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时候的士人和僧侣,是怎样游遍千山万水的

高兴的发夹
帅气的小土豆
2023-05-06 09:00:01

古时候的士人和僧侣,是怎样游遍千山万水的?

最佳答案
沉静的黑夜
开放的凉面
2025-07-18 16:39:51

古人的旅行虽然没有今天旅行那么的交通便利,甚是是充满了艰辛,但在古代无论是无论是文人、侠士、僧侣、还是职业旅行家,他们都在用着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一.文人与侠士的旅行

古人最优的路线多是“入仕”做官,然而现实的残酷,名落孙山者多为常事。这时,一批普遍文化素养较高,且有经济实力的文人,便通过游历来彰显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

士人出游,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春秋。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有一篇就是《游侠列传》,记载着一群奔走天下,不计回报,只为寻找明君辅证的“游侠”。

在社会环境的趋势下,古代士人的旅游风气,由侠士们自觉发起,接着更多的如老子、庄子、孟子与孔子等诸家圣人,都有游学天下的经历。后来至战国末期苏秦、张仪等纵横百家游说四方的说客开始出现。

至魏晋南北朝时,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更是热衷于“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隐逸神游。至唐时,这种游侠的精神也随着唐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开始产生了新的变化,稳定统一的政治局势为士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成为了诗仙大概也少不了他热爱旅行的功劳。至此到后来就有了《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佳作的诞生。

到了宋代这种文人雅趣,因宋代经济的发达而变得富足。例如苏东坡虽是时代的佼佼者,但一生都是在贬官与外任的路上,仕途虽然坎坷但其一生却纵情于山水。任西湖通判时,曾将西湖称为“山色空蒙雨亦奇”,他出任密州知州时曾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句子。除了文采飞扬,他还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在黄州,一首著名的《猪肉颂》曰:“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炉烟焰不起,火候足时它自美”的诗句。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图描写的是钱塘江中游富春江的景色

从“仗剑”到“悠游”,古代文人的行旅之乐逐渐走上高峰,而宋代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更是这个时代游士心声最好的体现。

二、僧人的旅行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名的一场“旅行”。虽然人所共知,真实的玄奘之旅与小说相差甚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僧侣之行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旅行形式。

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在“传道”与“取经”两个方向的道路上,总能看见那些背起书卷行囊的僧人们。

在玄奘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正处于中华文明大交融的时代,而分裂与割据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此时,佛教更为深化的传入,加之是道家玄学的兴盛,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带来了一些安慰。

鸠摩罗什、法显、真谛、竺法护等一大批僧人不远万里,来往于中原-西域(狭义的西域多指今新疆)-犍陀罗-印度传递佛法,这批人也慢慢成为了中国较早的一批的僧侣游者。

这些僧侣游者中影响力最大的应属于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早年生活在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那时的龟兹盛行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在父母的影响下,鸠摩罗什从小就皈依佛门。7岁时,他就随父母在天竺各国学习佛法。至35岁时,鸠摩罗什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了后凉的都城姑臧,之后鸠摩罗什在姑臧待了近17年,在其中学习汉文,弘扬佛法,并成功翻译了《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与《金刚经》等佛学经典,为西域的佛教向中原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他客死于长安。

到了唐代,玄奘、义净和尚也分别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天竺,学习佛法后返回国内传道。这一时期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的更加频繁。

历史上玄奘取经与《西游记》中的故事相差甚远,玄奘大部分路途都是穿越茫茫戈壁,他从今长安出发今天固原-河西走廊-罗布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最后抵达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那烂陀寺。玄奘除了将佛法传至印度外,还将中国的《道德经》传入印度。但印度至德里苏丹王朝统治时期,佛教已渐渐衰落,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多未保存,以致后来,印度史学家需要查阅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才能补全本国历史的缺憾。

玄奘西游照

稍晚的义净,从广州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经今天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缅甸最后至印度,除了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外,他的游记还详细记载了南海诸国僧人的生活、习俗等内容。

历史上这些“特殊”的行者,恐怕很难真正有雅兴游山玩水,尽享浪漫。但作为一个深明大义的群体,他们的远行多了几份行者的朴素。

三、古代的职业旅行家

说到职业旅行家,就不得不提徐霞客,徐霞客曾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表达出了徐霞客对先人的崇敬,但和张骞等人相比,徐霞客的旅行更像是职业游者。

徐霞客22岁就开始云游四方,直至54岁离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旅行中渡过。

疲劳地跋涉一天,多露宿破庙或接头。但他却坚持着把所有的游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例如,徐霞客通过对云贵川地区的详细考察,首次对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记录,再如徐霞客纠正了人们误认为长江正源一直为岷江的说法。

就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以游遍中国为志向的“背包客”王士性,他“无时不游,无地不游”。与徐霞客爱观察自然地理不同的是,王士性的记录多偏向于文化与经济地理,他曾写:“孙吴立国建康,六代繁华,虽古今无比,然建康一隅而止。赵宋至今仅六七百年,正当全盛之日,未知何日转而黔粤也。”他的记载敏锐的观察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王士性通过对浙江的行走,将浙江人民分为滨海之民、山地之民与湖泽之民。这样的划分具有典型的文化地理的风格。

文史君说

中国古代无论是文人与侠士、僧侣,还是像徐霞客那样的职业旅行家,每个人的旅行看似潇潇洒洒,但实则受困于山川险阻、疾病与粮食的忧虑。古人出行的客观阻力甚多。此外,农耕民族的特性让中国人更愿意固守乡土,探险与迁徙的主观意识也难以旺盛。

最新回答
威武的黑猫
勤奋的便当
2025-07-18 16:39:51

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生经》中佛陀也谈到弟子敬奉师长应做到五事:「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在古代有很多高僧都秉承佛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他们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道安大师(312—385)是东晋著名高僧,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师18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潼),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经,为信徒解答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佛图澄死后,后赵内乱,道安法师赴山西(今山西临汾)译经,不久又去飞龙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扬佛图澄的学说。东晋永和五年(349)应后赵主石遵之请返邺都。不久石遵被杀,道安法师又去山西和河南。此后道安大师又云游河北、襄阳、长安等地,从事译经、讲经、制定僧制等工作,他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道安法师初出家时,虽然聪慧过人,却因形貌丑陋,不被师父看重,师父命令他从事田间劳役的苦差事。道安法师在田间辛勤劳作,没有一点抱怨的言语和神色,如此劳作三年。在田中劳动期间,法师向师父乞求《辨意经》一卷,本经五千余言,道安法师带着经典到田间劳动,在中途休息时就读经不倦,晚上归来后又向师父求其它的经典阅读。

师父严厉地说:「昨天给你的经还没读,怎么还求其它的经典?」道安法师回答说:「我已经能背诵了。」师父大为惊异,但并不相信,就又给他一本《金光明经》读诵。此经有万言之多,法师又像以前一样带着经典到田间干活,晚上回来就将经典还给师父。师父就让他背诵这部经,竟然一字不差,师父从此对道安法师刮目相看。

道安法师聪慧绝伦,被师父派去从事耕田锄地的苦差而服勤不怨,这种对师父的恭敬古来少有。

道安法师的弟子法遇法师,在师事道安法师时,对师父极为尊重,后来法遇法师住锡江陵长沙寺讲经说法,接引徒众,跟从学道的弟子有四百余人。

当时,寺中有一僧人因饮酒违犯戒规,法遇法师只是处罚了这位僧人,并没有迁单。这件事情被师父道安大师知道后,就在一个竹筒中放置一根荆条,封好后寄给弟子法遇法师。法遇法师收到后打开竹筒见到一根荆条,法遇法师对大众说:「这是因为饮酒僧犯戒,我训领不勤,师父忧虑,才从远方赠给我一支荆条。」

法遇法师于是鸣椎集众,将竹筒放置在面前,烧香表示恭敬。然后自己伏在地上,命令维那以荆条使劲抽打他三下,并垂泪自责。境内道俗之人无不为之叹息,因为此事受到鼓励的有很多人。

法遇法师虽然远离师父,但对师父的言教恭敬听从,并且能够从自责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过错,然后痛加悔改。像法遇法师这样的贤能弟子的事迹,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能够令听闻者为之感动。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是禅宗史上尊师重道的典范。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道之时,慧可禅师前往亲近。慧可去后,达摩禅师并不与语。一天晚上,天降大雪,慧可禅师站立雪中等待,到天亮时,大雪已经没过其膝,但慧可禅师依然站立不动。

达摩禅师便回头问慧可说:「你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慧可禅师眼含热泪说:「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禅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轻心、浅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慧可禅师听了达摩禅师的教诲,便以刃斩断右臂,放置于达摩禅师跟前。达摩禅师被其诚心所感动,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可以求法了。」

慧可禅师对达摩禅师说:「我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禅师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禅师说:「与汝安心竟。」达摩禅师于是传法给慧可禅师,为禅宗第二代祖师。像慧可禅师这样,为了求法,对达摩禅师至诚恭敬,乃至不惜为法砍下自己的右臂,这样尊师重道的高僧古来少有。

唐代高僧古灵神赞禅师在悟道之后,开启自己的师父,使自己的师父反而对他恭敬礼拜。古灵神赞禅师在本州大中寺受业,后来行脚遇到百丈禅师而悟道,悟道之后回到原来的寺院。神赞禅师的师父问他:「你离开我到外面去,得到了何种事业?」神赞禅师回答说:「并无事业。」师父于是派他服劳役。

一天,神赞禅师的师父洗澡命神赞禅师为他搓背,神赞禅师拍著师父的背部说:「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师父回头看着神赞禅师,神赞禅师接着说:「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师父不解其意。

一天,神赞禅师的师父在窗户下看经,有蜜蜂钻进窗纸中想出来。神赞禅师看到这种情景便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神赞禅师于是作偈语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禅师的师父听到徒弟竟然如此说,马上将经书放下说:「你在行脚时遇到了什么人?我看你前后出言异常。」神赞说:「我蒙百丈禅师指个休歇处,现在想报答师父你的恩德罢了。」

师父于是告诉大众设斋请神赞禅师说法。神赞禅师于是登上法座,举唱百丈门风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神赞禅师的师父听过之后,便于言下悟道。

神赞禅师的师父感叹说:「为何到老了才听闻到极则事。」神赞禅师后来常住古灵,聚徒说法数载。神赞禅师临圆寂前,剃发沐浴之后,以钟声招集众人说:「你等诸人,还识得无声三昧吗?」众人说:「不识。」神赞禅师说:「你们静听,不要作别种思惟。」众人都侧耳聆听。神赞禅师神情安然地圆寂,建塔安葬于本山。

古灵神赞禅师悟道后,想启发师父悟道,师父竟然恭敬地返拜弟子,并为其设法座请为自己说法指点迷津,师父在神赞禅师的指导下得以悟道。神赞禅师的师父对得道的徒弟尚且如此恭敬,甘愿为弟子之徒,我们为人之徒的人,更应当对授业恩师倍加尊敬。

近代高僧印光法师不仅自己尊师重道,而且还经常在为弟子开示时劝告弟子尊敬师长。法师常对弟子说,对师长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法师在《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中教育尤居士,对师长一定要尊敬谦卑。法师指出,有的学佛者,处处都妄自尊大,唯我独尊,从不知道谦虚对人。

有的人写信署名时,本来应当以顶礼之类的词结尾,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现代人却常常用合掌、合十、谨启等词作结尾,而不肯有一点屈就自己,这种现象很不好。法师认为,学佛之人,本想了脱生死,却又轻师慢教,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师长是我们学佛者的法身父母,有了师长的指点和教诲,我们在道业上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应当像古代高僧一样尊师重道,如此才能学修并进,德艺双馨。

紧张的热狗
慈祥的大船
2025-07-18 16:39:51

把这个问题分开看。第一个,看佛像。现在的佛像,肥头大耳的都是清代以后的佛造像。以前的佛像有好多都是瘦的。第二个看僧人。僧人避世。道家入世。道家讲修身养性。中国的佛家分三类。一类以藏传佛教为为主体的僧人。以苦修僧居多。第二类以现代“少林寺”和宗教协会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僧人,以僧人、佛教产业化。并以杂技代表中国武术。有些私建甚至买卖寺庙主持位牟利。豪车美女不间断的“高僧”,喝美酒,吃肉的所谓“高僧”。还有第三类僧人。以辽宁海城大悲寺的苦行僧为代表的僧人。修己身,渡世人。所以看到的大肚肥肠,膀大腰圆的大都是第二类中所谓的僧人。相比较道家,除了骗人的假道士。真正的道士基本都是隐居的生活。自给自足,修身。道家道士,盛世闭门修身,乱世下山济世。

回头看了看好多言论里说道家避世不出才对。佛教入世济人。又列举了,明代僧人杀倭寇,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例子。如果有机会去读一读史书或者流落在民间的多本本记。明代僧人杀倭寇记录,僧人是脱离僧籍的。明代管理僧人是有一套明确且严厉的僧籍管理方法的。至于初唐棍僧救唐王,首先隋唐时期,有僧兵一说。有关的书籍也只是只言片语,僧兵多使用刀和枪,来保卫寺庙产业。到了宋代以后的时期,朝廷对于民间武力限制严格,除了盗匪,像各种大型寺庙,都严禁利器的数量,比如僧刀严格数量的开刃,长枪平时不带枪头。所以棍子才开始流行起来。少林寺碑文只记载13人助唐王,至于怎么帮演义太多。无从考究。但总的来说。盛世时僧人多的多。乱世时,闭寺庙。而出来的僧人绝大部分是个人名义,与寺庙无关,甚至开除僧籍。比如许世友将军。而道士一般都能自给自足,道士数量较唐代、宋代减少。尤其明代时道教数量膨胀过一段时期以后,到清朝道教人数急剧减少。

道士一般分两类。第一类全真道士,也就是好多大殿里的穿着华丽的道士。俗称官道士。主要是在古代进行大典祭祀时的道士。一般不出山门。人数较少。第二类正一道士。有自己的山门,也游走在大街小巷,悬壶济世,画符驱鬼等,俗称火居道士。一般下山的是这类居多。也有骗子道士以骗人为生计。道教道士一般能自给自足。但道教的教义,要求去修己身,救世间。相比较,道教道士当时那个年代的,会中医的多,救的是世间人,普通人,参与战事的少。

唠叨的咖啡
开朗的西装
2025-07-18 16:39:51

一、早期朝鲜半岛、日本僧侣在到中国学佛的同时,传去了茶叶、茶文化;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僧侣传播进行禅茶一味的文化交流。由于朝鲜和中国接壤兼有陆路和海路的缘故,专家认为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

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时代(668-935)就有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载入中国宋代,《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国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专心修学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中国时,就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属三国时代(公元18-935)末期人,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朝廷、官府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节、嘉宾;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

三、通过贸易,输往世界各地。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始于西汉,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经中国西南入藏传到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明清时代,中国开始与欧、美各国进行海上茶叶贸易,清朝初期,开创的武夷山等中国东南茶区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由此可见,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贸易为主的商业行为。

扩展资料: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功夫茶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

俭朴的蜻蜓
执着的花生
2025-07-18 16:39:51
1368年明王朝接替元王朝,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 明朝中央对元代的官职名称、品秩,大都保留原状。在今西藏中部和东部分别设立“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与“朵甘行都指挥使司”,隶属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相当于行省级军区机构,兼理民政。西藏西部阿里另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这些机构的负责官员均由中央任命。 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1403—1424年在位),以西藏佛教和政治合为一体,大小派别各踞一方,为有利于治理,给西藏各地宗教领袖封以“法王”、“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新王才能即位。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元旦,王须遣使或亲自来京参加朝贺典礼,呈递贺表贡物。对于入贡期限、来京人数、所取路途、沿途各地供应,都有具体规定。至今西藏有的喇嘛寺内还保存着当年必须朝拜的皇帝万岁牌。