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作文越来越不够精彩用虎头蛇尾来形容对
《虎年,我越来越----》农历明年是虎年,尽管老虎长相凶猛,可不能掩饰国人对它的喜爱。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有关虎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虎号称“百兽之王”,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属“寅”,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传说,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了虎卫士。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于是,它就拜猫为师,学习技艺。因此,也就有了民间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寓言故事。老虎学得十八般武艺后,打败许多对手,一跃成为山林中的勇士,雄霸山林。老虎也因此得以补狮子的空缺,坐上了十二生肖排行榜第三把交椅。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这些风俗,也有很特别的寓意。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今天也还有虎符、虎环、虎雕等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就是图个趋吉避邪。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有了它,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它就是权利的象征。在一些成语中,也有虎的身影。比如,形容人长得壮,可称“虎背熊腰”;小孩子长得可爱,叫“虎头虎脑”;“狼吞虎咽”形容一个人饿极了,吃相很难看。细细体会这些成语,趣味无穷。《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互晓。那只倒霉的吊睛白额大虎成全了武松的英名。李逵因老母被老虎吃了,一气之下,用朴刀杀了一窝老虎。寓言《狐假虎威》讲述了一个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的故事。老虎纵然是厉害无比,也都是表面现象。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切帝国主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主席不畏强权随时准备亮剑的精神仍值得后人学习。万物都得遵守由盛到衰的规律。到那时,即使以前很强大,也得落到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地步了。“牛尾系着金拢财气,虎首摇着铃荡福音。风追逐着春天的行踪,雪漫步着温馨的海洋,灯点亮了回家的路程,无论你在远在近,我的祝福已经起航;祝你虎年快乐!”这是朋友送给我的一则祝福短信,希望它能为每个人都带来幸福与吉祥。又是一年匆匆过,一转眼,已丑牛年过去,庚寅虎年来到。虎被称为百兽之王,云从龙,风从虎,“怒吼千山震,一鸣百兽惊”。吊睛白额,仪容威猛,骨骼雄健,花纹斑驳,睥睨大千,王者之风。单看成语,虎视眈眈、谈虎色变、放虎归山、骑虎难下等等,就让人生畏。不过人毕竟是万物之灵,也不必谈虎色变。武松景阳岗上打老虎,被称为打虎英雄。刘基有一文《说虎》说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是因为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力,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必然招致失败。更有甚者,冯梦龙在《今古概潭》中讲述一则黠猱媚虎的故事。狡黠的猿猱谄媚讨好老虎,最后置虎于地。小小的猿猱都能把虎置于地,何惧之有。如今,虎已濒临绝迹,列入世界一级保护动物,别说打它,连老虎屁股也摸不得。据说全球野生老虎不过百只,如果我们不好好加以保护,恐怕孩子将来只好照猫画虎了。关于虎的传说流传久远,相传在上古时代,灾难突然降临人间,剩下伏羲和女娲,为繁衍人类,伏羲以草帽遮面,女娲装扮成老虎,以滚磨为媒,结拜成亲,才使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下来。《山海经》中讲诉了关于老虎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有一片桃林,看管桃林的是神荼和郁垒两兄弟,他们力大无比技艺高强,驯服山上的虎群,来共同守护枝繁叶茂桃林。又到了收获季节,一群恶鬼结队冲上山来,想要霸占成熟的桃子。兄弟俩率领群虎奋起反抗,哥哥用桃木棍将恶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恶鬼绑住,让老虎将恶鬼吃掉。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传遍人间,被后人尊奉为门神,老虎也威名大振,成了恶鬼的克星,成了人们心中的保护神。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说的是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威猛、坚强、勇敢,专食恶鬼。自从龙被皇帝垄断,成为天子的象征,虎却降临到了民间。虎在民间不再令人生畏,而是有亲切感。人们把对老虎的信仰和崇拜,转变成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寄托,有能降服“五毒虫”的老虎,保佑在孩子身边,孩子就不会受到邪恶的侵害,人们更希望孩子长大后,顶天立地的能像老虎那样威猛刚强。在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中,虎的艺术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农村,小孩儿一出世,过满月,便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地被“虎”包围了。头上戴虎头帽,脚上穿虎头鞋或连脚裤,脖子上套虎围涎,胸前系虎肚兜。孩子铺的是绘有虎形的褥子,盖的有虎形的被子,枕的虎形枕头,供孩儿玩耍的布老虎、泥老虎, 还有虎头帽,小孩往头上一戴,显得虎里虎气,更加稚气可爱。布老虎诙谐、圆厚,则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最亲密的伙伴。虎头帽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冷时戴虎头风帽,热时戴虎头圈帽。虎头帽和布老虎都采用绸布缝制,然后饰以绣花、布贴和绒花等材料,有的镶有多种银饰和铜饰,有的还缀上锢小龄铛。人们把虎作为进取、吉祥的图腾,希望自己子女茁壮成长,将孩子取名“虎仔”、“ 虎妞”; 形容孩子活泼可爱称“虎头虎脑”; 形容男人壮实称“虎背熊腰”; 形容胆量过人叫“虎胆英雄”; 称作战勇敢的叫“虎将”。 由于虎与“福”、“富”谐音,寓福运临门,富贵盈门,财源亨通之意。相传财神宋公明得富贵时有神虎相伴,可兴财运,聚财气,纳百财而不损。虎置于室内阳水旺处可乘天运,福财两旺;置于座椅后案几之上,可镇基业,遇事由贵人相助。虎受人们喜爱,常入诗入画。宋代梅尧臣:“人烟将近邻,松竹不知秋。夜虎林间啸,溪泉舍下流。”清代金志章:“双睛睒睒射惊电,耸尻竖尾如竿枪。咆哮踞地地欲裂,百兽走匿山魈藏。”画家经常画虎,冯大中笔下的虎温而不善,细而不腻,工而不匠,达到了“精神合一,物我两忘,出神入化” 的境界。人们还有人家厅堂中悬挂虎画,以驱逐邪恶,趋吉避凶。虎行走在雪地上也是很美的,有一联描写道:“虎行雪地梅花五,鹤落霜田竹叶三”。 总之,老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勇猛吉祥、驱魔避邪、生气勃勃的象征。不过也有用虎来形容人不好的一面,比如,工作不认真,就说“马马虎虎”; 做亊有头无尾叫“虎头蛇尾”; 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称“狐假虎威”,“为虎作伥”; 形容外强中干称“纸老虎”; 听不进意见,叫“老虎屁股摸不得”; 形容苛捐杂税,叫“苛政猛于虎” 等等。近年来,虎的名誉也遭贬损,比如,“打老虎”,居然把威风凛凛的老虎与龌龊的巨贪联系一起;“周老虎”,把老虎与造假者扯到一块;至于学费、医药费、房价“猛于虎” 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更使虎蒙受不白之冤。这些都是人折腾的,于虎何干!虎年象征着力量、威武雄壮、生气勃勃、福虎如意。祝愿虎年,孩子们个个虎头虎脑,青年人生龙活虎,虎虎有生气!事业上龙腾虎跃!祝愿祖国,雄立天下,虎步龙行,如虎添翼,威震八方,虎气冲天!
产地名称:河南省禹州市。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
钧瓷名镇神垕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
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境内仅探明的陶土储量就达10亿吨,石灰石10亿吨,煤炭18亿吨,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扩展资料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唯一产地,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被命名为“华夏药都”。
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78亿元,增长92%;在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禹州市位居“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9位。
历史渊源
唐花釉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称之为“唐钧”,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还没钧瓷这个名称,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窑变。
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宋钧
北宋时期,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
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窑变精品呈现出来。
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
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陶瓷史》载,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