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考古队在哪里发现中国瓷片?
4月5日,中沙考古队员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展开工作。正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沙联合考古队日前在遗址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宋元时期的白瓷片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3月22日,“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的中方队员一行5人,于3月26日至4月13日开赴沙特阿拉伯,与沙特考古人员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红海之滨的塞林港遗址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塞林港遗址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处红海之滨,往北即是著名的朝圣贸易港口——吉达港(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者同为麦加朝圣贸易港。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曾派出考察队伍,对塞林港遗址进行前期考察,在红海之滨的一片盐碱沙滩地上找到该遗址,现为一片废墟,地表可见散落的建筑构件、陶瓷器残片及零星的碑刻等。
鲁山花瓷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区唐代瓷器中一个创新品种,古玩界称“唐钧”。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唐人南卓《羯鼓录》中就有“鲁山花瓷”的记述。
在江西省高安市,有世界上唯一一家以元青花瓷器命名的博物馆——2014年正式开馆的“高安元青花博物馆”。目前,馆内藏有24件元青花瓷器,其数量为国内馆藏元青花瓷器最多,即使与世界各大博物馆进行比较,元青花瓷器的收藏也仅次于土耳其与伊朗之后,名列第三。
1980年11月29日下午2时许,位于高安县锦河之畔的江西第二电机厂厂房扩建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几名施工人员卖力地挖着地基,突然,他们面前的土层坍塌了下去,露出了一个小土洞。可以看见里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堆放着许多东西,仔细一看,都是些盘、碗瓷器。
此时,单位领导马上电话报告了高安市博物馆。 博物馆人员和公安人员赶赴现场。下午4点过后,抢救性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不久,那些露出了一角的瓷器,陆续显现出了“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个圆形窖藏,在窖藏上铺了一层锡片,离地表深约16米,直径约2米,器型大的罐子放置于土窖表面,打开大罐,很多小件物品放置于内部。
当时清理出的文物装满了整整6个箩筐,共计瓷器239件。另外铜器4件,铁器2件,合计245件。
出土的文物中,除了几件残破的铜器、铁器之外,其余的都是瓷器,包括青花瓷器19件、釉里红瓷器3件、龙泉瓷器168件、钧瓷3件、青白釉和卵白釉瓷器43件、磁州窑绿釉梅瓶1件。
要知道,在这批青花瓷出土的1980年,“元青花”在全世界的出土数量都不足200件,釉里红更是少之又少,不足20件。而当时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竟有19件“元青花”和4件釉里红瓷器。
1982年5月11日,新华社用中、英、美、法、德等多国文字和传真照片,向世界多地介绍了高安元代青花瓷文物的出土。在高安的元青花文物出土之前,中国元代究竟有没有生产出青花瓷器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论及国际“瓷都”,景德镇远不及伊朗,因为伊朗早在中国的唐代时期就生产出了青花软瓷(即青花陶)。
中国的考古学家一直在国内苦苦收集元代中国有没有青花瓷生产的证据,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1980年高安“元青花”瓷器文物的出土,才证实了中国在元代有青花瓷器的生产。
这批瓷器文物窖藏主人究竟是谁,有人猜测可能是高安人士伍兴甫,伍父子。良臣伍兴甫官至元朝驸马都尉,为皇室近侍,且从事商业运输,获利甚多。伍良臣于元晚期为官,崇尚《周礼》、《礼记》等儒学经典,父子二人政治上有权势,能自由出入皇室,有条件接触和使用皇宫器物。伍兴甫父子在元朝将灭亡前将瓷器运回高安,在高安战事频繁中窖藏起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1957年3月30日,苏州市文物局正在如火如荼地抢修虎丘塔文物,工人们在第2层塔心处突然发现一暗格,内藏大量经箱文物,后又在第3、4层发现大量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越窖青瓷莲花碗。此文物一出土,立即引发考古界高度重视。专家认为这件青瓷碗,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堪称国家级文物!
1995年,上海举行国际秘色瓷研讨会,来自各地的秘色瓷精品齐聚上海,越窑青瓷莲花碗,由专家鉴定为五代越窑青瓷之典范,是秘色瓷中的稀世珍品。而后这件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给了我们一睹国宝的良机。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整个碗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
此碗是越窖青瓷的代表之作,可称得上秘色瓷的稀世精品,造型精美绝伦,颜色出类拔萃。作为女性朋友来讲,估计更为喜爱。
从莲花碗的外部造型看,直口深腹,碗壁有3层莲花浮雕;盏托形如豆器,上面是一个翻口盘,盘上雕刻了2层双钩仰莲;下部有内外撇圈足,圈足上用2组浮雕覆莲作为装饰。
整个碗的瓷胎呈灰白色,共由7组莲花组成,莲花形态各异。
此碗之所以为秘色瓷的精品,在于:胎质细腻致密,瓷质颗粒纯净,托心平整。瓷底正中有一小圆孔,孔边刻有“项记”2字,专家推测是窖工的名号标记。
最让人感受到身心愉悦的是:碗的釉色。碗的外层施有青秞,秞层厚重而且通体一致,看上去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好象宁静的湖水一般。
从总体来看,整个莲花碗,釉色油润含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给人以美玉般的柔和。整体整肃巧妙,外雕的大瓣莲花,给人清新脱俗、纤尘不染之感;再施之以青色,更显端庄华美、玉洁清新。
通体看上去,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身天成。既有小家碧玉般的清新活泼,又有大家闺秀般的敦厚端庄,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美。
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以诗《秘色越器》赞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一词即源于此诗,诗中提到秘色瓷颜色青翠,如同美玉一样,其浇制过程复杂,因而又十分难得。
关于越窑的情况,我们了解下。五代时期,越窑只烧制供奉瓷器,平民不得使用,而相关的技术工艺也是保密的,因而后人无法了解到更多信息,以致秘色瓷几乎就成为了绝响,显得愈发神秘。
秘色瓷莲花碗的出土,为秘色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揭开了虎丘塔埋藏千年的秘密,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995年后,越窑青瓷莲花碗,正式改名为秘色瓷莲花碗。由此,莲花碗被确定属于秘色瓷,专家的证据,就是来自陕西省法门市地宫里的秘色瓷。
1987年,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法门市地宫就进行过大规模发掘,当时出土了很多佛教文物,秘色瓷器物正是五代以业供奉佛祖的宫廷瓷器。
而苏州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莲花碗从质地、釉色上都与秘色瓷极其相追念,最终鉴定为五代秘色瓷。
莲花碗的出土与鉴定,证实秘色实工艺在中国五代就已登峰造极,现今全世界秘色瓷器皿据说不足30件,任何一件都是举世罕见的珍品,而秘色瓷莲花碗又是珍品中的翘楚。
秘色瓷莲花碗是佛教供奉器皿,而莲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是君子品德高洁的象征。因而,此莲花碗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但风格独一无二,精神意义也源远流长。
欢迎学习中华文化,你我同行~~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