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历史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
青釉陶瓷是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重大发明,创世界陶瓷艺术之先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青釉瓷的出现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汤时期,始称原始青瓷。从考古资料记载,从山西夏县发现的原始青瓷瓷片标本来看,约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青瓷。这里我们且不考究原始青瓷发明的具体时间,但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物发展到原始青瓷器的过程实是人类历史一具大的飞跃,也为迄至宋元时期青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瓷器是以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的器形,幽静文雅、深沉涵蓄的气质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其釉质追求若冰如玉、晶莹滋润,釉色呈奉纯正淡雅、层次丰富。工艺讲究作工精细,线条流畅。鉴于青瓷器特有的风格,因此成为历代皇宦权贵,文人雅士追宠与收藏的目标。北宋时期的五大官窑除定窑外,其它均为青釉瓷器。特别是钧瓷,虽属青釉瓷系但不是普通的青瓷,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浑厚凝重的釉质、五彩斑斓的釉色居瓷林之首。青釉瓷器以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韵味列瓷林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星。如何欣赏,如何鉴定古青瓷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一下看法。
一、判窑口是鉴定古青瓷的基础
元代以前青釉陶瓷器物的鉴定,窑口的判定是基础条件之一。古青瓷是我国陶瓷业的先驱,窑口遍及大江南北。汝窑、钧窑、官窑、耀州窑,临汝窑在我国北方,哥窑、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在我国南方。众多的名窑口加上其他窑口的效仿,大有“器成天下走”之势。所以器物窑口的判定与否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基础。
二、器形是鉴定古青瓷的主导
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形成,具有传承性和借鉴性。社会背景,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是古青瓷器物形成的主要条件。传承性的概念是: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制约,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和历代瓷器传统器形为蓝本,延续和发展所形成的器形。借鉴性的概念是:以其它窑口的器形以及另类器物如:青铜礼器、玉器等为范,着重于观赏和实用性。所以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因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具体的规格来衡量,要根据它的具体特征来认定。首先要掌握器形的形成规律,是否符合时代的风俗风貌,其次要区分官窑民窑的器物器形,官窑器器形拘谨,形式单调。民窑器器形开放,形式多样。总之,鉴定古青瓷器要着重于古。要古朴,有古风、有古韵。而且要形式美,线条流畅,庄重协调。
三、胎质是鉴定古青瓷的条件
宋元以前的青瓷制作,各窑口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胎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俗称陶土。各地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陶土中所含的各种矿物质和化学成分比例不一。鉴于各窑口制作与烧制工艺的不尽然,因此胎骨的内在质就会表现出各自明显的特征。汝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厚,呈灰色胎;官窑器胎骨细而薄,呈浅灰白色,俗称香灰胎。钧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疏,厚而坚,呈灰、深灰色或土;官窑器胎骨呈沙粒状厚而坚实,多为灰色胎。由于胎土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元素,烧制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裸釉处多呈酱红色,其程度和氧化铁含量多少有一定的关系。青瓷器的胎骨原料主要为可塑性和柔韧性较强的多年风化沉积岩,所含腐殖质较多,虽经多次淘洗沉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对古青瓷的鉴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四、釉质色泽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因素
唐代以前的青瓷主要以生活需求为主,以祭祀礼器、陈列瓷为附。发展至北宋,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物质基础的夯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在满足那种玻璃质感,光度透度较强,以石灰釉为主烧制成的青瓷器物。而是追求温润如玉,荧光内含,聚沫攒珠,层次丰富以石灰碱釉为主烧制的青瓷器物。北宋五大官窑中的青瓷系均以釉质釉色而闻名。汝官窑器物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为主,和着如冰似玉的釉质恰似:碧水清潭,文静幽雅,底润深含不露。钧官窑器物的釉色以飘逸的兰色乳光为成色基调。特别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行成的红色,紫红色等窑变效果,斑斓绚丽,和着浑厚凝重的釉质恰似:潺遄溪流,蜿蜒激淌,极尽风流悌傥。所以各青瓷窑口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青瓷器物,在鉴定的过程中,要熟悉各窑口不同的特征,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五、纹饰是鉴定古青瓷的必要方式
青釉瓷器在宋元时期以前,应用纹饰工艺的窑口占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越窑、婺州窑、瓯窑、耀州窑以及临汝窑。主要表现手法是:点缀、堆塑、刻花、印花等手法。工艺精湛,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形态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渲染力。六朝青瓷多采用褐彩点缀,南朝多用各式刻划的莲瓣纹。宋元时期的耀州窑,临汝窑以刻花印花为主,主要有:团菊、缠枝菊花、缠枝牡丹、莲纹、卷草纹、海水纹、水波游鱼纹以及鸟禽、婴戏等纹饰。还有一些堆塑饰件如:衔环兽头、龙形、蛙形、代表吉祥的禽,兽等。这些辅件大多用于瓶,炉,罐的上面。汝,官,哥,钧窑的器物,极少采用纹饰工艺手法。主要是以端庄秀丽的器形,温润如玉的釉质,纯正幽雅的色泽以及自然形成的流纹,开片而赢得世人的青睐。著名的开片纹有:鱼子纹、蟹爪纹、冰片纹、金丝铁线。流纹有:蚯蚓走泥纹。古青瓷的鉴定,纹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法工法运用与否,纹路纹理是否自然,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六、制作工艺是鉴定古青瓷的重要手段
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匠师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拓展演变成有一定规律的工艺流程。这种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所以它不具有绝对性。各窑口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制作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点。
宋元以前青瓷器的制作属于发展和创烧阶段,制作工艺是根据实用性而形成的,总体看来较为粗糙。发展至宋代,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晚期,瓷器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根据实用性和观赏性而发展成较完美的制作工艺。从瓷器的原料选用,淘洗、配比、制胎、切削、成型和施釉等技艺十分精湛。特别是烧造工艺更为讲究,器物的性质和烧造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美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方式,其次用垫烧和复式烧制方式,生活和其它所用的粗器采用的方式较随便一些。所以对古青瓷的鉴定,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器物,其制作工艺的与否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七、沁色包浆是鉴定古青瓷的特殊方式
古青瓷最晚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历史的长河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称沁色包浆},也为鉴定古青瓷的真伪提供了特殊的方式。
鉴定古青瓷一要看,二上手,三品味。看:除器形,釉质,胎质外,还要看光泽。光泽是瓷器的外在表现方式,是衡量瓷器品位的主要条件。传世器物由于长时间的把玩与使用,其表面必然留下相应的痕迹,光的适度比较柔和,呈现出自然的陈旧感,似荧光状。出土器物并不一定表现的土痕累累,水渍斑斑。瓷器质量的成否与烧造方式,温度气氛息息相关。烧造程度好的器物,表面釉质强度较高,如果埋藏地方土质较干燥,所含酸碱性适中的情况下,器物表面基本完好且光泽亮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光泽会随着光阴而自然流失,显得温润柔和。反之,埋藏的地方土质湿度较高,所含酸碱性强,器物表面会显得土锈斑斑,失去原有的色泽,甚至面目全非。二上手,是直接感触器物具体特征的主要手段。首先重量感悟,古瓷胎质的细密坚实程度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发展性。器物的制成各窑口具有各自的具体特征,重量及重心是否适中,压手和轻浮感是否符合窑口及时代的特征。其次器表感抚,古瓷因年代久远,表面受客观因素的侵蚀,釉面会发生一定量质的变化,温润如玉。手抚如“乳犬毛肌”光滑柔软,十分舒服。一些土锈水沁较重的器物,也有相应的柔软感。三品味,所谓品味就是领会古瓷的韵味。万物皆有灵气。古瓷的灵气就是它的古风古韵。古瓷器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载体,饱含着中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古瓷器物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
鉴定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容自然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定学是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行为。鉴定是艺术,是欣赏水平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掌握好鉴定这门学科,不但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身心的投入,为更加繁荣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贡献。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
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
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
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
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
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
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view/,品种繁多,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或",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刻在用覆烧法烧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青花瓷、晚唐,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
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光洁纯净地步,陕西耀州窑;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安阳窑、“象牙白”之称。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瓷。
五代时期。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平定窑,其特征,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
景德镇五代窑址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胎质洁白。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安徽萧窑等,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属于北宋早期、登封窑,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在光照之下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但在朴实无华中,白瓷)的一种,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
此外,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釉面光润。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质地细洁、鹤壁窑,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
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
山西介休,世称“南青北白”,杂质少、荥阳窑。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曲阳窑;官"、彩的盛行。
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河南巩县窑、五代时期,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新官",色泽光润明亮,胎土淘洗洁净,生产白瓷,呈纯白色,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编辑本段唐代白瓷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
到中。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官"。
除景德镇外。晚唐,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属于唐,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
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制作精巧。一般讲;新官"款字的精白瓷。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鹤壁窑、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均施满釉,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款宇刻在胎薄细腻;釉面滋润、郏县窑,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密县窑。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
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而且白度比较高,除底足外。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
编辑本段釉色特点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因此有“猪油色”,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其基本特征是,先施化妆土,个胎很细,器物烧出后必 白瓷工艺品--五龙瓶灯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盂县。 白瓷介绍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
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山西浑源窑。以含铁量低的瓷坯,则属于北宋后期,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
一般瓷土和釉料:胎薄轻巧;;85619,乳白如凝脂。
2有关白瓷的历史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白瓷 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 景德镇五代窑址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白瓷介绍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编辑本段唐代白瓷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编辑本段釉色特点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 白瓷工艺品--五龙瓶灯 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甜白釉 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象牙白 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
3釉下彩都包括什么及其历史釉下彩罐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
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
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
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
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4釉下彩的历史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5中国瓷器的历史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
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
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
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
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 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
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
6砂金釉的历史从品种上说,古代的釉可以分为单色釉、结晶釉和窑变釉三大类,这一点我们在前几次已经说过。从烧制温度上分有高温釉、中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从化学角度讲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
高温釉瓷器是在胎子上直接施釉,入窑在128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宋代以前的青釉瓷、白釉瓷和黑釉瓷都是高温单色釉瓷,元代又发明了高温红釉瓷和高温蓝釉瓷。一般将1000℃上下的釉称作中温釉,600℃-950℃的釉称为低温釉。中温釉和低温釉的烧制方法是先将胎子在1280℃的温度下烧成涩胎瓷,然后再施釉,最后在烤炉中烘烤而成。中温釉的品种比较少,有孔雀蓝釉和毡包青釉;低温釉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雍正时期发展起来的,它的品种最多。可以说,雍正低温单色釉瓷色彩的不断丰富为乾隆粉彩瓷的兴盛开辟了道路。比如,淡黄釉、粉红釉和胭脂水釉,它们都是单色釉瓷中的名贵品种,一般都是官窑产品,价格也都很高,达到6位数以上。这些色彩艳丽的瓷器,不仅丰富了古瓷的品种,而且以赏心悦目的色彩,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观。
不仅单色釉瓷有高、低温之分,结晶釉瓷也是如此。宋代的“兔毫”、“油滴”等是高温结晶釉,清雍正时始烧的炉钧釉则属于低温釉。炉钧釉瓷现代的仿品很多。一般说来,雍正、乾隆时期炉钧釉流淌的痕迹幅度比较大,似山峦像海水,而且手摸上去,釉表面凹凸不平。仿品的色泽感觉浮浅,斑驳的釉色多呈点状,釉没有流动感或流动感不大,没有动人心魄的古拙感。
我国的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石灰釉,特点是釉层比较薄,光泽比较强而且透明,在高温下容易流淌。宋代龙泉窑在釉中加入了瓷石,这就是石灰碱釉。它的高温粘度相对石灰釉为高,这样就可以加厚釉层,再加之注意烧造时掌握好还原气氛,烧成后,釉中有大量的小气泡和石英颗粒,使得进入釉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釉的玉质感由此而生。由于现在已经掌握了龙泉青釉的配方和烧造工艺,龙泉窑青釉的仿制已经过关,但是造型的仿制还相对略逊一筹,鉴定时一定要结合造型判断真伪。
砂金釉系微晶结晶釉,是名贵釉之一。砂金釉是釉内结晶呈现金子光泽的细结晶的一种特殊釉,因其形状同自然界的砂金石相似而得名。
砂金石釉也叫砂金釉,在河北山东等地称为金星釉。这种釉中含有发金属光亮之小片及星点,这是在釉层中形成的一种结晶体,所以同艳消釉同样是非大晶型结晶釉之一,同挪威产的天然砂金石一样在一定光线下闪闪发光,惹人喜爱。
砂金石釉的制法:
1、以氧化铁,氢氧化铁或针铁矿,在釉中占15%以上,再以氧化钡,镁脱水硼砂作助熔剂及促进剂,可做出黑色乃至红棕,黄褐等色的砂金石釉。
2、在不含铅的釉中加氧化铬或铀酸钠,也可以制成绿色的砂金石釉。
7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你了解多少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 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 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中国瓷器发展史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 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 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Art-miss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 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 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