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用英语怎么说
牙签: 1 toothpick2 teeth pick3 pickerExamples:1 他正用一根牙签剔除牙齿间的饭渣。 He is removing bits of food stuck between the teeth with a toothpick2 我父亲喜欢在饭后用牙签。 My father likes to use toothpick after meals3 他是当饥荒之际,只会建议供应牙签的那一类聪明的慈善家之一。 He is one of those wise philanthropists who, in a time of famine, will vote for nothing but a supply of toothpick4 尖头挖掘工具用来挖掘的工具,如碎冰器、牙签或撬锁工具 Something, such as an ice pick, a toothpick, or a picklock, that is used for picking
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发明一件东西。我发明点什么呢?想着想着,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发明一台卡车挖掘机呢?目前还没有呀!一般要两辆车 —— 一辆卡车和一辆挖掘机一起去施工现场才行,这样太麻烦了。再加上下过雨后工地上肯定稀泥巴很多,卡车非常容易打滑,这样,就跟不上挖掘机了。如果在挖掘机后面加上一个卡车的兜儿,这样不就方便了许多了吗?
说干就干,我立刻找来几张卡纸、几张手工纸、一把剪刀和一卷双面胶开始做了。下面,请大家来看看我做卡车挖掘机的过程吧!
第一步:做车头。车头是正方体的,所以,我拿了一张紫色卡纸做成一个小的长方体,然后,我又剪了几块蓝色的手工纸做车窗,剪了两片的小圆片做车灯。最后,我又用笔画上车门。这样,一个车头就做好了。
第二步:做车身。车身我是用牙膏盒做成的,可牙膏盒太长,所以我就剪去了一截。最后,我拿的手工纸把牙膏盒包起来。这样,车身就做好了。
第三步:做车兜儿。车兜儿其实很好做,只要把卡纸剪成“凸”字形,再折一下并粘好就做好了。
第四步:做履带。我先把黑色的卡纸剪成五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然后,再卷成五个同样大小的圆柱体。最后,再在外面包上和圆柱体同样宽的黑色卡纸条,这样,就做好了。
第五步:做挖掘臂。挖掘臂我是用吸管和玩具小叉子做的。我先把四根吸管贴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长方体,再把多出来的一段弯下去,最后插上两个玩具小叉子就做好了。
做最后一步了:组装。把车头贴在车身前,然后把车兜儿贴在车身上,再把履带贴在车头和车身下,最后,把挖掘臂固定在车头的右侧。这样,卡车挖掘机就完成了。
听了我的介绍后,你觉得我做的卡车挖掘机怎么样啊?
一直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就是将牙签与筷子都视为是中国人的发明。人们通常认为,在饮食文化发达的中国,既然有人发明了筷子,那么与它相关的牙签,也理所当然地应该被同时发明出来。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种即用即弃的东西可能起源于印度。有人认为它可能与佛祖释迦牟尼给弟子们传授的卫生知识有关。牙签与牙刷在早期都被称为“杨枝”,“杨枝”的称呼起源于印度地区。
别名的由来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挖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出土文物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呈尖状。研究者考证认为,这是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洁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据专家的考证,“牙签”一词始见于西晋。晋代陆云在致其兄陆机的家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可见牙签在当时尚属稀罕之物。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向弟子们讲道时,发现在他周围的弟子们开口说话时都有口臭的毛病。于是释迦牟尼给他们另外教授了卫生知识。他说:“汝等用树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觉,可得五利也”。释迦牟尼当时在菩提树下弘扬佛法,顺便教导弟子们消除口臭的方法。至今,印度人在早上仍会以树枝或木片刷牙和剔牙,大概与此传说有关。由此推算,早在二千年前,古印度人已经懂得用树枝或木片,当作牙刷来清洁口腔。后来,印度人这种用树枝来消除口臭的秘诀,随着来访的佛教僧人传入了中国。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多用杨柳枝作清洁牙齿的工具,因此从梵文翻译成汉语就写成了“杨枝”。现代汉语已经不再用“杨枝”一词来指代牙刷或者牙签了,而只有日本仍在沿用这个古词。
黄金牙签制作的年代大概在汉末时期,这种黄金牙签虽然属于少数的皇族,而非平常百姓所有的,但依然可证明公元3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牙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