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清代床门前装饰的类似屏风的设施叫什么名字

谦让的裙子
飘逸的秋天
2023-05-08 02:47:11

清代床门前装饰的类似屏风的设施叫什么名字上有很讲究的雕刻

最佳答案
要减肥的火龙果
笑点低的超短裙
2025-07-04 23:52:13

明清时期的床讲究一点,就有“床屏”。这个床屏,大致是由床前遮挡用的屏风发展来的。固定式的,前面的不完全遮住,后面及左右都可以有,所以那床就像个开口盒子一样。这一圈儿床的屏风都可叫床屏,现在的床只有个单边的,我们平时叫“床头”,有的地方也还叫床屏。

最新回答
漂亮的期待
踏实的蜗牛
2025-07-04 23:52:13

屏风的诞生,开始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他以木为框,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意味。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所蕴含的封建礼制观念并未完全消失。不仅如此,古人对于屏风的运用和摆放还与那个时代的风水观念密切相关。例如古人认为厅堂内须注意藏风养气,而屏风是家中财气的守护关卡,有助于家宅“藏风聚气”留住财运。屏风在我国历史上不仅被当做实用物品,而且被赋予某种人格,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载体的家具之一。

汉人李尤《屏风铭》:“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庸阏风雅,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不仅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还将屏风比作儒家道德伦理的化身,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屏风上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这些图案、文字,以及屏风本身的形制,都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例如以古色古香的器皿及精美配饰件为题材并配以插花的博古屏风,就有着“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的高雅寓意。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自勉,房玄龄“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而百姓有将功臣名将活节妇烈女事迹绘于屏风之上以示歌颂传扬和说教警诫。

高兴的河马
想人陪的金鱼
2025-07-04 23:52:13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自觉的大地
甜美的钢铁侠
2025-07-04 23:52:13

许多人是在装修房子布置居室的时候,才开始收藏淘宝的。眼下又到了装修的季节,有收藏情结的朋友总喜欢在客厅里设计一个多宝格,里面陈设自己收藏的各种小宝贝。其实在家居生活中,也可以把一些大的藏品设计进自己的生活,这样看起来更有感觉,有价值的屏风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大家的居室越来越大,屏风的作用也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可是作为收藏品的古典屏风,却一直都是金贵的物件。

古旧身世彰显价值

屏风,也算是我国传统的室内家具,能将居室厅堂布置得更加巧妙,使有限空间不至于一览无余,产生以小见大、藏而不露的效果。相传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室内安置屏风的习惯,从史籍直至古代小说、戏曲与美术作品,处处可见屏风的存在。同时,它融古木家具、浮雕、书画艺术于一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今,屏风在诸多收藏艺术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收藏界中的珍贵藏品。屏风的产生,与我国民族文化有关。我国古代建筑为土木结构,气势宏大,但空荡松散,当时,是为遮风才创制屏风,后来,屏风逐渐演化,具有防风、遮掩的作用,又有美化居室的艺术效果。因此,这古老装饰品从宫廷专用品变为民间一种生活用品。魏晋以后,文人居室里开始流行简朴优雅的书画屏风。南唐大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图》,是一幅带有情节性的人物绘画名作,画中就多处绘有精美的屏风。

随意性与庄重感

屏风有围屏、插屏之别。插屏多是单扇,围屏则为多扇构成,可随意折叠,可宽可窄,其形式又有镂空式、封闭式,透明、半透明等。如用作墙角装饰,可采用镂空式,显得活泼而有生气;如用作间隔,多采用封闭式;如用以遮挡行人视线,可将屏风做90度直角形式放置于门口。这样,屏风与家具陈设相配,能使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室内情趣。此外,屏风的造型及屏风面上的字画、色彩,要与居室环境的色彩相协调;其色彩还可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如在秋冬,可用深红、淡紫等色,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到了夏季,可选白、黄、蓝等色,让居室充满清新凉爽的情调。据专家介绍,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多是摆放在地上。装点寝室后墙,充当炕围子的炕屏与摆放在书桌上的桌屏,属于袖珍的小屏风,它们虽然脱离了实用家具的范畴,却成为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明清时期,屏风制作工艺已达到十分完美的阶段,并形成了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尤其是清代皇宫使用的大型座屏,富丽堂皇,堪称国宝。

世界上最贵的屏风

古典屏风的价格近些年在国内外市场持续走高,以规模较大的传统家具围屏为例,200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组张大千泼彩朱荷屏风拍得2022万元。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佳士得“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一组清代康熙时期的十二扇紫檀镶百宝嵌围屏则以2500多万港元成交。作为中国传统陈设品的插屏,虽然规模往往不大,但也拍得不错。如在2004年上海信仁秋拍中,一件清代红木云石插屏以近9万元成交。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王琦绘粉彩人物插屏以9万元成交。一件明嘉靖青花“状元及第”圆插屏更是在众多藏家追捧下以近15万元成交。近年香港苏富比曾拍卖过一件长仅25厘米的紫檀刻螭龙插屏和一件宽15厘米的清晚期雕仙人山水螺钿插屏,分别拍至17万港元和5万港元。但是在2006年,一套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在上海崇源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以8050万港币天价成交,成为藏界最大亮点,也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屏风。

该屏风高288厘米,长680厘米,用酸枝檀木、湘妃竹等珍贵材料制作而成。屏风上有缂丝花卉12幅,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这12幅缂丝花卉是清朝皇家缂丝中的精品。屏风左右两边各绣了60个“寿”字,所以有关专家推测,屏风是为祝贺康熙皇帝60大寿而做。屏风上大量镶嵌湘妃竹,而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十分喜爱湘妃竹。据悉,这件屏风是早年从故宫流失到欧洲的,被一位法国收藏家收藏。最终被拍卖机构说服,其将屏风拿到中国拍卖。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