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代瓷器有哪些设计性

温暖的月亮
小巧的花生
2023-05-07 10:11:30

元代瓷器有哪些设计性

最佳答案
健壮的戒指
紧张的帽子
2025-07-09 05:29:03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此时景德镇窑除生产传统的青白瓷,还成功地创烧出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高温铜红釉瓷、高温钴蓝釉瓷等品种,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景德镇工匠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法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为烧制大件器物创造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制胎工艺的重大进步。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陶瓷研究者对元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器认识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学上没有找到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无从对其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此瓶造型很有气魄,青花构图丰满,口沿满绘缠枝菊花,瓶颈上部绘并列蕉叶,下部绘流云飞凤,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最圆鼓出会海水云龙,下部绘波涛纹,足部绘缠枝牡丹纹,底边绘一周变形莲花瓣,每个莲花瓣里有朵云和杂宝。这件作品揭开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结合伊朗阿底别尔寺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印度、埃及、菲律宾藏品,中国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旧鼓楼大街窑藏、河北保定窑藏、江苏金坛窑藏、江西高安窑藏、湖南常德元墓以及东北地区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证明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青花工艺已经成熟,形成完美的时代风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厚重拙实 ,胎料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铝含量较高,达到2024%;釉层凝厚光润,釉料中氧化钙含量较低,为879%,钾、钠含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较复杂,有国产钴料和波斯钴料,优质青花瓷器用波斯钴料,此种颜料蓝色浓艳幽靓,有深色结晶斑块,结晶出釉面略微下凹,显出金属浮光。经测试,这种波斯钴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还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种类很多,有碗、盘、杯、盏托、高阻杯、罐、长颈瓶、梅瓶、扁壶、匜、三足炉、斛型瓶等。造型特点是器物规格较大,气魄雄伟,胎体厚实,胎料不够细腻,在放大镜下常能见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得小黑块。烧成后露胎部分常出现火石红一样的黄衣子。青花花纹内容很多,有莲花、番莲、团菊、牡丹、松竹梅、牵牛花、栀子花、芭蕉、瓜果、海棠、灵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龙、凤、仙鹤、鸳鸯、奔鹿、麒麟、狮子、海马、游鱼、昆虫、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筑、栏杆等。人物形象广泛出现,有蒙田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驻军、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画面与元代流行的戏曲、板画、小说内容一致,在各种纹饰中处于突出地位。图案纹饰有卷枝蔓草、缠枝花卉、蕉叶、锦纹、海涛、细浪、莲瓣、如意头、回纹、杂宝等内容,对主题花纹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还有一些突出特点,如器物胚件修饰不够精细,烧成后常有夹扁、翘棱、剥蚀等现象。画面满,落笔重,层次比较繁密,花大叶小,枝蔓如藤,叶如葫芦形。至正型青花风格一直延续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乐年间,新风格才逐渐形成。元代枢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生产的一种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础上烧成的。这种瓷器为白胎,部分制品胎体较薄,大多数厚薄适中,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鹅蛋青一样,湿透光润,人称卵白釉。由于在印花纹饰中多出现“枢府”字样,人称“枢府瓷器”或“枢府瓷”,烧制这类瓷器的瓷窑称为“枢府窑”。元政府设枢密院,主张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物;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有“枢府”字样的青白瓷应为元朝官府如枢密院订烧的瓷器。现已判明,景德镇湖田窑区是烧造枢府瓷器的窑场。枢府类型的青白瓷器质量高低不等,纹饰也是有的复杂严谨,有的简单,有的甚至没有花纹。枢府类型的瓷器在元代宫廷各类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枢府釉瓷器数量很大,全国各地元代墓葬、窑藏、海外各国,包括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见这类瓷器不只限于元中央官府一级使用,在民间使用也很广泛。枢府釉瓷器以碗、盘、高足碗、杯、长颈瓶等器物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为人们称道。装饰花纹以精美的印花缠枝花卉为主,还有刻花、划花、尖瘦莲瓣、水波纹、水波游鱼等纹饰,堆贴梅花、联珠纹,画金彩、红绿彩(即元五彩)等装饰比较稀少。枢府瓷器到明初还在生产,南京地区一些明初墓中有发现,大约在明中期停止生产。元枢府瓷器的烧制是元瓷工艺提高的表现,为明初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见“枢府窑”、“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元龙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制品的简称。元代龙泉窑基本继承宋代龙泉窑的艺术风格,产品有两类,一类为传统的龙泉青瓷,另一类为紫口铁足的仿官窑产品。传统龙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浅灰色,其显微结构为长石—石英—长石系白瓷。胎质细密,可塑性强。釉色以青为主,也有少量青绿色。釉质为粘度强温度高的乳状石灰碱釉,经1200℃烧造后,釉色乳浊青绿,色调柔和。龙泉青瓷全部为轮制,工艺过程为选料和泥,拉胚成型,精修胚胎,然后装饰、罩釉,阴干后入窑高温烧成。元龙泉的产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有各式碗、盘、杯、罐、瓶、执壶等,元代中期以后也生产大瓶、炉、瓷塑、佛像等陈设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与南宋差别不大,属元窑仿宋窑器。大型的罐、盖罐、盘、碗等则是元代龙泉窑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大型器一般制作规整,挂釉仔细,制造精心,成品率较高。其中大多数作品为贡器或作为商品运往京城与国外。元龙泉窑的装饰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划、印、贴花、堆塑、镂空和褐色点彩等。纹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见的有莲、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龙、凤、鱼、鸟、等动物纹及八宝、八卦和各种吉祥文字,如“福”、“禄”、“如意”、“进宝”、“天下太平”等,还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艺不像南宋时运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采用两次上釉,釉层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润。元代龙泉窑瓷作为商品常与丝织品、佛像等被运往国外,近年在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埃及、索马里、土耳其、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发掘出龙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的大量中国瓷器,能断定为元代龙泉青瓷的约占青瓷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种之多,不仅对研究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制作工艺、装饰特征很有意义,同时也为了解元代海外贸易及贸易航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元代其他地方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以及龙泉以外的地方窑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及山西霍窑等。元代烧纸钧釉瓷的窑址分布很广,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烧造,窑址数量及分布面积大大超过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在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中,钧窑瓷片的数量在各窑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钧窑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遗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元代钧窑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盘、瓶、炉、罐、执壶、花盆、杯、钵、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有的饰以紫红色彩斑。元代磁州窑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烧制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瓷窑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陕西等省。产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为主,其黑色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型以大罐、盆、瓶类居多,各种形式的碗、盘、杯、碟、壶、枕、等也十分普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鱼藻、花卉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体型硕大、胎体厚重是元代磁州窑瓷器的时代风格。山西霍窑以烧制仿定窑白瓷为主,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盘、碗内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时代特征。

最新回答
清脆的小猫咪
神勇的康乃馨
2025-07-09 05:29:03

宋代钧窑最富特色的釉面装饰方法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出红中有紫、蓝里泛青、青中透红等五彩渗化、交相辉映的国之瑰宝——钧瓷。宋代钧窑瓷,它那浑厚端庄的器型和艳丽无双的色彩让历代藏家魂牵梦萦。殊不知宋代钧窑还有另外一种装饰手法——印花。在许昌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中就有一件印花的宋代钧窑瓷盘。这件出土于河南禹州的宋代钧窑瓷盘直径20厘米,底部留有3颗支钉痕,是采用通体施釉支烧法烧制而成的。

动听的身影
健忘的紫菜
2025-07-09 05:29:03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作风奇特知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岂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外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系统。钧瓷色彩之多,举不胜举。知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茏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茏青和墨色难堪得之佳品。

北宋时期,社会情形相对稳固,为陶瓷艺术的繁荣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由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武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壮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相比。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漂亮震惊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欢。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周围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周全生长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细腻,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禁绝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为感人心魄的窑变精品泛起出来。这些工匠在恒久实践历程中,缔造性地制作了却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漫衍匀称,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缔造性地烧造乐成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乐成开发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子女的陶瓷事业的生长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亘古未有的高度,缔造了钧瓷艺术的绚烂。

由于钧窑瓷器的传世品较少,真品在明代以后就很是难堪,因此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仿钧窑瓷也被市场看好,如清代唐英所仿炉钧釉花口笔洗市场价格在100万左右。据专家分析,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美金、股票和房地产都进入了不稳固期,西欧一些国家的投资者把眼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而在瓷器方面,一些西欧的珍藏家也把眼光从明清瓷器转向了老窑瓷器,而钧窑瓷也正是许多珍藏家追逐的重点。因此,钧窑瓷尚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

怎么鉴定钧窑瓷器的新旧,钧瓷做旧鉴别方法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畅快的镜子
满意的招牌
2025-07-09 05:29:03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但同样是五大名窑,市场对于它们的待遇可是三六九等,大不一样。汝窑已经连续创造了过亿元的天价纪录,定窑本年度的秋拍,也已经成交过了千万元级钧窑始终不温不火,过百万就已经是最高价了。

为什么呢?

我们取苏富比本年度全球秋拍的样本,看一看钧瓷的市场表现。香港拍场表现最优异,主要是乐从堂品牌的藏品给力。

宋至金 钧窑天青釉敛口大碗 成交价:100万港元

宋至金 钧窑月白釉紫斑折沿盘 成交价:514万港元514万港元,已经是本年度秋拍,全球市场钧窑瓷器的最高价了。没有“乐从堂”的护持,香港拍场上的钧窑,只能基本维持在百万元以内了:

宋-金 钧窑天蓝釉碗 成交价:15万英镑任何一个瓷器品类的崛起,继而有天价的爆出,肯定需要时间,还要有一个契机。我们宁愿相信,也许是最好的钧窑器物,还没有在市场上出现目前,最好的钧窑仍在博物馆中,尤其是在台北故宫。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钧窑:

金 钧窑青瓷葵花式碗

高54公分口径171公分底径71公分、侈口、六瓣葵花式碗,浅壁,平底;右侧口沿平折,作三瓣花式宽板沿,其下有细圆条半环形把手。全器施略泛灰浊的天青釉色,器底有三个支钉。

金-元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高265公分口径217公分足径17公分、造型仿古铜器尊,口沿外敞,喇叭状长颈接鼓腹,足胫外撇而下,矮圈足。器外颈、腹、足胫各装饰突出的方棱四道,故称为「出戟尊」。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质乳浊,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边缘釉薄处,皆呈土。底涂赭色护胎汁,足内弧形釉面莹亮,局部出现蓝彩,并刻有数目字「五」。现北京翰海 北京保利 2018春拍藏品甄选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携手国内一线拍行。

金-元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高261公分口径27公分腹围842公分足径16公分、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表光亮明艳,釉色内外不一;器外丁香紫釉于颈部渗出蓝色的条斑,腹部有一周淡紫色的釉彩。器内天蓝釉面屡见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金-元 钧窑天蓝玫瑰渣斗式花盆

高233公分口径236公分腹围76公分足径138公分、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口沿削去一段,加镶铜扣,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面色彩绚丽,器外颈腹衔接处,粉蓝釉层中出现紫红色的彩斑,腹部大片玫瑰红釉层中又跳跃着蓝紫色的彩斑,足胫紫蓝色。器内呈天蓝。施釉至足际,修釉边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三」

金-元 钧窑天蓝玫瑰紫仰钟式花盆

高235公分足径161公分、椭圆口、口沿外敞,深弧壁、上丰下敛,矮圈足,底挖渗水孔五个。周壁胎较薄,底足渐厚。通体罩施浓釉,釉色内外不一,器外口沿呈褐色边,口沿以下一周蓝色釉,釉面间杂着紫色的彩斑,顺着外弧壁往下,蓝色釉彩逐渐转成深玫瑰紫色,在蓝紫釉彩交接处,骤地穿过一条不规则的酒红色釉彩。器内蓝、紫釉彩相间。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端整,露胎处皆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莲花式花盆

高165公分口径228公分足径119公分、作六瓣莲花形,胎骨丰厚,侈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外壁依随莲花之形,作鼓起、凹进的变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对应折沿亦呈莲花形。通体罩施浓釉,釉面不匀,口沿一道褐色窄边,外壁葡萄紫釉局部出现天蓝色的釉彩,内壁则蓝、紫彩釉相间。施釉至足际,足内周壁与外底皆涂酱色护胎汁。足底缘与口下伤缺处皆露灰土色胎,底印数目字「七」,并有清宫所刻「养心殿随安室用」的款记。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籽长方花盆

高148公分口纵164公分口横203公分底纵95公分底横131公分、花盆作长方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整,胎骨坚致。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浓稠,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口沿边呈褐色,盆外蓝、紫釉层交错相间,釉面出现几条蚯蚓走泥纹;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四枚、数目字「十」及清宫所刻「建福宫凝辉堂用」的款记。四足底露灰色胎。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籽海棠式花盆

高118公分、花盆作四瓣海棠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整,胎骨坚厚,器表有原伤补痕。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深浓,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口部沿边皆呈褐色,折沿下一周月白色的流釉,盆外花瓣形壁面蓝、紫釉彩晕染成一片,弧形瓣面之间的流汁呈紫白色。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数枚;四底足底露灰色胎,底印数目字「九」。

金-元 钧窑月白鼓钉洗

高94公分口径254公分底径185公分、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二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釉,器内釉层均匀,釉面表有数道蚯蚓走泥纹。器外于口下、弦纹边可见流釉痕,边棱皆呈米。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汁,周边有支烧痕十九枚。底刻有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瀛台香扆殿用」的款记。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籽鼓钉洗

高85公分口径222公分底径16公分、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一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浓釉,釉彩内外不一致。器内天蓝,器外一变为葡萄紫色,边棱皆作褐色边,内外釉面皆有蚯蚓走泥纹。施釉至足底,釉质浓稠,鼓腹外壁的弦纹几乎为流釉所覆罩。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缘并有支烧痕十六枚,底印数目字「二」,足底露灰土色胎。

金-元 钧窑海棠红莲花式盆托

高76公分口径235公分底径149公分、盆托作六瓣莲花形,圆口出沿,沿边作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莲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下承三云头形足。整体而言,胎骨厚重,庄重典雅,棱线分明。通体罩施红釉,釉彩绚丽深浓。器外紫红色釉层中间杂着褐彩,至内周壁转成紫褐色;底部又晕染成一片褐、紫、蓝交融的釉彩,色泽的分布与釉药的呈色,千变万化,无迹可寻。棱边皆呈黄褐色,尤以内周壁鼓起的弧形棱线最为明显。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缘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印数目字「二」。

金-元 钧窑天青葡萄紫六方盆托

高63公分口纵136公分口横205公分底纵10公分底横149公分、盆托作六方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壁,平底,下承六足。胎骨厚重,造型规矩。通体罩施浓釉,釉质乳浊具光泽,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器内釉色天青泛白,器外天青、紫釉相间,釉面有蚯蚓走泥纹。施釉至底足,足边积垂厚釉,棱边皆成褐;外底涂褐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原印数目字「七」,后为人涂掉,露出灰色胎骨。釉面有清宫所刻「养心殿明窗用」的款记。

金 钧窑天青釉胆瓶

高278公分公分口径34公分公分足径67公分、此件作品小口微敞,口沿钤铜扣,细长颈,胆形腹,腹部下垂,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质莹润晶亮,釉表开透明细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足底缘无釉处,皆加涂赭色护胎釉,外底局部有刮痕。长颈瓶为宋代北方窑场盛烧的瓶式之一,在定窑及耀州窑中皆曾出现相似的造型;证之田野考古,甘肃华池县宋代窖藏、北京怀柔县亦有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月白胆瓶,以及英国戴维德基金会之天青紫斑胆瓶,即与甘肃华池县、北京怀柔县出土者同一样式。院藏天青胆瓶则与河南鹤壁集出土者相似,而略异于北京怀柔县或甘肃华池县之出土物。但从天青胆瓶颈部随着直线上升略渐外敞的情形看来,其原型亦当如前述作品,瓶口略外敞,有一道唇边。至于天青胆瓶的年代,因颈、腹线条犹同华池县的青釉刻花瓶,华池县窖藏伴出物龙泉青瓷荷叶盖罐为金、元之物,故窖藏之定年或介于金、元之际。另一方面,天青胆瓶之瓶式完全迥异余阎德源墓、冯道真墓之长颈瓶,阎墓定年于1190年左右,冯墓墓主冯道真葬于元至二年(1262年),故两墓所出造型相似的长颈瓶,皆为十二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作品。在考虑天青胆瓶介诸华池县出土物与阎、冯两墓长颈瓶之间的情况,此件作品遂定年于金。

金-元 钧窑天青圆洗

高58公分公分口径181公分公分底径97公分、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一道细棱,呈米。釉质乳浊,釉表稯眼多而清晰。全器满釉支烧,外底留有圆点状支痕五枚。此件作品形制、釉色及口沿棱边的作法,皆雷同河南禹州钧台窑址的出土物。

金-元 钧窑天青单把洗

高6公分口径174公分底径79公分、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弦月形窄边,下接圆鋬。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色局部泛灰,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不透明,器内稯眼密布,器底满釉,留有三枚支烧痕,其中两枚呈圆点状,一枚滑掉不清晰。

金-元 钧窑天青海棠式碟

高24公分口沿最长224公分底部最长181公分、形仿金银器,作四瓣海棠花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稜。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色泛灰白,釉层较薄,积釉处可见流釉痕,口沿的稜边呈米。全器满釉支烧,盤底流有圆点状支烧痕四枚,口沿稜边伤缺处,露出灰白胎色。

金-元 钧窑粉青圆盘

高29公分口径197公分足径118公分、侈口,折沿,周壁极浅,平底,浅圈足。釉色为粉青略泛灰,釉质匀细并有蚯蚓走泥纹。全器满釉支烧,底缘及沿边皆成米,盘底并有五枚圆点状支痕。

金-元 钧窑天青釉碗

高59公分口径131公分足径44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平底并有矮圈足。施釉为天青色釉,釉色则呈青绿色。釉质较不透明,口沿则有一道米边。圈足壁留下一道修釉边,足外壁、底缘与内壁无釉处,皆露赭土色胎。

金-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83公分口径19公分足径76公分、敛圆口,口沿一道细棱边,深弧壁,圜底,矮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乳浊,釉色蓝中带紫,釉层由上往下垂流,口沿釉薄呈现一道米边,釉面稯眼明显,釉表开深色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积釉现象特别明显。足壁下端及底缘和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赭褐色胎,外底釉层匀称。

元 钧窑粉青莲花式碗

高119公分口径227公分足径71公分、全器作八瓣莲花形,深弧壁,平底,矮圈足。外弧壁因莲花之形,呈现有如波浪般起伏的变化。通体罩施粉青色釉,釉质厚润匀净。施釉至足际,口沿一道米黄边。圈足外壁局部沾釉,足壁厚薄不均,足底缘亦不平整。倘若拿「钧窑粉青莲花式碗」与院藏南宋「官窑粉青莲花式盘」做比较,会发现同样形如花瓣的口沿,其最突出的点所对应到的弧壁,在官窑的作品中是凹进去的,但在钧窑作品中反而是凸出来的,这个特征倒与山西冯道真墓出土的「月白釉紫斑轮花盘」雷同,不过细究口沿的轮廓线,院藏「钧窑粉青连花式碗」远比冯墓出土者来得细致、清晰。

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107公分口径217公分足径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圆底,矮圈足,足壁微外撇。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清澈,釉层由上往下垂流,口沿釉薄呈现一道米黄边。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局部沾釉,胎面坚致光亮,足底缘不平整,圈足无釉处,露出土色胎。

元 钧窑月白釉碗

高82公分口径188公分足径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尖底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向外撇。施月白色釉,或因火候不够,釉色略成黄灰,釉质不透明。圈足外底滴一滴釉药,中心微凸,圈足壁、底缘和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褐色胎。足底缘经刀旋削,内缘高过外缘。

元 钧窑天青紫斑碗

高89公分口径15公分足径4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尖底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外敞。造型神似莲子碗,施釉为天青色釉,口沿一道米黄边,釉面浮现红紫色斑纹,形成蓝天彩霞的装饰效果。釉表面开浅色纹片,施釉至碗壁下缘,外底中心隆起,加施釉药一滴。足壁、底缘和内周壁无釉处,皆露出褐土色胎。足底缘经刀旋削,底缘高过外缘。

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8公分口径183公分足径5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平底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向外撇。施釉为天蓝色釉,釉色蓝中带绿,釉表开灰色纹片,口沿则有一道褐色边,釉层丰厚,由上往下垂流,于碗壁下缘可见积釉痕。整只圈足无釉,露黑褐色胎,外壁局部沾黏一些釉药。

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72公分 口径175公分 足径57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尖底并有矮圈足。施釉为天蓝色釉,施釉由上往下并未完全至底部。釉层上薄下丰,口沿釉薄则有一道褐色边,碗壁下缘处有两滴釉滴垂流。整只圈足无釉,皆露出土褐土色胎。

金-元 钧窑天蓝三足炉

高76公分口径91公分腹围325公分、敛圆口,口沿一道窄边,短颈,腹部扁圆,三短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层丰厚,釉色蓝中带绿,口沿一道褐黄边,局部有褐色斑点,施釉至足际,三足釉汁积垂成厚釉。内底与三足底无釉,露出褐土色胎。

舒心的钢笔
俊秀的流沙
2025-07-09 05:29:03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

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唐代钧瓷瓶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

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

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

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宋钧窑玫瑰紫釉尊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窑玉壶春瓶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鉴别钧瓷好坏第一步:

到手一件钧瓷,首先我们从做工上观察是否存在瑕疵,一旦存在明显的瑕疵的,价格也就不会太高,价值就无从谈起,这也是钧瓷珍品少之又少的原因(十窑九不成),那么常见的钧瓷瑕疵有哪些呢?(这里的瑕疵指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无需放大镜):

器型变形明显;2器型表面明显出现泥渣、坯泡、疙瘩的,用手抚触感觉明显的;3釉面流足超过足底1/2(二分之一)的;4表面出现明显漏出胎体的凹坑;5表面出现明显影响艺术效果的小孔的;6表面出现明显缺釉漏出胎体的;7表面出现明显的突出的杂质的;8釉面出现明显的划手的破裂气泡或开裂的;(注意区分开片与开裂)9胎体出现明显的炸裂的;10出现磕碰造成的釉面破损的;

如果存在以上任何一项瑕疵且非常明显已至严重影响艺术审美效果的,则为次品,无价值!价格从低论!

鉴别钧瓷好坏第二步:

看是否是名师名窑作品:具体通过钧瓷器型底部的底款来判断,大师作品一般是手签款(在泥胎未烧前手工书写的字),名窑底款一般为窑口名称的印章或相应文字,钧瓷名师名窑作品价格一般高出同类市场价格数倍甚至数十倍、几十倍。

具体可以百度搜索“禹州钧瓷大师”名录看看有哪些大师!大师又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认证的大师,相应价格也有悬殊!鉴别钧瓷好坏第三步:

看钧瓷烧制工艺判断其价值:钧瓷的烧制工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柴烧钧瓷>煤烧钧瓷>碳烧钧瓷>气烧钧瓷,在同师同窑产品下,价格从左至右递减。

主要还是不同的烧制工艺其烧制成品率(市场存有率)不一样及艺术效果差异影响价格。

然而:对于没有钧瓷收藏经验的朋友,很难直接辨别一件钧瓷作品到底是煤烧、柴烧、还是气烧,这就需要在观察钧瓷的釉色上有一定基本功,具体可以百度查询相关文章。

鉴别钧瓷好坏第四步:

看钧瓷釉色窑变效果、意境:到这一步已经说明这件钧瓷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了,奇特的窑变画面或意境将再次升华此件钧瓷作品的价值。

首先看窑变色彩是否丰富、窑变色彩间过渡是否自然(使用放大镜观察更为美妙),如果出现钧瓷少见的窑变色彩也是其加分的因素。

再看整体突出的窑变意境,简单来说,就是看到这件瓷器的整体色彩,你第一眼是否能联想到什么画面?比如任星航的凤凰涅,看上去其窑变画面非常神似一只凤凰展翅的画面,正因为如此,他的凤凰涅(钧瓷龙凤盘)已有人出到无法触及的价格高度!

鉴别钧瓷好坏第五步:

最后说下作品烧制年代,其实笔者一直认为现代钧瓷无所谓年代,清末至以前的出土钧瓷非常稀少,少到就不可能出现在民间,更不可能出现在古玩市场,真正的出土完整的钧瓷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近代也就是七八十年代禹州一厂、二厂的新工艺钧瓷,虽然收藏火热,价格持续攀升,但不乏人为炒作的可能,对于不懂或不能识别七八十年代新工艺钧瓷的朋友,还是寻找较为有价值的现代钧瓷比较靠谱!

现实的巨人
单薄的跳跳糖
2025-07-09 05:29:03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宋代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学界对于宋代汝窑瓷器存世数量究竟几何一直存在争论,通行的说法是不超过百件,其中已知经过考证的汝官窑为65件,北京故宫存有17件、台北故宫存有23件、上海博物馆存有8件、天津博物馆存有1件,其余的流失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地。但是也有人说,宋代汝窑瓷器的存世量远不止此。比如,台湾收藏家蔡文雄就撰文称,国内的一个收藏家拥有的汝窑瓷器就已超过学界普遍所说的存世总量,他并展示了72件藏品的。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

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现存的哥窑瓷器大部分集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小部分散见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总数大抵不超过300 件。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