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的小天鹅
2025-07-06 09:54:10
康熙时期,瓷器工艺逐渐开始复苏,这个时期民窑书写较为随意,没有定制。底部落“青”这类款是表示烧制的品的数目,是按照千字文中的顺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字罐就是最著名的,天字第一号。因为古时没有阿拉伯数字,标明顺序就按千字文的排序。
青出自千字文,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一句,应该是当时民窑大规模烧制的第250-350之间的一个产品。
但如要确定,必须要看碗的本身,不能根据一个款识来判定。
大力的航空
2025-07-06 09:54:10
看大伙都说是影青瓷,有点不同意见。
个人感觉应该是宋龙泉窑青瓷,出土位置应是在江浙一带可能性大。属于民窑。
这款应属于豆青,其特点是釉层透明发亮,有开片,但是质地酥松。第一张明显可见碗口有深色边缘,结合底足,符合龙泉窑青瓷的“紫口铁足”。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青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底部露胎呈朱红色或浅紫色。
所以这件东西应是宋代龙泉窑暗刻莲花花青瓷碗。
因为缘分问题只对清三代后的东西关注得多一点,宋及宋前的东西很少见到拍卖,所以不敢评估价格。虽然器物有残缺,但相信绝对不是几百上千就可以买到的。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就开心了。
唠叨的咖啡豆
2025-07-06 09:54:10
> 随着学术界和收藏界人们对青白瓷的日益重视,元代青白瓷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作为重要日常生活用品和外销商品的青白瓷碗,在近几十年发掘的江西高安、永新、内蒙古集宁市等元代窖藏以及海底沉船中有大量发现。从收藏角度讲,器物造型是展现其艺术风采的重要方面,景德镇窑青白釉碗在造型方面与相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本文从鉴定学角度探讨它的时代特征和鉴定要点。> 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碗胎体厚重,体积大,有的芒口,底足厚,圈足逐渐被饼足所代替,底足无釉。主要有芒口平底足斗笠碗、花口斜壁矮圈足碗、芒口折腹碗、深腹碗、浅腹碗、仰烧侈口碗、仰烧饼足碗。> 元代初期青白瓷碗口沿外撇,碗口直斜切,圈足与北宋相比是矮圈足,高度只有北宋早、中期高足碗的五分之一,并且圈足较浅。斜弧腹,近底下垂,内底宽平,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口部与腹部厚度相当。出现浅圆饼足,但数量不及圈足多,主要以矮圈足为主。元代初期圈足外壁与宋代相比,呈垂直状,基本没有外撇,并且切削不规整,比较粗糙。器壁由仰烧碗的下厚上薄换成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 到了元中期虽然已经开始烧造青花瓷和卵白釉瓷器,但是青白瓷仍然是烧造最多的产品。元中期仰烧碗明显增多,器壁比前期增厚,圈足多为浅圈足,并逐渐演变为圆饼足,这与元代中期仰烧工艺的盛行有关。但与宋代的仰烧方法又有不同,宋代是把小于圈足的垫饼放在圈足内,元代是把碗的足直接放在铺有渣沙的垫饼上,因此需要足壁变厚以承受重量,形成浅圈足和圆饼足,同时这样可以省去修足步骤,省时省力。仰烧侈口碗平口或圆唇,腹壁曲弧或者斜弧,圈足较浅,足外壁多垂直,足内墙多外撇,器壁上部较薄,底部渐厚,有的内底心内凹,壁内底部多见一圈弦纹。仰烧饼足碗饼足比较矮,与前期圈足的高度相当,有的饼足简单斜切成非常浅的圈足,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对足部造型的关注程度不高,更注重生产效率。> 伴随着卵白釉瓷和青花瓷的日益成熟与出现,元晚期虽然青白釉器物逐渐衰退,但是碗类的造型与前期相比仍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元代晚期的青白瓷碗与前代相比胎明显变厚重,器壁上部薄于底部,而且主要是仰烧饼足碗,足壁外撇,部分饼足高度较前期高一些,足外壁垂直,足心稍内陷,这与该时期的仰烧工艺有关。这个时代有一个明显的断代标志便是内底心突起的乳钉,这是由于元代直接把碗足放在沙垫上烧,足内不放垫饼,因此陶工们省去了镟平中心的那一刀。>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碗的造型发展规律与胎釉相对照,可以发现是基本相符的,即与元代青白釉的胎釉早期显出青白色,至晚期或泛青或泛白,釉面从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面逐渐演变成一种失透无光的釉面的发展规律一致。发展到元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碗造型与宋代有较大不同,特别是在胎体和底足上,形成这种造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和饮食习惯决定的,同时也是适应当时海外贸易发达的需要,将作为商品的瓷器做得厚一点,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可能带来的破损。> 由于元代存在时间较短(公元1271-1368年),再加上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元代瓷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被大家所重视,对元代瓷器的认识,一直处于十分模糊状态。但是从最近二三十年的拍卖市场来看,元代瓷器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其中,元代青白瓷器也较多的现身收藏品市场,拍卖价格在逐年增长。据拍卖资料显示:在1991年拍卖的元青白瓷观音像以33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1994年佳士德拍卖的元青白瓷刻缠枝花凤纹罐以42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虽然元代瓷器的价值以元青花的价值最高,但是作为元代重要品种的青白瓷的收藏价值亦不可忽视,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不具有的。就目前来看,元代青白瓷的收藏还没有被充分激活,价格保持在理性范围内,存世量较同时期其他品种多一些,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现象说明未来元青白瓷收藏市场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元代青白瓷碗造型我们可以看到工艺条件对瓷器造型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的实用与审美需求是如何推动工艺技术的向前发展,进而通过新的工艺条件创造出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合理的造型,可以说元代青白瓷碗在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强烈地反映出饮食器皿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 (责编:雨岚)
辛勤的蜜蜂
2025-07-06 09:54:10
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宣德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宣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被称为青花的“黄金时代”。宣德青花瓷所使用的青花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青花色泽艳丽,浓重处会出现黑疵斑点及金属光泽的锡斑,被业内称为“结晶斑”。宣德青花瓷的胎体洁白细腻,釉面肥厚莹润,有“肥亮感”,釉层表面有较密的“橘皮纹”。其造型多种多样,如大型天球瓶、抱月瓶、僧帽壶、盖罐、花浇、烛台等,器物造型敦厚端庄,秀美规整。
收藏界素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之说。宣德青花雍容大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成为收藏界的宠儿。近年来的市场行情更是屡创新高,天价频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稀少而被人们忽略的“黄釉青花瓷”应是目前收藏中的潜力股,黄釉青花瓷是明宣德年首创烧制的新品种。它是在己烧成的青花器上,填上低温黄釉作为地色,将青花纹饰留出,经二次入窑烧烤而成。在烧造工艺上不惜工本,选完美青花瓷再度加工只为彰显皇家瑞气,古时代表皇权。宣德黄釉青花瓷都是宫廷订烧之物,民间不得使用,原本数量极少,传世品更为稀少,而且件件精美,其价值远比一般青花更为昂贵。其精美度更是达到极致,它的皇族身份决定了它才是宣德青花瓷的佼佼者,定将成为“宣德青花之最”受人敬仰。
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明清两代对的使用则有更为严酷的限制。据史料考证,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很是考究,好比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黄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通俗透明釉的器物。贵妃则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朱紫则不行以用黄釉器。因此,立信国际征集到的此件内外兼施宣德年间黄釉青花龙纹碗,顺理成章就成为了御用瓷。该青花龙纹碗为明宫旧藏之物,造型正经,釉面光润,其静谧的色彩体现出明宣德时期皇家御用器物的高尚与纯正。
这只黄釉青花大碗共绘有十一条龙纹,碗内绘制一条张嘴龙。碗外绘制十条张嘴龙,姿态不同却都栩栩如生,鲜活凶猛,全面反映出宣德时期官窑龙纹的绘画技法。此碗硕大,器型周正,胎质洁白,釉面肥厚,苏麻离青钴料,结晶斑明显,“大明宣德年制”官窑款。是一件完美的宫廷御用品,保存完好,品相上乘,实属难得。并经故宫博物院、深圳博物馆、等多位专家鉴别为珍品。存世量极为稀少。
幸福的牛排
2025-07-06 09:54:10
请输入你的答案元代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使景德镇成为我国陶瓷的生产中心。其中青花瓷器的烧造,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此前我国以青瓷为主流生产的特点,从此青花瓷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主流! 至正型与延型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钴料主要有进口料、国产料、混合料三种。进口的钴料主要是“苏麻离青”,此种钴料属于高铁低锰型,青花发色蓝艳并带有铁锈斑。而国产料属于高锰低铁型,发色较为浅淡,且无铁锈斑。在学术界上一般将元青花分为两种类型,至正型元青花和延型元青花。前者是以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象耳瓶为断代的标准器物。学术界普遍认为此类型元青花主要生于元代中晚期(约1341-1368年)。而后者主要是以江西九江延祜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为标准器。生产的时代大致在元代早期(约1319-1340年)。这两种类型的元青花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采用进口钴料,呈色艳丽且带有铁锈斑,伴随有晕散现象,纹饰多密集,层次繁多,造型多高大。后者采用国产料,纹饰较为简单草率。从目前的出土和国外发现的元青花来看,至正型元青花多为出口外销以及一些陈设器和庙宇供器。因此,许多官方的书籍中认为国内还未发现有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碗、盘之类的特殊器实用物。但是随着近年来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间出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元代青花瓷器和标本,促进了民间对元青花更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元青花有关的资料与实物的研究发现,在国内至正型元青花还是有碗、盘之类的实用器的。标本一为元青花河塘鸳鸯纹碗的残件,此残件出土于扬州运河。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发色蓝艳,呈晕散状,有铁锈斑,手摸上去,铁锈斑处有下凹的感觉。碗内心绘河塘鸳鸯纹,口沿处有一圈缠枝菊纹边饰,碗外腹绘缠枝莲纹,下腹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碗底内心有乳突,呈螺旋状。此器画工颇为精细,线条硬朗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标本二和标本一的特征基本一致,前者口径为15cm,后者口径为16cm。只是在纹饰上,后者碗外底少了一层莲瓣纹的装饰,仔细观察两件残器,清晰可见使用磨损过的痕迹,尤其在器内和口沿初,更是明显。标本三为元青花龙纹盘的残件,同样出土自扬州运河,口径19cm,盘内心绘龙纹,龙头略小,细颈曲长脖,五爪龙,三根肘毛分开,与许多至正型大件元青花龙纹画法一致。首都博物馆也有与之类似的残件。盘壁绘有缠枝莲纹,外侧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莲瓣内绘有八宝纹,器底无釉。此残件传世痕迹也较为明显。标本四为青花龙纹高足杯,此类器型在元青花当中很常见,这件高足杯外绘龙纹,内心为模印龙纹,头、颈、身等纹饰的画法也很有时代特征。此器身龙纹的龙鳞绘制采用横竖直线交错的席状纹,此种纹饰在元代以后不见。高足杯的上下身,采用的是接胎的办法,高足杯的内顶端无釉,有小凸,这也是元代高足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观察发现,此残器的传世痕迹依然明显。以上几件元代至正型元青花均在国内发现,并且有确切的出处。除此之外,笔者还曾在其他一些藏家手中见到过类似的藏品。通过对以上标本的比对发现,“国内无典型至正型实用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笔者认为元代景德镇曾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元代青花瓷在元代产量并不大,国内并未普及使用,只有少数人能用。而类此上述至正型的元青花瓷据笔者推测,大部分应当是为统治阶层,王公贵族,富豪之家烧制的。当时作为外销的至正型元青花从性质上属于商品,但面对国内,许多权势阶层,富贵之人是完全可以消费的。再者,景德镇也曾专门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通过对比,这些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销的元青花是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笔者也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些国内的元青花同样采用进口的钴料,不同于元代外销东南亚的使用国产料的元青花。这与外销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样使用进口青料,而且在纹饰上也许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土耳其博物馆有一件河塘鸳鸯碗与残件标本一和标本二几乎一致。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销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类器物又有区别,外销欧洲的元青花尺寸较大,盘子一般在40cm以上,碗一般在30cm左右,而国内的同类器物,盘口径一般在20cm以内,碗一般在15-17cm之间。这也证明了这些残件是景德镇专门针对国内少部分王公贵族,富豪之家所生产的至正型青花瓷器。至正型元青花中的薄胎器至正型的元青花总体特点就是胎体厚重,器形高大,纹饰丰富,密集多层次。至正型元青花同样有薄胎器,同样有纹饰简练的装饰。如标本五,此为一件玉壶春瓶的残件,高26cm,通体胎体极为轻薄,大部分厚度仅为2mm左右,胎质比较细腻,但仍然可见空隙和杂质,与明代的胎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器身分三段接胎而成,接胎痕清晰可见。其在纹饰装饰技法上较为简捷,仅有三层装饰,径部和底部绘有窗格纹,中间腹部有缠枝牡丹一周,缠枝牡丹的画法在同类元青花中很常见。此器所用青料为标准的进口的苏料,晕散与铁锈斑都较为明显。这样的元青花在笔者所看过的博物馆馆藏和一些资料中从未见过,十分稀有。至正形元青花和枢府瓷器的关系多年前笔者偶然得到一件元青花罐上面盖子的标本(标本六),此标本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青花盖子上竟粘有一块卵白釉的龙爪,两者紧密的粘贴,深入胎骨,应当为烧窑过程中造成的。此标本透露出一个信息:“元青花瓷和卵白釉瓷曾在同一窑中烧造过”。之前大部分学术观点认为:“带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属于浮梁瓷局所生产的官窑器”,而此块标本的出现,卵白釉瓷器与元青花瓷器同窑烧造,能否说明至正型元青花也有官窑的性质呢?笔者觉得这还需要以后更多的考证。
1957年3月30日,苏州市文物局正在如火如荼地抢修虎丘塔文物,工人们在第2层塔心处突然发现一暗格,内藏大量经箱文物,后又在第3、4层发现大量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越窖青瓷莲花碗。此文物一出土,立即引发考古界高度重视。专家认为这件青瓷碗,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堪称国家级文物!
1995年,上海举行国际秘色瓷研讨会,来自各地的秘色瓷精品齐聚上海,越窑青瓷莲花碗,由专家鉴定为五代越窑青瓷之典范,是秘色瓷中的稀世珍品。而后这件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给了我们一睹国宝的良机。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整个碗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
此碗是越窖青瓷的代表之作,可称得上秘色瓷的稀世精品,造型精美绝伦,颜色出类拔萃。作为女性朋友来讲,估计更为喜爱。
从莲花碗的外部造型看,直口深腹,碗壁有3层莲花浮雕;盏托形如豆器,上面是一个翻口盘,盘上雕刻了2层双钩仰莲;下部有内外撇圈足,圈足上用2组浮雕覆莲作为装饰。
整个碗的瓷胎呈灰白色,共由7组莲花组成,莲花形态各异。
此碗之所以为秘色瓷的精品,在于:胎质细腻致密,瓷质颗粒纯净,托心平整。瓷底正中有一小圆孔,孔边刻有“项记”2字,专家推测是窖工的名号标记。
最让人感受到身心愉悦的是:碗的釉色。碗的外层施有青秞,秞层厚重而且通体一致,看上去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好象宁静的湖水一般。
从总体来看,整个莲花碗,釉色油润含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给人以美玉般的柔和。整体整肃巧妙,外雕的大瓣莲花,给人清新脱俗、纤尘不染之感;再施之以青色,更显端庄华美、玉洁清新。
通体看上去,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身天成。既有小家碧玉般的清新活泼,又有大家闺秀般的敦厚端庄,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美。
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以诗《秘色越器》赞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一词即源于此诗,诗中提到秘色瓷颜色青翠,如同美玉一样,其浇制过程复杂,因而又十分难得。
关于越窑的情况,我们了解下。五代时期,越窑只烧制供奉瓷器,平民不得使用,而相关的技术工艺也是保密的,因而后人无法了解到更多信息,以致秘色瓷几乎就成为了绝响,显得愈发神秘。
秘色瓷莲花碗的出土,为秘色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揭开了虎丘塔埋藏千年的秘密,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995年后,越窑青瓷莲花碗,正式改名为秘色瓷莲花碗。由此,莲花碗被确定属于秘色瓷,专家的证据,就是来自陕西省法门市地宫里的秘色瓷。
1987年,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法门市地宫就进行过大规模发掘,当时出土了很多佛教文物,秘色瓷器物正是五代以业供奉佛祖的宫廷瓷器。
而苏州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莲花碗从质地、釉色上都与秘色瓷极其相追念,最终鉴定为五代秘色瓷。
莲花碗的出土与鉴定,证实秘色实工艺在中国五代就已登峰造极,现今全世界秘色瓷器皿据说不足30件,任何一件都是举世罕见的珍品,而秘色瓷莲花碗又是珍品中的翘楚。
秘色瓷莲花碗是佛教供奉器皿,而莲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是君子品德高洁的象征。因而,此莲花碗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但风格独一无二,精神意义也源远流长。
欢迎学习中华文化,你我同行~~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