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一)
大家好,我是荻溪谈瓷,谢谢大家的阅读。 因为建文在位时间短(1399-1402年),我把洪武、建文放在一起讲。内容比较多,每天说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年),到现在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窑纪年款瓷器实物。 由于这一时期完整器物很少,过去有人断言,“洪武无瓷器”。但后来在江西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民窑青白釉罐,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说法。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元末和洪武时期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说到明初瓷器,不得不提它的渊源——元末瓷器。 过去人们笼统的认为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以目前的发现来看,这一说法有失偏颇。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了许多精巧细致之物,尤其是青花瓷和釉里红更加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实物足以证明,元瓷并非都是“粗大笨重”,这也告诉我们,凡事不能用绝对,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事物。精致细腻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期并存,包括现在也这样,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 至于元青花和釉里红何时烧造成功,现在一般认为是中期。实物证明,元青花和釉里红在初期烧造技术并不好,呈色不纯,多为灰色或黑色。而到了元末,由于经济衰退,生产技术低下,粗制滥造,又再次出现灰暗色调。洪武瓷器刚好处在元、明交替之际,再分期断代时,要同时兼顾元、明两个时期的特征,承上启下的分析判定,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洪武瓷器特征: 洪武瓷瓷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民窑更加明显。例如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了元瓷厚重粗苯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瓷器,从而展现出明瓷的新风貌。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官窑瓷化程度较高,所以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现象,胎体断面呈土,但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釉面呈青白色,为元代,明代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过厚润的青白釉汁,釉面显示出和明代其他时期更加深的青灰或灰白色。官窑釉面也为青白色,较民窑百润肥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下期接下去讲洪武瓷器的纹饰和底足特征,敬请期待,谢谢!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洪武釉里红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