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相博陵第款的元青花瓷到底是真是假?
您好,您所谈的通过款识来为瓷器断代仅是一个方法,就我玩收藏的经验,什么手段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现在信息发达的社会,收藏家懂得的鉴定方法,造假者同样懂得。所以没有绝对。就我的经验而言,鉴定是一门标型学,就是当你看到一件藏品时,马上在头脑中调出相关资料进行比对,这个过程有时只需零点几秒即可完成。打个比方,你去幼儿园接孩子,看见你的孩子只需露出半张脸,你马上就可确定这是你的孩子,对吧。而不用叫过来,撩开衣服看看胎记来确定是不是。这就源自于你对孩子的熟悉。古玩鉴定也一样,就我的经验而言,对于收藏大家来说,很多东西就是一眼活,凡是抱着藏品拿着放大镜左看右看的肯定没戏。鉴定总体来说,掌握大智小计,所谓大智,就是你要宏观把握古玩鉴定,了解其相关背景,器型拉,造型拉,该物品出现的时代拉,这都是大智,这是历史决定的,不能出圈。其次是小计,古董往往过的了第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你要认画片,认胎釉,青花你要认每个时代不同的蓝色,看修足,看款识,等等。这都属于小计,凡是鉴定,大体不会离开这两点。所谓您所说的古相博陵第款,一般来说元代瓷器,目前来说只在白釉瓷器上见有“枢府”2字的刻款款识,其他均为见,传世元青花更是未见一件器物上有款,包括十大人物故事大罐。瓷器落年款是明永乐朝开始的,宋元时期瓷器少许器物有款,如宋时期,汝窑钧窑上的蔡字款和奉华款,明时期的枢府,但都没有定制,仅出现于特定器物上,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随着更多出土器物的出现,以往的鉴定技巧会被出土器物而逐一攻破,故言是相对的。对一件器物的断代,还是要根据多方面信息,通过胎,通过釉,通过画片,通过釉面发色,通过器形等等综合判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品,由于真品较少一直未被陶瓷专家关注,但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证实了至正型元青花的存在,掀起了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潮。尤其是近年一件“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在英国拍卖创造上亿的天价,更引起收藏界的青睐。
元青花瓷出名在国外,但生产和储藏在国内。元代统治约90年,烧瓷九十载,所以元瓷的存量是不少的。这里强调收藏元青花是有可能的。当下在中国,发现和收藏元青花是十分有希望的。不少民间的收藏家他们确实找到不少像“鬼谷子下山”样的青花瓷器。
总样识别元青花?我把我收藏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到了七点要领以供大家参考,不够全面,但是根据所列条文先从概念上认识,再从具体下手或者可以让您抓到真正的元青花。
一、用手拎一下,元青花瓷器沉重、厚实,与轻巧的宋瓷不同。
二、胎体白中带淡淡的青色,不是白如象牙。
三、纹饰繁密,几乎将全器画满,不留大块空白,图案有伊朗风韵。
四、画笔轻松自如,酣畅有力,自然,不做作,许多图形不像瓷工所绘,而似文人画家在瓷片上作画。
五、造型大、笨重,但轮廓线条流畅。不论瓶成罐,要收缩处即收,要放开处即放,达到处处顺眼的境地。大型的元瓷会是由若干部分组成,因此也会留下拼接痕迹。
六、元青花瓷较多的由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这是分辨元青花的重要依据。青花发色浓艳,深沉,蓝得很深。由于其含铁量高,700年后的青花料厚处有铁结晶黑色斑点或发白的锡斑出现。
七、元代瓷器底部不通行写款识。元青花器有时会出现“古相博陵第”的印文,或写有“至正××年,张文进造”等字样,收藏此类青元瓷,年代有定位,更为安心。
总的来说,要收藏到真正的元代青花瓷,要多看,多读书。多去博物馆看真品元青花,记忆它的造型、大小、花式和青花色彩。如在市场上遇到相似瓷器,即可与之比较和研究。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不少元青花,拍下照来以作标准对照。元青花由中国人制造,然而由外国人识定它,这让我想起,如果你识定此瓷器为元青花,那么就坚持自己的观点,暂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多读书,读一些新出版的有关元青花研究的书籍,从理论上弄懂它的来龙去脉,对收藏会有好处。经典书籍对元青花瓷描述较少,但反复读来也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