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俻内司窑”是什么年代什么地点生产瓷器的窑,其背景资料如何

潇洒的钻石
雪白的眼睛
2023-05-07 01:18:23

“俻内司窑”是什么年代什么地点生产瓷器的窑,其背景资料如何?

最佳答案
忧虑的电灯胆
多情的季节
2025-07-11 17:06:32

南宋官窑之“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还有个“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存在,曾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窑”所在。南宋《坦斋笔衡》记载,南宋杭州曾设立修内司和郊坛下两个官窑窑址,烧制的瓷器仅供皇宫使用。民谣云:“十窑不怕九窑空,只要一窑能成功”,可见官窑瓷器烧制的难度很大,稍有瑕疵,全部打碎,不许流入民间。这也是官窑瓷器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 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片同郊坛下官窑属同一系列产品。该窑址瓷片废品打碎以后挖坑深埋的处理方法,符合官窑废弃产品的处理特点。老虎洞窑址瓷片不管从器形、胎色、釉色都与北宋官窑有相似之处。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馆将在此次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原先混淆的“郊坛下窑”和“修内司窑”分门别类,“修内司窑”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按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窑址可初步划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元代后期三个时期的遗存,南宋时期遗存即修内司官窑,元代主要遗存是仿官窑的器物;从该窑址出土的部分器物看,其造型风格、装饰艺术,尤其是“薄胎厚釉”的制作工艺,符合宋代特征,与北宋官窑——汝窑有承继关系,这和历史文献中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载吻合;该窑址位于南宋皇城附近的凤凰山麓,与文献记载的官窑方位相符。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说,老虎洞窑址的发掘,为深入研究南宋时期官营手工业生产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象这样完整、系统的遗址,在以往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宋代制瓷工艺具有极高价值。 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在宋代达到巅峰,历来有“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其中“官窑”居首,指为适应宫廷特殊需要、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北宋时曾在汴京(今开封)设官窑,造型多仿青铜器和玉器,釉色以素淡的天青色为尚,存世品罕见,北宋官窑遗址一直未被发现。南宋沿袭旧制,在临安(今杭州)先后设修内司窑、郊坛下窑两处官窑,后者1930年初次发现,80年代后有大量考古发现,现已在遗址上建成南宋官窑博物馆;而修内司窑则长期无法由考古发现证实,加上历代文献记载都语焉不详,它的存在更显神秘。考古资料大部分没有公开,所以资料甚少。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回答
无限的金毛
无心的紫菜
2025-07-11 17:06:32

宋钧瓷官窑和钧瓷民窑有何区别

官窑是官办瓷窑,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

民窑是指民办瓷窑,生产品种不受宫廷束缚,皆为城乡民众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

钧官窑的原窑址在今河南禹州,禹州乃大禹之洲,禹的儿子启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有名的药都,瓷都。

1、器型不同:钧官窑多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盘及盆托、鼓钉洗,甚至没有实用价值的出戟尊等;而民窑则多为盘、碗、碟等,实用性强。

2、釉色不同:钧官窑釉色丰富,颜色变化生动美妙,多有蚯蚓走泥纹等;而民窑产品窑变效果小,鲜有纹路出现。

3、工艺不同:钧官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从器型的瓶口、身部到足部制作规整,棱线分明,一丝不苟;而民窑产品略显粗糙,做工一般,且一般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4、底部不同:钧官窑产品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子数码,标明器物大小,底部抹有芝麻酱釉,而民窑无此特征。

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因此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然后这一说法是在明代提出来的。

1、钧窑

钧窑创烧于唐,盛于宋,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

器型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窑变纹路。

钧官窑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铜口铁足特征明显,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传世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这一变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为中国陶瓷美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汝窑

窑址在河南省汝州,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胎体较薄,胎色为香灰色,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的开片。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窑前后烧制仅有20年左右,全球仅67件左右,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馆。

3、官窑

宋徽宗时期,朝廷在京师烧造瓷器,名曰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在浙江一带也有烧造。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胎体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黄、深米黄为主,釉质晶莹,有玉质感,大部分釉面有开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哥窑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为龙泉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窑址在今浙江一带。

哥窑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几种不同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龟裂纹和细密的裂纹相互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与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烧造难度要高于青瓷,主要在于祛除杂质,这种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闪,胎体质细,色较薄。

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定窑传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盘、碟、碗、罐、盒等,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的产品。

迷路的御姐
过时的柜子
2025-07-11 17:06:32
产地在河南的有钧窑和汝窑。
钧窑,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瓷在中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技术上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勤恳的奇异果
腼腆的白羊
2025-07-11 17:06:32
    宋代的手工艺水平已经有较高的造诣,瓷器水平更是登峰造极,领先于欧州。宋代五名窑名震天下,可是五大名窑的窑址仍是千古之谜
一、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古有汝窑为魁的说法,窑口以宋代州名命名,应是宋代汝州所在地。

    专家普遍认为,北宋汝官窑只烧制了20年就神秘地失踪了,目前存世的不过60多件

    考古发现汝瓷窑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现在的汝州市与其呲邻。

二、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官窑制度始于宋代!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专家考证应该是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

三、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

    叶喆民教授基本认同应在处州,龙泉窑附近。

四、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均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许昌市禹县(时称钧州)。

五、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时称定州。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古陶瓷考古界前辈叶麟趾先生根据实地调查,率先发现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并于1934年发表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五十年代,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实地调查,也予以确认。涧磁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