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青花瓷片

无聊的唇彩
迷人的往事
2023-05-07 05:09:10

古青花瓷片

最佳答案
虚幻的跳跳糖
高兴的芒果
2025-07-10 03:17:38

我认为有价值瓷片虽然破碎但它丰富的信息对我们鉴赏古瓷很大的帮助它直观的提供 给我们对于古瓷的胎,釉,器型彩料,纹饰,等方面提供非常可靠的依据,为我们 能区分各朝各代,真品仿品是学瓷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瓷器非常容易破损留 传至今也很难特别是官窑的噐物本就不多今天要收集官窑瓷都十分困难以 后只有越来越难

最新回答
昏睡的美女
天真的小蝴蝶
2025-07-10 03:17:38

具体看参考资料共有3页1、历代磁州窑的情况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中国的英文译名(CHINA)便是瓷器的意思.在八千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这些陶瓷产品既是中国历代社会的重要工业品,又是当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的作用,而且以其徇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从长期的采集、渔猪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并在社会实践中懂得了用粘土制作陶器。从此以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制陶术的发明又促使人类的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继“磁山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迹更是大量的存在;殷商时代在彭城镇富田村、豆腐沟村、义井等地曾发现有先商时期的硬质灰陶器;战国时代,“赵国邯郸制陶,其品冠绝当时……相传有白釉胎之窑器,特以虎枕为当时之名作”;秦汉时期,出现了由封建贵族直接管理的陶业作坊和私人经营的制陶作坊。峰峰的釉陶生产已达到成熟阶段。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开启了陶瓷装饰的先河。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2000年6月21日《中国文物报》头版以醒目标题刊发了《彭城为元代磁州窑制瓷中心》一文,从而为彭城磁州窑的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一——“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大明会典》记载:“明代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等座,岁造磁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皇家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彭城窑业陶瓷生产出现了民窑、官窑俱盛的景象。明朝彰德府推官张应登在《游滏水鼓山记》碑中记载了当时彭城的瓷业情况:“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精粗大小,不同锻冶……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

成就的铃铛
英勇的鞋垫
2025-07-10 03:17:38
明代中期,“仙人乘槎”的民窑瓷画十分盛行。
画面上,一位仙人,怀中抱物,乘一叶小舟,波涛之中,飘然前行。有的图案上,苍穹之上还闪现星图,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这种瓷画,有人称呼“仙人乘槎”,也有人称它为“张骞乘槎”。画面的主人,到底是仙人?还是张骞?瓷画上还有那些内涵?
应该理顺一下。
一、 张骞何许人也?
张骞,汉武帝时人,封博望侯。曾奉旨出使西域,联合各国抵抗匈奴。
他是汉代的一位外交官,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目的是建立抗击匈奴的联合阵线。公元前 126 年方归汉,在外共 13 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 11 年。《前汉书》上说张骞为人强力、宽容、讲信用,出使西域的外交活动,经历了千难万险,出发时共 100 多人,到回国时仅剩下二人,可见旅途之艰辛。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为促进汉朝和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