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上镶嵌贝壳和铜丝的工艺叫什么工艺?
螺钿工艺。
花丝用金、银、铜等金属细丝编织、堆垒、平填、镶嵌而成的金属工艺品。是金属工艺品中传统的品种。
螺钿一般多施于珍贵的硬木家具上,比如紫檀、黄花梨、红木等,其中以红木居多。而苏式家具中的螺钿很少单独使用,并经常掺和在其他镶嵌物之间,如翠玉、象牙、彩石、珊瑚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百宝嵌”。
扩展资料
种类
螺钿的镶嵌工艺技法非常丰富,通常可分为硬钿、软钿与镌钿三大类。硬钿又可分为厚片硬钿、薄片硬钿、衬色甸嵌、硬钿挖嵌。软钿有点螺。镌钿即镶嵌物高于地子。
“硬螺钿”是选用厚的贝壳片,如将螺贝制成薄如纸,则为“软螺钿”,若将软螺钿的底面衬上各种色彩能产生一种透色效果,就是“衬色甸嵌”。其中最著名的是软钿中的“点螺”,又称“点螺漆”。它产于江苏扬州,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初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所谓“点螺”,就是把螺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并切割成点、丝、片等各种不同形状,一点一点地镶嵌于黑色的漆底上,在光线下能产生奇幻、绚丽的艺术效果,是漆器装饰中的华丽螺钿。
在中国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钿材料主要来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种有螺壳、海贝、夜光螺、三角蚌、鲍鱼、砗磲壳等。这些蚌贝年龄越长,其效果越佳。
因其具有结构精密、轫性较强、色彩缤纷而且多变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为最,由于它在夜间能发出五光十色的光泽,因此十分讨人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螺钿
镶嵌银丝的手法又叫金银错。有下面两种方法。
镶嵌法
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一九七三年,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主要就是谈这种方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齐”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 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史记·赵世家》:“翦发纹身,错臂左衽”。原注:“谓以丹青错画其臂也”。古代画彩也叫“错彩”,钟嵘《诗品》卷中:“汤惠休曰:谢(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彩镂金”。错彩和镂金是两码事:如前面所说第一种镶嵌法,也就是史树青所谓的"镂金"法;而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即“金涂”法,就是“错彩”。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我们发现,许多被考古和文物专家称颂的一些精美金银错青铜器,它的金银错纹饰脱落处,没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上去的。如一九八七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虎吞鹿器座,是举世公认的金银错代表作品,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件器物虎尾上的金错纹饰脱落了一小块,但脱落处并没有丝毫凹痕,明知不是嵌的,而是涂的。还有,传为河南省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斗兽纹镜,也是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仔细观察,发现错金脱落处,也无任何凹痕,一看便知是用的“金涂”法。又如现存美国沙可乐美术馆的鸟纹壶,是一件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其金银错脱落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凹痕,一望便知为“金涂法”产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真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