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最多品质最好?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就一直跟随着中国,以中国为榜样,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且,大量输入中国的艺术品。经过上千年时间的积累,日本现今留下了一批中国珍宝。而且,在近代的时候,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国文物更是大量流失。其中,一些文物就大量流落到了日本。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日本收藏的十件中国珍宝。
第一个、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可以说,这个琵琶是一个神品,因为,一般情况下,琵琶都是四弦的,而这个琵琶却有五弦,是这世上唯一一件拥有五弦的琵琶。它不仅可以当做琵琶来弹奏,还可以作为吉他、三弦琴,甚至,还可以用来当做是冬不拉来弹奏。它使用唐朝的螺钿镶嵌式方法制造,外观极其华丽,做工十分精细。
可以说,在这世界上能够表现唐朝繁华程度的也就只有这件镶嵌型乐器了。这个琵琶,在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被圣武天皇作为收藏品收藏了起来。天皇死后,这件文物就随着天皇的其它宝物,被收藏在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北院里,一千多年来无人问晓。
现在,这件物品竟变成了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宝物,甚至,还被誉为“第一名品”。
第二个、曜变天目茶碗:
如果,按照文物单品来说的话,这件文物完全可以在文物排行榜中,排到第一位,因为,这件文物在这个世界上仅此一件。它是南宋时期的文物,由宋代黑釉的建阳窑制作而成。在过去,宋人用它来斗茶,并且,在它的身上还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日本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被单独陈列了出来,底座不停地旋转着,周围一片黑暗,茶碗身上的光圈闪烁着妖艳而又奇异的光芒。而且,不同的光线角度,光圈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奇幻无穷。只是,看着这个碗,便会让人忍不住惊讶:古代的技术,竟然已经达到了这么高超的地步?根本就不像是人间应有的东西,或者说,它应该是从天上来的!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对这个碗更是赞不绝口,只能用“碗中宇宙”来形容它,他们说:“碗里就像是深夜在海边看到的星空一样。”不过,根据记载这应该有两只才对,但是,在考古中发现的瓷片却没有发现一个跟它类似的。民间有传言说,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拿了,但是,之后却在本能寺中毁掉了。另外一只,则变成了德川家康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贝。
第三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根据一些资料和文献的记载,在公元57年的时候,倭奴国(日本过去的国称)带着贡品前来我国朝贺,光武帝便把印缓赏赐给了自称是大夫的使者。后来,这枚金印不知道去了哪里。
直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枚金印才在福冈被两位准备耕作的农民发现。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金印的正面是正方形,上面雕刻着“汉委奴国王”字体,这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日本就是汉朝的附属国。也是中日外交的一个重要见证。
其实,这个“倭”字与“委”字通用,在《说文解字》中,委表示“随从”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顺从、恭敬的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在《三国志·魏书》中也记载着:“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诸国)不盗窃,少诤讼。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
第四个:《潇湘卧游图》:
这幅画,堪称是南宋山水画中的第一宝画,由李氏和另一位李姓画家一起创作。
传说,南宋有一位叫作云谷的禅师,他游遍了四方以后,便回到了金斗山里隐居。但是,他觉得很可惜和遗憾,因为,自己把天下都走了个遍,却没有去看过潇湘的山水。于是,云谷就请来了李画家为自己描绘出潇湘的美景,然后,把画卷挂在房间里,这样一来,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赏潇湘的美了。
所以,这幅画被叫做“潇湘卧游”。据说,乾隆最喜欢的一幅山水画便是这幅,整个画面只用淡墨来修饰,一笔画完,没有丝毫的勾勒之意。画卷中大面积的留白,令人在心中不断猜想它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浓雾里的山水朦胧,就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一般,神秘中又蕴含着大气,让人沉迷在画卷中不得自拔,仿佛有种刚刚神游完毕的舒畅感,可以说是一个神品。
它是在近代流入日本的,现在,被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第五个、王羲之的《丧乱帖》:
人们一致认为唐朝的模本《丧乱帖》,是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传言,这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到日本的。因为它跟其它两个帖子一起连在一张纸上,所以,才被说成是摹本,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王羲之传流下来的唯一一幅真迹。
帖中的笔钩强劲有力,写法精妙,字体更是完完全全地表达了王羲之当时的心境。它被誉为是晋唐时期书法中的极品,丝毫不逊色于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的《神龙兰亭序》。它的地位和这两幅相当,价值无限,现在被收藏在日本的宫内厅里。
第六个、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牧溪是南宋时期的人,当时,他因为反对贾似道被官府通缉。
他的画法十分奇妙,每一幅画都是随笔点墨画成,不加任何修饰,画中意思简单明了却又蕴含着禅意,让人越读越感受到此中真意。
在这组图中,除了观音的含义是明确的之外,猿鹤的含义人们至今还没有得出答案。特别是那只怀抱着小猿猴的母猿,它神情生动传神,仿佛就是一个人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的眼底中却又蕴含着些许的迷茫。整幅画意境无穷,仿佛是一幅充满了禅机的问卷,等待着世人来作答。
这组画一共有三幅,是宋朝禅宗画作中的极品,现在,被收藏在京都的大德寺里,每年展出一次。
第七个、猛虎食人卣:
在日本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有两件是最重要的:
一件是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
另一件则是被收藏在京都泉屋博古馆里的猛虎食人卣。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就是猛虎食人卣。它是商朝晚期制造出来的,被称为青铜器中的珍品。它跟其它出土于湖南的商晚期青铜器一样,都是以人和兽为主题。它的造型是一个踞虎和人拥抱在一起,立意十分奇特,在商朝的青铜器中,很少有这样怪异复杂的。
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人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为了表现老虎把人吃掉时的凶狠,有的人则说是想展示“人兽和谐”的主题。
第八个、《无准师范像》:
在日本,人们把禅师的肖像画,说成是顶相。
唐、宋时期,很多禅宗在中国根本站不住脚,不过,它们却在日本流传下来了,因此,宋朝的大部分禅宗艺术品被保存在日本。
在禅门里,师傅一般会赠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弟子,画上会题上一些字证明这位弟子师承于哪位禅师。当时,宋理宗拜无准师范为国师,他便送给了宋理宗这幅肖像画。这幅画画得很传神,对无准师范的面部表情描绘得十分细致和到位。无意中,传达出禅师的智慧和风趣,是宋朝人物画的代表。
在明清以前,没有一幅画可以比得上它,现藏于京都东福寺。
第九个、李迪《红白芙蓉图》:
人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南宋时期花鸟画的第一名画,它是李迪在1197年所创作的。
《红白芙蓉图》一共有两幅:
一幅是红芙蓉;
一幅是白富荣。
红芙蓉画得好一点,线条的描绘有五代时期名匠黄筌的风范。这两幅画原本收藏在圆明园中,但是,在近代的时候,却被列强夺走,流落海外多年,现在,在东京的国立博物馆。
第十个、五贴《菩萨处胎经》:
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
这套经书的历史背景十分强大,它是人们相互摘抄的最古老经卷,可能是现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没法评估。它是550年时陶仵虎写的,字体十分大,写法明显是北碑一派,笔意随意间又带着严谨,但是,看上去却没有丝毫造作之意,难以用言语表达它的奇妙。
这份菩萨处胎经,是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的,现在,藏于京都知恩院内。
或许是因为传世品稀少,或因人物的臧否而累及,民国蒋介石瓷鲜为人知。但以科学的研究态度,我们有必要“就物论物”,对这批瓷器有一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民国蒋介石瓷作初步梳理,供大家参阅。
一、民国蒋介石瓷名副其实的鲜为人知
相比于其他各朝统治者“御瓷”,民国时期蒋介石瓷可算是鲜为认知的,这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从学术理论研究的情况看,我查了下目前研究介绍蒋介石瓷的文章似乎只有《民国瓷器鉴定》(华龄出版社,铁源、溪明著)中专门有一篇文章提及,还有就是网络上有两三篇在这基础上补充介绍的文章。这或许是我查的资料不全,还有其他研究文章我没有查询到,但下结论说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及其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二是从目前存世量来看,极为稀少,被认可出处较为可靠的藏品主要存于南京博物院、庐山博物馆、台北故宫等几家收藏机构;三是从社会认知度来看,社会上甚至包括收藏圈知道蒋介石瓷的肯定极为少,为何敢这么说呢?因为目前古玩市场上基本还不见有蒋介石瓷的仿品。笔者经常陪同专家参与面向社会的免费文物鉴定,这当中其实主要还是仿品赝品居多,但是就是没有见到过有仿民国蒋介石瓷的,署“居仁堂制”款的仿袁世凯瓷倒是经常有遇到。同时,我也还专门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关于蒋介石瓷的信息也只有寥寥的几条。
二、民国蒋介石瓷确确实实存在
尽管存世量极为稀少,而且鲜为人知,但是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民国蒋介石瓷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一)出土物为证
2003年,景德镇曾出土金地万花餐具残片,内为金地粉彩四季花卉,以粉彩绘画牡丹、菊花、荷叶,画工精细,金彩虽在地下埋藏50多年,但仍然熠熠发光,未见脱落痕迹;外为白釉面,外底心施满白釉,红彩篆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款识,字体书写工整,篆法古朴有力,银钩铁划。与此瓷片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片署“饶华丰瓷厂”的残片,证明了文献记载的饶华阶曾参与国府礼品瓷烧做属实。
(二)传世品为证
尽管民国蒋介石瓷传世品少,但还是有,而且来源均较为可靠。来源较为确切的主要有:
1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蒋介石“御用”万花瓷餐具。
2江西庐山市博物馆收藏的带“蒋”字款瓷盘、杯等。
3景德镇陶瓷馆藏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款识黑地描金粉彩开光山水图瓶。
4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藏双耳盾式瓶、扁瓶等。
5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名义赠送给英国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即后来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礼瓷。全套175件,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名义送往伦敦,并标明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现所剩不全,仅存汤盘12个、合盘12个、甜点盘12个,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温莎宫周末餐具室内。
此外,据说江西省博物馆藏有1件蝠耳觚桶瓶(耳残),景德镇博物馆收藏有1件双耳盾式瓶、1件蝠耳觚桶瓶。
(三)文献资料为证
11946年7月25日,上海《民国时报》在头版刊登了中央社从牯岭发出的通稿,载“景德镇之旧御窑,将改为国营瓷窑,此乃蒋主席接见圣忠学校校长汪璠时所指示者。主席对景德镇瓷业现况,备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分送盟邦,以志庆典。此次名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风格。磁质力求细薄,色调务须高雅。蒋主席并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报纸上把江西省陶校说成圣忠学校,以后汪璠回忆是报纸误写)。这段文献证明了1946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避暑,为纪念二战胜利需要制一批精细礼品瓷送给外国友人,为此召见了时任江西省陶校校长汪璠。
2档案记载(出处待查),1946年7月,江西省建设厅对瓷器式样、装饰及烧制提出具体意见“应参摹宋清时代名瓷作风,以庄严华丽能象征中国悠久文化,表现胜利纪念为原则。制造方式宜采:分制磁胎,集中彩绘为法(即所需瓷胎由陶校及民营瓷厂各种所长分别承制,选择良窑承烧;彩绘由该会聘雇名画家集中绘画)。”
3关于“蒋瓷”落款的历史档案,载“(三)款全部拨到后六个月,三十六年八月底完成。(四)底款拟用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等字样”。(见附图)
41947年,陶校又承接了第二批国礼瓷烧造任务。其中包括赠送曾任美国驻华特使,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西餐用具。为此,江西省建设厅两次发电浮梁,3月11日电文为“为主席拟赠马歇尔将军西餐用瓷,请代选择良工,另行定制,不必写任何字样”。3月26日电文为“元首赠马帅瓷款1557万元,财政厅于本月廿日由省银行汇出,电请查收”。
5 汪璠手书俞济时定瓷工料估单,其中有载“俞局长定瓷六种悉照蒋主席定瓷之式样”。(见附图)
61947年11月16日,伊丽莎白公主给宋美龄的回信“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此外这些瓷器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
三、民国蒋介石瓷的主要特点
从目前存世的一些没有争议的蒋介石瓷,并结合文献资料来看,蒋介石对瓷器的喜爱不逊于前朝的帝王,其瓷器包含两大类,一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瓷和陈设瓷,另一类是祝寿瓷和国府礼宾瓷。汪璠在《芦山行》会议文章中曾提到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说“委员长喜欢瓷器,尤其喜欢颜色釉”。从传世品看,蒋介石瓷确实多为颜色釉瓷,尤其是乾隆时百花不露地尤为突出,做工精细,用料讲究,纹饰装饰精美,绘画水平高(根据1946年7月江西省建设厅对瓷器式样、装饰及烧制提出具体意见可反映,均为聘雇名画家集中绘画),可以用“少而精”来概括,这也印证了汪璠在蒋介石接见时所问及的景德镇瓷器为何做得好时的回答“只要不计工本,不计时间,就可以登峰造极”。
下面具体举几件蒋介石瓷为例,便于大家对民国蒋介石瓷有一直观的了解。
1黑地描金粉彩开光山水图瓶
景德镇陶瓷馆藏,高32厘米,口径116厘米,足径136厘米。器身遍布繁密的轧道装饰,口沿处为一周金彩如意云头纹饰,颈部为变形蕉叶纹,线条细腻流畅有力。肩部饰两组卷枝花草蝙蝠纹,造型饱满,形象逼真。腹部开光,外为卷曲自如的卷枝及如意纹。外足墙为金彩曲线纹,线条流畅柔和。开光内绘粉彩山水田园纹饰,勾描细致,近景远山层次分明,设色浓重,有张志汤风格。肩颈部对称装饰如意耳,下为浮雕的“卐”字双鱼如意璎珞纹,寓意如意万年有余。外地施白釉,红彩“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篆书款识,其中“中正”两字外有红彩单框。整器高雅古朴,装饰技艺高超,从器形上看应为汪璠等人回忆中的觚桶瓶,亦是文献中记载的雕刻沙地开光花瓶(汪璠手书俞济时定瓷工料估单有提及,定制一件550万元),基本代表了当时传统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无愧于国礼瓷的称谓。
2粉彩描金二龙戏珠盘
为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名义赠送英国伊丽莎白公主结婚礼品瓷。盘内沿绿松地金彩绘两条金龙在云中戏珠,龙的外沿红彩绘万字连方图案,内侧绘桃形连续图案,盘内心红彩书“囍”字,周有五蝠,寓“福寿绵长”、“五福临门”之意。画面定稿后,进行重工粉彩,用黄金箍边和点缀龙须、龙脚、龙目、龙甲及边脚。烧成之后以玛瑙摩擦,金光闪闪,雍容华贵。外底书红彩款识“英皇储伊丽莎白公主大婚纪念 蒋中正蒋宋美龄 敬赠”。
3粉彩金地万花杯
为江西庐山博物馆藏“美庐”瓷器,为生活用瓷。外壁至底足金地粉彩绘牡丹、菊花等万花装饰,内心金彩双圈红彩书“蒋”字,底红彩书“A10华昌公司出品”款识。整器制作精美、画工精湛,雍容华贵。
4粉彩百花锦地开光象耳瓶
瓶直口稍外撇,溜肩,圆形腹下收,圈足。颈部对称贴塑两象耳。瓶内壁施绿松石釉,外壁通体施百花锦地,口沿饰一周红彩回字纹及一周变形如意头纹,劲腹部粉彩绘缠枝花卉装饰,器腹两面有圆形开光,内以粉彩绘人物及庭院纹饰,一面墨书“共庆宁馨,民国廿九年一月以奉介公专座 赐存。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校长方大瀛敬献。”另外一面墨书“山高月小水悠悠,载酒重来赤壁游,指点前番歌舞处,江水不复旧时秋。林瑞生画于珠山客邸。”底足绿松石地釉红彩书“浮梁县陶校制”款识。此瓶定为蒋介石瓷,出于题款中的介公专座与赐存字样,公为旧时的尊称,如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就曾称蒋为“介公”。座则为旧时对长官的尊称,赐存则为请尊长收下的敬辞。
注:本文主要参考《民国瓷器鉴定》(华龄出版社,铁源、溪明编著),其中部分文字及引用自该书,特此注明。由于行文仓促,资料收集研究较为粗略,文中部分文献资料还待进一步核对原始出处,传世物品方面还可进一步现场观摩考证,同时继续留意收集蒋介石瓷传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