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的跳跳糖
2025-07-06 20:37:15
元代的青花瓷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扩展资料: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青花瓷
斯文的毛豆
2025-07-06 20:37:15
1唐代越窑(其秘色瓷尤为出名,为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2柴窑,中国古代瓷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
3影青,远在宋代,它就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
这些窑口各有千秋,很难说哪一个最出名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细心的钢笔
2025-07-06 20:37:15
宋代影青釉,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这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早、中、晚三期不同的施釉方法。谢谢
害怕的抽屉
2025-07-06 20:37:15
高足杯因高足而得名,足指的是瓷器的底部称为底足,这种底足较高的好像柄子一样的杯子称为高足杯,同时因为他高高的把子又被称为"把杯"和"靶杯",元代蒙古人的入主中原,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有着嗜酒成风的习俗,使得高足杯的使用更为广泛。他们英勇、善骑、喜饮,经常在行军,打仗乃至娱乐狩猎时在马背上随时拿出来饮酒于是高足杯又有了一个新名字"马上杯。
高足杯成形和流行于金元时期,追溯它的历史,早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就出土过一件黑陶高足杯,这就是最远古的高足杯的鼻祖。1980你江西省南昌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这是一件中国制瓷进入青瓷时代的早期高足杯。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窖藏出土的波斯萨珊饮食器童子葡萄纹鎏金银高足杯。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银质狩猎纹高足杯。1976年广西钦州市九龙乡1号墓出土的琉璃高足杯。五代十国周羽冲《三楚新录》一书出现了高足碗的名称,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从文化期一直到宋不断得高足杯的器型出现,材质涉及陶、瓷、玉、琉璃、金、银等等,虽说器型和元代的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为元代高足杯的成形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元代高足杯的器型比早期历史上出现的这些高足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元代的高足杯,杯的口径放大,口沿外撇,杯身放矮,高足加高,个别把高足做成竹节状便于手握,近底部的嗽叭口直径缩小,整体造型给人以端庄大气稳重的感觉,另外釉里红高足杯还有一种杯身与柄可以旋转的杯子称作转心杯,真是别具匠心,这些器型的演变可能与蒙古人豪爽粗犷的性格有关吧。
元代生产高足杯的窑口有特别多,比如整个磁州窑系,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等。磁州窑系的高足杯和龙泉窑的高足杯装饰和工艺都较一般且品种也少有红绿彩高足杯、绞胎高足杯、白釉高足杯、白釉黑花高足杯,龙泉印花刻花高足杯等。最精彩的是景德镇窑的产品,因为元代的制瓷业已经把重点放在了景德镇窑。那么我们就说一说,景德镇窑的高足杯吧。首先从品种上讲景德镇窑的高足杯有以下品种:卵白釉高足杯、影青高足杯、青花高足杯、釉里红高足杯,蓝釉高足杯,蓝釉留白高足杯,蓝釉描金高足杯,蓝釉印花高足杯,还有一种极为罕见的沥粉戗金高足杯。装饰图案涉及人物、龙纹、凤纹、诗文、吉语、虾纹、鱼纹、花草纹、钱纹、八宝纹、釉里红还有一种用不规则的红色釉斑做装饰。
通过了解元代景德镇窑各种精美的高足杯,充分反映了元代制瓷业的高超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元代制瓷业在我国制瓷史上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很多工艺也开创了我国制瓷业的先河。
平淡的犀牛
2025-07-06 20:37:15
影青是景德镇宋代瓷器的主要产品。影青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分经过原焰烧成而呈现的色调。古代景德镇的瓷釉配合都是石灰石为主要助熔剂,经过原焰烧制也会产生一种浅青色调,所以影青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配合及一定的烧制条件下必然产生的客观产物。
中国瓷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使瓷胎洁白化和釉色纯正多彩的过程。
新平冶陶,始于汉季。东汉时期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引起世人注目。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下。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的最为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当时的品种有碗、盘、瓶、罐等日用器皿。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给人以无穷韵味。
北宋中期之后,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由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半刀泥是指在已经干燥的坯体上,用铁质小刻刀刻画花纹。这些花纹一面浅、一面深,互相组合,相映成趣。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湖田窑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窑工能娴熟掌控还原焰,使瓷胎烧结致密,透光度愈加良好。釉熔融透彻,焕发出影青釉白里带青、温润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结合极紧密,透明度和硬度都达到近代硬质瓷器的标准。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因此,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景德镇的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续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
影青瓷与汝瓷的不同之处在于,汝瓷所采用的釉是失透的乳浊釉,使用乳浊釉其表面就不可能明如镜。传世品中至今未见有薄如纸的汝瓷。但失透的汝瓷自有其典雅、沉静的大家气质。
青白瓷,乍看上去颜色淡淡的,并不起眼,然而,它在宋代竟有着饶玉的美称。
事实上晚清以前并没有影青瓷这个名称,还是称其为青白瓷,直到晚清,文人雅士们厌倦了红黄蓝的皇家幼儿园审美趣味,开始高度赏识青白瓷。它釉色风格独特,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天青色的美丽图案,因此被称为影青。
光线下的影青瓷,通体剔透,釉里藏花。
影青瓷的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色,干净而神秘。曾见一个影青碗,捧在手心光滑冰凉,湖水般的釉色如梦似幻,恍然分不清是玉是瓷。
这种美丽而亲民的“玉”,被工匠们制成碗、盏、盘、瓶、罐、枕、炉等,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京都汴梁和临安都有专门出售影青瓷用品的店铺。
影青瓷以造型见长,以釉色取胜,以装饰的精练简洁为基本特征,集造型、釉色、装饰于一体。
影青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光致貌美。
此品葵口,斜腹内收,浅圈足。形似防雨编斗笠帽而名。通体施影青釉,釉色细白而青,胎质坚细轻薄。碗内壁光素无纹,线条刻画清晰,呈葵瓣状。此套碗器保存完整,釉层轻薄,纯净淡雅,且制作精细,极为难得,所彰显的高贵气质纯属浑然天成,令人赞叹。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此物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
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仿佛看见床边的玉枕,在夜色下透出莹润的光,清冷而美丽。这个伴着女词人度过漫漫长夜的玉枕,就是青白瓷枕。
要做出清透的影青瓷,必须用景德镇的高岭土。高岭土洁白细腻、质地致密,由这种瓷土拉胚而成的胎体,薄如纸张,施青釉其上,几近脱胎。轻轻敲弹,会发出如乐器般清悦的声音。世人称影青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真是美。
美好的面包
2025-07-06 20:37:15
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宋代青花瓷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宋代青花瓷器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世界上的宋青花可能只有几十个宋青花价值可能上百万。
宋代青花瓷器简介
目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
宋代青花瓷器的 历史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宋代青花瓷器的特征
宋青花瓷的特征如下:
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
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