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本质特征北宋官窑瓷器特征
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享誉世界,也是中世纪中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的一页。多少年来国内外陶瓷学家、艺术史家一直都在学习、研究和关注北宋官窑。2011年9月,中国收藏家协会在开封主办召开了“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我参加了那次盛会,并就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现将发言集纳成文。请各界朋友指正。 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 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一书中写道:“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是有关北宋官窑最早的文献记载。顾文荐是南宋时人,记载北宋晚期的事,应该有很大的可信度,因为时间相差不远。这段文字记载“京师自置窑烧造”第一个理解应该是在都城汴梁(开封)办窑场烧宫廷御用瓷器,窑址应该是在开封。但开封这个地方地理环境很特殊,数百年来黄河泛滥,灾荒频繁,地貌变化很大,宋文化层深埋地下达六七米,当年烧瓷器的窑场遗址,很难发现,至今没有发现窑址。第二个理解是京师当局为满足宫廷需要,即烧御用瓷,自己投资办的官窑窑场,地点设在开封,在京畿地区,或附近产瓷区。因为北宋围绕开封周边地区发展起来许多窑场,有水平较高,甚至高到有条件为宫廷烧御用瓷器的地步,所以北宋官窑窑址有可能在开封周围京畿区域各县发现。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确切的北宋官窑,窑址问题仍就处在探讨之中。正因为如此,有人将官窑的存在加以否定,说官窑的存在纯系“子虚乌有”。这种否定也没有指出自己所持的理论根据。信口说来,未免太轻率了,在学术讨论中向古人发动进攻,或打到一个古人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古人几百年前已离我们而去,他不会起来为自己辩解,别人爱怎么说都可以。但客观事实不容否定。从考古实践,客观存在的官窑瓷器实物,或是理论探讨等方面看,这种对官窑的否定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顾文荐是南宋人,《负暄杂录》是他晚年写的,他已经休闲在家,将其一生观察到宋朝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写成杂记。他是一个士大夫文人知识分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宋代理学,文化教育很发达,知识分子都讲究道德名节。再说顾文荐写书时已到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没有那种人是人非的个人利益纠葛。从全书看,有关官窑的内容只占全书极小部分,他有什么必要去胡编乱造一个官窑来。他在《负喧杂录》里记录的是北宋灭亡前夕的事。北宋和南宋紧挨着,北宋的事,尤其是北宋晚期的事,顾文荐一定看的很清楚。大名鼎鼎为宫廷生产皇帝用瓷的官窑作坊,其产品社会影响很大,汴京等地的社会上层恐怕不会完全陌生,顾文荐有可能看到过。所以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说北宋官窑的事不容怀疑,是可信的。 第二,南宋另外一个文人叫叶寞写了一本书叫《坦斋笔衡》,书中说南宋有官窑,他明确指出,杭州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就是承袭北宋官窑而兴建起来的,考古科学完全证明叶寞的记录是真实的。杭州确实有官窑,一个叫郊坛官窑,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发现,经过多次大规模发掘,现在建成南京官窑博物馆,一个叫修内司官窑在凤凰山麓乌龟山的老虎洞。经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科学发掘,经专家鉴定,被评为2001年十大重大考古发现。如果北宋官窑不存在还有什么故京遗制可袭南宋官窑也无从说起。 第三,现在分析南宋官窑各类器物,其造型的线型结构,釉质釉色,开片效果均与浙江及南方地区的越窑、婺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完全不同,从艺术品格上来说属北方风格,那么南宋官窑既然客观存在,艺术风格又属北方,宋人文献又明确说它袭故京遗制,北宋官窑的存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第四,考古文物科学,不单纯是理论研究,不能撇开实物来空洞推论。北宋官窑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博物馆、私立博物馆、艺术馆、各地私人收藏家手里都有。这些艺术品件件是国宝真品,将尚存的北宋官窑实物和考古发现的南宋官窑实物对照,确实是一脉相承,共同的地方很多,相当时间以来,他比汝窑更容易了解。北宋官窑瓷器的实物客观存在,就是北宋官窑存在的根据。 第五,根据硅酸盐科学家们的测试和模拟实验,已经作出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就地取材,选用河南本地瓷土和原料配出了北宋官窑的胎、釉。凭着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烧瓷工艺,烧出独具风格的北方青瓷,由于胎体内含铁量较多,釉层较厚,色调像美玉一样淡雅而光润。科学工作者据此承认北宋官窑的存在。 第六,河南省汝州市有一位研究汝窑、复制汝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朱文立先生,他告诉我,根据他烧制青瓷的经验,北宋官窑和汝窑青瓷在原料配方、烧窑方法、氛围的控制方面都完全不同,说明北宋官窑的客观存在。 窑址的考古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题。窑址发现了,一切都好办,窑址没发现,困难很多,但可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仍然能解决问题,另外考古学上的许多问题需要等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瓷器如秘色瓷问题、汝窑问题等都是因为窑没发现而争论多年,但考古工作者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后来因窑址发现,问题就自然解决,在等待过程中不宜轻易否定。北宋官窑窑址也一定能发现,只是需要等待。 崇高的艺术品格 研究、欣赏北宋官窑青瓷时,最重要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造型方面来分析,北宋官窑瓷器造型都是用简洁的线条做出雄放壮美的器形,如北宋官窑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盘口直颈弦纹瓶。口部浅盘而棱角分明,颈部比较粗,只突出三条粗弦纹,增加雄壮的气势和庄重感。方斗形花盆、敛口大瓶等器物大气古朴,圈足很宽,特别简单稳重。青釉弦纹双贯耳瓶,瓜体形直颈瓶、盏托、直颈瓶、折沿盆、各类规格的洗、杯、盘、碗等,其变化也是将口部作成折沿、葵口、或内外壁加一个凸楞线,目的也就是突破其单调感。 造型艺术特别强调古雅的格调。作为宫廷陈设的器物多学习或模仿上古三代青铜器的造型。为增加其时代特色,作的精巧玲珑,摆脱周、战国、秦汉青铜器的神秘感,特别去掉青铜器上繁缛的装饰,有西周以来礼制的庄重严肃和神圣,也有大宋王朝的通俗开放的特点。所以官窑青釉瓷通俗易懂,并不神秘。宫廷生活用具一类器物简洁实用,与宋代社会流行的民间器皿在结构上没有区别。只是因为宫廷用瓷的精致,增加了典雅和高贵。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