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为灰陶,主要用途是煮食器,其三足硕大空心,接触火力面广,热效率高。至三代青铜器出现时,民间仍以鬲作为煮食器,而青铜鬲则作为主要的祭祀礼器存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在龙泉窑烧造史上,鬲式炉占有重要的位置。龙泉鬲炉从南宋中早期开始出现,一直到元中晚期,延绵不绝。相对于同时期其它窑口的鬲炉来说,龙泉窑鬲炉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审美价值上均高一筹! 南宋与金隔江而治153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宋代诗词、书画等艺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陶瓷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谓名品迭出。有着极高艺术造诣的南宋帝王和文人墨客对瓷器的文化内涵及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龙泉窑作为南宋规模最大、工艺水品最高、文化形式最丰富的窑口,自然最受权贵阶层的重视。宋代尚古,礼器作为陶瓷形制的最高形式在龙泉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拓展,鬲、觚、琮、戟、鼎、簋、壶、匜、尊等在龙泉窑都有烧制,毫不夸张地说,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产品最齐全的窑口。 在龙泉窑烧制的各种礼器中,鬲的烧制量最大、工艺最精,受到历朝历代收藏者的青睐,成为南宋龙泉窑礼器的象征。 南宋龙泉窑鬲炉的起源及历史文化内涵,在诸多书籍、刊物、杂志、网文均有详尽介绍,这些推介一方面使得收藏者对鬲炉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市场上鬲炉仿品的生产,收藏者很容易中招。收藏之乐,首在求真。试想,一件赝品拿在手上,来谈文化、说历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不贻笑大方? 对于收藏者而言,付出的是经济和精神双重代价的。为帮助大家辩伪识真,提高眼力,于此文中略去文化历史、艺术感染、美学用途之类辞藻、 真伪鉴别之基础准确,分辩龙泉各窑口产品,特别是溪口窑与大窑的区别。 南宋龙泉窑的主力窑口分别为大窑、溪口、金村、湖山四处窑群。 先来分析金村窑。金村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分别以越窑、耀州窑、婺州窑为模仿对象烧制瓷器,至两宋之际形成龙泉窑中独特的文化及工艺,其薄釉类产品一直烧制到元早期。金村窑烧制的炉类产品多仿青铜供器,基本不烧非鼎式礼器,鼎式炉类是金村窑供器的代表,而鬲炉则不曾烧制。考察金村窑的出土及窑址,没有发现鬲炉的烧制记录。 因此,鬲炉的烧制,只归结为三个窑口:大窑、溪口、湖山。 在南宋早期,无论溪口及大窑均不烧制鬲炉,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只能在大窑的叶坞底、岙底一带。这个时期,朝廷曾在这里烧制过一些黑胎、灰白胎类瓷器,并引入了汝窑的釉素烧工艺,开始出现礼器,釉面形式有开片与不开片二种。 关于这个时期的鬲炉,我们大可不必考量过多,一是产量极少,二是极少有出土完整器。所以,龙泉窑鬲炉出现的准确时期应该在南宋早期偏晚。对于一般藏家来说,比汝窑量还少的东西,知道有这个烧制历史即可,因此我们不作深入探讨。 如果把现在的工业30转型为40来作比喻的话,南宋釉素烧及素面简约审美的内涵转变就是同样的道理。在南宋中晚期,这种实质性的转变达到了 。厚釉、简约的审美形态下,开始大量出现礼器的烧制,这当中鬲炉烧制量是最大的。不同窑口、甚至同窑口不同窑头都有不同的烧制工艺,这就为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排除金村窑后,我们就各个窑口及窑头烧制鬲炉作细致的分析及对比。 大窑烧制鬲炉之风格及特点: 一是以枫洞岩为中心的岙底-垟岙头; 二是叶坞底-湖山(早期)。 (1)岙底和垟岙头两窑头距离很近,产品风格也较为接近,这里归为一种。枫垟风格鬲炉产量高,特别是岙底,普及性较强。外形尺寸跨度较大,最小的只有6cm,最大的可达19cm之上。釉色所呈带有偏绿的粉青为主,当然,我们说龙泉一窑千面,其中不乏黄釉、灰青产品。釉面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枫垟风格鬲炉开片均为自然开片,粉青开片多为过烧引起,黄釉开片多为欠烧过度引起,开片形式有多样,没有像哥窑一样工艺开片的性质。 从炉形上判断,大窑的枫洋风格外形有两种:一种是高足,一种是矮足。高足类较矮足类三足往外撇的角度较小,口沿与炉肚的过渡即直立的颈部相对较高,比较挺拔,出筋给人螺旋式上升的感觉,极少直立到口底;矮足类三足相对外撇角度大,重心较低,出筋直立,给人感觉稳重。高足矮足各有所长,各有各美。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口径鬲炉多出现在高足类产品,矮足类的大口径鬲炉极少见。 (2)叶坞底-湖山类鬲炉。湖山窑虽然地处遂昌境内,但其烧造龙泉窑瓷器的历史非常早,在北宋时期的产品质量已经与金村窑相当,在南宋中期大器主要以叶坞底为流派,晚期以溪口为流派,与大窑、溪口互动非常密切,之间工匠交流也颇为频繁,产品质量相当高,是龙泉窑的主要窑口。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湖山窑藏品非常多,一般都被藏家看为大窑或溪口产品。 溪口窑在南宋中期开始烧制,一直延续到元代中期后,主要分两个类型产品: (1)常见类溪口窑鬲炉的基本形式:溪口窑烧制时间晚于大窑,始烧时间在南宋中期。据我们观察其烧制工艺,应该是大窑叶坞底的沿袭,但工艺上引入了南宋官窑的手法。大窑在南宋早期有一个单次施釉的北宋工艺过度期,而溪口起步则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产品均使用官式釉素烧工艺,这也印证了哥弟窑分家的传说。 溪口窑南宋中晚期烧制的鬲炉形制大致有二种:一种为溪口特有的,体现在炉肚与口沿下方的过渡肩比较斜。三足偏细,足的高度处于大窑高足与矮足之间,我们称之为中高足,这种中高足是溪口的普遍形制,给人巧而挺拔、细腻大气的感觉,大号直径在13-15cm之间,口沿平而上翘,大号鬲炉出筋仍然有与大窑同样的螺旋式上升感觉。 南宋溪口鬲炉釉面几乎都开片,开片类型与大窑有很大区别,釉素烧双层釉的立体哥式开片非常具有特色,大片开透双层釉质至胎骨,小片仅开一层釉,错综间杂,层次丰富。 釉色、釉质与大窑区别也非常大,普遍呈淡粉白色粉青。 溪口窑另一个特征为高温烧制,多呈半失透或玻璃釉。玻璃釉多在元早后出现,这是窑温控制水平下降之故。这个时期的胎由于瓷土细致,淘洗,长时间的露天存放,胎土铁质基本流失而呈白灰状,露胎部分呈淡米黄,护胎釉露出处呈米黄和淡红。 溪口鬲炉均为施护胎釉后修足,因此,绝大多数足端有窑沙粘连。 (2)溪口窑在瓦窑垟周边草灰一带也烧制鬲炉,口径很小工艺水平,开片类似于我们俗称的哥窑式开片,胎偏灰,三足通气孔在炉内一刀式和全敞式,溪口其它窑头则采用内腔圆孔式通气孔及全敞式,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早中期,无论大窑、溪口,都在炉内腔开通气孔,由于瓷土露天堆放时间短,淘洗工序简化,胎泥含铁量高,窑红经常从釉面冲出。 另外要说明的是,鬲炉三足加辅首的一般都是元代产品,像这类鬲炉从窑址考察结果可以证实这点! 真伪鉴别之经验 经过上述分窑口、分窑头的鬲炉制作烧制工艺特点及区别,我们得到很多辨别真伪的方法及经验。 这里列举几种仿品常见类型类型: (1)张冠李戴型: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常见的有胎釉混乱,比如溪口的形大窑的釉,溪口的开孔大窑的形釉;窑头混乱,叶坞底的胎岙底、洋岙头的釉。这种混乱相搭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对窑口、窑头不熟悉的玩家很容易上当。 先观察它的胎釉、三足形制、足端露胎处显示叶坞底特征,但如此亮丽的粉青釉色多出于洋岙头,少量出于岙底,叶坞底无此釉质。大口径但出筋不符合南宋的传统工艺,典型的高仿器,属于窑头混搭型。再如开孔在内腔的南宋鬲炉上着大窑釉,甚至不开片,这是典型的窑口混搭型。此处要说明一下,元代溪口鬲炉要除外。元代溪口釉除宋元之际粉青偏绿外,开片与南宋高峰期还是比较一致的,元早不开片釉面与大窑非常近似,这个不可贸然否定。还要从胎红、窑渣、光感等多方考证。 (2)时间穿越型:比如典型的南宋造型,釉色发龙泉青色。 所谓龙泉青釉色,是指元代晚期后出现的釉色。在元晚以后,龙泉窑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一次性上釉一次性烧成的方法。由于南宋配方的失传,元明配方大都在烧成后呈青绿色,给人感觉瓷实,缺乏玉感。中级仿品、日本仿烧品往往采用这种类型釉浆。宋元明间的胎、釉、形相互穿越也很常见。消化掉前述窑口、窑头、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的内容后,经过多看、多比较,会有实战心得。 (3)画蛇添足型:这种类型较多地表现在「 ”画水线”上。南宋-元早龙泉窑鬲炉,几乎全部采用釉素烧工艺,当在烧制粉青釉色,需要略欠烧的温度,这个温度大概在1220-1245之间,此为粉青正烧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下,第二层釉是不会把第一层釉覆盖的,所以经过800年左右的自然腐蚀,釉釉交接、胎釉交接会产生腐蚀,即我们俗称的吃土。当然,如果温度过高,第二层釉把底层釉覆盖,第一层釉在第二层釉突出一圈也会偶然产生吃土。 正常自然形成吃土钙化是随着三足釉流挂不规则的、不经意的自然线条,吃土类型是点状发散,而「 ”画水线”则是用耐腐蚀针状工具用氢氟酸画上去的,线条生硬、点状成块,用手轻划则有明显感觉。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点:南宋鬲炉除了三足端容易吃土,在口沿反面也非常容易产生水线,吃土多发点还有开孔处、突出薄釉处、口沿。 还有其他几种画蛇添足类型,如用现代化学原料釉烧成的现代单层工艺开片,类哥窑片、宋代鬲炉三足加辅首、大窑形上部,而下部官式乳钉足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光感、手感、重量等常规鉴别方式也必须同时使用。 总 结 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龙泉窑仿品概率分布: (1) 岙底-洋岙头仿品:多 (2) 叶坞底仿品:少(不开片) (3) 湖山窑仿品:无 (4) 溪口窑南宋高峰仿品:极少(不开片) (5) 溪口元代仿品:少量 龙泉窑仿品分布区域主要在龙泉市内、龙泉宝溪、木代口,烧制方式为气窑,南宋仿品都用纯手工拉坯,元明大宗仿品采用高压注模(高端仿品依然手工拉坯)。各位藏家有机会可以实地考察,多看多接触,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大家对龙泉窑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部分仿制高手开始向工艺品瓷转型,仿品数量、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龙泉窑烧制鬲炉时间跨度长、种类繁多、参与烧造窑口多,在各类器形中的鉴定是难点之一,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玩家接触不同类型、不同窑口的鬲炉少,很难形成系统的、连贯性的专业知识。 大多藏家只能接触窑址瓷片,这和出土整器有不少区别。 网上、市场上赝品充斥,而大多数店家、买家自己也不一定有很专业的水平,卖家玩家只能新老靠猜、买卖靠拼的非理性买卖行为。 出土一部分真品状态和窑址片不近似则无人敢识,人云亦云。有的心术不正的卖家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从中牟利。这种局面在国内已经持续很久,严重扰乱了藏家的耳目,阻碍了龙泉窑的收藏热情。希望各位藏家理性鉴别!
■元代龙泉窑青釉贴素胎八仙纹八角高足杯。龙泉窑露胎贴花工艺始于南宋末,是将主题纹饰模印后蘸一点釉浆贴于器体装饰部位,不上釉,在烧制过程中,露胎部位因含铁的成分与窑内空气结合呈现出三氧化二铁的火石红色泽,与周围的青釉相互衬托而非常醒目。此杯正是采用此装饰手法而成。
龙泉青瓷似冰类玉效果是怎么烧出来的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碗。
龙泉青瓷似冰类玉效果是怎么烧出来的
■元代龙泉窑青釉回文三足鼎式炉。
工艺大师毛正聪揭秘烧制技艺,其精制作品曾获得中外的赞美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以出产青瓷著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500多处。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于2009年9月入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日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龙泉瓷厂厂长、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毛正聪撰文揭秘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精心烧制绝品曾赠给邓小平毛正聪在文中称,他是一个地道的龙泉土生土长的老陶工,从1955年16岁拜师学艺至今,基本上坚持在一线工艺艺术研究。他在文中介绍了从艺50多年来平时碰到的一些工艺上难题和处理方法。
据介绍,经过多年断断续续反复试验,毛正聪曾成功地烧制出70厘米大哥窑牛纹盘和最小的12厘米百寿挂盘等九个规格系列,其中一件窑变象形开片腾龙盘,在30厘米大的哥窑盘面中间,大开片中有细碎纹片裂成一条似像非像的龙,腾空飞起的势头非常神奇,也是他一生中碰到的一件绝品,珍藏家里好几年没被别人知道。1993年,它由浙江省政府赠送给邓小平同志收藏。“后来听身边的同志说当时邓小平收到此物是非常高兴,因他属蛇,在生肖中是小龙。”毛正聪说。
另一件60厘米的哥窑紫光盘和二件紫光瓶1989年为当代龙泉哥窑青瓷代表作,选入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至今仍在紫光阁陈列着,1993年曾受到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基辛格博士的很高评价。
颜色不纯是因焰火还原不充分
毛正聪认为,龙泉青瓷最经典的精髓就是似冰类玉的青瓷釉色,它是青瓷最高境界。龙泉青瓷烧制的技艺独特,是因为青瓷釉发色的主要原素是三氧化二铁,通过高温还原焰的还原,发色为青瓷釉色。
以前烧制的青瓷釉色,色差很大,有的器型出现半边青色,半边灰色,也有、灰黑色,各种色泽都会出现,既使发色纯正的青瓷,颜色都不能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在烧制还原阶段,得不到还原焰的充分还原,才会出现各种不纯正的颜色,而窑炉是重要因素之一。
毛正聪分析说,古代的龙窑窑体结构,大致上高18米、宽2米,台阶式,随着山体斜坡建造,它的长度有长有短,每一个台阶面积为一间,每一间的两侧各设一个烧火孔,进柴烧制,通过窑头风火孔与烟囱之间的空气对流引火,窑头开窑点火烧制10小时左右温度达到1300℃,才可引火开间烧制第一间窑。顺序连续烧制,每烧一个窑次约40小时,它的结构既有科学性又有曲线性。
它的曲线性表现在:窑体上部位约60厘米高的空间位子烧制温度往往偏高,装在此部位的青瓷器物烧制的青瓷色泽偏深或偏灰黑,流釉或玻璃质很强;窑体下部位约60厘米空间位子烧制温度偏低,左右两侧约30厘米空间位子变数较大很不稳定,容易生烧和发色偏黄;最好的窑位就是中间一块,好作品都放在此处烧制。
液化气燃料为青瓷发展奠定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阶段,窑炉全面改造为倒焰窑烧制,它的窑体结构很合理,设计六门烧火孔,火焰气氛由底下八褂通风烟道引向烟窗,因为它烧的燃料是煤炭,煤种不一,碳含量不高,比松柴的含碳量要低,而含有少量的硫,对烧制技艺操作增加了难度。燃料不理想,再加上集体操作,连续三班倒换班工作,人工操作很难统一,也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上世纪70年代引进隧道窑烧制青瓷,更是如此。那个阶段,对配套产品根本不能接受生产,大部分生产日用瓷,质量要求较低,可分一等、二等、三等、次品等级销售,对工艺品烧制,虽然质量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成品率还是不高,到1992年青瓷研究所引进梭式窑,以液化气为燃料,液化气含碳量很高,比松柴的含碳量还要高。
窑的体积小,结构合理,气体很干净,明火直烧,烧制程序分为预热阶段、氧化阶段、还原阶段、新瓷阶段在烧制还原阶段,对窑内各个部位每一件器物都能得到按时、合理地、充分地还原焰火,使每一件器物发色都是纯正,稳定一致。为当今青瓷发展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烧制似玉类玉釉色关键是原矿多元配制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核心技术是青瓷釉料配制技艺,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恢复50多年来,已达到很高水平,但比较南宋大窑、溪口窑的烧制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到1996年底,毛正聪退二线离开龙泉市青瓷研究所,破解出了烧制出似玉、类玉的青瓷釉色。经过反复试烧和集中精力的研究,发现它的绝窍就是原矿多元配制技艺秘诀。
在工艺上改变原来施釉技艺,施釉与喷釉相结合先施釉后喷釉,对厚胎器型器物用二次烧制,一次素烧后,进行第一次施釉,晾干后多次喷釉。对薄胎器型器物三次烧制,第一次素烧后,进行第一次施釉晾干后,二次素烧,接着多次喷釉,釉的厚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窑烧制,每烧一次及时分析总结失败原因,重新调整多元配制比例。断断续续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烧制,终于在1999年底烧制出第一件梅子青釉枫叶尊,釉层丰厚,质感细腻,似冰类玉的境界。此类作品积累了50余件后,2003年毛正聪与儿子毛伟杰一同赴日本大阪举办个人作品展,受到了日本友人的赞扬。
哥窑黑胎开片青瓷关键是紫金土含量配比
哥窑黑胎开片青瓷,自断烧后,一直无人能掌握烧制技艺,成了历史难题。宋代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厂林立,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器型丰富,做工精致,薄胎厚釉,质感细腻,滋润类玉,精品专贡朝廷使用,其他全部打碎避免流入民间,留下的传世品和碎瓷片等有关史料,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毛正聪说,他们按照前人留下的资料不断摸索,掌握了烧制技艺。
首先是摸索掌握胎与釉的膨胀细数的结合点和原矿多元配制技艺,其关键是紫金土的含量配比;其次是手工制作工艺方面要求严,器型坯体拉好成毛坯凉干后,艺术效果全在修坯和手工装饰技艺上的精工细作,制作薄胎厚秞的器物要分为三次修坯,第三次修坯为精修,器物定型,烘干后进行一次素烧,然后进行一次施釉,再二次素烧,最后多次喷釉,方可进窑烧制完成全过程。但这种烧制技术在工艺上还不稳定,正在潜心研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