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最多品质最好

大气的乌龟
伶俐的山水
2023-05-06 15:08:48

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最多品质最好?

最佳答案
乐观的可乐
细腻的音响
2025-07-15 02:36:21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就一直跟随着中国,以中国为榜样,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且,大量输入中国的艺术品。经过上千年时间的积累,日本现今留下了一批中国珍宝。而且,在近代的时候,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国文物更是大量流失。其中,一些文物就大量流落到了日本。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日本收藏的十件中国珍宝。

第一个、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可以说,这个琵琶是一个神品,因为,一般情况下,琵琶都是四弦的,而这个琵琶却有五弦,是这世上唯一一件拥有五弦的琵琶。它不仅可以当做琵琶来弹奏,还可以作为吉他、三弦琴,甚至,还可以用来当做是冬不拉来弹奏。它使用唐朝的螺钿镶嵌式方法制造,外观极其华丽,做工十分精细。

可以说,在这世界上能够表现唐朝繁华程度的也就只有这件镶嵌型乐器了。这个琵琶,在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被圣武天皇作为收藏品收藏了起来。天皇死后,这件文物就随着天皇的其它宝物,被收藏在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北院里,一千多年来无人问晓。

现在,这件物品竟变成了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宝物,甚至,还被誉为“第一名品”。

第二个、曜变天目茶碗:

如果,按照文物单品来说的话,这件文物完全可以在文物排行榜中,排到第一位,因为,这件文物在这个世界上仅此一件。它是南宋时期的文物,由宋代黑釉的建阳窑制作而成。在过去,宋人用它来斗茶,并且,在它的身上还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日本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被单独陈列了出来,底座不停地旋转着,周围一片黑暗,茶碗身上的光圈闪烁着妖艳而又奇异的光芒。而且,不同的光线角度,光圈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奇幻无穷。只是,看着这个碗,便会让人忍不住惊讶:古代的技术,竟然已经达到了这么高超的地步?根本就不像是人间应有的东西,或者说,它应该是从天上来的!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对这个碗更是赞不绝口,只能用“碗中宇宙”来形容它,他们说:“碗里就像是深夜在海边看到的星空一样。”不过,根据记载这应该有两只才对,但是,在考古中发现的瓷片却没有发现一个跟它类似的。民间有传言说,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拿了,但是,之后却在本能寺中毁掉了。另外一只,则变成了德川家康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贝。

第三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根据一些资料和文献的记载,在公元57年的时候,倭奴国(日本过去的国称)带着贡品前来我国朝贺,光武帝便把印缓赏赐给了自称是大夫的使者。后来,这枚金印不知道去了哪里。

直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枚金印才在福冈被两位准备耕作的农民发现。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金印的正面是正方形,上面雕刻着“汉委奴国王”字体,这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日本就是汉朝的附属国。也是中日外交的一个重要见证。

其实,这个“倭”字与“委”字通用,在《说文解字》中,委表示“随从”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顺从、恭敬的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在《三国志·魏书》中也记载着:“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诸国)不盗窃,少诤讼。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

第四个:《潇湘卧游图》:

这幅画,堪称是南宋山水画中的第一宝画,由李氏和另一位李姓画家一起创作。

传说,南宋有一位叫作云谷的禅师,他游遍了四方以后,便回到了金斗山里隐居。但是,他觉得很可惜和遗憾,因为,自己把天下都走了个遍,却没有去看过潇湘的山水。于是,云谷就请来了李画家为自己描绘出潇湘的美景,然后,把画卷挂在房间里,这样一来,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赏潇湘的美了。

所以,这幅画被叫做“潇湘卧游”。据说,乾隆最喜欢的一幅山水画便是这幅,整个画面只用淡墨来修饰,一笔画完,没有丝毫的勾勒之意。画卷中大面积的留白,令人在心中不断猜想它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浓雾里的山水朦胧,就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一般,神秘中又蕴含着大气,让人沉迷在画卷中不得自拔,仿佛有种刚刚神游完毕的舒畅感,可以说是一个神品。

它是在近代流入日本的,现在,被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第五个、王羲之的《丧乱帖》:

人们一致认为唐朝的模本《丧乱帖》,是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传言,这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到日本的。因为它跟其它两个帖子一起连在一张纸上,所以,才被说成是摹本,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王羲之传流下来的唯一一幅真迹。

帖中的笔钩强劲有力,写法精妙,字体更是完完全全地表达了王羲之当时的心境。它被誉为是晋唐时期书法中的极品,丝毫不逊色于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的《神龙兰亭序》。它的地位和这两幅相当,价值无限,现在被收藏在日本的宫内厅里。

第六个、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牧溪是南宋时期的人,当时,他因为反对贾似道被官府通缉。

他的画法十分奇妙,每一幅画都是随笔点墨画成,不加任何修饰,画中意思简单明了却又蕴含着禅意,让人越读越感受到此中真意。

在这组图中,除了观音的含义是明确的之外,猿鹤的含义人们至今还没有得出答案。特别是那只怀抱着小猿猴的母猿,它神情生动传神,仿佛就是一个人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的眼底中却又蕴含着些许的迷茫。整幅画意境无穷,仿佛是一幅充满了禅机的问卷,等待着世人来作答。

这组画一共有三幅,是宋朝禅宗画作中的极品,现在,被收藏在京都的大德寺里,每年展出一次。

第七个、猛虎食人卣:

在日本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有两件是最重要的:

一件是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

另一件则是被收藏在京都泉屋博古馆里的猛虎食人卣。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就是猛虎食人卣。它是商朝晚期制造出来的,被称为青铜器中的珍品。它跟其它出土于湖南的商晚期青铜器一样,都是以人和兽为主题。它的造型是一个踞虎和人拥抱在一起,立意十分奇特,在商朝的青铜器中,很少有这样怪异复杂的。

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人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为了表现老虎把人吃掉时的凶狠,有的人则说是想展示“人兽和谐”的主题。

第八个、《无准师范像》:

在日本,人们把禅师的肖像画,说成是顶相。

唐、宋时期,很多禅宗在中国根本站不住脚,不过,它们却在日本流传下来了,因此,宋朝的大部分禅宗艺术品被保存在日本。

在禅门里,师傅一般会赠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弟子,画上会题上一些字证明这位弟子师承于哪位禅师。当时,宋理宗拜无准师范为国师,他便送给了宋理宗这幅肖像画。这幅画画得很传神,对无准师范的面部表情描绘得十分细致和到位。无意中,传达出禅师的智慧和风趣,是宋朝人物画的代表。

在明清以前,没有一幅画可以比得上它,现藏于京都东福寺。

第九个、李迪《红白芙蓉图》:

人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南宋时期花鸟画的第一名画,它是李迪在1197年所创作的。

《红白芙蓉图》一共有两幅:

一幅是红芙蓉;

一幅是白富荣。

红芙蓉画得好一点,线条的描绘有五代时期名匠黄筌的风范。这两幅画原本收藏在圆明园中,但是,在近代的时候,却被列强夺走,流落海外多年,现在,在东京的国立博物馆。

第十个、五贴《菩萨处胎经》:

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

这套经书的历史背景十分强大,它是人们相互摘抄的最古老经卷,可能是现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没法评估。它是550年时陶仵虎写的,字体十分大,写法明显是北碑一派,笔意随意间又带着严谨,但是,看上去却没有丝毫造作之意,难以用言语表达它的奇妙。

这份菩萨处胎经,是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的,现在,藏于京都知恩院内。

最新回答
平常的战斗机
受伤的柚子
2025-07-15 02:36:21

或许是因为传世品稀少,或因人物的臧否而累及,民国蒋介石瓷鲜为人知。但以科学的研究态度,我们有必要“就物论物”,对这批瓷器有一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民国蒋介石瓷作初步梳理,供大家参阅。
一、民国蒋介石瓷名副其实的鲜为人知

相比于其他各朝统治者“御瓷”,民国时期蒋介石瓷可算是鲜为认知的,这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从学术理论研究的情况看,我查了下目前研究介绍蒋介石瓷的文章似乎只有《民国瓷器鉴定》(华龄出版社,铁源、溪明著)中专门有一篇文章提及,还有就是网络上有两三篇在这基础上补充介绍的文章。这或许是我查的资料不全,还有其他研究文章我没有查询到,但下结论说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及其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二是从目前存世量来看,极为稀少,被认可出处较为可靠的藏品主要存于南京博物院、庐山博物馆、台北故宫等几家收藏机构;三是从社会认知度来看,社会上甚至包括收藏圈知道蒋介石瓷的肯定极为少,为何敢这么说呢?因为目前古玩市场上基本还不见有蒋介石瓷的仿品。笔者经常陪同专家参与面向社会的免费文物鉴定,这当中其实主要还是仿品赝品居多,但是就是没有见到过有仿民国蒋介石瓷的,署“居仁堂制”款的仿袁世凯瓷倒是经常有遇到。同时,我也还专门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关于蒋介石瓷的信息也只有寥寥的几条。
二、民国蒋介石瓷确确实实存在

尽管存世量极为稀少,而且鲜为人知,但是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民国蒋介石瓷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一)出土物为证
2003年,景德镇曾出土金地万花餐具残片,内为金地粉彩四季花卉,以粉彩绘画牡丹、菊花、荷叶,画工精细,金彩虽在地下埋藏50多年,但仍然熠熠发光,未见脱落痕迹;外为白釉面,外底心施满白釉,红彩篆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款识,字体书写工整,篆法古朴有力,银钩铁划。与此瓷片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片署“饶华丰瓷厂”的残片,证明了文献记载的饶华阶曾参与国府礼品瓷烧做属实。
(二)传世品为证
尽管民国蒋介石瓷传世品少,但还是有,而且来源均较为可靠。来源较为确切的主要有:
1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蒋介石“御用”万花瓷餐具。
2江西庐山市博物馆收藏的带“蒋”字款瓷盘、杯等。
3景德镇陶瓷馆藏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款识黑地描金粉彩开光山水图瓶。
4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藏双耳盾式瓶、扁瓶等。
5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名义赠送给英国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即后来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礼瓷。全套175件,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名义送往伦敦,并标明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现所剩不全,仅存汤盘12个、合盘12个、甜点盘12个,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温莎宫周末餐具室内。
此外,据说江西省博物馆藏有1件蝠耳觚桶瓶(耳残),景德镇博物馆收藏有1件双耳盾式瓶、1件蝠耳觚桶瓶。
(三)文献资料为证
11946年7月25日,上海《民国时报》在头版刊登了中央社从牯岭发出的通稿,载“景德镇之旧御窑,将改为国营瓷窑,此乃蒋主席接见圣忠学校校长汪璠时所指示者。主席对景德镇瓷业现况,备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分送盟邦,以志庆典。此次名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风格。磁质力求细薄,色调务须高雅。蒋主席并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报纸上把江西省陶校说成圣忠学校,以后汪璠回忆是报纸误写)。这段文献证明了1946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避暑,为纪念二战胜利需要制一批精细礼品瓷送给外国友人,为此召见了时任江西省陶校校长汪璠。
2档案记载(出处待查),1946年7月,江西省建设厅对瓷器式样、装饰及烧制提出具体意见“应参摹宋清时代名瓷作风,以庄严华丽能象征中国悠久文化,表现胜利纪念为原则。制造方式宜采:分制磁胎,集中彩绘为法(即所需瓷胎由陶校及民营瓷厂各种所长分别承制,选择良窑承烧;彩绘由该会聘雇名画家集中绘画)。”
3关于“蒋瓷”落款的历史档案,载“(三)款全部拨到后六个月,三十六年八月底完成。(四)底款拟用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等字样”。(见附图)
41947年,陶校又承接了第二批国礼瓷烧造任务。其中包括赠送曾任美国驻华特使,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西餐用具。为此,江西省建设厅两次发电浮梁,3月11日电文为“为主席拟赠马歇尔将军西餐用瓷,请代选择良工,另行定制,不必写任何字样”。3月26日电文为“元首赠马帅瓷款1557万元,财政厅于本月廿日由省银行汇出,电请查收”。
5 汪璠手书俞济时定瓷工料估单,其中有载“俞局长定瓷六种悉照蒋主席定瓷之式样”。(见附图)
61947年11月16日,伊丽莎白公主给宋美龄的回信“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此外这些瓷器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
三、民国蒋介石瓷的主要特点
从目前存世的一些没有争议的蒋介石瓷,并结合文献资料来看,蒋介石对瓷器的喜爱不逊于前朝的帝王,其瓷器包含两大类,一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瓷和陈设瓷,另一类是祝寿瓷和国府礼宾瓷。汪璠在《芦山行》会议文章中曾提到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说“委员长喜欢瓷器,尤其喜欢颜色釉”。从传世品看,蒋介石瓷确实多为颜色釉瓷,尤其是乾隆时百花不露地尤为突出,做工精细,用料讲究,纹饰装饰精美,绘画水平高(根据1946年7月江西省建设厅对瓷器式样、装饰及烧制提出具体意见可反映,均为聘雇名画家集中绘画),可以用“少而精”来概括,这也印证了汪璠在蒋介石接见时所问及的景德镇瓷器为何做得好时的回答“只要不计工本,不计时间,就可以登峰造极”。
下面具体举几件蒋介石瓷为例,便于大家对民国蒋介石瓷有一直观的了解。
1黑地描金粉彩开光山水图瓶

景德镇陶瓷馆藏,高32厘米,口径116厘米,足径136厘米。器身遍布繁密的轧道装饰,口沿处为一周金彩如意云头纹饰,颈部为变形蕉叶纹,线条细腻流畅有力。肩部饰两组卷枝花草蝙蝠纹,造型饱满,形象逼真。腹部开光,外为卷曲自如的卷枝及如意纹。外足墙为金彩曲线纹,线条流畅柔和。开光内绘粉彩山水田园纹饰,勾描细致,近景远山层次分明,设色浓重,有张志汤风格。肩颈部对称装饰如意耳,下为浮雕的“卐”字双鱼如意璎珞纹,寓意如意万年有余。外地施白釉,红彩“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篆书款识,其中“中正”两字外有红彩单框。整器高雅古朴,装饰技艺高超,从器形上看应为汪璠等人回忆中的觚桶瓶,亦是文献中记载的雕刻沙地开光花瓶(汪璠手书俞济时定瓷工料估单有提及,定制一件550万元),基本代表了当时传统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无愧于国礼瓷的称谓。
2粉彩描金二龙戏珠盘
为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名义赠送英国伊丽莎白公主结婚礼品瓷。盘内沿绿松地金彩绘两条金龙在云中戏珠,龙的外沿红彩绘万字连方图案,内侧绘桃形连续图案,盘内心红彩书“囍”字,周有五蝠,寓“福寿绵长”、“五福临门”之意。画面定稿后,进行重工粉彩,用黄金箍边和点缀龙须、龙脚、龙目、龙甲及边脚。烧成之后以玛瑙摩擦,金光闪闪,雍容华贵。外底书红彩款识“英皇储伊丽莎白公主大婚纪念 蒋中正蒋宋美龄 敬赠”。
3粉彩金地万花杯
为江西庐山博物馆藏“美庐”瓷器,为生活用瓷。外壁至底足金地粉彩绘牡丹、菊花等万花装饰,内心金彩双圈红彩书“蒋”字,底红彩书“A10华昌公司出品”款识。整器制作精美、画工精湛,雍容华贵。
4粉彩百花锦地开光象耳瓶
瓶直口稍外撇,溜肩,圆形腹下收,圈足。颈部对称贴塑两象耳。瓶内壁施绿松石釉,外壁通体施百花锦地,口沿饰一周红彩回字纹及一周变形如意头纹,劲腹部粉彩绘缠枝花卉装饰,器腹两面有圆形开光,内以粉彩绘人物及庭院纹饰,一面墨书“共庆宁馨,民国廿九年一月以奉介公专座 赐存。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校长方大瀛敬献。”另外一面墨书“山高月小水悠悠,载酒重来赤壁游,指点前番歌舞处,江水不复旧时秋。林瑞生画于珠山客邸。”底足绿松石地釉红彩书“浮梁县陶校制”款识。此瓶定为蒋介石瓷,出于题款中的介公专座与赐存字样,公为旧时的尊称,如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就曾称蒋为“介公”。座则为旧时对长官的尊称,赐存则为请尊长收下的敬辞。
注:本文主要参考《民国瓷器鉴定》(华龄出版社,铁源、溪明编著),其中部分文字及引用自该书,特此注明。由于行文仓促,资料收集研究较为粗略,文中部分文献资料还待进一步核对原始出处,传世物品方面还可进一步现场观摩考证,同时继续留意收集蒋介石瓷传世品。

强健的黑裤
动听的奇迹
2025-07-15 02:36:21
白釉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黑釉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釉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酱釉
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黄釉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红釉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绿釉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蓝釉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釉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色斑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仿生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活力的紫菜
寒冷的八宝粥
2025-07-15 02:36:21
哪个朝代陶瓷兰花纹饰比较盛行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