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瓷透影杯
“薄如蛋壳,白似霜雪”,隋代透影白瓷杯 20191127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了邢窑遗址,并且发现了一些“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迎光透视,手影清晰可辩”的白瓷碎片。直到2009年,西安郊区一座隋代墓葬的意外发现,使这种神奇的透光瓷器重现。 墓葬主人叫苏统师,下葬的时间是隋大业四年(609年),但史籍没有发现有关苏统师的任何记载,考古专家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格,判断他应该是隋代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 据介绍,沿着长达10余米的斜长墓道下去,打开青砖封堵的墓门,一具朽烂的棺木陈放在青砖铺就的棺床之上。除去上面沉积千年的泥土,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如玉一般的白瓷杯,透光见影,玲珑剔透的精致绝伦的瓷杯。白瓷杯最薄处仅厚1毫米左右,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状态。其釉色均匀,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透影白瓷的“前身”与“后世”》(高69、口径83、壁厚01、口沿最薄处仅为008,足径3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口沿处有一小缺口,下有一段裂纹。内外均为满釉,釉面细腻且有光泽,为透影白瓷器。)按“精细透影白瓷”,是邢窑白瓷中的一种珍奇产品。由于它胎料和釉料中含有较高的K2O,因此胎质和釉质不仅细腻洁白,而且还具有玲珑透彻的特点。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可以找到记载的。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在《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诗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Alan barlow旧藏《中国陶瓷史》中写到:“薄胎瓷开始于明永乐时期,但永乐只是半脱胎状态。到成化时期,其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脱胎的状态” 但邢窑透影白瓷的厚度不足1毫米,已达到了半脱胎的状态,这个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烧造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邢窑细白瓷的产生应受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影响。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战乱和割据的局面,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各种手工业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客观上为邢窑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隋朝后期,隋炀帝奢侈腐化,不惜代价动用大量民力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建造大型豪华船只,还到处派人从各地征集奇材异石运往洛阳,同时一些地方官吏更是搜刮民财,趋炎附势。 而邢窑透影细白瓷的产生应与这种社会氛围有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耗时耗力的高级白瓷,成本必然也很高。 且到唐代早期,当权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惨痛教训,故而采取了较为开明和宽松的政策,这时这种奢侈,花费较大代价的细白瓷便不再烧造,也可能在这时这种工艺已失传。 从此判断这种邢窑透影白瓷应该不是民用之物,很可能是专为皇帝烧制的贡品。
长沙窑开辟了用诗歌、警句装饰瓷器的先河,它也是世界上诗词民谚最多的古瓷。在欣赏长沙窑瓷时,人们往往会沉浸于器物上的诗文艺术之中。长沙窑瓷因为有了这泥与火写就的不朽华章,才显得粗放而不失典雅,古拙而不乏灵气,其文化韵味大大提高。
1、 酒壶茗瓶流出的诗文:
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诗人从写景到写人,以八个春字顺次描绘出春天带来的无限生机,句意简明,琅琅上口,诗趣盎然。郭沫若先生曾经对这首诗进行过较深的研究,在这首四句五言诗中有八个“春”字,诗文为:“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它的风味源于六朝《吴歌》中的《子夜四时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衫开。”这些诗散发着情景交融春天气息,无论是在任何季节读到这样诗文,都会有一种春风扑面而来的感觉。
楷书——青釉褐彩“蓬生麻中”题记壶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句见于荀子《劝学》篇,借喻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楷书——青釉褐彩“仁义礼智信”题记壶
“仁义礼智信”,其最早见于《孟子 告书上》,为儒家提倡的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楷书——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是描绘男女因相见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遗憾,诗意缠绵悲哀,耐人寻味。
隶书——青釉褐彩“去岁无田种”诗文壶
“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此为《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醉吟三首》之一。以一种自嘲的语调调侃了无酒可喝的尴尬,也折射出诗人落泊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贫寒。
行草——青釉褐彩“一别行千里”诗文壶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此诗是怀念诗。诗字迹清晰,以草书书成,笔意酣畅,一气呵成,顺势随形,挥洒自如。
行草——青釉褐彩“上有东流水”诗文壶
“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日日斗量金。”此诗文壶应为订制,作为祝贺新居者的礼品。其书笔画随意流畅,笔意洒脱自如。
行草——青釉褐彩“不意多离别”诗文壶
“不意多离别,临分洒泪难。愁容生白发,相送出长安。”言辞直白,寥寥数语道出离别时的伤感,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跃然诗中。
行书——青釉褐彩“剑缺那(哪)堪用"诗文壶残片
“剑缺那(哪)堪用,霞(瑕)珠不直(值)钱。……”后两句当是:“芙蓉一点污,□人那堪怜。”劝人洁身自好。诗以行书书成,笔法遒劲,笔力迅疾稳健,正锋、侧锋运用自如,显示了书者的功力,色泽清晰明快,堪称书法佳作。
行书——青釉褐彩“罗网之鸟”题记壶
“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字迹飘逸,借意喻人,警劝世人勿有贪念,免遭恶果。
行书——青釉褐彩“悬钓之鱼”题记壶
“悬钓之鱼,悔不忍饥”,也是借意喻人,警劝世人。文字豪放流畅,神采生动,结构较完美,色彩浓艳。
行书——青釉褐彩“古今车马不谢”题记壶
“古人车马不谢,今时寸草须酬”,句意有今不如昔、世态炎凉的概叹。
行书——青釉褐彩“一暑(树)寒梅南北枝”诗文壶
“一暑(树)寒梅南北枝,每年花开不同时。南枝昨夜花开尽,北内梅花犹未知。”以直白活泼的语气道出花令时节的自然场景。
2、 浸泡在茶酒里的碗盏诗:
青釉褐彩“岭上平看月
“岭上平看月,山头坐囗风。心中一片气,不与女人同”,表达出诗人高标独步的人格理想。
3、 香枕上的情诗:
青釉褐彩狮座“日红衫子合罗裙”诗文枕
“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更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悭煞人。”萧郎即善吹箫的萧史,后专指少女的心仪情人。七言诗描绘出妙龄女子尽心梳妆以待与情人见面的焦急心态,句意含蓄,让人遐想。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