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游本昌:52岁演济公,晚年出家、卖房、赔光家产,人生比剧本传奇

受伤的夏天
无语的玫瑰
2023-05-07 01:43:17

游本昌:52岁演济公,晚年出家、卖房、赔光家产,人生比剧本传奇

最佳答案
现代的橘子
激情的盼望
2025-07-11 13:07:58

01

37年前,远在大连拍戏的游本昌,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 妻子说上海电视台很欣赏他的表演风格, 想让他拍喜剧《济公》,希望他得空可以去试戏。

游本昌接到电话,「木」了一阵才反应过来。反应过来后,一连三声「好好好」回应着妻子。

这三声「好」,把他送到了济公剧组。

现场,导演张戈问游本昌: 「你觉得济公是什么样子的?」

游本昌也不端着,赶紧站了起来。对张戈说:那我来模仿一下吧?

说完后脑子一个大回转,疯狂放映小时候常看的沈笑梅版的济公。他学着沈笑梅的腔调,用上海话说了一句:老板,个则窝子里相跑来跑去额是撒么斯?( 老板,这个锅里跑来跑去的是什么东西啊?)

张戈听完,对着游本昌说了一句「就他了。」

游本昌好一阵欢喜。

接到「济公」这个主演时,游本昌已经52岁,年过半百,不再年轻。在此前,他从未演过主角,跑了30年龙套。演了79个角色,都是小人物。

换作别的小鲜肉,可能早沉不住气,一溜烟跑了。游本昌没有,他一直苦苦坚持,坚持的缘由,是他真正热爱艺术。

游本昌从小爱看,二姐经常带他去影院。 卓别林、秀兰·邓波尔的,大部分他都看过。6岁的年纪,他就特别羡慕荧幕里会拍的人。

1951年,游本昌18岁,高中毕业 后,他顺利进入了南京文工团,因成绩优异,一年后被保送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上戏认认真真学了四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演员。

02

游本昌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后,演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角色。不能出任主演,并不是游本昌业务能力不行。 最大的原因,是他天性不爱争抢角色,更不会说好听的话,巴结领导。

跟游本昌一个起点的人,比他「飞」得早,他还在原地打杂。

即便如此,游本昌也没有灰心。 在他的心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为此,他可以反复揣摩一个角色。

为了演好「农奴」,他竟然翻看了 斯特洛夫斯基原著《大雷雨》的19个译本 。 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有底气,才能确定龙套该怎么演,是符合人物角色的。

《大雷雨》里,女主人自杀后,「农奴」最后一个登场,整场戏,他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短暂的十几秒。

经过反反复复的揣摩和分析, 最终他以「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的形象登场。

这段表演,没有一句台词,却被评价为「经典龙套」。他的「农奴」,成了全剧核心。

拍戏勤奋,钻戏痴迷的游本昌,没有想着快速成名,赚快钱,出快名。

命运垂青他,是 他遇见了 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的导演 黄一鹤。

那时游本昌演了个哑剧,叫 《孙二娘开店》。恰巧黄一鹤去看戏,看到游本昌的表演很有意思,就邀他上84年的春晚。

游本昌听完乐了。

默默无闻这么多年,忽然要上春晚。春晚是什么性质啊?意味着自己即将走入全国人民的视线,要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啦。

于是,1984年春晚上,游本昌带来了哑剧《沐浴》。

这段表演, 从他差点摔倒、假装脱下衣服、拧开水龙头冲洗身体,“洗完头”遭遇“断水”,水再来时“温度过高”,烫得他哆嗦漂移 …… 整个不到四分钟。

但就这关键的几分钟,让游本昌名声大振,春晚的舞台,让他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感受过的荣耀。

03

作品是演员的通行证。

上完春晚没多久,导演张戈便找到了游本昌。让他来试戏《济公》。

当时候选人有好几个,其中包括游本昌的学生 严顺开(阿Q正传扮演者)。但最后张戈还是选择了游本昌。

游本昌是南方人,对南方生活熟悉。他身上也有非常浓厚的「海派气质」,儒雅、文明。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张戈远远观察游本昌时,看他跟别人说话,说话的神态与风度风度,是他想象当中的济公 。 再加上游本昌本人信佛(6岁时,高僧说他活不过13岁,除非皈依佛门躲劫。 父亲便把他送往上海法藏寺皈依,法号乘培)

种种因加起来,游本昌非「济公」莫属,也似乎可以解释为:游本昌30多年没演过主角,「济公」这一角色,是独独为他预留的。

演《济公》这部戏,游本昌没有在乎钱,他与张戈没有谈任何片酬,意思是看着给就行,然后径直去了上海。

最后张戈给到的片酬,120一集,先是拍了6集,后面效果好补了两集,后面两集给到了150。拢共一千出头。

04

张戈并没有给游本昌很长的准备时间,从准备到拍摄,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有多年拍摄经验的游本昌,内心很慌,虽然他小时候经常看沈笑梅演的济公,但真正等到自己出演时,内心一万个拿不定主意。

直到有天他在杭州地摊上,看到一尊济公的雕像,一下就来了灵感。

眼前这尊雕像,尖尖长长的下巴,拿着一把破蒲扇。仿佛在告诉游本昌,就按他这么演。

本来没有底的游本昌,看着这尊竹根雕,瞬间有了感觉。于是花了25元,恭恭敬敬地把「济公」请回了家。

回到家后,游本昌把「济公」要穿的衣服做旧,把扇子剪得破破烂烂。对着镜子照了照,心满意足。

「济公」身形有了具象的轮廓,游本昌又琢磨着该怎么演,会比较贴切。

游本昌每天琢磨戏,比如醉酒的状态怎么演?这是一门学问,也是考验。既不能歪歪扭扭的「醉」,也不能病怏怏的「醉」,而是要美着「醉」。

他想到盖叫天老师讲的《武松打虎》,美着醉,要像风摆荷叶,脚踩棉花一样。这一想,又有了主意。

前两集的《济公》,游本昌的感觉还稍微差点。到第三集时,他完全进入了人物角色,像是真正的「济公」附体。

说到这,游本昌得感谢那双鞋。

游本昌在西湖的三潭印月,拍完日出后,坐在那里休息。导演在另一头准备,准备好后叫他过去。他经过九曲桥时,一颠一颠地跑,因为鞋太大,不跟脚。游本昌跑着跑着,突然感觉这就是济公的步态,踢踏踢踏。

他就那样走到导演面前说:「这就是济公的感觉啊! 」

05

拍《济公》,游本昌豁出了半条命。他特别珍惜「济公」这个来之不易的角色。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演戏,晚上总结。52岁的年纪,他比很多年轻演员都拼。

在戏里,他更癫狂。《济公》里,有几个印象很深的镜头。

一是「济公」吃肉。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吃得倍儿香,观众看着都眼馋。

但实际上,那个肘子肉,全是臭的。

肉是头一天下午买回来放进冰箱的,为了赶工,第二天早晨四五点要出发,肉又从冰箱里取出来放到塑料袋里。剧组在山上呆一整天,当时夏天,39度的高温,肘子全臭了。

剧本里的「济公」,是「酒肉穿肠过」。游本昌必须把大块吃肉的性情表现出来。肉臭了,他要装作很香的把它吃进去。

他「咬咬咬,嚼嚼嚼」要把体现美味出来。导演不喊停,他就一遍遍嚼,等到这条过了时,游本昌才敢把臭了的肉都吐出来。

还有一幕,是「济公」挨打。那个镜头他拍了12次,没有用替身。

游本昌垫了层层薄薄的防护垫,群演心疼他,轻轻地打 ,但都过不了。过不了只好一遍遍重新挨打。游本昌最后「求饶」,让群演来真的,让他一次过,快点解脱。

由于之前的真真假假,最后一次真枪实弹的打完时,游本昌趴在地上起不来了。疼了好几天,才一瘸一拐地能慢慢走动。

除了挨打,还有大闹秦相府抛尸的一个片段。

虽然垫着垫子,但也得抛起来,抛两米多。那时刚好妻子带着女儿来探班,女儿看到父亲这么辛苦,哇的一声哭了。

游本昌连忙安慰女儿,说这些都是拍戏,都是「假」的。假不假,游本昌最清楚,肉疼在他身上。

受苦归受苦,但《济公》拍出来的反响非常不错,引起空前热潮。

别人都模仿把家里的蒲扇,剪得稀稀烂烂。小孩子还学着从身上搓泥,给人治病。这股「济公热」甚至还掀到了国外,一位家长非常激动地拉着游本昌的手说:「太感谢你了!我的孩子因为看了济公,现在开始对传统文学感兴趣了。」

「济公热」远不止如此。那一阵,连犯罪率都减少了不少。

《济公》可谓名利双收。

而游本昌本人,也凭借「济公」的角色, 荣获「第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他那大口吃肉的镜头, 后来也被北京学院编制教材内,供后辈观摩。

06

《济公》之后,游本昌彻底爱上了「济公」。

在他看来,「济公」不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文化——济公济公,济世为公。 「济公」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角色 ,更是他的榜样,是他的精神导师。

为了弘扬这种文化,游本昌又拍了《济公》的续集,《济公活佛》与《济公游记》。

《济公活佛》1989年上映,《济公游记》1998年上映。这十几年中,也仅仅限于这几部片子。期间《济公游记》还是自己筹集资金自导自演的,好在反响不错,赚了一百来万。

1991年,游本昌相濡以沫的妻子 杨惠华 查出癌症。游本昌推掉所有片约,悉心照顾了四年。最后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妻子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晚期癌症。

但影视方面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游本昌片约拒绝得多,所以后来别人也就不找他了。结果这一闲,就闲了20年。

游本昌很佛系,没有戏拍,他就去 学校 教辅导,和表演 。养养花草,收集「济公」雕像,他家里的「济公」雕塑,大大小小有20多尊。

不爱的,他拒绝。热爱的,自己亏钱也要做。

游本昌自身热爱哑剧,一心想把哑剧发扬光大,自掏腰包 拍了大型哑剧连续剧《游先生哑然一笑》,结果播出后反响很一般,把赚来的那100多万亏得精光。

后来他又不死心, 拍摄《了凡》。但这些都不是主流商业电视剧,口碑虽然很好,但不赚钱。两部剧下来他赔光了家产。

亏了钱,拍了戏,他不觉得后悔。

2009年,为了拍摄《弘一大师》,76岁的游本昌在大光明寺 剃度出家,畅怀法师为他赐法名定畅。剃度一来为体验角色,二来了却自己对佛学的信仰。

受了五戒的游本昌,似乎与「济公」更近了一步。

2011年,游本昌正式排演话剧 《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这部话剧,一听名字就不具备商业价值,没有人投资。游本昌便卖掉房子,自己组建 「游本昌艺术团」 , 招募24名演员排练。

话剧很烧钱, 第一年《弘一法师》只办了3场,却花费了近百万的场地费和劳务费。第二年演了七场,依旧赔钱。

到了第三年,反响稍微好一点,《弘一法师》办超过60场,演到了美国和加拿大。

游本昌会心笑了笑。

如今的游本昌,已经88岁,无欲无求,悠哉快乐。

这一年,距离他出演济公,也过去了36年。

他的人生,大器晚成。

「济公」成就了他,他成就了「济公」。

两人合二为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他这一生,了无遗憾。

最新回答
虚心的微笑
多情的电灯胆
2025-07-11 13:07:58

在古代的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许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一个形象,他衣衫褴褛,不修边幅,浑身只穿着一件破袈裟,头上戴着一顶特别滑稽的帽子,手中拿着一个残缺的扇子,在民间的传说之中。他普度众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济公和尚。

身为和尚他却喝酒吃肉,穿成一副疯癫的模样,每当贫穷的人们遇到灾难,他就会伸出援手,这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引来了说出人和影视工作人的喜欢,于是济公的故事一时就被不断的改编创造。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实际上济公不仅存在,历史上还很有来头。

济公这个词语是后来的人爱戴他所使用的尊重称呼,他本来的名字叫做李修缘,他的家族在宋朝的时候,有很多大臣,可以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了。他的家族也是世世代代都信佛的,所以早早的就埋下了济公和佛门的善缘。李修缘小时候就在附近读书,学习儒家佛教学问,后来他就迈入了佛门。

年长一些之后,他就开始四处云游,最终来到了杭州的灵隐寺,抛开了寺院里面念经拜佛,剩下的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他继承了父亲乐于助人,帮助别人的美好品德。常常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社会底层的人,尤其是穷苦的社会百姓。再加上他对医术有一些了解,常常治病救人,久而久之,这个其貌不扬的高僧便为四处传扬。道济就成了他们赞颂的对象。

害怕的西装
老实的小懒虫
2025-07-11 13:07:58

从古到今,名流如满坑满谷。但是能为工具方世界有口皆碑者,起首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诞生于露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门第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露台北门外永宁村。

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敬拜佛终求得子。济公诞生后,国清寺方丈为他取俗名修缘,今后与空门结下了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花花公子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遭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今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方丈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僧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末了投靠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期间即已起头传播。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饶传说色采的片段故事在民间耳闻口授,后来经由过程平话人的话本说唱,形式渐渐丰硕。在济公故里露台一带传播的可能是他的出生避世、童年糊口、戏佞、劝善、扶困济贫的故事,此中如“济公出生避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落发”等广为传播。

而在杭嘉湖一带传播的故事形式更加遍及,这是由于那边是济公落发后的重要糊口和勾当场合,此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把玩簸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到处颂扬。直至明末清初,呈现了一部描述济公传说古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饶传说色采,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吊民伐罪、彰善罚恶等各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怪异而夸姣的印象,人们吊唁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生避世起头。《西域志》载:“露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方丈,其灵异古迹每每称著。”而济公出生时恰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忽然倾倒,因而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外洋神话与中国神话百姓巴望救星,社会呼喊英雄,当群众非常必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为了“活佛”,常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奠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可谓神化之极致。这也就阐明济公深受泛博群众大众的喜爱,成为群众心中的“活佛”,反应出济公形象的遍及亲和力。

包容的草丛
帅气的发带
2025-07-11 13:07:58


2017年,老艺术家游本昌,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

视频中的他心酸地说道:

“我住进了养老院,现在晚景凄凉,而且还没人照顾。”

看上去很是凄惨,然而没过几秒就画风突变,人们才惊觉被这个“老顽童”给骗了。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游本昌饰演的“济公”形象,就会浮现在脑海。

那么,那个曾带给我无数回忆的“济公”,如今过得怎样了呢?

为何他会在一夜爆红之后销声匿迹,这些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1933年,游本昌出生在江苏泰州,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可家里却是孩子众多,

身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上面还有6个姐姐。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游本昌自然是倍受宠爱,

只可惜他从小就体弱多病,简直就是一个药罐子,这让父母操碎了心。

可即便四处寻医问药,他的身体也不见好转,就是好吃好喝的养着,他却依旧骨瘦如柴。

游本昌6岁那年,一位僧人到此地化缘,偶然见着了他,看了几眼之后,对其父母说道:

“这孩子恐怕活不过13岁,除非皈依佛门,此事才可化解。”

听了僧人的话,父母都吓坏了,于是为了能够保证儿子能够顺利长大,

6岁的游本昌,被送到了上海的法藏寺拜师。

也就是从那时起,游本昌的身体渐渐好转,不仅病好了,身体还越来越壮实,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只不过进了寺庙,他还是要继续学业的,少年时期的游本昌,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脑子也十分的灵活。

而除了读书之外,他最喜欢的就是去听评书,一放学他就跑到书场听人讲故事,而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出 江南活济公 。

这个段子他真是百听不厌,甚至将台词都记了下来,回到家还要给父母即兴表演一段,笑得大家都合不拢嘴。

等到再大点的时候,姐姐就开始带着他去看,那个时候卓别林的哑剧很出名,而童星秀兰邓波儿,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游本昌看着中,那些千奇百怪的表演,内心对表演艺术,有了越来越多的憧憬,

那个时候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演员。


1951年,高中毕业的游本昌,成功进入了南京文工团。在这里他正式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走上了艺术之路。

在团里工作,游本昌是最积极的一个,每次排练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每次演出他尽心尽力,即便身体不适,也要把最好的一面留给观众。

凭借着这份劲头,游本昌在入团的第二年,就获得了 保送上海戏剧学院的机会,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真正的表演。

也慢慢懂得了,成为一名好演员,是要有使命感的,能把自己隐藏在角色背后的演员,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1956年,大学毕业之后,游本昌被分配到了北京话剧院工作,开启了他的跑龙套生涯。

而他接不到主角,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行,而是他不愿意和人争抢,也不喜欢和别人拉关系,

他有自己的原则,也从来不为名利所扰。对于他来说只要戏好,每个角色都值得用心对待。

即便是跑龙套,他也会去通读剧本,把人物琢磨通透,就算没有台词,他在无人的角落,也浑身都是戏,这便是他对艺术的执着。

在排演话剧《大雷雨》时,他饰演的农奴没有一句台词,但是游本昌却为了这个角色,足足看了19本书。

在话剧的最后,他才有机会出场,仅仅是一个落泪的画面,却让人回味无穷。

而他的这一段表演,则被人们誉为 “最经典的龙套”。

1966年,33岁的游本昌,被迫离开了话剧院,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下乡生活,因此他生命中的黄金时期,并不是在舞台上度过的。

现实留给他的,只有漫天风沙和灼灼烈日。下放的那几年,他当过钳工,盖过房子,收过麦子。

热爱表演的他,偶尔在田间地头,也会演上那么一段,热情的老乡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那一刻,他在暮色天光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整个人都鲜活了起来。

下乡结束后,游本昌回到了话剧院,依然做着不起眼的龙套。

可他却一直卖力演出,并且因为对卓别林的崇拜,他也爱上了哑剧。

然而哑剧比起声情并茂的话剧,其实并不吃香,那个时候的游本昌,并没有多少观众,也赚不到多少钱。

可真正有才华的人,总有一天会闪闪发光的,而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1984年,在一次哑剧表演中,游本昌被春晚总导演黄一鹤相中,获得了登上春晚舞台的机会。

那一年,他表演的哑剧小品《淋浴》,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任何的道具,

他一个人站在台上,对着空气,却把 摔倒、脱衣、开水龙头 等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

也就是那个时候起,游本昌终于在观众的心目中拥有了姓名。

并且,在跑了28年龙套之后,他终于迎来了自己出演的第80个角色,这一次他终于成为了主角。

可当导演第一次找到他时,游本昌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摸爬滚打几十年, 52岁的游本昌依然是个小演员, 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着,

因此当他接到妻子的电话时,有那么一瞬间的晃神。那个时候,他还在外地拍戏,妻子却打电话说道:

“上海那边来人了,让你去演济公呢,是个主角。”

一听要演济公,游本昌的内心激动不已,可是他却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让妻子转告对方,自己先考虑几天。

只因为他听说自己的徒弟严顺开,要出演这个角色,他怕自己顶替了这个角色,会让彼此反目成仇,于是他不敢贸然接下。

后来他才得知,严顺开那个是省台的班底,

他演的这个是杭州电视台做的,其实并不冲突,因此才安心地接下这个角色。

而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着实下了很多功夫,在翻阅了大量典籍之后,他决定先从衣着打扮上下功夫。

剧组原本的僧衣,是干净整洁的,游本昌觉得这不太符合济公的形象。

于是他把衣服剪破了,又重新缝缝补补,愣是把一件新衣服改成了破烂儿,至于那把破扇子,也是他亲手用钢丝划烂的。

为了能够贴近角色,他故意摇摇晃晃地走路,还亲自把牙齿都涂黑了。

一个不修边幅的济公形象,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而在拍摄过程中,游本昌也一直很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剧本中有一段,济公和贪官称兄道弟的剧情。

他觉得十分不妥,济公他是疯癫但是却有自己的原则,于是他修改了剧本。

让人们看到了济公大闹宰相府,为百姓鸣不平的画面,而济公专管人间不平事的性格,也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后来还有个济公偷人馒头的画面,他觉得吃白食,显得济公这个人很无赖,而且这种偷东西的行为,很可能会带坏小孩子。

于是他在拿走馒头后,设计了一个施法将铜板吹到了摊贩面前的片段。

济公玩世不恭,又坚守原则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塑造起来的。

除了对剧情较真以外,在拍摄过程中,他也十分的敬业,身为主角,他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反而吃尽了苦头。

那个时候,他每天在拍摄前都要构思、研究剧本,拍完了以后,还要总结反思,努力改进,一天真正能休息的时间只有4、5个小时。

而在很多拍摄细节上,他也从来不含糊,比如其中有一场挨板子的戏,前后一共拍了12次,他不知道挨了多少打。

就连演衙役的演员,都心疼得不得了,但是他却若无其事地要求继续,虽然身上有护具,可拍完之后,他却还是站都站不起来了。

”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的济公,在剧中时常喝酒吃肉,可当人们羡慕游本昌能公费吃喝时,他却并没有那么享受。

济公拍摄的时候,是在炎热的夏天,头天买的肘子,到了第二天基本上就已经臭了。

但是当导演指挥他吃肘子的时候,他还是不管不顾地啃了起来,看起来很香的样子,

直到导演喊卡,他才终于忍不住吐了出来。

后来这个画面,还被写进了北电的课本教材,以此来勉励下一辈演员。

而为了拍戏,搭进去半条命的游本昌,并没有获得多少片酬,那个时候,他拍一集也就拿120块钱,最后一集导演给了他150块钱。

《济公》这部剧,一共拍了8集,他也就拿了1000多块钱而已。

这部剧播出之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那个时候搓泥救人,成了很多小朋友模仿的把戏,

而济公惩恶扬善的品格,也深刻影响着一代人。

但是在大火之后,游本昌却没有像别人一样片约不断,反而渐渐地沉寂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年的游本昌,凭借着这部剧,直接获得了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

后来,《济公》在新加坡成功播出,同样引发了收视热潮,

而当游本昌代表大家访问新加坡时,一位华侨却握着手对他说道:

听了这番话,游本昌大受震撼,他没有想到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他挑选剧本也变得更加的严苛。

也正因为这种严苛,最终导致了他几乎无戏可拍,人们只觉得他挑剔,实在是太过于顽固不化。

而那些被他拒绝的剧本,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无名无姓的烂剧。

对于艺术的追求,游本昌有自己的原则,他把戏分成三类:

他曾经说过: ”对人有害的作品,我绝对不拍,只要对得起观众,我就拍。”

有钱不赚,死守原则,这样的游本昌无疑得罪了不少人,从那以后,也几乎没啥人找他演戏了。

1991年,游本昌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之时,妻子杨慧华被查出来癌症,为了能够照顾妻子,他毅然退出了演艺圈,放弃了他热爱的事业。

他说: “我要好好照顾她,不然我一点会后悔的。”

他带着妻子寻访名医,甚至到国外去看病,经过4年的抗癌斗争,妻子终于挺过来了,慢慢地恢复了过来。

游本昌的妻子,是朋友介绍认识的,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去看了日出,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两个年轻人的心也燃烧了起来。

很快他们就走到了一起,无论是富有或者贫困,妻子一直对他不离不弃,而当初结婚的时候,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但是杨慧华还是坚持嫁给了他,只因为游本昌对她说过:

事实证明,杨慧华的选择是正确的,从青丝到白发,游本昌从未让她失望过,他们对彼此的付出,撑起了这个小家。

然而妻子这边病情刚有好转,女儿倒也不消停了,快高考的时候,游本昌的女儿,却嚷着要辍学。

他百般劝阻,却一点效果都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他最终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如今孩子大了,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

解决了妻儿的问题,游本昌也终于可以回归舞台了,然而他复出之后的路,走的却依然非常艰难。


1994年,游本昌推掉了很多不喜欢的片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心中的艺术。

2002年,他出于对哑剧的喜爱,投资拍摄了《游先生哑然一笑》,可是却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

哑剧早已过时,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欣赏,因此这一次他几乎颗粒无收。

后来他又拍了一部《了凡》,依旧没有市场,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了。

他说: “演员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谋生的,总要留下一点痕迹。”

而这个痕迹,当然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接连2部戏赔本,游本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人们不理解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折腾什么。

可只有他自己不以为意,他觉得:

“钱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服务,那就非常值得。”

80岁那年,游本昌卖掉了自己仅有的一套房子,成立了话剧团,开始排演话剧《弘一法师》。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还特意去参加了出家夏令营,在绥芬河剃度出家,以身入戏,赐法号为定畅。

人们没有办法想象,80岁的游本昌,花费了多大的精力,去筹备这一场话剧,从剧本、排练到演员招募,他都亲力亲为。

为了这一出好戏,他不眠不休,比20岁的青年,还有精力旺盛。

然而,《弘一法师》公演的第一年,仅仅只演了3场, 可场地费和劳务费,却花去了近百万,这一年他依然没有赚到钱 。

第二年,话剧演出场次,从一年三场变成了一年百场,甚至受到了国外的认可,被邀请到美国、加拿大演出,弘扬了中国文化。

而在他83岁那年,还因为排练,不幸摔骨折了,由于他年事已高,手术风险较大,医生建议使用中药保守治疗。

可是演出日子将近,他根本没时间养病,于是他毅然决定手术治疗,在恢复了不到一个月之后,他就缠着绷带走上了舞台。

他曾经说过: “能死在舞台上,是演员的一种幸福。”

如今的游本昌已经88岁,

没戏可拍的时候,他经常会去学校免费教孩子们演话剧,

而因为他的课程,有的孩子获得了清华的特招资格,有的从自闭症中走了出来,有的则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而年事已高的游本昌,也并不落伍,玩转各大社交平台,不在话下。

那个在视频里喊着:“亲爱的娃娃们”的老爷爷,让多少人湿了眼眶。

游本昌从小就和济公,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

这是济公的处世之道,也是游本昌的人生写照,

走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活得更加通透,

他不为名利所累,只为心中的理想而活,

只要理想未死,他就永远年轻。

留胡子的超短裙
平常的泥猴桃
2025-07-11 13:07:58

舞蹈济公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指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教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出自《佛说无量寿经》。

这是佛教中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帮助众生得道,在佛教中称为“度”(其实中国的道家也有此思想),渡到哪?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作“彼岸”,我们人所处的是此岸,菩萨和佛的境界一个大的范围称作彼岸。凡是成菩萨成佛的任务是帮助众生“度”到极乐世界彼岸。

“普度众生”是说广施法力,使众生普遍得到解脱。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中说:“到后门口高声叫道:‘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诸佛菩萨!’”过去曾有“普渡众生”的写法,但甚少,现在一般不这样写。写成“普度众生”不仅跟古代习惯写法相一致,也跟现在的语文工具书“度”的释义相一致。因此,应写“普度众生”不宜写“普渡众生”。

俊逸的大山
苹果毛衣
2025-07-11 13:07:58
极乐世界游记并不是济公写的,而是一部佛教经典《无量寿经》中所描述的。《无量寿经》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弥陀佛的佛祖,他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了一个净土,供信仰他的人们往生。这个净土是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佛祖阿弥陀佛和其他菩萨在那里指引众生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
极乐世界游记通常指的是佛教徒在修行中,通过冥想或其他方法进入极乐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被视为一种净化心灵、远离苦难的方法。有些佛教徒通过极乐世界游记的体验,深刻理解了佛教的教义,增强了对信仰的热爱和坚定。因此,极乐世界游记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