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钧瓷年代怎么判断

年轻的咖啡
怡然的樱桃
2023-05-07 23:52:39

钧瓷年代怎么判断?

最佳答案
忐忑的耳机
傲娇的黑猫
2025-07-05 14:24:55

何谓古钧瓷?根据现代文物收藏和古董界的习惯认可,古今以1911年划界,即1911年以前生产烧制的钧瓷谓古钧瓷,1911年以后烧制的钧瓷叫现代钧瓷,我们也沿用这种划界方法。钧瓷自隋唐创烧至今千余年,对流传和出土的古钧瓷进行鉴定,无论在学术研究和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看到的古钧瓷有真有假,真的叫古董,假的叫赝品。古钧瓷的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真伪。拿真品价格买到一件赝品无疑不仅不能升值,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收藏古钧瓷时,真伪的鉴定至关重要。 古钧瓷鉴定的内容,概括说来是“辩、断、定、察、评”五项内容,也称为鉴定钧瓷的“五鉴”,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察优劣、评价值”15个字。 辨真伪 辨真伪就是辨别被鉴定的器物是真是假,是老货还是新仿。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任务,也是主要任务。又是以下几项鉴定内容的前提、基础,是一件古钧瓷器收藏等级、收购、销售价格、出境放行与否的第一要素,也是进行古钧瓷学术研究的基础。 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朝都有,只是仿的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199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举办真品与仿品对照展览,其中清代仿宋代钧瓷无论型、胎、釉、色都十分讲究,几乎乱真,可见当时仿钧水平之高。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来,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伪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入侵,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更包括大批陶瓷,当时的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仿制钧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现代仿钧的产地主要还在河南禹州市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现在有些收藏者不喜欢新货。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生产不少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由于仿制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难度越来越大,但如果掌握各个时期钧瓷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造型特征、纹路、胎质、釉质釉色、工艺特征等,熟悉仿品作伪的方法,再依靠一定的科学手段,分辩真伪就有一定的把握。 断时代 鉴别某件古钧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叫“断时代”或“断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断代”,是为了查明器物制造的相对年代,尽量缩小时间的包围圈,使之接近历史真实。古钧瓷的断代(当然排除有纪年标志在外)是相对的,不能机械地按照历史纪年来看待。我们认为断代工作起了缩小时间界限的作用,使被鉴定的器物接近它历史真实年代,所以它不是绝对的。 钧瓷始烧于唐代,历经五代,成熟于北宋初年,兴盛于北宋晚期,钧窑技术普及于金代、元代,衰于明代,清代景德镇有仿制,比较成功。晚清奉旨恢复禹县烧钧瓷,经民国至今再未间断过,现在达到了钧瓷的昌盛阶段。钧瓷烧造上下达1 000多年,因此对每件钧瓷鉴定到哪个年代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与辨真伪乃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在鉴定时对古钧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一般明代以前的器物,能走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含明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天启,清乾隆等。 断时代与辨真伪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钧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钧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乾隆仿钧窑鼓钉洗、葵口花盆,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至于鱼龙混杂,就算可以了。 定窑口 定窑口即确定古钧瓷器物的产地。这一点,对宋代以后的古钧瓷尤其显得重要。禹县是钧瓷的故乡,境内窑址就达百余多处,并且影响到其他地域,北到内蒙古的赤峰,南到广东的石湾,东至浙江、江西,西到山西、陕西等。宋代以前钧瓷烧造范围小,窑口比较容易鉴定。如宋钧官窑烧造时间短,传世器物很少,而且清代仿制较多。金、元时期是钧窑技术普及发展时期,全国烧造范围大,窑口多,鉴定判别窑口就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鉴定者要对各窑口钧瓷的工艺、原料、当地气候、甚至风俗习惯都要有所了解。例如,从钧瓷器物的胎、釉等工艺上看: 胎: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现代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仪器测出各已知窑产品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分,将要鉴定的器物测出胎的成分与已知窑口产品胎料的元素组成对比,来确定器物的窑口。现在以郑州大学高正耀教授为主的古陶瓷实验室就利用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和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的(PIXE)方法,测定不同窑口器物釉胎中微量元素的差异,制定图谱,建立数据库,来判定不同窑口器物。但是,当所鉴定器物不便测试时,只能用传统的鉴定方法,即通过观察胎体的色泽、火候、胎质等来判别。有丰富经验的古陶瓷鉴定专家,用传统的方法也能鉴定的相当准确,现在古钧瓷的鉴定主要是采用凭经验鉴定结合科学鉴定的综合方法。 釉: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较固有的特征,比如元代钧窑的天青、月白色釉,不同窑口都有明显的差异等等,这些显著特征是我们从釉着手判别窑口的依据。当然,不能绝对化。同一窑口器物,由于时间不同,烧成时的情况不同,釉色也不一样。 工艺:各窑口所处地域不同,历时长短不同,技术影响、技术传承不同,原材料、燃料不同(如宋以后北方窑多以煤为燃料,南方多以木柴为燃料),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如官窑不计成本,产品选料精良,装饰雕绘精细,相同品种、器形不多,次品销毁,而民窑追求利润,产品造型、装饰大多力求简洁、适用、美观,同类型品种、器形多等),反映在工艺上就大不一样。 器形:各窑性质不同,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形上差别很大。一般说来,官窑产品器形单调,造型保守,少创新,而民窑产品器形多样,形式活泼,创新多,变化多。从地理、社会环境上看,各窑受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制约较大,产品器形不很相同,如北方窑多产瓷枕,南方较少。北方窑所产钧瓷器物形体较大,南方窑所产器物形体较小,等等。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要鉴别陶瓷器的窑口,必须很熟悉我国各时期、各主要钧瓷窑场产品的特征。 察优劣 当一件器物真伪窑口判断准确后,还要观察优劣。就是把好的一方面察出来,劣的地方也察出来。从收藏的角度就是看器物的品相好坏。首先是器物的完整程度,有没有毛病和整修痕迹。例如:口磕、重皮、毛口、毛边、磨口、轧口、截口、冲口、釉泡、棕眼、斑点、漏釉、粘沙、磕伤等。这些都是影响器物品相等级的因素。察优劣需要鉴定者具有一定的钧瓷专业知识,对钧瓷的工艺、不同时期对器物质量的要求标准以及对古钧瓷的修复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对古陶瓷鉴定中,历代行家已经总结了很多察优劣的方法,并把古陶瓷器物上出现过的毛病定名分类,并有详细解释,本节后面就附上这些专用术语,以利于掌握古钧瓷器物鉴定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器物的造型、釉色、胎质等,就是从艺术的角度、审美的角度观察总结器物的优点和独到之处。从钧瓷艺术品欣赏来说,对钧瓷的优劣分为外六相内六品,这在钧瓷欣赏一章会详细介绍。这里的察优劣主要是察器物的完整程度和烧成成色。 评价值 器物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价古钧瓷的价值,是在前面四鉴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是真,器物的真是关键,作为古钧瓷只有是真品才有历史价值;第二是时代,一般时代越早价值相对越高;第三是窑口,官窑器比民窑器价值高;第四是器物的优劣,主要指是否完整,有无损伤,这在经济上尤其重要。在很多情况下,一件残损器物有时一钱不值,瓷器届有句俗言“瓷器掉了毛,不值半分毫”。在文物拍卖市场上,各方面均相同的完整的和残损的两件器物,残者价值至多值完整者的十分之一价。再一个是这件器物的艺术价值,也是察优劣的内容,人们收藏、购买多以此为主要标准。就古钧瓷而言,美与否,视其造型、釉色、纹路、窑变釉画等等。这些,在经济上更决定古钧瓷器的价值差异。例如,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晚期器物价值连城,而年代较早的平常器物却所值不多。 在评价古钧瓷价值时,“珍、稀、少”是决定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世上的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如是完整器物,属稀少者,自然万分宝贵,可提高文物级别,或拍卖价格,就是残片,凡属珍、稀、少者,科学价值也特别大。例如钧官窑的瓷片,由于稀少,其价值可谓 “黄金有价钧无价”。 古钧瓷鉴定中评其价值,可概况一些共同的客观标准,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得少的,或难得一见的,或出土传世极少者,或带铭文者,其科学价值自然高些,如钧官窑器历来价值比较高。价值高的古钧瓷器,必须胎质坚致,釉色鲜明,釉质莹润,造型优美等。但从经济上讲,就无一定之规了。中国古钧瓷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的最高价格,据目前所知,一件宋钧窑浅蓝色洗,在美国卖得280万美元( 1989年7月24日美国《新闻周刊》报等),随着世界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热不断升温,中国艺术品包括瓷器的经济价格还会升高。所以评鉴一件古代钧瓷的经济价值,就绝无定论了。

最新回答
健忘的美女
暴躁的河马
2025-07-05 14:24:55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喜悦的鞋垫
安静的豌豆
2025-07-05 14:24:55

卢钧目前已传承至第六代,传承接续表主要如下:
第一代:卢振太卢振中
第二代:卢天福 卢天增 卢天恩
第三代:卢广东 卢广同卢广华 卢广学卢广文等
第四代:卢瑞臻
第五代:卢忠信
第六代:卢志军
第七代:卢鹏飞
卢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复钧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县,少年随父逃荒到神垕镇定居,与胞兄振中当陶工兼务农业。
清光绪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间发现许多瓷片,经雨冲刷,阳光照射,光彩夺目。他们捡回询问老人,得知是钧瓷残片,顿生烧制钧瓷之决心。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因耽误农活,再加生活困难,振中气馁,与弟分居。振太意志坚决,典卖家产,废寝忘食,继续试烧,在临终前,将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是烧不成钧瓷了,你们要接着干下去,一定要烧制成功。”后来,他的儿子们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
清光绪五年(1879年),卢振太、卢振中兄弟,在田间发现许多经雨水冲刷后显得格外鲜亮、晶莹的瓷片,便捡了一些回去问镇上的老人。当得知是心仪已久的钧瓷碎片时,他们遂萌生烧制钧瓷之意。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卢氏先祖卢振太虽然倾尽毕生心血,依然没有看到魂牵梦绕的钧瓷,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继续试烧,三个儿子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
卢天福(1855~1900年),卢振太长子。才智过人,勇于创新,在父亲试烧的基础上,不辞辛苦,继续努力,甚至变卖家产亦在所不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烧出仿古钧瓷雨过天晴器。后又深究原理,和识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制抹红、飞红、大火蓝加彩等工艺。开始时,彩斑暗淡,后经改进配方,终获成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灵翁庙戏楼落成,他献钧瓷宝瓶一件,安装于戏楼屋脊之上。
卢天增(1858~1918年),卢振太次子。擅长制匣钵和烧窑,在家和长兄三弟一起烧造钧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广权兴办钧兴公司,他协助弟弟天恩烧成不少好的钧品。
卢天恩(1862~1925年),卢振太三子。擅长造型、配釉和烧制,在用风箱炉烧制钧瓷方面经验丰富。他能掌握火候,预测窑炉温度变化,眼看炉内火焰,便知火温高低,甚至能断定再拉几下风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烧钧品,大都晶莹玉润,色泽纯正。1903年烧出一件金斑闪烁、五彩渗化的钧瓷寿桃,人人赞赏,开封一古董商闻讯赶来以300银元购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曹广权在神垕创办钧兴公司,天恩担任领作匠师.从事钧瓷研制。曾烧出不少精品,为宫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赛会,天恩率领钧瓷名师赶制一批钧瓷参展,使失传已久的钧瓷又声震海外。
卢广学(1878~1935年),卢振太长孙,卢天福之子,自幼追随父辈学习钧瓷制作工艺。卢广学善于学习、性格坚毅,尤其善于分辨原料和窑炉温度气氛控制,其烧制出的作品五光十色、绮丽灵动,为钧瓷的恢复特别是色彩变化控制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卢广同(1885~1950年),卢振太之孙。广同博才多艺,能写善画,书法功底深厚,善颜、王、欧、柳诸体,许多人登门求字,他的绘画精细逼真,写生神速。卢广同还善于雕刻,对宋钧造型仿制甚佳,借古传今,形神兼备,端庄凝重,类多样美。所制梅瓶、虎头瓶、观音瓶、平沿笔洗、玉壶春等器物,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
卢广东(1890~1977年),男,禹县神垕镇南大街人。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监事委员,河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广东出身钧瓷世家,因家贫无力求学,8岁即跟父辈学习烧制钧瓷,12岁已成为得力助手,17岁已能掌握钧瓷制作工艺。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钧瓷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广东被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后来的禹州市钧瓷一厂)请回从事钧瓷研制。1955年,年逾花甲的卢广东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等***的接见,倍受鼓舞。经过208次的试烧,终于在粗瓷窑内搭烧成瓜皮绿和天蓝色胆瓶等第一窑钧瓷。1958年,卢广东和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了直径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钧瓷陈列品。1962年,卢广东又到北京、广州、景德镇遍取百家之长,经上千次试验,终于使钧瓷达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境界,小批量产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国。1973年秋季广交会上150种钧瓷20万件被抢购一空。1977年,87岁的卢广东,怀着他奋斗一生终于恢复了钧瓷技艺的满足离开了人世,轻工部、河南省政协、河南省第二轻工业厅都发来唁电悼念,为铭记他的功绩,在获国家“金杯奖”后,禹县钧瓷一厂又授予他“功绩永存”的镜匾,由家属保存。
卢广华(1894~1955年),幼年随祖父学艺,18岁即精于陶瓷造型、配釉、烧成等工艺。1929年,被禹县职业中学聘为陶瓷技师。因文化水平低,不善传教,特别是窑变神奇,学生短时间掌握不了,官府竞以“藏奸保密,教学不力”为名,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得以保释。1936年夏,禹县职业中学改名陶瓷职业学校,由县城迁往神垕镇,又聘请卢广华为技师,讲授陶瓷课,传授钧瓷技艺,培养了不少艺徒。
卢广华在造型、釉色、烧成、制匣钵方面技艺娴熟,特别是造型和釉色有独到之处。所制钧品,样多式古,色泽秀丽,细腻柔和,精致淡雅。他擅长天蓝和天青釉,其中天蓝色釉色纯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龟甲;天青色如万里无云的晴空,细腻柔润,可与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盘、花瓶等。其仿宋钧瓷,神真形切。卢广华在钧瓷刚刚恢复的1955年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遗作折沿盘为国家珍藏。
卢广文(1894~1962年),精通钧瓷配釉和烧制方法,勇于在实践中打破常规,创新立异。新中国建立前他为恢复钧瓷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还不断遭受反动派的欺辱。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到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即禹州市钧瓷一厂)积极投入钧瓷恢复事业,日夜操劳,献秘方传技术。1956年与陶瓷专家沈明阳先生密切合作,经多次调试釉料比例,寻找较好呈色配方,创制出新型搅红釉。继而又研制成鱼肚白,朱砂红和蓝釉带彩斑等,使钧釉配方技艺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观察火温,极为准确,人称一绝。卢广文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62年病故。
卢瑞臻(1901~1955年),卢天福长孙,一生颇为传奇。卢瑞臻身材修长伟岸,性格聪敏勇猛,嫉恶如仇。自少年读书识字、研习钧艺,同时精炼国术搏击。1944年5月日军攻陷神垕后,卢瑞臻愤于伪镇长恶行,夜间执利刃潜入其宅刺杀得手,后身披血衣投奔国军抗日前线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期间为解放军收编,1952年以解放军人身份退伍,携战斗奖章、军刀、公文包等奖励回归神垕,重持卢钧窑家业直至去世。
卢忠信(1922~2009年),卢瑞臻之子,自幼随祖辈学习,尤善手拉坯、器形结构和釉色研制。卢忠信敏于学习,视野开阔,改革开发初期后在其子卢志军(卢三)窑厂内担任顾问、研发工作,历经市场化时期卢钧窑从作坊到公司化、从守旧复古到借鉴引进外地先进工艺的整个过程。
卢志军(卢三),1958年生,陶瓷工程师。卢志军痴迷于陶瓷研究,又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从继承卢钧窑家业开始,卢志军就敏锐的意识到钧瓷的研发、特别是釉色配方烧制方面的实验,需要长期稳定的大量资金投入。在当时的国民经济条件下,私营的“边实验边销售”模式基础既不稳固、卢钧作品的高价值性恐怕也难以走向市场,卢志军立即确定了“以白瓷养卢钧”的模式,将神垕千年的钧瓷、白瓷产业合二为一,一边生产销售白瓷,一边以利润支持钧瓷研制,这个模式是至今卢钧窑钧瓷工艺稳步发展的立足所在。
卢鹏飞,1982年生,卢志军长子,自幼痴迷陶瓷艺术,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兼具东西方视野,善于对世界各地陶瓷动向的掌控和新技术的引进,自2009年主持卢钧窑的硬件全面升级改建工作,负责卢钧窑的技术开发和品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