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俑是在何时出现的?
破解三彩俑起源之谜(转)1995年,在西安出土的初唐李晦墓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三彩俑,如果找到这批三彩俑的产地,就能破解长期困惑考古界的三彩俑起源之谜。在陕西省铜川县境内,人们找到了规模极为宏大的古代耀州窑唐三彩窑址,但对比研究表明,耀州窑并不是三彩俑的最早产地,三彩俑的起源难道另有真相? 西安李晦墓中出土了139件唐三彩,这个重大发现轰动了整个考古界。 1995年10月,陕西省西安近郊发现一座遭到严重破坏的大型唐墓。考古队发掘了两个多月,除了一块墓志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收获。然而一天午夜,工人在挖掘时,手铲触到了一个硬东西,结果剔净后竟是一匹三彩马头,往西一清又发现了一排三彩人头,清理了3小时后共发现了139件三彩器! 唐三彩,在以往发掘的唐墓中也曾出土过,然而这次出土的三彩俑,却非同一般。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唐三彩,器物表面的很多纹路,并不是上釉后烧制出来的,而是直接画上去的。这是一批原始的三彩器物,他们很有可能是最早的三彩俑! 碑文上记录着墓主人姓李名晦,是唐秋官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他生于唐贞元年间,死于武则天时期。公元698年是他下葬的时间,也是墓内这批三彩器的确切纪年!专家认定,这确实是迄今为止拥有确切纪年最早的三彩俑! 李晦墓的发掘,又一次触动了那个关于唐三彩的巨大谜团。一个世纪前,中国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了一项借款合同,修建从汴梁到洛阳的汴洛铁路。这条铁路动工后毁坏了一批古墓,墓内大量珍贵文物吸引了国内外古董商们的视线,但他们惟独不肯碰触墓内的一种陶器。 这种陶器既不是容器,也不是生活用具,只是一些人或动物造型,有些荒诞怪异、面目狰狞。然而这些绚丽器物却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兴趣。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史料中根本没有这种陶器的任何记载!人们最终给这种特殊陶瓷定名为“唐三彩”。唐三彩有人也有物,器物造型被称为三彩器,人形被称为三彩俑。 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唐三彩的记载,那么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在陕西省豳县,村民张留留在砍柴时发现,洪水退后的断崖上有一个碗口大的黑色陶缸。随手一挖,竟从破裂的陶缸里滚落出不同式样的瓷碗瓷盘。考古人员勘查后发现,陶缸坑周围的生土和积石淤土不同于墓葬填土,显然这批瓷器不是墓葬内的东西。如此大量的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在距离豳县不远的铜川县黄堡镇,人们发现在方圆十里内陶瓷破片及破碎匣钵竟随处可见!这一带应该是一片古代窑场!耀州窑是古代著名的北方瓷窑,自唐以来,就同邢窑、定窑一起为北方各地区烧造和提供瓷器用品。 从地理位置来看,耀州窑就在西安附近,在唐代是离都城长安较近的窑场,这里有没有可能在烧制日用瓷器的同时,也兼烧唐三彩呢?这个假设强烈地吸引着陕西省考古所的祚振西教授。 耀州窑窑址以黄堡镇为中心,沿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南北长5里,东西宽2里,自古就有“十里窑场”之称。祚振西带领的考古队开始了对耀州窑遗址的又一次发掘。发掘工作持续了数十天,除去土层还是土层。正当发掘快结束时,祚振西却做出了继续向下挖的决定。 终于,在唐长安城附近的耀州窑中心烧造区,出土了唐三彩!不仅如此,人们还找到了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炉和制作三彩器物的手工作坊!在这些巨大的窑洞式建筑内,完好地保存着古人制作三彩器时使用的木质转轮轴、成型模具、泥料和器皿胚件,一千多年前的唐人,就在这里制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 人们迫不及待地将李晦墓中出土的三彩器和耀州窑内的三彩器进行比较,然而结果出人意料,从器形上看李晦墓中的三彩俑质朴古拙,还保留着很多彩绘陶俑的原始痕迹,而黄堡窑内的三彩制品却流光溢彩,显示出较为进步的制作水平。 更关键的是,仔细观察两地出土的三彩碎片,黄堡窑内的三彩器物在华丽的釉层下,使用的是微微发红的胎土,而李晦墓中出土的器物胎质却是白色的!这点说明:最早的三彩俑可能和黄堡窑根本毫无关系。胎土原料的不同,使考古专家推测三彩俑可能来自更遥远的地方———河南省巩义县。 对于河南省考古所来说,唐三彩并不陌生,最早的唐三彩就是在这里被人们发现的。在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人们找到了唐三彩烧制的窑炉,其中有大量精美的三彩器、半成品和各类窑具。更关键的是,这里出产的唐三彩,釉料下的胎质是白色的!白胎,这和李晦墓内三彩俑的胎料不谋而合!照此推测,陕西李晦墓内的三彩俑应该是河南生产的,三彩俑最早在河南出现,并被古人从河南带到了陕西。 在古代,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它的地位可以同长安城并驾齐驱。可以想象,造型生动的三彩俑首先被河南的古代窑匠们创烧出来,立刻受到洛阳权贵们的喜爱,代替了以前殉葬用的木俑和陶俑。这股风气迅速席卷贵族阶层,于是大量的三彩俑被源源不断地从洛阳运往长安,成为王室殉葬品之一。这就是西安李晦墓内,出土白胎三彩俑的原因!这种假想,在考古界引起轩然巨浪。 还一些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唐三彩是易碎品,通过陆路运输,条件很艰苦,而且中国所有的器物,都是就地烧窑。就在两种观点各执一词时,新的地下遗迹又出现了。 第三个大型窑址的发现,使三彩俑的起源之谜出现了戏剧化的转变。 这天下午陕西省考古所得知,在西安市原西郊机场的建筑工地,人们发现了一个古代瓷窑的窑址!在纵横交错的地下管道间,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大量陶俑陶片和三彩碎片,并且同时发现了红色和白色两种胎质的三彩。这意味着三彩俑起源于河南的说法显然已经不能确定。 经研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冯松林副研究员决定用核分析技术为三彩俑寻找诞生地。历时半年,冯松林将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唐三彩标本带了回来,一个充满挑战的核分析实验即将开始。 课题组打算采用比较釉层和胎质的测釉方法来彼此验证,然而因为唐三彩釉层的含铅量很高,它掩盖了其他元素的信号,导致实验无法进行。于是,课题组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了样品胎的分析实验上。现在,测胎已经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法,如果胎的数据也不足以区别开不同的窑址,那么实验将以失败告终。终于,各个窑址最终的统计数据全部获得,专家认为,各个窑址出土的三彩胎,在微量元素的含量上差别明显,这四个窑的三彩都具有各自产地的特征。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信息:西郊机场三彩胎的各种组成元素中除了自己特有的一大部分之外,还分别各有一小部分与耀州窑三彩和巩义窑三彩成分相似。同时拥有耀州和巩义两地原料,这说明了什么?难道西郊机场把这两个地方的原料运到这里统一进行加工?一切悬念都等待着李晦墓三彩俑最终数据的出炉。 李晦墓三彩俑的核物理实验数据出来了,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比分析。邢窑被首先排除了,邢窑在河北,它的胎的成分完全是自成一组。陕西耀州窑的情况与邢窑一样,它提供的产地信息与李晦墓内的三彩俑完全没有信息上的重合。现在,还剩下位于西安的西郊机场窑和河南巩义黄冶窑,两者之中,到底哪一个更接近李晦墓三彩俑的成分呢? 实验数据准确无误显示,李晦墓内的三彩俑与河南巩义窑联系最紧密,冯松林认为,如果不存在元素组成相近的其他窑址,李晦墓中的唐三彩将是河南巩义窑烧制的。近在咫尺的西郊机场窑址,虽然含有与巩义窑相似的成分,但与窑址的整体信息比较,只占据了一个很小的比例,恰恰是这一点,告诉了人们答案。
青花瓷
①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②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唐代以前,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从烧制三彩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纯兰彩几近相同的“青花”烧制技术,到了14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元代至顺治年间,河南巩义黄冶窑的“唐青花”烧制技术,突象遇到一夜春风,致使千树万树“青花”怒放。元代的景德镇瓷窑,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遍地烧起了“青花瓷器”,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
③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永乐朝开始,由于海禁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进一步密切了中亚、西亚两地区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带来了“苏麻沥青”的钴土矿,这种钴土矿含有高量的铁,而锰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还原气氛中呈美丽宝石蓝色,使得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呈现独有的特点。由于钴土矿成分中含铁量较高,往往在青花瓷器中出现斑点,俗称“铁锈斑”。铁锈斑青花瓷器由于难于仿制,反而更加珍贵。
④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式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式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式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⑤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
⑥青花瓷是古代釉下彩绘的巅峰,其清幽淡雅的呈色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文装饰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影响深远,青花瓷创烧、演进、传播的历史及鉴定辨伪历来是学界和藏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青花瓷无疑是中国古代釉下彩绘瓷中产量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品种,对海外一些国家的陶瓷生产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⑦一个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植物、动物、风光、民俗、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无不映射其中。如果能够收藏青花瓷并进行整理,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言而喻的。青花瓷又是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结晶,经过巧夺天工的制作,加上其商品的内在质量,其文化涵义和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远远超过了其商品的价值。
⑧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穷的意趣,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收藏青花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而且其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⑨尤其是近几年来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更燃起了无数人对青花瓷的追捧,如今,青花瓷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时尚的追求。各种由青花瓷演变的青花衣、青花手机、青花笔记本电脑、青花装饰等等,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8、本文说明了青花瓷的哪些方面的内容?(3分)
19、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20、“这种钴土矿含有高量的铁,而锰的含量相对较少。”一句中加点的“相对”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8、青花瓷的发展历史、青花瓷的种类、青花瓷的收藏价值等。3分。
19、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3分。
20、不能删去。因为“相对”起限制作用,是说和铁的含量比起来,锰的含量较少,如果删去就和原意不符了,使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2分。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的一类文种。那么优秀的说明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青花瓷说明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花瓷说明文1听隔壁邻居说,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我爸爸听了后,疑惑不解,是不是真的呢就买了个青花瓷茶壶证实了人们的‘谣言’,让我们大吃一惊,果然是真的。
瞧!这个青花瓷茶壶。茶壶的茶柄像耳朵,像是用藤条一圈又一圈卷起来的一样。茶壶的茶嘴是雪白色的,白得透亮,白得像一块玉似的。在‘茶壶妈妈’的旁边有四个‘茶壶宝宝’显得古色古香。茶壶的主颜色是白色的,白色上面布满了许多蓝色小花,布满了许多花纹,精致极了,有鸟、木、花、草等等,看!那蓝色的小花一朵一朵的,数也数不清。花儿有五片叶子,叶子中央有一颗深蓝色的花蕊,整体看起来栩栩如生的。咦“怎么茶壶盖上有个小洞呢难道是一件不好的产品吗还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了爸爸,爸爸告诉我,如果没有小孔,倒茶时,茶壶里的液体减少,空气体积增大,导致壶里空气压强变小,有了小孔后就可以使外界空气进入流出的液体体积。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一个小小的洞,竟有如此大作用。
每天放学回家,情不自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喝茶,爸爸把泡好的茶给了我,一阵阵幽香向我鼻子扑来,一下子,一口茶,我在学校那生气的心情,现在心情舒畅了,连平时不喜欢喝茶的我,现在也喜欢上了品茶、喝茶,这也是因为被青花瓷中的一朵朵小花,一棵棵小草,一只只小鸟被吸引了,喝下去,就像喝花茶似的,那样香甜,那样可口,渐渐地喜欢上了‘青花瓷’,喜欢上了这神奇的‘花茶’。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再瞧瞧那‘青花瓷茶壶’古色古香,含着音韵,色彩淡雅,稀薄发亮。这就是我家的‘青花瓷茶壶’精致又优雅。
青花瓷说明文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伴着委婉的中国风曲调,你渐渐地走出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沉淀了千年的美丽。
请允许我走近你,轻轻撩起你那神秘的面纱,再度欣赏你传世美丽的面庞,道一声:“青花瓷,你好!”
曾一度陶醉于你高雅的身姿。光滑的线条呈现出如水般流动。动则灵,灵则秀,“灵秀”一词似乎在你身上得到了极致的展现。修长则挺拔,矮小则丰满,无论哪种外形,无论哪个侧面,你永远是美的象征。
曾一度沉迷于你淡雅的色泽,纯白色的底使勾勒的青花更显明亮,而湛蓝的青花又让单纯的底色不显孤单。没有色彩斑斓的喧闹,只是安静的青花使人宁静致远;没有棱角分明的庄重,只是清新自如的飘逸使人思绪飞扬。
你好,青花瓷——不仅仅是对你的问候。
古香古色的你是中国古代文化大花园里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国自古以瓷器闻名海外。而你——青花瓷则是古文明的代表符号。
你是独特的语言文字,记载了五千年中国走过的风雨历程;
你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瓶底书汉隶,瓶身釉色渲染仕女图;
你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揭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真理;
你不仅是刻印着中华文化的特殊记忆,还是天长地久的友谊见证!
郑和下西洋,满载着绫罗绸缎和瓷器环游各国,不仅为了以示国威,也为了与各国搭起友谊的桥梁,青花瓷的传递,将友谊播撒到世界各地,将和平注入一切优秀的民族的血液之中。
青花瓷,你的文化,你的精神与你的美长存!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青花瓷说明文3看着那滚圆的青花瓷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三栋在岸边静默着的小屋,简陋却不失温馨之意。屋后生长着茂盛的松柏,画中的颜色虽呈淡雅的青色,但从画面中看去,仿佛也感觉到了它的青翠,苍劲的气概也随之显露出来,好像一个巨人,忠诚地站在山腰上,守护着这片静谧的小岛。
在岸边的沙地上,站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她的纱裙好像被从江面上刮来的风吹着,高高扬起,看着也好像一个下凡的仙子,她双手放在胸前,好像在往旁边的江中眺望着什么,我不禁心生疑惑。在她旁边有一个孩童正在嬉戏玩乐——这大概是她的孩子吧,那孩童好似在奔跑,他头后的小辫子甩得高高的,那激动的神情就像在放声大笑般,应该是在玩什么很好玩的游戏吧。看着这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孩童,好像连自己心里的忧愁都要被这稚嫩的孩子融化了似的。
我恋恋不舍地将目光从孩童身上移开,望向那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河面,河上有几条船。远处的高山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仙气十足”,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你说会不会有神仙住在山中呢山腰处的云彩十分显眼,它隐去了山原本的`典雅、别致的颜色和巍峨的山形,只让它变得模糊一片,不知哪里是头,何处是尾。但这“模糊”的景致,反显出一种缥缈之意。江上那几条小船显得有些孤单,在平静如镜的江面上留下一轮轮淡蓝色的涟漪。
等等!定睛一看,一条草船上站着一个身披蓑衣的男子,他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竹竿,轻轻插入水中,好似回头注视着岸上的女子——这终于解开了一直“系”在我心头的谜团。
我在心里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渐渐远去的男子必是心怀远志,要去为国家建功立业吧。而目送他远去的妻子依依不舍,盼着他能够早日归来,一旁稚嫩的孩童还不知父亲已经远去,依然自顾自地玩耍着,不知再见的一天还能否认出彼此。
青花瓷说明文4执一盏茶,细品,品它清新滋味。饮一壶酒,粗品,品尽人生苦短。摘一朵花,近看,看它身着华服。戴一只钗,远看,看尽人生浮华。但这些都抵不过这一盏瓷。青花瓷,在历史的长河中走着,走到了现在,依旧动听的诉说着它与众不同的故事。
周六,我与家人一起去了湖南省博物馆。在千百藏品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它静静地立在展台上,在灯光下它出色容颜,更添一笔气质。我慢慢的走近它,它散发出淡淡的光芒,吸引着游人们欣赏它的韵味。虽然隔着玻璃,但我依旧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古老气息。它的身上留着些枯黄的印记,印证了它的过去,也成就了它的现在。
回几百年前,看那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的美景。株株杨柳低垂,轻拂江面。一位佳人手持小扇,提着裙摆轻轻的从小桥走过。不知为何她停下了脚步,缓缓转了过来,这一转让我们看到了她的风彩:明眸皓齿,弯弯细眉,一点朱砂,染红了她的唇。她的模样不似人间所有,倒如瑶池仙女,气质非凡。一阵清风,带回了我的思绪。
这盏《青花仕女图盘》生动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人间绝色。盘内女子,微微笑靥,又有些许严肃。她用一只手托腮认真观赏牡丹,用另一只手轻轻划过池塘水,突然发现一朵正盛开的粉色牡丹。她自然喜出望外的走向假山后,摘下那朵牡丹,捧在手中,似珍宝般爱惜它。盘中诗为:“若非群玉山头现,会向瑶台月下逢。”此时我才确定盘中所绘女子是唐代美女杨玉环,她的确拥有天人之姿和不同寻常女子的淡雅。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我的脑海又浮现出了这几句歌词。的确,岁月冲淡了过往,也在青花瓷上留下了痕迹。我们能在这青色中找回过往,梦回大唐。脑海的歌词渐渐散了,而瓷盘上前朝的字迹永远不会消散,它会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走着,直到世人再次发现它独特的美。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昏**灯光照耀绽放的它。它绽放出美丽,但又有何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美呢多年过去,往日繁华不见,只有它独身一人,或许,它是寂寞的,心中希望遇到一个真正懂它,惜它的人吧。
它静静地立在展台上,散发青色光芒,等待着那个人……
青花瓷说明文5隔着玻璃,青花瓷的风采依旧……
这是一个元代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代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我不禁被眼前的美震撼了,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瓶底,瓶身描绘的牡丹韵味无穷。我伸出手,才发现,原来我和青花瓷遥不可及。我们之间,不仅隔着冰冷的玻璃,还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
它在岁月中,浸染了上千年,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倾注了使用者的感情,它流落四方,在岁月的流逝中,属于不同的主人,都拥有不一样的故事,甚至它身上的每一道裂痕缺口,都有着独特的历史……
青花瓷,它在等待吗
优美的曲线,流动的青色,带着我穿越……我仿佛看到,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我仿佛看到,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青花瓷默默等待千年,在物是人非的惆怅中延续历史,它洗尽铅华,古朴典雅,它出自尘世之手,却有超凡脱俗之美,呵。它不仅是盛物的器皿,它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物过境迁,它愈久弥香。它一声不吭,在轮回中选择了洒脱。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血与火交织的风雨岁月,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绽放光芒……
忽然觉得,我和青花瓷并不遥远,它带着我,品味历史的幽香,感受身边的历史,探索那隐藏在身边千年的秘密……
隔着玻璃,青花瓷容颜依旧,而我,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青花瓷说明文6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唐代以前,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从烧制三彩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纯兰彩几近相同的“青花”烧制技术,到了14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元代至顺治年间,河南巩义黄冶窑的“唐青花”烧制技术,突象遇到一夜春风,致使千树万树“青花”怒放。元代的景德镇瓷窑,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遍地烧起了“青花瓷器”,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
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永乐朝开始,由于海禁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进一步密切了中亚、西亚两地区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带来了“苏麻沥青”的钴土矿,这种钴土矿含有高量的铁,而锰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还原气氛中呈美丽宝石蓝色,使得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呈现独有的特点。由于钴土矿成分中含铁量较高,往往在青花瓷器中出现斑点,俗称“铁锈斑”。铁锈斑青花瓷器由于难于仿制,反而更加珍贵。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式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式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式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
青花瓷是古代釉下彩绘的巅峰,其清幽淡雅的呈色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文装饰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影响深远,青花瓷创烧、演进、传播的历史及鉴定辨伪历来是学界和藏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青花瓷无疑是中国古代釉下彩绘瓷中产量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品种,对海外一些国家的陶瓷生产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个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植物、动物、风光、民俗、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无不映射其中。如果能够收藏青花瓷并进行整理,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言而喻的。青花瓷又是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结晶,经过巧夺天工的制作,加上其商品的内在质量,其文化涵义和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远远超过了其商品的价值。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穷的意趣,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收藏青花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而且其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尤其是近几年来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更燃起了无数人对青花瓷的追捧,如今,青花瓷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时尚的追求。各种由青花瓷演变的青花衣、青花手机、青花笔记本电脑、青花装饰等等,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青花瓷说明文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 “平等青” 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在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参考答案:语文网
1、C(由第三段可知,“小巧玲珑”是明代成化青花瓷器型的特点,而不是明代所有青花瓷的特点,“青花加彩”也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另外最后一段有“万历年间……器型以大器为主”。)
2、D(由第三段“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魅力的原因所在”可知,可能之事说成肯定之事了。)
3、A(“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无此信息。从原文有关信息来看起初还是以实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