手致意,应为伯夷与叔齐,相对一年轻者骑于高头大马上,意气风发,是为周武王,旁一老者亦骑于马上,伸手点指,似与武王交谈,是为姜子牙。
明崇祯 青花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图大笔筒 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后人多颂扬伯夷、叔齐为忠烈之士。伯夷叔齐的故事也是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这与《封神演义》在此时之流传甚广也不无关系。同时伯夷叔齐这种具有“殉节”精神的故事,在明末清初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期流行,也颇为值得玩味。清籁阁藏《封神演义》中便有一幅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版画,可引而对读。
清籁阁藏《封神演义》伯夷叔齐图 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指唐代嗜酒好仙的八位文豪,即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杜甫为八人作《饮中八仙歌》,广为流传。瓷器中常以饮中八仙为题材,将不同人物特点跃然器上,别有风趣。
明崇祯 青花饮中八仙图围棋罐 本品所描绘场景为二人对饮,一人举杯进饮,而对坐之人早已不胜酒力,昏睡过去。画面所呈现的是酒仙的豪放姿态,对照《饮中八仙歌》中,或为描述李适之一段“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木兰秋狝 通过本品画面中的大帐、旌旗、侍卫和马上男子手上的猎鹰,可以判断此图为围猎场景。画面中人物均着清装,由此可进一步判断应为木兰秋狝的场景。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权贵秋季围猎的盛事,木兰为满语,意为猎鹿。古时四季围猎均有不同称谓,春日称搜、夏日称苗、秋日称狝、冬日称狩。而猎鹿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称“秋狝”。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清雍正 粉彩木兰秋狝图大盘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七人因生活上不拘礼法,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宗师。竹林七贤也是康熙时期较为常见的瓷器装饰纹饰。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盘一对 耕织图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氏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本品所绘择茧图为织图第十一图,焦秉贞所绘之图与器上所绘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清康熙 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大碗
《御制耕织全图》·织图·择茧图 西厢记 众所周知,《西厢记》是一部受众很广的戏曲,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人王实甫撰,也是明清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而且每一折均深入人心,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故事图长颈瓶 “墙角听吟”
清康熙 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盘
《绣像西厢时艺》墙角听吟图 “长亭送别” 这一折讲述张生为了使得老夫人同意其与莺莺成婚,进京赶考前,莺莺于长亭为其送别的场景。二人依依惜别,又有对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所吟诗句与二人月下传情之诗句颇有前后呼应之意,情浓意重。
清康熙 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折沿大盘
《绣像西厢时艺》长亭送别图 玉簪记 本品描绘画面为一男一女,二人月下佳期,画面简洁,背题诗曰:“松舍青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凡心,无奈凡心转盛。”
清顺治 青花玉簪记人物诗文笔筒 《玉簪记》为明代戏曲作家、藏书家高濂所作,被誉为传统十大喜剧之一,脱胎于关汉卿《萱草堂玉簪记》。故事描述了开封府丞之女陈娇莲为避靖康之乱,于金陵城外女贞观皈依为尼,法名妙常。书生潘必正落第后不愿还乡,因其姑母为女贞观主,故寄寓观中。二人在相处中冲破礼教和佛法,终结连理的故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最为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百余年为时间背景,以描写了魏、蜀、吴三个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同时也反映了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明崇祯 青花三国演义之凤仪亭人物故事图筒瓶 “二乔并读” 本品画面中描绘两名妙龄少女,共坐同榻,共读一书,是为颇为常见的瓷器装饰题材——二乔并读。 二乔指东汉末年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大小二乔常以并读形象出现,历代也有不少诗篇赞颂江东二乔,如明人高启有《过二乔宅》中提到“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便是描述二乔并读的场景。
清雍正 粉彩二乔并读人物故事图盘口瓶 “三英战吕布” 本品所描绘画面中吕布在前,策马飞奔,手持方天画戟,且走且战,身后刘关张三人各持兵器,驱马追赶,是为广为流传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情节。三英战吕布的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联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
明崇祯 青花三国演义之三英战吕布人物故事图花觚 除了上述外,还有一些作品题材未能辨识,现也一一奉上,供大家一同研究探讨。 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199厘米 足径: 1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各位研究研究是什么故事吧。
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 172厘米, 口径:104厘米 足径:10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笔筒细长,直身,平底。底微内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状跳刀痕。内外器白中闪青的釉色,器外上下花朵纹,水波纹暗花边饰,均显示出明确的崇祯产品特征,各位研究研究是什么故事吧。
画面绘亭台楼阁,三男子于高楼上向下望,楼下多位女子策马扬鞭,娇柔与英武之气并存,颇具特色。
清晚期 粉彩人物纹瓶 画面以五彩绘制,内室二人掩面而泣,其中一人正欲自缢,外厅则有一和尚模样者意欲拦阻。画面内容颇为少见,应为某长篇故事一折。
清光绪 五彩人物纹罐
画面以河岸为场景,三位高士立于岸边,几位随侍正手持长钩,营救一落水之人,河里一仕女怀抱婴儿作于木盆之中,几只喜鹊正奋力抓住盆边使其不沉。画面人物众多,内容颇为奇特复杂。
清中期 五彩人物纹大盘
作品一侧录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同治甲戌(1874年)季冬下浣劳欣碧珊”款、钤印“碧珊”。画面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侧绘一高士端坐于车上,前有人拱手作揖;另一侧一将军骑于马上,前有数人屈膝跪拜。整个画面绘制颇为细腻,人物数量众多,且生动形象,但故事内容似乎与诗文并无关联,颇为值得研究。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碧珊绘粉彩人物纹铺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