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请专家鉴定一下,此款瓷器什么年代

开心的溪流
缥缈的鞋垫
2023-05-07 13:47:38

请专家鉴定一下,此款瓷器什么年代??市场价如何??

最佳答案
阔达的牛排
粗心的热狗
2025-07-08 08:43:08

藏友您好,“玩玉”款在康熙---乾隆年间最为普遍,专供文人雅士使用。但从您这件人物的画工(民国的发型),以及釉里红发色来看,矛盾重重,因此在下认为是件现代仿品,才疏学浅,说错莫怪。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回答
娇气的蓝天
曾经的金针菇
2025-07-08 08:43:08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造青瓷的名窑,因宋代隶属耀州府辖,故名“耀州窑”。

       耀州窑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质或铁质刀具刻画出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薄厚形成浓淡色阶,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纹显出了不同层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装饰构图毫无满塞之感,而更显出丰富充实,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近日,深圳天元文化有幸征得一件宋耀州窑婴戏印花碗。此瓷器高65cm,口径19cm,底径5cm,敞口,弧腹,圈足裸胎,湖绿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温润,少许冰裂纹,色泽青幽,口沿薄釉处呈姜。碗内璧一周弦纹下以三婴戏耍图呈现,刻缠枝纹,自然流畅,图纹棱角处因釉厚而呈翠绿色;外壁为螺旋刻线纹,刀法整齐。此碗造型精巧秀美,釉面光洁匀静,刻花技法犀利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瓷器的典范之作。

耀州窑历史成交记录:
耀州窑刻花梅瓶            50740万       2017-10-07  

耀州窑刻花纹反口大梅 44850万        2016-06-12

耀州窑剃花斗笠碗         35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青釉刻牡丹花      30400万       2017-10-07

耀州窑剔花花卉纹洗口   28600万       2017-01-12

耀州窑 莲瓣花口大       22900万      2016-11-27

耀州窑刻牡丹纹花口       19600万      2016-12-02  

耀州窑刻花花口碗          16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窑址密布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其规模宏大。据《同官县志》记载:“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获,充分印证了当年“十里窑场”的盛况。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如对此瓷器感兴趣者,可前往深圳天元文化咨询品鉴。

怕孤单的鼠标
迷人的书本
2025-07-08 08:43:08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明代时,景德镇和各地民窑生产了大量青花瓷器。图案纹饰突破了历来规范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备。天启、崇祯年间常见的“吹箫引凤”、“达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荷花鹭鸶”等图案,有的用笔秀润,有的简劲含蓄,力求在人物、动物的个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联翩。
明代的民间青花瓷中,还常常见到画面生动、逗人喜爱的婴戏图,如“捉迷藏”、“放风筝”、“斗蛐蛐”等,色泽雅丽,笔调奔放而优美。
在明代民间青花瓷的创作中,绘瓷艺人还常常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象征吉祥的“福”、“禄”、“寿”、“喜”本不是绘画题材,但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其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如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常见用松枝组成的“福”、“寿”字图案;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

耍酷的魔镜
烂漫的红酒
2025-07-08 08:43:08

像“百子千孙、子孙和合”等词汇蕴涵了社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愿望。《百子嬉春图》就是直接寄寓多子多孙观念的佳作。作品中描绘了新春佳节之时,孩童舞狮、奏乐、演影戏、放风筝等活动。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是一年的开始。汉代《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来祭祀、祈福。在《百子嬉春图》中多个场景体现了吉祥寓意,图中放风筝情节在古代有释放晦气邪气之意,婴孩玩弄麒麟寓意“麒麟送子”。图中另外还有琴棋书画等艺事活动,体现出一种对后代的愿望,各种各样的活动烘托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百子百孙景象。“百子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由于百含多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一种极致的状态。“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孙生生不息,体现生命繁衍的美好愿望。苏汉臣所做《百子图轴》亦是这种寓意的典型作品,图中虽然描绘的是一群孩童在夏日里的广场上扮演杂剧的游戏,但明显带有祈福意味。
《子孙和合图》描绘三名孩童在宫廷花园中戏水,五爪龙纹蓝彩瓷缸种植的粉红荷花正在盛开。主题取童“子”、“荷”花的谐音而成“子孙和合”之寓意,白胖活泼的戏婴饱含着追求福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此类作品还有《九九阳春图》,其中阳是“祥”的谐音,取吉祥之意。《扑枣图》中抢枣而食有“早生贵子”之寓。 以傩戏为题材的《五瑞图》描写了五个儿童带着傩面具分别扮演不同的神,手拿道具舞,一派热闹喜庆的场面。傩戏在古代是元宵节举行的巫术活动,“傩”是上古先民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湖南西部的古黔之地。《说文解字》对“傩”的释义为:见鬼惊词,即鬼发出的惊呼声。《辞海》解释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重五等等,为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流传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苏焯的《端阳婴戏图轴》描绘了三个顽皮的孩子戏耍的场景,其中一个调皮的孩童一手拿两个石榴,一手拎着一只用线绳系着的蟾蜍,正把蟾蜍往小伙伴头上放,小伙伴害怕得连忙用手捂住头,另一个孩子见状冲上去,准备夺下蟾蜍解救伙伴,画面被定格在这一瞬间,孩童的顽皮和可爱跃然纸上。蟾蜍是五毒之一,孩童以线绳系蟾蜍,有戏蟾、驱蟾之意。另外古代有石榴开百子之说,石榴果实多子被赞誉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象征,此图把蟾蜍和石榴放在同一孩童手中即有驱邪祈福的双重用意。此外,苏汉臣的《重午婴戏图》也是表现端午节驱害辟邪的作品。 在宋代婴戏图写实生活类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两大类别作品中,写实生活类作品多是以满足贵族的喜好和生活场景的记录为目的。胡懿勋《中国古代人物画女性与儿童图像谱系研究》中指出“这种(婴戏图)创作是依照宫廷的习惯、礼制或贵族的实际需求而来,……单纯地为了贵族的喜好或者记录贵族子弟的生活景象,作为生活的图像纪录”。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婴戏图则吸收了诸多民间绘画的因素,采用隐喻、假借、象征等手法来寄托民众信仰,寄托人们祈求平安、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两大类题材分别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出发点,使婴戏图更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承载力,构成了宋代特殊历史境遇下的婴戏题材绘画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