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博物馆珍藏着哪些我国的珍贵文物?今晚用
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举世无双的中国文物。她在外国博物馆以无比高贵的姿态,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言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简略介绍如下:一、亚洲日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设有“东洋馆”,整个二楼五个展室都陈列中国古代美术品,其中不少是陶瓷,从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后的陶瓷等,应有尽有。比如,该馆珍藏古建盏,产自闽建阳市水吉,是镇馆之宝。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曾举办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不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从全国搜集后,汇集展览,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趋。其中有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的瓷器等。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本馆,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馆内所藏1万余件珍贵文物,定期轮换站出、展出。京都国立博物馆本身,也是日本的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铭记有“顾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龙泉匠师顾仕成一件直径约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内。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窑的四耳青瓷药壶,高8寸7分,直径4寸5分,曾为天皇所使用。当这一稀罕的宝物在1939年于奈良市博物馆公开陈列时,前往参观的人群如山如海。伊朗:伊朗阿特别尔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东的阿德比尔镇。1611年曾将珍贵的1600多件中国陶瓷献给神庙,现归德黑兰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达20余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龙泉瓷、景德镇印花白釉小足器、蓝、黄、酱釉及各时期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收藏的陶瓷约1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产的,仅浙江元龙泉青瓷就有1500余件。其中大盘、碟子、碗等器皿质量异常精妙绝伦,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约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为数不多,据说总共不过300件左右,但仅在这里就集中了8O余件。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硕大、通体满绘、色泽艳丽浓翠,堪称世界之最,为国内出土器罕见。如80厘米的葫芦瓶就有二个。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种震撼力,当你第一次看到它时会都被迫得往后退。这些元青花从缠枝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谓无所不绘。该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个博物馆。菲律宾:桑托斯、洛克辛和罗伯特·维拉诺克等三个博物馆藏有中国瓷器约7万余件。菲律宾人历来珍视中国瓷器,据说只在节日时,才将埋于地下的瓷器取出来用,用后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种有越窑系刻花青瓷;龙泉窑刻花盘、晚、花瓶、酒壶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盏。元代瓷器出土数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镇产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瓷等品种。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馆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国汉代到明代的产品,这些藏品都是从印尼各地收集来的。在东南亚各国博物馆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达博物馆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斗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书“金玉满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图绘仕女栩栩如生的万历五彩大尊。有书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盘,盘中绘双龙朝日,次为五火云奔马,边缘画阿拉伯故事。有书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盘,这是元末明初德化窑产品。还有书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识,也是德化窑烧造的产品。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珍藏一批中国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镇的产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盘,内画葵花、如意,边画八宝、长春花,外画梅鹊,底款书篆字“富贵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盘,内画山水,边画水草花鸟,外画梅鹊;环以金钱带,外画缠枝花。一件5寸中碗,内画山水,边画水鸟,底款书“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内画鸳鸯水草,边画荷花,水草,水鸟,外甜白,底款篆书“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国瓷器最多的地区。沙捞越博物馆收集出土的陶瓷标本100多万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窑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韩国:汉城博物馆把在南朝鲜出土的中国瓷器收集到一起,为研究中国对南朝鲜瓷器文化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藏有从汉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国瓷器5000余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国白瓷灯盏、晋代青瓷羊为馆藏之宝。此外,汉城博物馆还藏有一定数量的敦煌遗书。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该馆辟有中国文物陈列室,展出约7O00余件中国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中国陶瓷。其中有晚唐时代越州窑青瓷水注和长沙烧制的施黄褐釉的陶器。拉合尔博物馆该馆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艺术性博物馆。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余千件。青瓷以越窑青瓷为主,并有宋、元、明三代的龙泉窑青瓷。青花是景德镇产品,有明代永乐、宣德年号的高足瓷片约30件。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搜集和保存有丰富的中国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径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绘白瓷盒,直径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狮头双耳白磁瓶。均为馆藏珍品。泰国:曼谷博物馆收藏中国明代瓷器200余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红色描花小罐带金装饰盖、贴金小罐等。特别是出土的绿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国造船史的宝贵资料。越南:河内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以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花瓷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盘等物,该馆还收藏有中国汉代陶器。阿曼苏丹:马斯喀特博物馆藏有中国古瓷3千余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飞凤牡丹纹瓷是马斯喀特老城博物馆的镇江馆之物。。伊拉克:巴格达阿尼亚西多博物馆,收藏有中国陶瓷2500余件,其中有珍贵的元青花、宋代龙泉窑青瓷和元代、明代龙泉窑青瓷。二、欧洲法国卢浮宫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卢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其门口的金字塔形建筑就是华人设计师所设计。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包括拿破仑掠来的艺术品。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四十万件之多。,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应有尽有。馆藏中国历代陶瓷器约4万件。几乎涵盖了中国各时期的陶瓷。有些甚至为国内罕见,尚还有一些为孤品。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陶瓷馆。巴黎国立图书馆馆内目前收藏的圆明园艺术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共同绘制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沈源和孙佑刻版的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伊兰泰制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楼铜版画四十幅;郎世宁绘制的宣扬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营》以及《圆明园菊花迷宫图》;等。《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巴黎东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馆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馆内还收藏有圆明园艺术品珍品: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状,造型精美,画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图案种类各异,绚丽多彩、万紫千红,非常美观,是乾隆时代的艺术珍品。枫丹白露,原意为“蓝色之泉”,在巴黎东南90公里处,周围有2500公顷的森林,自古这里就是狩猎、避暑的胜地。法王路易六世时期(约公元1137年前后),这里最早开始兴建宫殿。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断扩建,枫丹白露宫日益完善并富丽豪华起来。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也有3万多件。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历代陶瓷器1万余件。陶器有自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壶、两汉的陶桶、北魏的骑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晋朝的盘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窑洗。钧窑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壶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数不胜数。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面积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但展出面积也较故宫博物院为大。原来是私人捐赠的图书馆,1754年购买现址的蒙塔古大厦为馆址,1759年首次向公众开放。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成为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不列颠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赠125万英镑辟设中国艺术馆,这里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不列颠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几乎中国有什么它就有什么。太厉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国故宫都没有。这些东西大部份是八国联军掠去的。圆明圆的珍宝有一半都藏在该馆。该馆大概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了。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万件。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爱藏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最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和上世纪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盗宝第一人”)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极其重要的珍品。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书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苏轼《墨竹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不列颠图书馆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刚经》和地图。法国枫丹白露宫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和剑桥、牛津、普雷斯顿、爱丁堡等博物馆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维多利亚博物馆就有60件。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 在英国博物馆珍藏着皮尔先生于1731年12月10日在广州签署的订购中国瓷器的发货单。发货单上有100种不同样式的青花瓷碟约25O件;按订货方要求装饰玫瑰釉家族纹章的瓷器约450件。另外,还有花瓶、咖啡壶、大碗等。德国:卡赛尔朗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中国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国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该家族的传家宝。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的12个中国青花大花瓶还有一段奇闻:1757年4月,萨克森的选侯奥古斯特二世,十分喜爱收藏中国瓷器,对他的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国瓷器羡慕不已。威廉国王又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奥古斯特派人游说,用自己的四队近卫军换取了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花瓶。因而这些花瓶也被称为近卫花瓶。俄罗斯:冬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宫由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正如人类历史上其它著名的宫殿一样,该宫殿自从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劫难。冬宫初建于1754至1762年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至1839年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遭到破坏,战后被精心修复。宫殿共有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成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四角形的建筑宫殿里面有内院,三个方向分别朝向皇宫广场、海军指挥部、涅瓦河,第四面连接小埃尔米塔日宫殿。共有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从我国掠走的因而该馆藏品异常丰富。如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而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为珍本孤本。次外,国宝明天启针灸铜人也是被沙俄从我国故宫掠走的。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是因为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曾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当时的中国政府请他将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齿等古物标本带到瑞典鉴定、研究、确定牙齿属5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带去鉴定的出土陶器则由中国政府作为赠品留给了瑞典。加上后来陆续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庙底沟、马家窑、齐家坪、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几个重要文化时期典型面貌的各类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宫博物院8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为首的访华团,并精心策划,挑选了165件从沉船“哥德堡“号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访华,并在故宫展出。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伦敦一家国际保险公司投保,保额约达2500万人民币,这在艺术品保险当中首屈一指。于2005年9月26日起举办“瑞典藏中国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捞上来的。其余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的瓷器。12月26日展览结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盘”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将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公司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总价值达50万元人民币,体现了中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东方博物馆还收藏有从战国到明代的数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该馆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马夫、宫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为最多,还有动态异常生动的马与骆驼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厅也是按年代系列陈列的,从汉代铅釉陶壶、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国古代四大名窑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国烧制成套瓷器20万件以上。其中3万套有瑞典贵族家微。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该馆里。瑞典哥德堡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国明末、清初的景德镇外销瓷。分纹章瓷、人物画瓷、船舶图花卉图几类。外销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欧洲花卉画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宝号访问了广州、上海等城市。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收藏印有曼纽埃尔一世纹章的中国生产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精美的瓷盘。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里仅收藏中国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挪威:奥斯陆博物馆收藏中国福建德化瓷器约十件。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远东部收藏中国陶瓷共约5OO件。三、非洲肯尼亚:杰萨斯堡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肯尼亚各地出土的中国古瓷,达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较多。比如,缠枝莲花卉纹碗、秋雁花草纹碗、塔楼亭石纹碗、鸳央莲池碗等都是中国明代的产品,还有清代康熙时期瓷器近百件。埃及:开罗博物馆藏有中国陶瓷残片12万片。这些残片有唐到宋初越窑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龙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两代青花彩瓷,还有唐三彩。摩洛哥:非斯博物馆藏有6件方形彩绘中国明代五彩瓷,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四、北美美国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80年,整个博物馆是一幢大厦,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65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然而,在建筑上没有体现出美国人的创造性,高台阶、大廊柱,与任何一座标准博物馆一样刻板、单调。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被认为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实在发人深思。可能由于美国历史很短,博物馆的主办者不满足于单件展品的陈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财力,制造一些风格迥异的环境来让人怀古。大都会博物馆展出面积极大,在艺术上却难称登峰造极。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还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达摩象作品。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张萱;《捣练图》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郎世宁绘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画中的青年时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飒爽,栩栩如生。这幅画乾隆只见过3次,即绘制完成之时,70岁时和他退位之际。芝加哥美术馆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让人震惊的是一件战国提梁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圆明园的乾隆大玉山子。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阁,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极为壮观而精致。在峭壁之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挪威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献。1887年蒙茨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等多个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两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是致力于古代东方艺术的一个博物馆。该馆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举世闻名的商代白陶,陶质细腻,纹饰精致。商代的白陶器在国内仅存残片。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就有1200余幅。美国共收藏有中国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中国瓷盘。关于这件珍贵的中国瓷盘的由来是这样的:19世纪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谊”号在所有美国的船舶中占居首位。这艘建造于1815年的船,尽管吨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闻名世界。它曾航行到过广州。美国的画家为这艘船画了一幅水彩画。大约在1820年,广州的瓷器画家根据这幅水彩画在一个直径十英吋的瓷盘上也描绘了这艘船,上写船的英文名字,远处还隐约地出现三艘小船,显然是运用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技法。现在,这块瓷盘已成为研究美国18、19世纪航海、远东贸易、造船、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焦作绞胎纹瓷罐 焦作馆藏绞胎纹瓷罐,器型很小,样子有点儿像小时候家中用的小盐罐。罐体遍绘棕白两色相间的羽毛状花纹,不显精致,我看着有点儿莫名其妙。馆里人小心翼翼地将它拿起来,让我顺着罐口向内望,原来棕白相间的花纹贯透胎体,自罐外延伸到罐内,嗬,这倒是头一回见。 “见过小孩子玩的彩色橡皮泥吗?工匠们把黑白或褐白相间的泥料,像小孩玩泥一样交替叠摞,互相糅合,再经盘卷、切割滚压,纹饰入胎。成型之后纹理多变,如木理纹、野鸡翅纹、羽毛纹、曲折纹、团花纹等,给人一种梦幻般感觉。”焦作市博物馆副馆长袁爱民先生解释道。这件瓷罐,产于焦作修武的当阳峪窑。这种瓷器又称绞胎瓷、绞泥瓷、透花瓷,焦作百姓叫它花馍瓷。这种陶瓷装饰方式,起于唐,盛于宋,据说灵感来自于古漆器的一种工艺。 当阳峪窑的绞胎瓷,挂透明釉或绿釉,花纹有自然纹和规整纹两类。自然纹如流水潺潺、群岚叠翠、大漠孤烟,有中国画泼墨韵致。规整纹则神秘端庄,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等。 绞胎瓷器在线条变幻间,完成了花纹构成,更蕴含了天地间循环轮回的深沉哲理。图像入其胎泥,内外相同,表里如一。线条宛转,辗转回旋。起止玄妙,画面写实写意共存,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息息相通,充分展示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特有韵味。 完整的绞胎瓷器存世很少,袁爱民先生说:“当阳峪宋代绞胎残片,指头大的就能卖几十块,稍大一点的成百上千。”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去绞胎瓷,便是景德镇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绘。当阳峪绞胎则是两种或两种颜色以上的泥在胎体中的内外通体装饰,烧造短暂,存世稀少,焦作以外很多搞古瓷收藏的人听都没听过,更谈不上见到器物了。 窑还在,烧窑人何往? 这种奇妙的瓷器,因何会诞生于焦作的修武县呢? 焦作古属“三河”地区之“河内”,“九州”中央之“冀州”,太行山南之“山阳”,是黄帝统一中原、百族交汇融合、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修武县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职)宁封子诞生地,是我国陶瓷文化的一个根源地,此处“陶事”较景德镇不知要早上多少年。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产地主要在河南巩县窑和陕西耀州窑。入宋以后,河南焦作修武当阳峪窑继续烧造,成为绞胎瓷的鼎盛时期。 距焦作市区3公里之处,焦作的后花园缝山公园东部,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当阳峪村,人家不过百户,鸡鸣犬吠,岁月流长,乍一看,是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但你绕着村子走走,就能捡到釉面开着细纹的宋代古瓷片。每年六七月间,暴雨还会冲刷出古瓷残片。 据1933年的《修武县志》记载,当阳峪附近裸露于地面的宋代古窑址有四百余座,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小村东南角有一个荒凉小院,院里立着窑神碑,这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三座窑神碑之一,另两座一在陕西耀州黄堡镇,一在河南禹州神篨镇。窑神名百灵翁,是东晋一位神奇的制瓷工匠,北宋熙宁年间被封为德应侯,成为行业供奉的神灵。 窑神碑上记载:宋崇宁四年即1105年,当阳峪人远赴山西耀州黄堡镇恭请窑神百灵翁德应侯至当阳峪立庙,护佑当地发展。当时的当阳峪窑烧窑者有百余家,以此为生者万余户。 当阳峪窑出产多种瓷器,其中的绞胎瓷器,尤为时人所重。宋朝人对它的追求已近“癫狂”,达官显贵以拥有一件为荣,两件为富,三件为贵。 北宋“靖康之乱”后,瓷业渐衰,绞胎瓷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玉香飘渺”。之后,当阳峪窑和绞胎瓷都消逝于岁月深处。 绞胎瓷重新进入世人视野,缘于几个到中国淘金的“老外”。 上世纪30年代,居住于开封的英国大收藏家司瓦洛(R·W·SVALOW)到设于焦作的英国公司任职,他到当阳峪遗址调查,以行家的眼光意识到窑址的价值,他又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O·KALBECK)前来,两人雇用当地农民多次挖掘,得到大批瓷器及碎片,取走大量文物标本,并发表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 1941年,日本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看到该文章,对精美的当阳峪瓷器激赏不已,发表了《北宋修武窑》一文。从此,修武当阳峪窑在文博界名声大噪,文物商不断将收购的完整器和瓷片运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陶瓷专家陈万里等人到当阳峪实地调查,陈先生发表了《谈当阳峪窑》,指出:“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到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2004年5月22日,国内外50余位知名考古专家汇聚焦作当阳峪窑发掘现场,再度认定“当阳峪瓷窑堪与汝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相提并论”。 失传数百年,谁人复活? 当阳峪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失传数百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技艺是在日本复活并用在陶艺上,复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纪30年代曾来焦作,但却与当阳峪古瓷窑址擦肩而过。因为,当时小山从日本到焦作,是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带宋代古窑遗址。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当阳峪窑的存在。好几年后,卡尔贝克给他寄去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还有当阳峪绞胎瓷的残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请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古中国的一个瓷种——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识珠,他仅凭考察报告和照片上的残器碎片,便感受到当阳峪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把当阳峪绞胎瓷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 这件事有点不可思议,三个外国古陶瓷专家的交流阴错阳差,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司瓦洛和卡尔贝克,只是做了做学问。没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日本人,却让当阳峪绞胎技艺在日本开花结果,绞胎技艺最终成为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的一种技法,还有了一个日本名字——“练上手”。其中两位陶艺大师——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艺术成就最为显赫,他们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同时,也被日本当做“国宝”。 与日本相比,国内是另一种情形。当阳峪古窑遗址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由于陈万里等专家的考古发现,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古窑遗址表层的瓷器碎片,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但绞胎瓷技艺的复活,却无人问津。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业和个人,才先后投入到复活绞胎瓷的工作中。 超乎自由抵达自在 绞胎瓷器很特别,但诞生于中国并不意外。一个能将一把黏土玩到出神入化的民族,绞胎瓷不过是其随心所欲的小游戏而已。 绞胎工艺最早诞生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专家们经过分析,发现唐代绞胎残片在时代、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着密切关系。唐代绞胎瓷是贵族日用品,传世极少。唐三彩是殉葬品,较易保留,传世量就比唐绞胎瓷大太多。 宋代统一后,经济大发展,全国窑场纷立,绞胎陶瓷在北方多个地区都有出产,郑州收藏专家张杨先生告诉记者:“山东淄博也产绞胎器,但时间短,数量极少;河南宝丰段店绞胎器工艺较为粗糙,主要表现在两种或几种胎泥颜色对比度较弱、所施颜色釉较混沌。修武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最大,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 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多种颜色的胎泥,交替糅合、折叠、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而成。坯体上出现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美丽图案,之后施以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彩釉入窑烧成(也有先高温素烧,施釉二次入窑烧成)。 绞胎瓷既可整体绞胎,也可按构图需要将绞好的胎料,贴塑于成型器物之上。目前,已发现的烧造绞胎瓷器窑址大多在河南境内。山东诸地所见绞胎瓷器,系由河南输入或在河南影响下仿制。 “当阳峪绞胎瓷,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袁爱民先生说。 除绞胎瓷外,还有一种绞釉瓷,两者几乎同时出现。所谓绞釉瓷,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绞的化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彩料的综合运用。施彩方法不难想见,是运用各种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体在不同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或在旋转运动中,使彩料形成绞花纹饰,具有流动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翠蓝釉黑绞花、三彩黑绞花、绿釉黑绞花、棕黄釉绞花等。 当阳峪绞胎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北宋,当时,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和光同尘,分外妖娆”。据陈万里先生分析,当阳峪窑的鼎盛时间,正和北宋北方瓷业同步。也就是说,北方当阳峪窑和耀州窑两处民窑最发达时期,定窑汝窑,也正发展到最高点。定瓷“云蒸霞蔚如冰如雪”,汝瓷“玛瑙为釉,珍如拱璧”,它们都洋溢着令人低眉的尊贵华美。与它们同生同在的民窑如当阳峪窑,却充满着随心所欲的逍遥意趣,艺人们越朴素越笃实,越有无上之美,因其无心,反留下美的深深烙印。超乎自由,抵达自在。 专家点评 绞胎瓷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它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每一件绞胎瓷纹饰都不尽相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 焦作馆藏的宋代绞胎纹瓷罐,直口、丰肩、圆腹、矮圈足,胎质坚硬细腻,口沿为白釉,其余部分用棕白两色瓷土,糅合成棕白相间的孔雀羽毛纹样。罐体为上下两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两部分图案互相交错,富有变化,极为别致。这种工艺复杂、风格别具的绞胎瓷器是当阳峪窑的独特装饰手法。
江宁织造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大行宫地区,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5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就诞生在江宁织造府内。
2009年,江宁织造博物馆建设完成,内设曹雪芹诞生处、曹雪芹故居陈列馆和现场织造南京云锦博物馆,专门研究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红楼梦文学馆也将设在其中。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江宁织造府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大行宫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87万平方米 开放时间 :08:30—16:30 门票价格 :20元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南京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门票预订,历史沿革,建筑布局,馆藏文物,实用信息,交通信息,内部交通,外部交通,游玩项目,名人渊源,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仅南京市区就拥有织机3万多台,男女工人5万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20多万人,年产值达白银1200万两。 江宁织造博物馆 1958年,红学家周汝昌提议,“再造”一个江宁织造府的构想。 1984年8月,南京的考古专家在大行宫国小的东南角地下发现了完整的假山和太湖石,染料及明清初年瓷片、龙纹瓦当、砖雕残片,一些色织染料等,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残瓷碗底等文物,后经专家论证,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 1992年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确定重建项目。 2004年,两院院士吴良镛确立复建方案,并担任设计工作。 2009年元旦期间,耗时三年、耗资超过7亿,由吴良镛设计的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完工。建成即进入空关期。 2013年2月7日,南京市江宁织造府对公众免费开放。开放后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有4个馆:江宁织造史料陈列、红楼文学馆、中国云锦展、中国旗袍博物馆。 江宁织造多由皇帝亲信的八旗人内务府大臣担任,称为“江宁织造部院”,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 提供江南地区的各种情报,权势显赫。 建筑布局 江宁织造府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其中地面建筑4层,有西池、楝亭、萱瑞堂、有凤来仪等园林建筑,地下两层有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史料馆和云锦博物馆。 博物馆整体建筑为江南园林的风貌。从南望北建筑叠叠高起,如同一幅山水画。身处府内,朝北、东、西三面均不见现代高楼。 从外面绕一周看,江宁织造府是一幢现代博物馆的模样,幕墙中间,伸出两个古代亭台的飞檐,推门而入,南侧是一处幽雅的江南园林,北侧则是一幢繁华楼台。江宁织造府的园内北侧是层层叠叠4层亭台楼阁,遮挡了周边的建筑,看不到一丝都市现代建筑的痕迹。 再造的江宁织造府除了力求还原原貌外,更多的细节将体现《红楼梦》的精髓,比如下沉广场的出口设计了一石笋,寓意小说开篇之“青埂峰”,游客在逛亭台楼阁时看到的楹联匾额内容出自原著,并由当代红学名家手书。 江宁织造博物馆。透过玻璃门,就看到馆内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有回廊水榭。从博物馆南面的花园往北望去,看到西面的建筑物共有4层殿阁楼台,穿插“楝亭”、“萱瑞堂”、“戏台”和“有凤来仪馆”等4组代表性建筑。最高的建筑是西北角上的“楝亭”,它是整个“江宁织造府”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整体建筑的最高处,高20余米。 博物馆将由原来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更名为“江宁织造博物馆”,考古证明,博物馆所在地是江宁织造局,而不是织造府或织造署,因此取了一个更宽泛的名称。 馆藏文物 2012年, 已经花巨资从浙江广厦手中收回。南京市已通过网路等公开渠道向海内外发布了征集文物的信息,并派出专家到韩国、日本的两个民营博物馆考察,那里收藏了清代时江宁织造府织造的清代服饰。这批清代江宁织造府织造的宫廷服饰共有60余件,作为江宁织造府藏品。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2013南京捷运大行宫站2号出入口 门票价格: 双人票 门市价40元 网路价36元 取票地点 : 票务中心 特惠政策 : A免票政策: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免费; 现役军人持军官证免费; 离休人员持有效证件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