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地在 马王堆汉墓简单介绍
1、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地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2、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3、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1971年年底,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意外发现古墓,根据考古专家侯良先生的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深埋地下、恒温恒湿并且密封良好的火坑墓,而火坑墓中的物品一般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
经过仔细的勘探,侯良发现马王堆一共有三座墓。
当发掘到墓穴东侧第二层台阶的时候,一位正在挖土的女同志突然大声叫了起来,“快来看,我掘出一个大洞!”大家听后立即跑了过去,还没等大家看明白,不远处另一个同志不紧不慢地喊道:“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也挖到了一个。”当大家看完这几个地方以后,犹如冷水泼头。很明显,这些是盗洞。
自古以来,长沙一带的盗墓者就相当猖獗。因此在业内,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
关键时刻,侯良决定,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探个究竟。没想到,就是在侯良的坚持之下,事情发生了转机。工作人员继续挖掘,竟然发现这些盗洞并没有挖通。盗墓贼在深入地下17米之后,选择了放弃。盗洞见了底,侯良喜出望外,他带着大家进一步发掘。没想到,就在盗洞底下只有几十公分的地方,挖出了白膏泥。
白膏泥是一种纯净的黏土,非常细腻而且粘性很大,有很强的防腐效果,多发现于长沙楚墓,也有少部分用于秦墓。白膏泥的发现,让大家惊喜不已,而又迷惑不解。
此前,侯良按照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推断,马王堆的墓葬很有可能是唐末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和儿子马希范的墓。但是,白膏泥的发现,意味着这座墓的年代被往前推了近千年。这是一座可能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将会是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
掘开坚韧的白膏泥,下面铺着一层厚厚的黑色木炭。木炭有着很好的吸湿性,可以保持椁室的干燥。这座墓所使用的木炭超过5000公斤,装满了整整四辆卡车。清理完木炭,应该就能看到大家梦寐以求的棺椁了。展现在侯良和工作人员面前的,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当木炭被取出以后,大家满心期待着能够看到棺椁了,但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却是一张张崭新的竹席。
根据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回忆,这些竹席刚刚出土的时候都呈嫩,就像是刚从编织厂运来的一样。但是,就在考古人员紧张地忙着拍照、记录的时候,这嫩黄光亮的竹席由于接触到了空气,瞬间变成了黑色的朽物。
马王堆汉墓墓坑遗址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景点。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马王堆汉墓墓坑详细信息: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区东郊,地面残存有两座土冢,外观很像马鞍子,被称为“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在马王堆施工时,经常遇到塌方,出现可燃气体。得知消息后,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赶到现场,发现这里是一座古代墓葬,编号为“马王堆一号墓”。
2022年4月24日,湖南省博物馆消息,湖南省博物馆首次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未整理纺织品进行系统性清库,清库时在菱纹绮残片里发现了文字。“这是首次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里有织入的文字,是典型的篆隶,体现了汉初高超的纺织品织造技艺。”
湖南马王堆墓葬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葬。
原长沙市东郊有两个大土堆,相传为五代马殷的疑冢,故该地名叫马王堆。1972年,由湖南省博物馆对马王堆进行科学发掘,发现地下共有三座汉代墓葬,编为1、2、3号。
在1号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推算距发掘已有2100余年的时间,墓葬中还有绮、罗、纱、绵等大量珍贵纺织品。
以后又分别对3号墓和2号墓进行了开掘。根据2号墓中出土的“长沙丞相”、“轶侯三印”(均为龟纽铜印)和“利苍”(玉印)3颗印章,以及1号、2号墓的随葬器物、葬地位置关系等,证实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2号墓葬的是长沙国丞相本人;1、3号慕葬的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儿子。
扩展资料
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省档案馆-马王堆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