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蜻蜓
2025-07-10 08:41:30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勤劳智慧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先民把制陶用的粘土用水调合,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塑造成适合生活的容器,经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出比较坚硬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又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瓷器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瓷器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经过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提高烧成温度和器物表面施釉,创烧出与陶器有别的原始瓷器。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后期,一种具有瓷质光润、透光性较好,烧成温度在1310℃左右,敲之声音清脆的瓷器烧成了,并在浙江省大量出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陶瓷从新石器时代至南北朝,重点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如陕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鱼纹盆;河南陕县庙底沟的花瓣纹盆;甘肃永靖马家窑的漩涡纹罐及半山、马厂类类型的几何纹罐。它们只用红、紫、黑等简单色调描绘出精奇瑰丽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统一体,至今仍令人赞美不绝。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优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莲花尊等,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烧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唐代浙江越窑青瓷,河北邢窑白瓷驰名于当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点。花瓷与绞胎等装饰手法也在北方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种。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汉代以来单色釉的影响,到唐代发展为黄、绿、白、蓝、紫、黑等多种色彩,因为使用最多的为黄、绿、白三种色彩,故称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涌现了数以千计的瓷窑,有汝、官、定、钧、耀、龙泉、哥窑等以其独树一帜的特殊成就成为宋代最著名的瓷窑。它们对后世制瓷艺术有深远影响。 而元明清时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窑有的停烧,趋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区制瓷业则有很大发展,工匠来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镇为中心,制瓷技术逐渐上升为全国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国瓷器已达到成熟阶段。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明代以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宫廷和民间用瓷均为青花瓷器为主,器型轻巧玲珑,淡雅优美。在明代还出现了斗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绘的丰富装饰品种。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珐琅彩、粉彩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火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纹饰有:①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②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④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须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了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
比彩陶稍晚的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的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
黑陶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炤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种较之彩陶更加丰富,亦渐规整。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鬶、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如鬲是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变鼎实心三足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炊煮时间;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稳定和匀称,并在稳定中透露出灵活的韵味。而由鬲演变来的鬶不仅形体奇特,且更能给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伸着长喙的鸟,亦有3只丰满的袋足稳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它一侧鸟喙式长流向上、向外伸展,显得非常活泼、灵巧,与曲线的鬶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为黑陶工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发达水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其他像杯、豆、甗、簋等器物的设计制作亦颇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较之彩陶亦丰富多样,如器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作盖等。
其他文化类型黑陶①早期龙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斝等,制作方法多取泥条盘筑法。器体色灰质粗,纹饰有篮纹、绳纹、划纹及堆贴装饰。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等地。②晚期龙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后岗二期文化和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为代表。这时器形增多,有甑、甗、鬶、鬲、盉、罐、杯等,鼎、斝减少。典型蛋壳陶出现,纹饰以篮纹、绳纹为主,制作方法除泥条盘筑法外,亦有模制和轮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于浙江北部、江苏南部,良渚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与龙山文化有相同之处,其黑陶亦较发达,器形有豆、盘、盉、尊、鼎、簋、壶等,多以轮制,表面打磨,黑而又光。
白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罍、觯、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应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渐渐消失。 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古材料证实,中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为“原始瓷器”。这种瓷器是以高岭土作坯胎,在高温火焰中焙烧,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色质呈青绿而略带褐黄,纹饰有方格纹、直线纹等,装饰方法有刻划和模印等几种。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瓷器,釉青瓷器胎薄而坚实,扣之有声,釉色透明,呈淡青色或草绿色,还有在陶器上会有朱色与白色彩绘的彩绘陶器,图案纹样大多是几何、植物、动物纹样组成,瓷器的造型单纯朴素,矮阔敦厚。
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称青釉磁)。这种青瓷因釉中所含氧化铁,经一定温度的氧化焰,烧制成,再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而且烧制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也丰富生动。装饰纹样有铺首纹、莲花纹、联珠纹、波浪纹等等,其装饰方法十分丰富,有压印、刻花、堆贴、塑饰、雕镂、兰彩。青瓷以其素雅、清丽、明净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及生动多变的器物造型,在中国陶瓷史上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已有很大发展。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
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新的发展。隋代出现了邢窑白瓷。邢窑白瓷瓷胎体坚硬细薄,釉色洁白匀净,有“类银类雪”之誉。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工艺之精细。唐代以越窑青瓷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唐、五代至宋初的瓷窑产品。越窑青瓷的生产除唐时隶属越州的余姚、上虞、绍兴和诸暨外,现在的宁波、镇海、鄞县、慈溪、临海和黄岩等地也仿烧越窑青瓷,实际上已形成一个以上林湖一带为中心的具有相同风格的庞大青瓷窑系。 唐代越窑青瓷,其器物多以茶酒具为主,诸如茶瓯、茶托、执壶、杯、盘等都是越窑广为烧制的产品。其装饰纹样取材广泛,有牡丹、莲花、卷草、鸾凤、鸳鸯、鹦鹉、飞雁、狮子、龙、鱼、人物及山水等。而装饰方法多用剔花、印花、划花、堆贴等,堆贴以近似浮雕的手法,堆贴出各种纹饰。 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规模更大。当时部分窑场为吴越的钱氏王朝所控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窑,它们专门烧制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的所谓秘色瓷。吴越统治者就用这些精美青瓷,向实力强大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政权纳贡,以期换取偏安的局面。由于这一政治上的特殊需要,五代的越窑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此时的秘色瓷从以往青中微微闪黄的一种不太成熟的色调,进而烧成比较纯正的,有如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绿色,而且釉层非常均匀,为宋代青瓷追求类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越窑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不断地向海外输出,远销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现在国外的一些古城遗址和古寺院中都曾发现过它的残片。入宋以后,因其他瓷窑的发展,宫廷用瓷已无须仰仗于越窑,而其商品瓷在竞争中亦逐渐失去了市场,故至北宋中期以后,越窑日趋衰落,其盛名亦为其他青瓷窑所取代。
而唐代最为杰出的是唐三彩,它是以一种低温多彩的铝釉烧制的陶器。唐三彩具有淋漓变幻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的形体圆润饱满,俑类涉及广泛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人物造型精练概括,而动物形体塑造的比例准确,结构分明,生动传神,成为当时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流传于世。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自古就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窑
地处河南省的钧窑,它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河南省禹县神垕镇,该地宋代属钧州,故名钧窑。钓窑瓷器原属青瓷系统,后吸取唐代花釉瓷器复色釉的技艺,通过烧制过程中的窑变,其釉色取得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钓窑瓷器的种类主要有碗、碟、炉、瓶、花盆等,以后者的造型最为优美,且变化丰富,有圆形、海棠花形等样式。瓷器的釉色一般为青中带红,即青釉中往往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有的则是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错综相间,似蓝天中的红霞,甚为美丽。钧窑瓷器中出现的这种红色,乃是釉料中加入了铜的元素所致,至于紫色则是青釉与铜红釉相互熔合的产物。钧窑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经烧制后所呈现的红斑、紫红斑等复色釉,即窑变,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釉,使其形成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为宋代青瓷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五代时受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影响而兴起,至北宋中期,因越窑的衰落,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又由于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其产品作为贡品及外销量的激增等,遂使龙泉窑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龙泉窑的瓷器品种有瓶、壶、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瓶的造型最为丰富。其瓷器釉色在南宋中期后,创烧出梅子青和粉青釉,从而形成龙泉窑自身的独特风格。龙泉窑瓷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堆贴、浮雕等方法,另外也有铁褐色的斑点作装饰的。 哥窑
地处浙江省的哥窑青瓷器是中国宋代瓷器。据记载,哥窑与龙泉窑同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南宋时有姓章的兄弟两人,各经营一窑,其兄所营者,以“哥窑”名之,其弟所营者,则以地名名之。哥窑瓷器的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鱼肚白等色,其中以粉青为正色。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釉面周身布满龟裂纹片,即通常所说的开片,是釉和胎在冷却的过程中,因收缩率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的特殊效果,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由于其龟裂纹理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鱼子纹,即纹片细小如鱼子,而蟹爪纹则是由于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缘故,另外还有百圾碎、金丝铁线等不同名称,颇受人们的喜爱,是宋代青釉制瓷工艺的一种创造。除开片外,哥窑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现大小气泡的,称聚球攒珠;也有葡萄纹锈斑的,称为葡萄斑。哥窑的器物品种有炉、瓶、盘、碗、洗及文具等。 建窑
地处福建省,以烧黑瓷著名,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故又称水吉窑。建窑在宋代瓷窑中以烧制黑釉瓷器著名。其器物多为碗、盏等茶具。建窑黑瓷在烧制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高温下釉层流动,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显示出赤铁矿的小晶体,从而形成多种不同的褐色斑纹。其中以兔毫釉和油滴釉为代表。兔毫釉是在漆黑发亮的釉面上,并排地闪现着银色光泽般的丝条纹,其状若兔毫,这种以呈现兔毫状的结晶来代替艺术加工,其美妙处并不亚于采用刻、划、印花和彩绘等方法所形成的装饰效果。油滴釉以美丽的结晶纹著称,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不规则的散布着,在日光的照耀下,会发出闪烁的光泽,使人眼花缭乱,犹如菜汤中的油滴晶莹透亮。另外还有呈羽状斑点的鹧鸪斑等。因北宋时期上层统治者喜用黑釉茶具斗茶,而建窑瓷器又因釉色漆黑,利于斗茶,而深受重视;被作为贡品供御府使用,使建窑瓷器声誉大噪,不少瓷窑也争相仿造。 汝窑
汝窑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内,因宝丰在宋代属于汝州而得名。汝窑本是一座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间窑场,其装饰风格与陕西的耀州窑相仿。至北宋晚期,宫廷以定窑瓷器的口部无釉而为毛边,不便使用,而命汝窑烧制供御用的青瓷,即史称的官窑汝瓷。过去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就指此种瓷器。而民间所烧制的印花青瓷,现在一般称为临汝窑,北宋时专烧宫廷用品。汝窑胎土细润,微带红色,釉料稠润清莹,如雨过天晴般的淡蓝色,有细碎的开片,早期素面无装饰,高雅古朴,晚期有印刻花,别有情趣。汝窑因烧造时间很短,故流传器物仅见盘、碟、洗、奁、尊、盏托。且均大不过尺,数量极小。汝窑瓷器不以装饰纹样为重,一般多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 汝窑瓷器在烧制上已基本掌握铁的还原性能,其釉色呈淡天青色(亦称葱绿色),它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暖,是一种寒暖适中,十分和谐的色调。这种青瓷所产生的清逸、高雅的色感,正是宋代上流社会的时尚爱好和审美趣味的反映。
官窑
官窑是中国宋代由官方经营、所烧瓷器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窑。其窑有2处:①北宋政和(1111—1118)至宜和(1119—1125)年间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窑址迄今尚未发现。②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依北宋旧制在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设窑;继续烧造,其窑在杭州的凤凰山、乌龟山一带,出土瓷片与文献记载颇多吻合。官窑青瓷的釉色以粉青为上,其色调淡雅含蓄,紫口铁足,并有蟹爪纹开片。 因其胎体中含铁成分过多,故瓷胎均为稍带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紫口铁足的形成,则是利用釉的流动,使口边只挂有极稀薄的一层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无釉而呈现铁色。紫口铁足与罩在瓷器表面上的青釉相映,色彩上形成对比的效果,既破除了青釉一色的单调感,又赋予器物以庄重的情趣,从而使官窑器物愈发显示出青瓷的韵泽。官窑瓷器一般很少施加纹饰,仅瓶类器物在颈、腹等部位有数道间距不等的弦纹,而整个器体则大面积素朴无饰,具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感觉。 官窑器物大都是一些仿古的礼器,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加之周身裂纹,即开片和紫口铁足,使器物倍增古朴典雅的情调。
定窑
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因曲阳在宋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是宋代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窑所烧瓷器多为日用器皿,有碗、盘、杯、盒、枕、瓶、壶等品种。其瓷器体较薄,烧制时易变形,故多用覆烧。其瓷胎质坚硬细润,呈乳白色,且白中闪黄,滑腻滋润。在装饰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后多饰以精美的花纹,其纹饰主要有植物纹,包括牡丹、莲花、菊花等,另外还有鸳鸯、游鱼及瓷孩儿枕等,形成优美生动、富于变化的图案或器形。其装饰方法主要有:①刻花,因器体较薄,故多用浅刻法,所刻线条有深浅之分,既有利于表现所描绘的物象纹饰,又丰富了白瓷的色调,其工具为竹片和刀,前者刻线较宽,后者刻线较细。②印花,用到有花纹印模,趁坯胎未干时印出所需花纹,其中以模压阳纹居多。由于模印,故使器体表面具有微妙的光线变化。印花瓷器线条更为精秀规整,纹饰繁缚细致,结构严密紧凑,所印花纹清晰、一丝不苟,加之乳白色的器体,给人以清丽素雅、柔美秀逸的感觉。另外印花器口部皆不挂釉,露出的胎体,成为毛边,常镶以金、银扣,因而又使瓷器增添华美之感。③划花,用类似梳栉状的工具,在器物表面上创出各种花纹。一般以鱼纹、波水纹居多。其线条匀称,自然。除白瓷外,定窑还烧制酱釉、黑釉和绿釉等瓷器。定窑瓷胎质坚细,器体很薄而轻,为避免烧制变形,采用扣烧的方法,所以口沿不施釉而是涩边,然后以以金、银、铜镶口谓之“金银扣”。定窑釉色洁白,在胎坯上先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施色透明的牙白色玻璃釉。多以印花、划花、刻花为装饰手法,颇具特色。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斗彩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彩瓷,又名豆彩。斗彩有两种含义;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斗在一起;②青花和彩争奇斗艳。它是先以釉下青花绘出主要花纹,烧成后再在釉上彩绘或用多种彩釉填染,最后入炉烘烤而成。装饰花纹多为花果鸡虫人物等,成化后的“斗彩”,色彩绚丽极至。如《斗彩畜土图杯》、《斗彩花蝶纹盖罐》。根据传世瓷器研究,斗彩创始于明成化年间,它的出现是受景泰蓝工艺启迪的结果。斗彩是在坯上用钴料勾画纹饰的轮廓,上釉烧后呈现白釉蓝色纹饰的轮廓线,与景泰蓝用铜丝盘成双线纹焊接在铜胎上具有相同作用。 斗彩是在青花双勾线内填各种色彩,景泰蓝则于铜丝双线之内填各种色料,两者用料不同,工艺也相异,然而纹饰效果却异曲同工。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就是以褐黑色代替青花勾描轮廓,或直接在釉上进行彩绘,颜色趋向浓艳,对比鲜明,绚烂多彩,瓷器造型追求复杂的变化,有的瓶身镂空成图案,再施五彩,成为玲珑剔透的通花瓷。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纹饰复杂,但层次清楚,且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红艳夺目,十分绚丽。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这时期除了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极其名贵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是中国清代专供御用的彩瓷。又名瓷胎画珐琅。系仿照铜胎画珐琅的特征烧制的,是在红、黄、蓝、绿等色地上绘以花卉纹饰。初使用西洋珐琅料,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六年(1728)在造办处珐琅作内仿炼西洋珐琅彩成功,自此即使用国产珐琅彩。珐琅彩瓷器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好的薄胎白瓷,由造办处珐琅作的景德镇名画师从事描绘,纹样都是指定的画稿,画好后再入炉火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器的底部均书写年款,有蓝色、胭脂色堆料款及青花款,字体有楷、篆书两种,书4字者为“康熙或雍正御制”,书6字者为“大清乾隆年制”。珐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彩中,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色素,即可成具色泽的珐琅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康熙珐琅彩料做过分析测定,初步确定着色原素为:为锑、铁,蓝色为钴,白色为砷,鲜红为金,粉红为金、砷,紫色为钴、金。在这基础上,又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
包容的鞋垫
2025-07-10 08:41:30
瓷砖种类,按其制作工艺及特色可分为釉面砖、通体砖、抛光砖、玻化砖及马赛克。不同特色的瓷砖当然有各自的最佳用途,对瓷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可以在装饰居室时做到有的放矢,物尽其用。
通体砖:
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此得名。通体砖比较耐磨,但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分类分为防滑砖、抛光砖和渗花通体砖。适用范围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地面,一般较少使用于墙面。
釉面砖:
釉面砖就是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一般来说,釉面砖比抛光砖色彩和图案丰富,同时起到防污的作用。但因为釉面砖表面是釉料,所以耐磨性不如抛光砖。分类按原材料分为陶制釉面砖和瓷制釉面砖。依光泽不同,又分为亚光和亮光两种。适用范围厨房应该选用亮光釉面砖,不宜用亚光釉面砖,因油渍进入砖面之中,很难清理。釉面砖还适用于卫生间、阳台等。
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砖经过打磨抛光后而成的砖。相对于通体砖的平面粗糙而言,抛光砖就要光洁多了。这种砖的硬度很高,非常耐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分类可分为渗花型抛光砖、微粉型抛光砖、多管布料抛光砖、微晶石。适用范围除卫生间、厨房外,其余多数室内空间都可使用。
玻化砖:
玻化砖是由石英砂、泥按照一定比例烧制而成,然后经打磨光亮但不需要抛光,表面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玻化砖在吸水率、边直度、弯曲强度、耐酸碱性等方面都优于普通釉面砖、抛光砖及一般的大理石。但是玻化砖也不是完美的,它的缺陷就是经过打磨后,毛气孔暴露在外,灰尘、油污等容易渗入。分类主要是地面砖。属于抛光砖的一种。适用范围玻化砖适用于客厅、卧室、走道等。
马赛克:
马赛克是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砖,它一般由数十块小块的砖组成一个相对的大砖。耐酸、耐碱、耐磨、不渗水,抗压力强,不易破碎。分类它主要分为陶瓷马赛克、大理石马赛克、玻璃马赛克。适用范围它以小巧玲珑、色彩斑斓被广泛使用于室内小面积地、墙面和室外墙面和地面。
柔弱的小熊猫
2025-07-10 08:41:30
制瓷工艺编辑
一、采石制泥
制瓷以瓷石做胎,瓷石产于安徽省祁门,山名坪里、谷口两处,据窑厂二百里路。当地利用山间溪流设轮作碓,将瓷石舂成泥,制成色纯质细的砖式原料,称之为"白不(dun)"。另外,景德镇还有高岭、玉红、箭滩等品牌的白不,皆以产地为名。按此所诉,乾隆官窑当时所用的原料是专门从据景德镇二百里以远的祁门运来的。你看,千山万壑,山路崎岖,当地民工负荷而下。潺潺流水,顺势奔涌,冲动水轮,带起臼杵舂瓷石。木板便桥,欲过者所担即是以麻布所兜的砖式白不。[1]
二、淘练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经淘练,使其精纯。工棚前,一位老者正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使杂质下沉,另一中年汉子,再将泥浆舀到置于缸上的马尾细筛中过滤。过滤后的泥浆由另一人再分别注入置于矮架上的过泥匣钵内沉淀,使泥浆稠厚成形。在画面左下方,几层新砖之上置一无底木匣,铺细布大单,一位白须老者正将成型的细瓷石放入匣内,以便紧包,砖压沥水。工棚内,赤足者正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以备用。
三、炼灰配釉
配釉要用灰。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德镇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平县。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粗釉。图上缸中所浮的黑锅,则是配比例所用的"盆"。
四、制造匣钵
瓷坯入窑需要洁净,不得沾沙灰,故需套入匣钵内烧制。制匣钵的泥土取自位于景德镇东北的里淳乡和宝石山两地。原料不用淘洗,以轮车和拉坯法制作。而造匣钵之匠也常以粗泥拉造沙碗,以作家常之用。
五、圆器修模
碗、盘、碟称圆器。烧好后的成品因为窑火之故,会收缩,一尺之坯,得七、八寸之器。所以,制造圆器,必须先有模子。模子是拉坯时的样品,要修改、试烧数次才能做好。模工需熟悉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成模子。景德镇模具名手不过二、三人而已。画面上,中间一人正在操作,旁坐一位谢顶白髯老者正在指点。
六、圆器拉坯
圆器用轮车拉坯。就器之大小,又分为两种办法。大者拉一至二尺之器,小者拉一尺以内之物。在一只大木盘下设轴即是轮车,另有工匠将练好的泥置于车盘上,拉坯工坐于车架上,以竹竿拨动木盘飞快转动,然后以手按泥,随手法的屈仰收放,按模子的样式,以目测定款式、大小,不差毫厘。
七、琢器做坯
凿器指瓶、尊之类器物。浑圆的琢器做法同于圆器,先拉坯,再用大羊毛笔蘸水洗磨光洁,然后或吹釉入窑即成白釉器,或绘画上釉即成青花瓷。八方、六方等棱角之器的制作方法,则是用布包泥以拍练成片,裁成块段,再用泥调糊粘合。坯从模中印出后,再洗补磨擦。锥、拱、雕、镂等工艺,都要等做好的坯子晾干后,再由专门的工匠制作。
八、采取青料
青料是绘青花和作霁青釉的原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郡的山中。画面上,深山中已被挖空,撑起了顶棚。挖出的青料在溪流中洗去浮土,其色泽黑黄,大而圆者为上品,名为顶圆子,贩者携至烧瓷之所,埋入窑地煅炼三日,取出后淘洗售卖。江西、广东诸山间也产青料,但色淡不耐煅炼,只可做粗器。
九、拣选青料
青料炼出后,需要拣选,由料户专门负责。料分三等,黑丝润泽光色俱全者为上,用于仿古瓷、霁青釉、青花瓷;色虽黑绿而少润泽者,用于粗瓷;光色全无者不用。青料直接在生坯上绘画,罩以釉水,入窑烧成青翠色,如不罩釉,乃是黑色。如窑火烧过则多晕散。但有一种名为"韭菜边"的青料,不易晕散,用于淡描青花。画面上庭院内负担携匣之人为点缀。
十、印坯乳料
即印坯和乳料两个工艺。印坯。园器拉好坯后,将修模套在坯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然后退下修模,阴干瓷坯以备镟削。其湿坯不宜日晒否则会折裂。乳料。绘瓷所需的颜料,研乳宜细。每十两颜料为一钵专供研乳,研乳一月之后,才可应用。研钵置于矮凳上,凳头装有直木,上横一板,板中镂孔以装乳锤之柄,人坐在凳上握锤研之。画面坐上角描绘的即是。工价,每月三钱,亦有两手研两钵,夜里劳作到一鼓者,工价倍之。老幼残疾者多以此资生。
十一、圆器青花
在圆器上绘青花,分工颇细。勾线、渲染,绘旋纹边饰(俗称打青箍)、花鸟禽鱼、人物、写款都各有专职,且按类聚室操作,这是青花不同于五彩之处。
十二、制画琢器
凿器的样式,有方、圆、棱角之别;制画的方法有彩绘、镂雕之异。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制瓷之器,需遵古制。纹饰之作,花团锦簇,胜于春色。虽为瓷器,亦可尽显中华古代文明之象。
十三、蘸釉吹釉
上釉之法,古代制作长方、棱角的琢器用刷釉法,但不匀;大小圆器及浑圆琢器用蘸釉法,但又因体重而多破。今小圆器,仍于缸内蘸釉,余皆用吹釉法。用一寸粗、七寸长的竹筒,一端蒙以细纱,蘸釉以吹,视坯的大小与类别,吹的遍数由三、四遍至十七、八遍不等。画面上,左起第二人即在吹釉。
十四、旋坯挖足
旋坯和挖足两道工序。旋坯。圆器尺寸由模子而定,但光平度要通过旋坯修整。旋坯车,形似拉坯车,不同的是在木盘中向上立一根木桩,顶上包垫丝棉以护坯。将坯合扣桩上,拨盘转旋,以工匠持刀旋削,则器之里外皆得平光,是技术性很强的工种。挖足。在拉坯时,需留二三寸长的泥把,以便于把握以画坯、吹釉。待吹、画工竣,旋去泥把,挖圈足,写款。图中工匠,旋坯、挖足两道工序并作。
十五、成坯入窑
窑作长圆形如覆瓮,高丈许,上罩大瓦屋,名窑棚。窑棚后部之外,设烟囱,高二丈余。烧窑有专门的窑户。瓷坯即成,装以匣钵,送至窑户。入窑时,将匣钵码放于两边排列,中间疏散,以通火路。窑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坯胎的安放位置,视釉的软硬或器物的等级而定。待满窑后,开始发火,随即将窑门以砖砌好,只留一方孔,投松柴,片刻不停,待窑内匣钵作银红色为止,火熏一夜后开窑。
十六、烧坯开窑
烧制瓷器,依耐于窑火。计入窑到开窑大约三日,到第四日清晨开窑。窑中套装瓷器的匣钵尚带紫红色,人不能近,唯开窑之匠用数十层布制成手套,蘸以冷水护手,又用湿布包裹头面肩背,方能入窑搬取瓷器。瓷器即出,乘热窑以安放新坯,新坯潮湿就热窑烘烤,可免火后坼裂之患。画面上,远处,肩运柴片的人正在为烧窑运柴,左侧二人,一人正往窑内投柴,另一人抱柴以供;近处,案上待包的器物,是刚出窑的瓷器。
十七、圆琢洋彩
在圆、琢器上摹仿西洋的技法绘彩画,故称洋彩。要选绘事高手,将原料调细,先用瓷片画染试烧,以熟悉颜料的火性,才能由粗及细,熟中生巧。画匠以眼明心细者为佳。粉彩瓷所用颜料与珐琅色相同。其调色之法有芸香油、胶水和清水三种。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便于堆填。画面上的画匠有就案者,有手持者,有俯身于低处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运笔之便。
十八、明炉暗炉
制作釉上彩瓷,需先在窑内烧成白釉瓷,而后于上绘纹饰,再于低温炉--明炉、暗炉--内烘烤以固定颜色。小件用明炉,画面上方工棚内的炉即是。明炉类似烧珐琅所用的炉,炉门向外开,周围有炭火,炉内置铁轮,炉下托以铁,将瓷器送入炉内,以铁勾拨轮令其旋转(蓝衣工匠手中所持的细长物即是铁勾),以匀火气,烘烤的时间以画料光亮为度。大件则用暗炉,画面左侧棚内所置既是。炉高三尺,径二尺六、七寸,周围夹层以贮炭火,下留风眼。将瓷器贮于膛内,炉顶盖板用黄泥封固,工匠手持圆板以避火气,烧一昼夜为度。浇黄、紫、绿等单色釉亦用此法。
十九、束草装桶
瓷器烧成后,按上色、二色、三色、脚货四类分拣。后两档于本地销售。上色圆器及上色、二色琢器俱用纸包。二色圆器每十件用草包扎,每十件为一桶,由专职装桶匠装桶,以便运载。各省所用的粗瓷,不用纸包装桶,只用茭草、竹篾包扎。三、四十件或五、六十件为一仔,将茭草置于内,竹篾横缠于外,水运、路陆搬移便易结实。
二十、祀神酬愿
景德镇方圆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于产瓷之地,商贩聚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数十余万,皆以烧瓷为生,故窑火之事,皆尚祈祷祭祀。传说朱明之朝,帝令烧制龙缸,数年未成。朝廷官员严督窑民,百姓苦累。当地一位姓董的"神"纵身跃入窑中,捐身而缸成。主管人怜悯他而又觉神奇,于御窑厂内建祠纪念他,号曰"风火仙"迄今屡显灵异。窑民们也每日祭祀,供奉风火仙,以至经常在此请艺人唱戏以酬劳神灵。今天,我们值得一提的是,祀神酬愿非制瓷工艺,但此却被列为其中不可少的一项工艺,表现出窑工们对火的崇拜,对人工自然的敬畏,对窑事兴旺的企盼。这种现象不仅于
陶冶图制瓷工艺二十幅(6张)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一个特殊又常见的现象。
疯狂的路灯
2025-07-10 08:41:30
1 瓷砖小知识
瓷砖小知识 1 长方体正方体小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四周随处可见,而它们的表面积也运用得十分广泛如,在你家里地上铺地砖、木地板,在墙上刷的白漆,用玻璃做一个长方体的大鱼缸等等,都需要用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可是,在生活中该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呢?大家恐怕都知道,长方体表面积是“长宽2+宽高2+长高2”,正方体表面积是“棱长棱长6”但是在生活中可不能就这样生搬硬套,因为书上告诉你的是一般情况,生活中不是这样,有时,可能不用六个面全算比如,让你给教室刷漆,人们常识性的只会刷上、左右、前后五个面,而你把公式套上去后,就可能连地面也给刷了,这个要注意下面还有一个实例健身中心新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长50m,宽20m,深25m(也就是公式中所说的高),现在让你贴上瓷砖,需要多少瓷砖?首先,咱们得分析这道题,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既然是游泳池,肯定要求底面积,那就用长宽求得底面积,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不铺上面呢?因为上面是水,铺上的话就不叫游泳池了四周肯定也要铺,用宽高2+长高2就得出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地砖了所以,其最终结果是1625平方米的地砖还要注意地砖和游泳池面积的平方米是否一致,不一致还要换算单位所以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只是“半成品”,这其中的很多情况是需要你仔细思考的。
2 地砖的常识
墙地砖统称为陶瓷砖,一般简称为瓷砖。
国家标准以具吸水率进行具体分类。 0%————05%————3%————6%————10%以上 瓷质砖 炻瓷砖 细炻砖 炻质砖 陶质砖 吸水率的大小与砖的性能有关,一般吸水率较小的砖密度大、强度好、抗冻性能强。
(又称为用质砖或砼质砖) 注:吸水率大的陶瓷砖无抗冻性能要求。 陶瓷砖又分为施釉砖和无釉砖。
施釉砖一般用一吸水率较大的陶质砖,通过施釉不仅改变了表面装饰效果,也提高了性能,平整光滑耐磨,不吸水、不透气。但一般不宜用于铺地。
因为釉面砖太光滑,表面摩擦系较小。尤其是沾水后更滑。
而且釉面一旦磨损后对质量和装饰效果影响也很大。 此外,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
例如;从适用装饰面看,有内墙砖、外墙砖、内外地砖、广场砖等。 从功能上分,有普通砖、花砖、腰带砖、拼花砖、阴阳角线砖等。
从表面处理的情况分,有哑光砖、亮光、抛光(玻化)、防滑等。 从装饰性能上分,有艺术砖、仿古砖、文化石等。
瓷砖是最古老的装饰材料之一,最早人们将石块凿平铺在室内的地面上。后来,用陶瓷烧制成类似的形状来妆点居室。
早在古罗马时代,瓷砖就出现在公共浴室和家庭当中。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如今,瓷砖以其坚硬、不怕潮湿、耐酸碱及容易清理等优点,成为最常见的装饰材料之一。
室内瓷砖按铺贴地点可以分为:墙砖和地砖。墙砖严格讲应属于陶制品,而地砖则属于瓷制品,它们的物理特性不同,因此,两者从选粘土配料到烧制工艺都有很大区别,墙面砖吸水率大概10%左右,比吸水率只有1%的地面砖要高出数倍。
如今,一些家庭为了追求个性化,别出心裁地反常规使用材料,如把颜色艳丽的花墙面砖敲碎了铺在卫生间的地上,再把素雅一色的地面砖贴上墙。其实,地砖和墙砖是不宜混用的,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安全。
由于地面经常用大量的清水洗刷,才能保证瓷砖不受水汽的影响、不吸纳污渍。地砖的吸水率低,适合地面的铺设。
墙砖是釉面陶制的,含水率比较高,它的背面一般比较粗糙,这样有利于黏合剂把墙面砖贴上墙。地砖不易在墙上贴牢固,墙砖用在地面会吸水太多而变得不易清洁。
由此可见,墙、地面砖是不适宜混用的。 瓷砖作为家庭装修时一种消耗量较大的主材,消费者在购买时总会特别的小心谨慎。
到建材超市购买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百安居建材超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给消费者最大的选择空间。据了解,百安居现正在举办“瓷砖消费文化节”,赶紧去看看吧。
地砖一般指瓷砖。瓷砖是一种陶制产品,由不同材料混合而成的陶泥,经切割后脱水风干,再经高温烧压,制成不同形状的砖板。
砖板可以不加任何修饰,保留粗糙表面,或再上釉烧制,造成光滑表面的瓷砖。一般的上釉瓷砖,具有防水防潮、耐磨、容易清洁等优点,对于潮湿或常需保持卫生的空间,如厨房、浴室等最为合用。
事实上,适用于地板铺饰的瓷砖有很多种类选择,一般常见的包括马赛克高温砖、过底砖、粘土砖等。 马赛克 马赛克的体积是各种瓷砖中最细小的,一般俗称为块砖。
它本是古代欧洲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的物料。一般所见,只是用来铺砌家居中的厨房、浴室,或公众地方的大堂游泳等,因其面积小巧,铺砌作地板,不易让人滑倒,特别适合湿滑环境。
其实马赛克在质材、颜色方面的选择相当丰富,在美感方面的营造有很大潜力,只要设计得宜,可以制造出不俗的视觉效果。 高温砖 近年较流行的地砖材料是高温砖。
高温砖是以高温高压制成的瓷砖,较普通用来铺地的瓷砖更具高的抗磨损能力,所以相当适用合用地板的饰材。一般高温砖的表面都相当光滑,但品质佳的砖面,经过特别处理,即使沾水,也不容易滑倒。
由于高温砖的颜色、质面光洁吸引,开始有不少家庭也以之为铺砌起居室的地板,使高温砖除了在厨房、浴室出现外,也开始出现在厅堂。 过底砖 大多数的瓷砖由于由釉彩与砖板组成,若质料不佳或长期磨损,表面的釉便会刮花或脱落,露出底层砖板,无法修补。
过底砖即弥补了这一缺点。这种砖是整块以同一材料制成,不分底层、表层,即使遭到刮割磨损,也不会露出另一种颜色的物料,影响美观;而且这种砖的抗磨损能力也相当强,适合用作走动量高的地板,故此现今也有不少人采用过底砖来铺砌地板。
过底砖有哑面和光面的选择,其中光面的透底砖又名亮面砖,表面磨光,造成光滑镜面,具有云石的效果。 粘土砖 除了上述的瓷砖外,也有不少崇尚乡土风味的人士选择外型质感俭朴自然的粘土砖(红砖)来铺砌地板,较常见的是应用在阳光、花园,也有使用在厅堂中的。
粘土砖是不上釉的地砖,给人朴实的质感,另外也可以加上水晶油作面层的保护,以及增添光滑的感觉。
3 在瓷砖上铺贴瓷砖必知的20个小知识哦~
在瓷砖上铺贴瓷砖必知的20个小知识?装修贴瓷砖,是每一位业主装修前期必须进行的一个项目。
但由于大部分业主对瓷砖知识了解甚少,对贴瓷砖的工人师傅无力监督,违规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装修隐患,给日后生活带来不便。法/步骤1瓷砖铺贴为什么必须留缝?不留缝可以吗?瓷砖在铺贴的时候必须进行留缝处理,无论瓷砖是属于”无缝砖“还是”圆边砖“铺贴的时候都需要留缝处理!主要原因如下:1)瓷砖有热胀冷缩问题:瓷砖及粘贴瓷砖的水泥砂浆都会存在热胀冷缩的问题,在温度或适度改变的过程中,瓷砖及水泥砂浆都会存在一定的伸缩,如果不留缝的话,会导致瓷砖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起鼓或者开裂。
2)瓷砖存在误差:瓷砖尽管现在都是机械化生产,但是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尺寸误差(误差过大就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了),如果不留缝的话,容易出现瓷砖铺贴时的接缝不平整,影响瓷砖的美观。3)施工的工人施工的时候存在误差:瓷砖的铺贴属于熟练程度非常高的一个施工项目,工人在整个铺贴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的做到铺贴每片砖的时候没有误差,工人的心情不好、白天和夜晚,等不同情况铺贴的瓷砖,其效果都会有差异,如果不留缝的话,同样很难保证瓷砖的接缝的平直的问题,影响瓷砖的铺贴的没关心!2瓷砖铺贴什么时候勾缝比较好?瓷砖进行勾缝处理的一般在瓷砖干固之后进行为宜,如果瓷砖没有完全干固就进行勾缝,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造成瓷砖的高低不平,二是造成瓷砖的松动,这样在后期使用时瓷砖容易脱落;一般来说,勾缝的时间在瓷砖铺贴24小时进行比较的好。
瓷砖在进行勾缝的时候,九正家居提醒业主首先需要清理瓷砖砖缝中的灰尘杂质,然后将勾缝剂挤压填充至砖缝中,注意填充的时候,一定要挤压填充饱满,勾缝过后,及时的清理砖面的勾缝材料!3玻化砖铺贴前需要泡水吗?由于玻化砖的吸水率小于05%,基本上是相当于不吸水,所以泡水与不泡水没有什么区别!玻化砖在铺贴的时候,不需要泡水,直接铺贴!4地砖采用湿铺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简单的说,地砖采用湿铺就是将地砖背后抹上水泥砂浆后直接粘贴在地面找平层上,这种情况,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的注意:一是需要注意是地面的平整度问题,如果平整度误差大的话,需要对地面进行找平,二是为了增加粘贴强度,最好将地面进行凿毛处理(这种情况需要注意楼板的厚度和地下的管线问题,防止破坏地下的管线和楼板)或者是地面拉毛处理,来增加瓷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瓷砖铺贴的牢固性,建议采用拉毛处理比较好一些。5如何处理原有地面的瓷砖?这个一般来说,处理方法是需要将原有的地砖砸掉,砸掉之后,需要将原有的地砖的基层部分(水泥砂浆及干灰层)也给清理掉,然后再重新铺贴瓷砖即可。
6客厅地砖如何设计排砖方案?1、入户门:在设计排砖方案的时候,以入户门的中心为基准线,向两边开始排列瓷砖。2、过道:以过道的中心线为基准,向两边开始铺贴。
3、客厅的长及宽:客厅的长边或者宽边,以排列的瓷砖为整片效果为佳,如果出现非整片形成一列的情况,非整列的瓷砖的宽度应该以大于瓷砖的宽度的一半以上为宜。7厨卫先铺地砖还是先铺墙砖?先铺墙砖或者是先铺地砖,都是可以的,哪一种先进行施工,关键是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是否有利于对先期施工的项目做好保护;二是是否有利于合理的安装施工进度。
装修公司或者施工方的做法是,一般先铺墙砖,然后铺贴地砖,铺贴了墙砖后铺贴地砖,不会对墙砖造成影响,不耽误工期。8厨卫能否在原有的瓷砖上直接铺贴瓷砖?如果是墙砖一般不建议这么做。
原有的墙面由于铺贴了瓷砖,其表面由于比较的光滑,直接铺贴瓷砖会导致瓷砖粘结力不够,容易导致瓷砖松动脱落。安装的橱柜、五金、镜子等物品容易脱落造成安全事故。
如果是地砖这种做法是可以的。操作方法有两种,一是水泥砂浆铺贴,二是直接使用专用的瓷砖胶铺贴。
前者对空间的高度影响比较的大,后者相对较小。在厨卫地砖上直接铺贴瓷砖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新铺的瓷砖会增加瓷砖的高度,高度增加了如何与过门石等进行协调。
9阳台靠墙衣柜部位不贴瓷砖可以吗?这种做法是可以的,在施工的时候主要做好墙面的基层处理,做好墙面的找平处理。10瓷砖与地板之间如何衔接过度?客厅选择地砖,卧室铺贴木地板,这个是也是常见的做法,这之间的衔接一般采取的处理是加金属扣条、异色的石材、瓷砖来衔接!瓷砖铺贴阳角处如何处理比较好?空间中,凸起的角落为阳角,凹进的角落为阴角。
瓷砖在铺贴的过程中,处理阳角时的两个常见的做法是:1、使用阳角线,使用阳角线处理阳角的时候,施工比较的简单方便,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目前市面上的阳角线以PVC材质的为多,这种材料本身和瓷砖的颜色很难一致,协调效果自己是否满意需要自己去衡量,同时这种材料时间久了之后,容易变黄,影响美观,这个应该是大家怎么常用的主要原因,另,现在市场也有一种新型的铝合金的阳角线,不怎么容易变色;2、阳角两边的瓷砖单边背面倒45°角处理。这样。
4 关于陶瓷的一些常识
陶瓷成分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编辑本段]陶瓷的制作 陶瓷工艺流程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具体请了解
5 瓷砖的专业知识
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瓷砖。
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沙等等混合而成。瓷砖分类 依用途分: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 、工业砖等 依成型分: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 依烧成分: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瓷砖 依施釉分:有釉砖、无釉砖 依吸水率分: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 依品种分:釉面砖、通体砖(同质砖)、抛光砖、玻化砖、瓷质釉面砖(仿古砖)瓷砖术语 1有釉砖:正面施釉的陶瓷砖。
2无釉砖:不施釉的陶瓷砖。 3平面装饰砖:正面为平面的陶瓷砖。
4立体装饰砖:正面呈凹凸纹样的陶瓷砖。 5陶瓷锦砖:用于装饰与保护建筑物地面及墙面的由多块小砖拼贴成联的陶 瓷砖(也称马赛克)。
6广场砖:用于铺砌广场及道路的陶瓷砖。 7抛光砖:经过机械研磨、抛光,表面呈镜面光泽的陶瓷砖。
8渗花砖:将可溶性色料溶液渗入坯体内,烧成后呈现色彩或花纹的陶瓷砖。9 仿古砖:不同于抛光砖和瓷片,它“天生”就有一幅“自来旧”的面孔,因此,人们称它为“仿古砖还有复古砖、古典砖、泛古砖、瓷质釉面砖等等。
仿古砖设计的本质就是再现“自然”。瓷砖特性 尺 寸:产品大小片尺寸齐一,可节省施工时间,而且整齐美观。
吸水率: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产品理化性能越好,越不易因气候变化热胀冷缩而产生龟裂或剥落。 平整性:平整性佳的瓷砖,表面不弯曲、不翘角、容易施工、施工后地面平坦。
强 度:抗折强度高,耐磨性佳且抗重压,不易磨损,历久弥新,适合公共场所使用。 色 差:将瓷砖平 於地板上,拼排成一平方公尺,离叁公尺观看是否有颜色深浅不同或无法衔接,造成美观上的障碍。
瓷砖比较:1瓷质砖的六大优势 低吸水率 吸水率低,仅为008%以下,比欧洲标准及天然石材低5-30倍,常年使用,绝无变色,不留痕迹始终如新。 高耐磨 系统高温烧制而成,莫式硬度达到8级,耐磨性为。
6 瓷砖的知识
瓷砖分等级的,根据质量是有等级标准的。
从外表上等级差别是可以看出来的。最好买优质产品,对人身健康是有益的 瓷砖基本知识 1、历史背景 瓷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当时,埃及人已开始用瓷砖来装饰各种类型的房屋。
人们将粘土砖在阳光下晒干或者通过烘焙的方法将其烘干,然后用从铜中提取出的蓝釉进行上色。 公元前4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发现了瓷砖,这种瓷砖以蓝色和白色的条纹达到装饰的目的,后来出现了更多种的式样和颜色。
2、原材料 瓷砖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是金属氧化物。多年来,三种金属氧化物是瓷砖生产最重要的三种氧化物:粘土、粉状石英 和长石。
瓷砖行业把这三种主要的原料称作“传统瓷砖的主体”。 粘土 粘土是水合铝矽酸盐,它是长石岩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
最重要的粘土矿是高岭石,它是由三氧化二铝、两个二氧化硅分子和两个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粘土使陶瓷颇具可塑性,这样就可以在加热前把它制成理想的形状。
粉状石英 粉状石英是二氧化硅的一种,它一般从石英岩、砂子或岩石中提取。人们把它研磨成非常细的粉末,作为一种填料添加到瓷砖中使粘土合最终产品具有理想的性能。
长石 长石是碱性铝矽酸盐的一个广义的属名,例如:含有碱金属钾(氧化钾-三氧化二铝-氧化硅)的长石被称为“钾长石”,而含有钠(氧化钠-三氧化二铝-氧化硅)的长石被称为“钠长石”,然而大多数的长石都是由这两种类型混合而成。在瓷砖生产中,长石主要起“助熔剂”的作用。
在热处理过程中,助熔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开始融化,因此它就像粘结元素一样为陶瓷主体增加了强度。 在陶瓷工业生产中,还使用大量其他的天然矿物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工原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原料及其分子式如下所示: 中国是陶瓷艺术的中心,早在商殷时期(公元前1523-1028 年),中国就生产出一种精美的白炻器,它使用了中国早期的釉料进行粉饰。
数个世纪以来,瓷砖的装饰效果随着瓷砖生产方法的改进而提高。例如,在 时期,所有瓷砖的装饰方法在波斯达到了顶峰。
随后,瓷砖的运用逐渐盛行全世界,在许多国家和城市,瓷砖的生产和装饰达到了顶点。在瓷砖的历史进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马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砖、安特卫普的釉面砖、荷兰瓷砖插图的发展以及德国的瓷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古代,瓷砖都是手工制作,也就是说,每一块瓷砖都是手工成型,手工着色,因此每一块瓷砖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瓷砖几乎被用到建筑的方方面面,譬如:墙壁、地面、天花板、壁炉、壁画以及建筑的外墙等。
如今,全世界范围内,瓷砖不再是手工制作,手工着色,而是运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人的手只是用来把瓷砖安装好。与过去一样,室内室外都使用瓷砖进行装饰,譬如:地面、墙面、台面、壁炉、喷泉以及外墙等等。
2、原材料 瓷砖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是金属氧化物。多年来,三种金属氧化物是瓷砖生产最重要的三种氧化物:粘土、粉状石英 和长石。
瓷砖行业把这三种主要的原料称作“传统瓷砖的主体”。 粘土 粘土是水合铝矽酸盐,它是长石岩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
最重要的粘土矿是高岭石,它是由三氧化二铝、两个二氧化硅分子和两个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粘土使陶瓷颇具可塑性,这样就可以在加热前把它制成理想的形状。
粉状石英 粉状石英是二氧化硅的一种,它一般从石英岩、砂子或岩石中提取。人们把它研磨成非常细的粉末,作为一种填料添加到瓷砖中使粘土合最终产品具有理想的性能。
长石 长石是碱性铝矽酸盐的一个广义的属名,例如:含有碱金属钾(氧化钾-三氧化二铝-氧化硅)的长石被称为“钾长石”,而含有钠(氧化钠-三氧化二铝-氧化硅)的长石被称为“钠长石”,然而大多数的长石都是由这两种类型混合而成。在瓷砖生产中,长石主要起“助熔剂”的作用。
在热处理过程中,助熔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开始融化,因此它就像粘结元素一样为陶瓷主体增加了强度 在陶瓷工业生产中,还使用大量其他的天然矿物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工原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原料及其分子式如下所示: 原材料表。
7 陶瓷常识
陶瓷的起源与发源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 (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陶瓷器生产创作始终绵延不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是近年来国陶艺发展走在了我国的前面。现在是我们重振瓷雄风的时候了。
8 有关瓷砖知识
瓷砖知识:
瓷砖规格400x400毫米、500x500毫米、600x600毫米、800x800毫米;马赛克规格200毫米、255毫米、300毫米,厚度依次在4毫米-43毫米之间。
釉面砖:用陶土或者瓷土淋上釉料后烧制成的面砖。
通体砖:这种砖不上釉,烧制后对表面打磨,里外都带有花纹。
玻化砖: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瓷质砖,硬度高。
抛光砖:通体砖抛光处理而成,薄轻且坚硬。
耐磨度:分为五度,从低到高,五度属于超耐磨度,一般不用于家庭装饰,家装用砖在一度至四度选择即可。
吸水率:瓷砖吸水率决定瓷砖的使用,吸水率高的瓷砖致密度低,砖孔稀松,不宜在频繁活动的地方使用,以免吸水积垢后不易清理;吸水率低的瓷砖则致密度高,具有很高的防潮抗污的能力。
硬度:直接影响瓷砖的使用寿命,尤为重要,可以用敲击听声的方法,声音清脆的就表明内在质量好,不易变形破碎。
色差尺码:根据直观判断即可,察看一批瓷砖的颜色是否大体一致,能不能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色差小、尺码规整则是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