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青花瓷有很久远的历史起源于宋代,到了元朝的时候青花瓷的烧制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日趋成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体现了中国的陶瓷烧制很高的技术和工艺,是釉下彩瓷。
元朝之前影青刻花是主流。青花就是用钴料在白泥上绘画,加上透明釉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在高温的作用下色料能很充分渗透,这样才能呈现出蓝色花纹,它的特点是着色强,呈色很稳定,纹饰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1、看纹饰和青料胎釉
想要辨别青花瓷的真假主要是看胎釉,看它是不是经过了化学处理或者人工糊泥,经过化学处理的釉会发死,人工糊泥会掉。这也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更加准确的辨别真假。时代不同对于青花瓷上面的纹饰也不一样,就像明末清初的时候纹饰大多数是绘括号云,青料也是辨别的重要依据,要分辨清楚青料是国产的钴料还是进口的,元朝和明清青料是明永乐、宣德的苏泥麻
2、器型
青花瓷器型根据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宋朝流行的器型大多数是梅瓶还有玉壶春和蒜头瓶,元朝的器型种类繁多,大多数是生活用器,还有一些是祭祀的。假的青花瓷看着就会比较别扭僵硬没有什么工匠气,就像有些带着盖子的青花瓷盖子和瓶口不太吻合,会留有一些间隙,很多纹饰都不够生动。
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
釉的种类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釉,11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低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8、釉中彩:在上好釉的瓷器上进行装饰,然后再高温烧成,彩料或者釉料融进了先前的釉中,貌似在中间,和釉上彩工艺相似,但又和釉上彩有区别。
百度百科-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