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白瓷瓷掉了还有价值么

唠叨的吐司
怕黑的铃铛
2023-05-07 23:33:31

白瓷瓷掉了还有价值么

最佳答案
忧伤的嚓茶
坦率的音响
2025-07-05 16:55:06

会影响价值,但是仍然是有价值的。瓷器脱釉说明瓷器的胎体质地和做工非常差,以至于瓷器的釉质与胎体剥离,这样的瓷器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是很老的瓷器,那么它有一定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作为瓷器是没有收藏价值了,也没有商业价值。所谓的掉色只可能是釉上彩,比如粉彩,这些釉上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低温色料彩绘,再700度烤花而成,没有烧结,可以被破坏。

最新回答
沉默的魔镜
高高的季节
2025-07-05 16:55:06

有的瓷片没有原件,瓷片更显异常珍贵了,如宋代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和一些特别的品种(如元青花瓷)价格比较贵,好的瓷片能值上万元。 而且除了普通收藏者外,一些博物馆、研究机构都对瓷片有需求,名贵瓷片的量毕竟很少,令一些收藏者相信收藏瓷片也会随着收藏热潮而不断“升价”。 有的收藏爱好者认为,瓷片利润并不高,增值前景也不大,收藏者最好把它当作自己学习的资料和鉴定的辅助工具,借以识别陶瓷伪品,重在其参考价值。 不过,单片收藏瓷片价值不高。有收藏家表示,瓷片也要挑选有代表性、有特色的进行收藏;另外要系列收藏,如以某个朝代或某个窑口的瓷片为主题进行收藏。 专家提醒 1瓷片是学习资料和老师,但也蕴含了一部分仿制的瓷片,所以收藏瓷片要懂得排比,通过比较盈润程度、胎色等途径分辨出真假优劣,这是收藏瓷片的第一步。 2鉴别瓷片时,应该从釉面、纹色等方面入手,而不应该看断面胎。看断面胎的方法很容易走上鉴别的歧路。 4

认真的绿茶
冷傲的寒风
2025-07-05 16:55:06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

痴情的高山
飘逸的机器猫
2025-07-05 16:55:06
    《碎瓷片》,是一本成长系列的书,适合每个成长中的孩子和大人看一看。

      碎瓷片,讲的是韩国一个孤儿树耳,想要学陶器,最终拜了当时最好的陶匠大师—明师傅为师的故事。

       树耳是一个孤儿,小时候父母因感染热病相继离世,后被家父的一位僧侣朋友带至海边小村寻亲,但是没有想到叔叔已经搬走了,当时的热病已经蔓延到了寺庙,僧侣朋友只好把2岁的他交给我当时的一个流浪乞丐—鹤人。鹤人把他带大。俩人以捡拾垃圾、挖野菜、采野果为生。鹤人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天生一条腿瘦小,只能拄着一条棍子走路,但是他豁达、善良,富有人生智慧,成为了树耳的抚养人也是人生的导师,在树耳迷茫困顿的时候,他总能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让树耳走出迷茫。也因此,尽管俩人生活困苦,相依为命,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偷盗、自甘堕落,而是乐观、勇敢的面对着生活,从不怨天尤人。

        树耳因为偷看明师傅制作陶器,而萌生了想要学陶器的想法,他因为一次偷看明师傅制作的陶器,不小心打碎了一间,被罚做工九天当做还债。树耳不但没有沮丧,反而很开心的答应了,因为这事让他能够靠近明师傅。做的工,第一件事是砍柴,用于烧窑使用。事情没有想象的容易,第一天他弄伤了手掌,从早到晚一整天才砍了一车柴,一整天没有吃饭,当他筋疲力尽把柴放在明师傅家门口的时候,明师傅已经睡了。树耳回到居住的桥下,鹤人在等着他,给他处理伤口,并给他留了饭。但是第二天他对树耳破旧大骂,因为他回来的太晚,而且没有把柴送到窑厂去。树耳委屈万分,但他承下了这些谩骂责备,依然认真的去砍柴。做着做着就熟练了,因为他用心,还找到了窍门,越来越轻松。等到第十天,他忐忑的又来到了明师傅家,想要能够留下给明师傅工作,明师傅依然对他没有好态度,冷嘲热讽,但是,最终留下来他,没有工资。树耳依然趴在地上,心存感激。正式工作的第一件事情,是挖黏土。看着别人挖的很轻松容易,他把自己弄成了泥人,并且筋疲力尽。明师傅对她依然冷嘲热讽的说话,但是明师傅的太太为他准备了午餐,并对他说:好好吃,好好干。他无比地感激。但是等到晚上他回到桥下面对鹤人时,他又无比地惭愧,因为鹤人为没能找到一条鱼给他们当晚餐而自责万分,但是他自己吃了美美的一顿午餐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第二天,他把午餐留下一半给鹤人,但是又遇波折,他把剩下的午餐藏的不严实,被野兽给吃完了。他非常的懊恼,扔了碗,碰巧了明师母也在。以后他吃半碗饭留半碗饭藏起来给鹤人吃,但是却神奇的发现那半碗饭变成了满满的一碗,足够他和鹤人两个人吃了。他曾想过,既然饭能填满,那中午不如就吃完?反正明伯母会给他填满。但是随即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很危险,有些贪得无厌,自己摒弃了这种想法,转而帮明太太多做一些活。明伯母给予了他很多温暖。生活这样一天天下去,树耳又学习了一项新的技能,淘洗黏土。明师傅只告诉方法怎么做,但是他从不多说什么,对树耳的工作从没表示过满意。树耳是个勤劳而用心的人,他用心的观察,用心的琢磨,终于淘洗出了合格的黏土。明师傅是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属于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所做陶器必是精品,不是精品的都被他自己毁掉了。所以当皇家特使认可了明师傅的手艺想要看更多的产品时,明师傅没有如期展示自己的满意作品-镶嵌陶器。接受皇家委任是所有陶匠的梦想,树耳不想明师傅有遗憾,于是他自告奋勇把明师傅认可的作品带到送到松岛去交给宫廷。一路走去,风餐露宿,这些树耳都可以从容应对,但是在途中,他遭遇了强盗,险些丧命,护送的两件陶瓶也被摔落山崖。树耳下山费心寻找,却只找到一片最大有巴掌大的碎瓷片,他痛苦万分,有执行任务失败的绝望,也有没有完成嘱托的惭愧,但最后他决定带着这一块碎瓷片继续前行,不退缩,不放弃,最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终于减到了皇家特使,并给明师傅带回来了终身皇家委任的荣耀。但是等他高兴的回来,却是面对鹤人意外落水身亡的消息。

           树耳一直想要当一名真正的陶匠大师,但是他孤儿的身份在当时是被认为卑贱和不详的,当时的陶器制作,也是父传子的家庭传承,传统很难被打破,树耳面对着很难克服的困难。但是他的执着、认真打动了明师傅,最终收他为徒。

          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是文笔细腻,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心理活动描写丰富,在慢慢读来之间,会从心里升起一种敬佩之情。读完之后,会让你在想要抱怨自己生活的时候,想到树耳;在做事情做个半截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树耳;在做一件事情想要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时候,想到树耳。不可多得的一部关于成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