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钧釉瓷器创烧于北宋,是河南中西部地区在北宋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环境下,在周围地区大体同时出现汝窑、官窑等青瓷生产的顶尖窑场的技术氛围下产生的,是禹州人民长期劳动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北宋 钧窑天蓝釉胆瓶 高23cm 宽11cm 底径64cm
小口圆唇,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圈足,器形如胆而得名。除了足底无釉,余皆施满天蓝釉。整体造型规整,线条流畅,施釉匀净,华贵大方。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禹州调查,认为窑址所发现的标本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禹州钧台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垕镇刘家门等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初步探明了钧窑的始烧时间,大致探明了钧窑生产的两次高峰和两次底谷的发展历史。
宋代 钧窑天蓝釉碗 直径225cm 高95cm
敞口,斜壁,尖底,圈足。除底足外余皆施满天蓝釉,底足上端有明显流釉痕。造型于古朴中见出清秀,釉色蓝中透青,莹润可观。
在宋代制瓷业全面兴盛和工艺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禹州的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使钧窑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钧釉瓷以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以其成熟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变幻的釉色,成为宋代清雅艺术的代表。
金元时期,钧窑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河南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系,钧釉瓷器成为北方地区最流行的瓷器品种。明代以后,钧窑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南方诸窑竟相仿烧,形成宜钧、广钧、炉钧等各具地方特色的钧窑产品,续写着钧窑艺术的辉煌。
北宋 钧官窑月白釉鼓钉洗 直径20cm “六”字底款
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釉,釉彩均匀,边棱呈浅褐色,底足上方有明显流釉痕。器物整体沉静素雅。
钧窑的黄金时代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各个方面都对社会产生着持续而强烈的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崇尚的闲适、淡定,是诸多手工业品和手工工艺品在发展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钧官窑的产生正是士大夫清雅文化最为繁盛的北宋时期,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层烙印。早期的钧窑特别流行小巧精美的器物,多文玩用器,也不乏精致的花器。釉色以浅淡见长,即便大片强艳的红彩,也自然地融入浑然一色的湛蓝之中而显示出和谐的辉映,尤其是宋代晚期官钧窑通体窑变的海棠红、玫瑰紫器物更为难得,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此受到宋代微宗皇帝和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厚爱,称其为烧制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北宋 钧窑月白釉三足炉 高12cm 宽14cm 底径10cm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如意状足。通体施天蓝釉,制作精致,釉质莹润,是宋钧窑中的优秀作品。
钧窑瓷器的釉色特点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与耀州窑,也不同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尤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明张应天所撰《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土脉红,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杂者为上……”
北宋 钧窑天青釉帽沿洗 口径 197cm
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菱花瓣边,下接圆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乳浊,细腻莹润。器底满釉,有支烧痕。
精功制作
北宋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的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发达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崇尚财富、追求享乐的风习。这种风习促使整个手工业都出现了讲究风雅、追求精品的生产方式。用于贡御的汝窑、钧窑、定窑等官作窑场,不惜工本,精工制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使瓷器的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北宋后期是钧窑生产质量最高的时期,尤其是钧官窑器物不仅在胎质上做到了细腻坚致,而且与汝窑、定窑一样,为了使器表尽可能完整的挂釉,烧成时采用了“裹足刮釉”的方法,并在少量器物的露胎部位施用护胎釉。这种精工制作的方式在北宋以后就不再普遍使用了,只在一些具有礼制性功用的高档器物上偶尔使用。
北宋 钧窑豆青釉罗汉碗 直径12cm 高74cm
圆口,直腹,圆底,圈足。除底足外,通体施豆青釉,釉色较浅,表面布满“冰片纹”,整体形制浑圆规整。
钧窑处创时期的特点
初期钧窑主要生产小物件,器物的胎色较浅淡即通常所说的“香灰胎”,胎质较细腻坚致,器物釉层较薄,釉流动性不强,釉色淡雅匀净,部分器物布满小块的开片,总体上十分雅致。
这时期钧窑除了生产钧釉瓷器,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质量精细,釉色纯净,透明性很高,玻璃质感强,通体不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其釉色以青色为主,较橄榄绿而浅,似翠绿而深,正如《南窑笔记》所描述:“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颇似明代文献“青若葱翠色”之描述。
北宋 钧窑天青釉梅花瓶 高19cm底径6cm
口呈五瓣梅花状,细长颈,斜肩,肩上饰有弦纹两道,鼓腹,下方也有一道弦纹,圈足,。通体施天青釉,足部露胎,底心施釉。胎质细腻,釉色明净。整体观之,落落大方,神韵怡然。
钧窑处创时期的特点:
初期主要生产小件器物
器物的胎色较浅淡 胎质较细腻坚致
器物釉层较薄 釉流动性不强 釉色淡雅匀净
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
金代钧瓷业的发展
金代时期,钧窑的生产十分萧条。金世宗继位后,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曾加。金代钧釉瓷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
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印花加彩钧瓷盘 口径187cm 圈足径11cm 馆藏
敞口,平沿,沿为轮花,浅腹,平底,盘底模印三朵大花,之间以缠枝相连。器表施天青釉,窑变出紫色斑块。造型讲究,工艺精湛,彩斑自然,釉色莹润,为钧瓷民窑的上乘之作。
金代钧瓷生产:
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
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
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钧窑月白釉紫斑梅瓶 长175cm 宽175cm 高365cm
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罩施青釉,釉色明润,肩部有一紫斑,施釉至足际,有明显流釉痕迹,足底无釉,露土色胎。
中原地区人口变化与金代钧瓷生产的兴衰
(大定二十七年)七月,谕旨尚书省曰:‘唐、邓、颖、蔡、泗等处,水陆膏腴之地,若验等级,量立岁租,宽其征纳之限,募民佃之,公私有益……’
八月,尚书省奏:‘河东地狭,稍凶荒则流亡相继。窃谓河南地广人稀,若令召集他路流民,量给闲田,则河东饥民减少,河南且无旷地矣,上从所请,’
金代 钧窑天青釉花口尊 高63cm
口部外翻为荷花状,细颈,鼓腹,喇叭圈足,通身均匀刻花六道竖行内凹弦纹,通体施天青釉至底足,釉色匀净,乳光莹润,器形虽大,却无丝毫笨重之感,造型清秀典雅,如一位娴静的少女亭亭玉立。
元代钧瓷生产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在一次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遗址多达数百个
元代 深腹钧瓷钵 高154cm 口径172cm 底径78cm 馆藏
敛圆口,深弧壁,圆底,矮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施釉至足际,器胎规整。
元代的钧瓷生产:
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
种类丰富 产量巨大 影响广泛
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
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元代 钧窑天青红斑碗 直径19cm 高72cm 底径8cm
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天青釉,施釉均匀,釉质细腻,流畅的线条反射青色光芒,口部红斑自然晕染,生趣盎然。
明清两朝的钧瓷生产
明代禹州的窑业十分发达,由于钧瓷的影响广泛,各地的窑场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经久不衰。仿钧瓷器中,最著名的有烧造于江苏宜兴的“宜钧”、烧造于景德镇的“炉钧”和烧造玉广东石湾的“广钧”。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对我国传统制瓷业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代后期,钧瓷进入复苏时期,禹州的陶瓷艺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新生带来了早期曙光。
明清两朝的钧瓷生产:
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
明代各地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
清代后期 钧瓷进入复苏时期
为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新生带来了早期曙光
宋、金、元时期的铜红釉流变
宋代钧窑窑变钧红釉的特点是施釉面积大,形成的彩斑形态自然。这时期钧窑加施铜红釉的器物,尤以钧官窑瓷器为突出代表,如典型的玫瑰紫或海棠红釉色,非常珍贵。
金代以后,钧红釉的使用方法出现变化。这时的铜红釉被有意地描画于器物的某些部位,呈块状或条状,边界分明,规整而略显呆滞,但施铜釉的数量较多见,主要施于碗、盘等器壁上。
元代铜红釉的使用更加普遍,甚至出现用铜红釉书写文字的器物,铜红釉变得更加规整和可控。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窑第二》“元瓷”条:
“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钧窑开创的铜红釉和铜红彩
北宋时期,河南禹州钧窑开创了铜红釉和铜红彩的新局面。它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红釉,在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面上分布这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和紫色斑纹的多色釉,美艳如蓝天上缀满火红的流霞。其创制使红色这一生活中有极大需求并最具装饰性的颜色进入了瓷器装饰领域。宋钧窑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我国陶瓷工艺和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金代 口径95cm 钧窑天蓝釉紫斑炉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承三足,器表除足尖露胎,余皆施满天蓝釉,口部、肩部及腹部窑变有紫红彩斑,
富有生机,造型小巧精致,古朴典雅。
钧窑的分相釉与乳光釉
河南禹州钧窑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分相釉,它在烧制过程中形成液相分离。所形成两相大小正好符合瑞丽(Rayleigh)方程的要求,可以散射天蓝色光,从而使釉呈蓝色乳光。其中红斑区则是由氧化铜着色的液滴和少量铜晶体所形成的。北宋后期,与钧窑的天蓝釉乳光瓷大体同时出现的还有汝窑生产的天青釉瓷器。这种天蓝色分相乳光釉,是十分适合士大夫清雅艺术审美取向的一类产品。
钧窑釉的分相是在一定化学组成范围内,成时的温度、气氛和时间的综合影响下而导致的一种化学过程。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因而很难掌握钧釉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窑变”。
宋代钧窑瓷器是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首先成功地大量生产并进入宫廷的最高级分相釉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中制釉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 钧窑月白釉执壶 长205cm 宽125cm 高24cm
侈口束颈,长流宽把,鼓腹,矮圈足。通体施月白釉,釉色莹润,沉静大方。
釉变以新
釉是附着与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一般益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釉的应用使瓷器具有了与陶瓷不同的清洁、耐用的特色,也承载了瓷器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对釉的改进和创新,是瓷器制造技术发展进步最重要的体现。
古代钧窑生产最重要的几项技术突破均在于其釉的工艺。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蓝分相釉和多彩的窑变釉色倍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意趣天成的自然窑变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和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分相釉的使用标志着中国古陶瓷科技的一个飞跃,釉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丰富,这是钧窑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出贡献。
金代 钧窑蓝灰釉三足炉 口径95cm 高75cm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足,制作讲究,线条清晰,通体施蓝灰釉,端庄内敛,韵味悠长。
护胎釉
为了保证所出产品的精美,钧窑还在使用“裹足刮釉”方式所烧制器物极少量的露胎部位,施用了护胎釉。护胎釉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又称“陶衣”,是指将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成泥浆涂在胎体上,器物表面留有的一层薄薄的色浆,其颜色可以有红、褐和灰等。钧窑的护胎尽管颜色并不一致,但大体上呈现较深的棕褐色。护胎釉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胎面。钧釉器物在少量未施釉的部位,如足底部加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使采用“裹足刮釉”工艺烧制的器物极少量露出的胎面也得到了美化。
满釉支烧工艺和护胎釉的使用,都是钧窑生产精致产品的重要的技术保证。
满釉之烧工艺
满釉之烧工艺,也称“裹足支烧”,是指在器物通体施满釉层,入窑烧制时,用细小的支钉支烧器物,烧成后支钉可以被打掉,器物的底部除了一些细小的支钉疤痕外,通体有釉。这种工艺能够最大程度上曾加器物的施釉面积,减少露胎部分,美化器物外观,防止器物底部变形和粘足,因而是一种生产高档产品的方式。与“裹足支烧”工艺大体同等精致的还有“裹足刮釉”工艺,即在器物的表面通体施釉后,将器物圈足底部的釉层刮掉,放置在垫片之上以便烧制。这两种装烧方法都在北宋后期流行,是制作精工的体现。
在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钧窑的存在实在是另类。怎么说呢?钧窑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丰富多变的曜变釉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对于其它窑口的单色釉瓷器来说,对于宋人含蓄不张扬的哲学观来说,实在是很另类。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禹州,在古时候是属于均州,故名钧窑。钧窑在出窑之前,是没有人知道它将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开始的时候钧窑的釉色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出窑之后才能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下面是王掌柜总结的一些钧窑瓷器的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宋代钧窑瓷器胎体
1、胎质:坚实细密,胎骨坚硬
2、胎色:褐紫色,俗称“猪肝色”另外有浅灰色,漏胎处为芝麻酱色。
二、宋代钧窑瓷器釉质
1、釉料:均釉的呈色剂为氧化铜,在还原气氛的烧制下所表现的颜色深浅不一,从而造成了万紫千红的曜变釉色。均釉施釉很厚,釉面凝结之后再烧制会有裂开流动的痕迹,这就在釉面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痕迹——蚯蚓走泥纹。
2、釉色:钧窑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其釉色,其釉色大多不单一,是一种混合颜色,主要颜色有:蓝色、红色、紫色。
三、宋代钧窑瓷器器型
钧窑器型和其他五大名窑窑口一样,大多仿青铜器造型,主要器型有:出戟尊、敛口尊、香炉、鼓钉洗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盆。
四、宋代钧窑瓷器纹饰
钧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很少有纹饰。
五、宋代钧窑瓷器款识
宋代钧窑器物很少带有款识,但有很多从一到十的数字款识的器物存世,另外还有一些带有奉华、省府字样的款识。
成交记录:
藏品名称 时间 地区 价格(人民币)
钧窑窑变釉大花盆 2009-12-06 北京 58,000,000
钧窑瓶 2012-12-28 澳门中信 37,076,000
天青釉仰钟式花盆 2008-04-11 香港蘇富比 35,574,750
钧窑八方弦纹瓶 2010-12-30 澳门中信 23,456,090
钧窑出戟花觚 2015-06-27 北京 20,967,537
玫瑰紫釉菱花式洗 2014-06-04 北京保利 8,165,000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2010-05-09 北京 6,160,000
钧窑天蓝釉紫斑盌 2014-10-08 香港蘇富比 4,303,040
钧窑天青釉紫斑盘 2008-07-26 澳门 3,654,000
望采纳,谢谢
如何欣赏宋代钧窑瓷的胎和釉?宋钧窑瓷胎骨都相当粗重,胎土因淘炼不精而夹有各种杂质呈土,也有少量的白、红、灰色,瓷化程度差。胎和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或称化妆釉,护胎釉),厚约1毫米,白色或灰色。
宋代钧窑瓷的釉色有蓝、红两大系列:蓝色的有月白、天青、天蓝、翠青数种、红色的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丁香紫、朱砂红没、火焰红等。
钧瓷的釉有三个特征:
一、乳光釉:即釉呈一种莹光一样蓝色乳光,会随光线而变幻不定,由釉层中的极小石英粒所造成。
二、窑变:系各种釉色交汇变化而成,这是宋钧窑瓷区别于同时代其它青瓷的重要特点,其中红、蓝色相融形成极为美丽的紫色。
三、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相间,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中游走。这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后釉层因干燥或再烧初期产生裂缝,在烧制的高温价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孔隙而形成,仿钧窑瓷则无法烧出同样的效果。因而有否“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
是的,在有点年代的瓷器上经常能在胎釉结合处、露胎处等地方看到一种橘红色、橙红色或是褐红色的现象。我们一般叫这种现象叫做火石红,它是由于胎釉中游离的+2价铁被氧化形成+2价铁的一种特殊显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